中印边境战争,双方都未动用空军?原因值得深思


中印边境战争,双方都未动用空军?原因值得深思

红线为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19世纪50年代,英国侵略殖民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的实际情况,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51年至1953年间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南面领土。1954年起,中印双方开起会谈,数次交涉无果,中国政府和边防部队坚持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对印军的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祖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这样做反而使印度误认为中国软弱不敢打仗,并且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

中印边境战争,双方都未动用空军?原因值得深思

毛泽东在开会


1962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开始往边境调兵遣将,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张国华是毛泽东的爱将,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反击作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攻。

中印边境战争,双方都未动用空军?原因值得深思

张国华在指挥作战

1962年9月~10月上旬,印军军队集结重兵不顾中国边防部队的劝阻和警告,连续进攻驻守在“麦克马洪线”以北西藏山南地区择挠桥和扯冬的中国边防部队,打死打伤47人。10月17和18日,在东段和西段,入侵的印军同时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20日,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

中印边境战争,双方都未动用空军?原因值得深思

在印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当天,即10月20日,奉命开始自卫反击。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攻占枪等、卡龙、沙则、仲昆桥及章多等地。

接着兵分5路南进,于25日进占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的后方基地达旺。经过几天反击作战,西藏边防部队全歼印军第7旅,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吒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被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采用逐次转用兵力攻坚拔点的战法,全歼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的印军。接着趁势拔除了班公湖南北两岸及其以北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

11月20日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中印边境战争,双方都未动用空军?原因值得深思

被俘的印度士兵

11月16日,中国边防部队进占瓦弄。另一部向“东”村地区之敌发起攻击。我部进驻瓦弄后,主力转入搜剿,一部乘胜向南追击,到21日,我军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追击部队奉命停止追击,就地转入搜剿。瓦弄之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中印边境战争,双方都未动用空军?原因值得深思

当年我军参战部队装备

1962年11月21日,我国政府声明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我国军队单方面全线停火,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脱离双方军事接触;另外还单方面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

中印边境战争,双方都未动用空军?原因值得深思

归还印方武器装备

自此中印自卫反击战结束,那么有人就问了,当时印度的陆军航空兵装备有美国的直升机,还有轰炸机 ,战斗机为什么没有升空作战呢?后来有媒体报道大概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1,当时印度总理尼赫鲁接连给美国总统肯尼迪发出了两封信。意思就是印度与中国的战事进行得很不顺利,印军处于崩溃的边缘,对中国军队可能沿山谷挥师直下,进而占领东部地区的恐慌开始蔓延开来,印军中充斥着惊惶与无助的情绪。信件内容表明了尼赫鲁当时的恐惧,以及印度方面感到的无助。

2,按照美国人的建议,印度东部城市,以及提斯普尔(Tezpur)和古瓦哈蒂(Guwahati)空军基地,加尔各答工业区和油井设施等都可能成为中国轰炸的目标,这使得印度政府失去了动用本国空军的勇气。而根据印度获得的情报,中国在罗多克、噶达克和塔什贡(Tashigong)拥有随时可用的空军基地,这更让印度政府的决策变得混乱。可事实上到2010年中国也没有建立这样的空军基地。

中印边境战争,双方都未动用空军?原因值得深思

中国空军1962年已经装备了米格-21战斗机

3,在朝鲜战争中,美军领略过中国空军的实力,反过来想一下当初美国领导人给尼赫鲁的建议还是很正确的,因为那时候的中国空军的装备和人员远比印度强悍,不出动空军算三哥明智。

中印边境战争,双方都未动用空军?原因值得深思

中印对持场景

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打出了和平,打出了国威,军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