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田郑洋佛宫文化掇撷


福建古田郑洋佛宫文化掇撷


郑洋佛宫,坐落于福建省古田县鹤塘镇郑洋村,始建于明朝年间“佛宮”俗称“佛殿”,坐东朝西,重檐歇山顶,古朴戏台,雕花点缀,飞檐挑角,屋顶“燕尾脊”它由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所以称为”燕尾脊“。造型优美的屋顶,它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陶冶和视觉上美的享受。·

佛宮依次,由大门,照璧,左右厢房,前戏台,俗称“前戏台的戏是唱给大厅神灵听的“。每逢神诞日,为神灵演戏皆在此处。

大门两边一副楹联曰:

南望笔峰秀,

西来带水长。

这一副联意指佛宫风水好,西瞻笔架峰,门对佛宮溪、前阆岗,山脉蜿蜒挺秀,一水如带,自西而来,恰似腰系玉带,如“蓝田”,子孙官盖如云,富贵长如流水。

正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为三进。

大厅,神龛供奉祀:右,陈夫人、中,杨公,左,通天公。


福建古田郑洋佛宫文化掇撷

每逢陈夫人(陈靖姑),正月十五日神诞,杨公(扬八使),六月二十三日神诞,通天公,五月二十四日神诞,三位人神的神诞,敬各供品。神恩广大,无感不通。圣泽巍峨,有求必应。祈福许愿,六时吉祥。福寿康宁,合境平安。添丁添财,好梦升级。士农工商,兴旺发达。由村民自发組织轮流操办庆典的习俗一直沿袭成规,更是一种职责与荣耀。


福建古田郑洋佛宫文化掇撷

陈靖姑壁画

陈夫人,生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正月十五日,祖籍福州仓山下渡,(今福州市仓山区临江街道),小名陈十四。父亲陈昌为朝廷户部郎中,陈靖姑受家庭影响,十三岁去闾山(闾山为道教秘境,在福州闽江底)。学法,十五岁学成归来。18岁时,嫁给古田人刘杞为妻。24岁时(即公元790年),福建大地遭遇旱灾,大旱导致粮食歉收,民不聊生。为帮助百姓,陈靖姑不顾自己有孕在身,时值大旱,靖姑急百姓之所急,便堕胎专一祈雨,赤诚动天,终于普降甘霖。但因过度劳累,不幸死去。临终留下遗言,死后一定要当神仙,拯救难产妇女。死后不久,有一妇女怀孕达十七个月尚不分娩,乃向上天祈祷,陈靖姑立即出现,为其治疗,竟产下数斗蛇,孕妇却安然无恙。传说,福建古田县临水乡,有一白蛇洞,洞中盘踞一条大蛇,谁若碰上它呼出的毒气,即患重病,故而人怀恐惧。一天,一女郎身穿红衣,手握利剑,将蛇斩杀,村民问其姓氏,答云福州陈昌之女,言迄不见。陈靖姑得道后,仍然孜孜不倦地护佑着广大百姓,特别是在保护妇女儿童方面做了许多善事,广大群众感其恩德而传颂她、崇祀她,尊她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女神,并在其殉身成道地古田临水建庙纪念她。历代帝王也为她的事迹所感动,给予许多封号,如“临水夫人”、“通天圣母”、“顺天圣母”、“顺懿夫人”等。南宋淳祐年间,理宗皇帝追封她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匾额“顺懿”。

杨公,字名“杨八使”,俗称“杨公拓主,”出生于南宋咸淳1265年6月23日,1274年敕赐九江州頭节度使。系黄岐半岛安凯松皋村(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下宫乡松皋村)人氏,为巫师,通秘法。年幼时远赴江西龙虎山学习道藏及法术,及长返回故里耕田务农,闲时课童蒙塾,邻里乡亲患病,他义务为之针灸,上山采药疗疾,颇受乡民拥戴,呼之为“活神仙”。当时松皋龙井中有一恶龙,缠住杨八使与之“斗法”。杨公八使在刺杀恶龙时不幸身亡,村民感念其德,为其立庙祭祀。

通天公,生年无考。一生以做田耕种为生,在做深水田时,叫他倒水锄禾不要?他硬是锄禾从上坵拔到下坵下來,可是上坵田沒水,他拔出一根芦尾叶,可从尾坵田水引捡到上坵田去用,因为,他有法术。创建了光辉灿烂农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人民。通天公,孤茕qióng(单独无依然),最后自己跑去为神,被当地百姓尊称农业始祖,奉祀纪念。

尤其,五月二十四日,通天公生日,他做为农业始祖,还请戏班来演戏,而且,还去双洋“仙奶殿”,用轿子抬回马仙奶,安坐在佛殿与各位神灵一同看戏,热闹非凡。


福建古田郑洋佛宫文化掇撷

八仙恭迎圣驾

福建古田郑洋佛宫文化掇撷

马仙奶回府

福建古田郑洋佛宫文化掇撷

《八仙》戏,人神同乐

马仙奶,又名马娘娘,又称马夫人、马氏真仙、护国夫人马氏等,俗传马仙奶生于元宵节。因其孝顺父母,受到朝廷(唐代)敕封,为“唐孝妇”。宋太祖赵匡胤将马仙、妈祖、陈靖姑并称为三大女神,福建民间誉称为“三姐妹”。宋太祖褒封马仙“懿正真人,命列祀典”,宋太宗加封“护国嘉佑真仙,并立像祀之”,宋真宗敕封“灵泽感应马氏真人”、“懿正广惠马氏真人”等。

马氏成仙的传说很多,流传很广,但大多传说中都相传马仙年轻时多艰辛,遇仙点化,感悟人生,最后修真升天,是一个,极尽孝道、精于医术、乐于公益事业的孝媳贤妇型的女性,求雨祈子、召圣兴云、驱瘟遣疫、降魔伏寇,保境安民等,这些都是马仙勩 [yì]于神圣。

关于马仙娘娘的起源地众说纷纭,在文中最早记载的是唐代时的缙云县令李阳冰撰写的《护国夫人庙碑记》。据其记载:“护国夫人马氏,括苍下邑鸬鹚人也,地之距郡与邑几三百里,源深水纾,山高路阻,猿猱纷纷,狼虎相尾,居民鲜少。鸬鹚水鸟善捕鱼因名其地,即夫人故居也。”因此为最早记载,故马仙娘娘为鸬鹚人的传说流传最广。所以至今福建大部分地区的马仙信仰均以浙江鸬鹚(现丽水市景宁县鸬鹚乡)为信仰发源地。每年的七月初七,鸬鹚的马氏仙宫的七夕庙会热闹非凡,香客甚多。

《万历续道藏·搜神记·马大仙》载,“大仙姓马氏,衢州府景陵县人也。家贫养姑孝,佣身以资薪米,恒苦不给,艰险备尝,略无倦息。一日遇异人授以仙术,祝之曰:感汝孝养,持此代菽水饮,毋轻语。大仙如其术,日给膳养不劳余力,自是姑得所养善所终。未几大仙亦随之以示寂矣。乡人重之,为立祠以永其祀,凡祷多应,水旱疾疫如转园然。有李阳冰所撰碑记,及本朝诚意伯刘基重修马大仙庙记。”

据《霞浦县志》载:“景德九年,江淮大旱,京师蝗…….嗣是神智广运,拓炎如焚,迎仙于鸬鹚而祝之,优湮若景德间焉……”可见,至少自宋元时期马仙的信仰便从鸬鹚传播到了福建霞浦。在明清时期,马仙信仰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关于马仙的文献记载在这一时期数量上形成空前的局面。据《八闽通志》载,侯官、古田、建安、瓯宁等地区都有了关于马仙的记载。马仙的信仰现已遍及闽东、闽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闽中的部分地区。

马仙,这一伟大的女神诞生在历史上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的,却给浙、闽,贫苦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抚慰和力量,成为千百年来民众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精神支柱。经过千百年的传承,风俗习惯和信仰,包含着大量的民俗事象,马仙信仰也成为民间文化发展现象之一。这种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深刻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马仙文化。


福建古田郑洋佛宫文化掇撷

马仙奶殿

马仙奶坐地佑三村。马仙奶殿,位于双洋村尾,却是双洋、郑洋、漈头原属漈头洋上面一个乡村,为三村共有。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什么仙奶殿要三个村共有呢?马仙奶,原是落户屏南县长桥镇。在清朝有一年,漈头有一户人家的儿媳妇得了重病,请了很多先生看过,都没有效果。有一天,病人自己说,她梦见屏南县长桥的仙奶。漈头这一家人一听说有仙奶出现,认为这病必定有医,可以治愈。但是,他们不知长桥到底有没有仙奶殿。

他们一路爬山涉水来到长桥,一问,果然有座仙奶殿。于是,他们前去虔诚相求,感动了仙奶。管殿的人也很同情,允许他们将仙奶真身抬去治病,待病好了,再将仙奶抬回来。

仙奶真的很灵验,病了三年的人,经过一番醮事和祈求,身体一天天好起来。这事很快就传开了,附近的人们有疑难事都到漈头求仙奶,有求必应。不久,这家病人的病痊愈了,家人也开始准备将仙奶送回长桥去。

仙奶要起驾回长桥了,漈头、双洋、郑洋三村的村民都争着要抬驾相送。几经协商,决定三村轮流抬驾,共同护送仙奶回长桥。

当送驾的队伍到双洋村水尾的,天降大雨。那雨把眼前的大山全部隐没了,人们无法继续前进,只好放下仙奶的仙驾,躲到一块大石头下暂避。很快,雨停了。大家浑身湿漉漉的,仙驾却没有被雨淋过的痕迹,神龛内的仙奶像依然衣袂飘然,栩栩如生。

此时,所有的人更加认识到仙奶的神工非同一般。就在他们要抬起仙驾的时候,令他们更加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无论如何,那仙架就是抬不起来!

开始,人们以为是大家扔下仙驾,跑去躲雨造成对仙奶的不敬。个个沐浴更衣,在仙奶面前亵渎。一应事情做完后去抬,还是抬不动。于是,又请了道士前来做道场。一应事情做完去抬,还是抬不动。这时,有人说:“莫不是仙奶想留在这里保佑我们?”立即有人就在仙奶面前问圣驾,一问就准!这样,人们就在这里盖起了仙奶殿,仙奶就此安坐神龛上。那洋也就被叫作“仙奶洋”。

大厅,神龛两边抱柱一副楹联曰:

绀目金容复妙相,

庄严威武焕祥光。

绀目,眼睛黑里带微红。

金容,国王全像都饰上金粉,故曰金容。

妙相,犹言佛相。

这一副楹联意描绘神像的外貌和装饰,从神的庄严、威武的姿态显示神的威力。

大厅,左右两边圆木柱子一副楹联是秀才张为邦领男书顿拜曰:


福建古田郑洋佛宫文化掇撷


视不见,听不闻,降福由修身布德;

质在家,临在上,施恩到保境安民。

视不见,听不闻:出 处《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 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原 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选自《大学·修身先正心》

忿懥 [fèn zhì],亦作“ 忿疐 ”。亦作“ 忿懫 ”。

《礼记·大学》:“所谓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郑玄 注:“懥,怒貌也。或作懫,或为疐。”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杖之铭曰:恶乎危?於忿疐。恶乎失道?於嗜欲。恶乎相忘?於富贵。”

《书·多方》“叨懫日钦” 孔 传:“故亦惟有 夏 之民,贪叨忿懫而逆命。”

宋 司马光 《叙清河郡君》:“君性和柔敦实,自始嫁至於瞑目,未尝见其有忿懥之色,矫妄之言。”

汪东 《革命今势论》:“苟有读史至此者,宜皆流涕痛哭,忿懥之念,波涌云集,挥之不去。”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降福:亦叫“祝福”。

修身:语出,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同时)给予(他人)道德和恩惠。

如:詹瀛生《题载敬堂》楹联:“载福绥仁惟造福,敬身有道在修身。”

布德:出 处,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四折:“则为你积功累行阴功厚,布德施恩神天佑。”

布:给予;德:道德和恩惠。

质:本质,实质。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诗·大雅·大明》

一一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

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施恩:给予帮助或好处。也说“施惠”,施恩于人而不图报。

保境安民:出处,宋元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平话卷下》:“但当卑辞下体,保境安民,以待其变耳。”意思是保卫国境,安定人民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

由于年久残缺,上联后句与下联后句,今人张桂守分别补上,上联后句“修身布德”下联后句“保境安民”。

这一副楹联大意是虽然抬头仰望问:“神灵”?,听到了,就好像没见到一样,却引导谋求福祉,你得停一下脚步,多修身、行善、积德,就是多做些好事,会照亮他人。从不同角度看,高处朝向低处,给予它人的帮助不图报,使社会得到安定,人民生活得到安居乐业,健康平安,幸福快乐!

此联语,富有哲理、趣味、叙事、抒情。联文工整,节奏鲜明,构思巧妙,情景交融,妙趣横生。作者用豪迈的胸怀气概,降福由,施恩到。读来朗朗上口。加之刚劲挺拔的书法,书写在高大的楹柱上,为建筑陡增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这一副楹联是在盖佛殿时,当时张为邦公用墨水直接书写在圆木柱子上对联,也是唯一遗留下来一副书法真迹,弥足珍贵。

所以,张为拜书法,直接书写在柱子上,竖式对联,用笔凝练,落墨有力,一气贯之,豪放跌宕,结体严谨,以韵相胜,秀丽温婉,皆得自然。从审美上看字字精美,疏密有致,灵巧生动,精妙传神,章法浑然天成。突出笔画神情的丰富与节奏的韵律,给人感觉清新细腻,雅洁明丽的艺术风格。

张为邦书法作品博采诸家之长,功底深厚,笔力苍劲,字势饱满,力透纸背,舒展大方,铁画银钩,风格独特,自成一体。楷书兼揉欧柳风格,其:“笔法姿媚,字势豪健,沉着痛快,独具风格”。最令我赏识的是,用笔遒劲,婀娜,质朴,细处而不拘小节,求潇洒而不失常规的风范。欣赏其书法作品,让人身临其境,快意顿生,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福建古田郑洋佛宫文化掇撷

八角藻井

戏台,穿斗式拱架,八角天花藻井,檩上布橼,莲花心座,装饰华丽,或雕、或镂、或刻,拦扳,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物小品,檐坊彩画,玲珑别致,人物、花卉、龙凤呈祥等飞禽走兽,各种造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精美绝伦,富丽堂皇,生趣盎然。每一块雕刻的图案都不尽相同,让人有一种举首高望空旷辽阔的感觉,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跨越时空的感慨中生发无数的奇景?尽显传承闽东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内蕴之美,令你惊叹。


福建古田郑洋佛宫文化掇撷

戏台门顶壁画牡丹、双鹿图案


福建古田郑洋佛宫文化掇撷

屋延檐下墙雕花卉与彩绘兰花

艺乐斋随笔,岁次庚子年仲春

张桂守,书法楹联评论家。

现任《书法报》社福建宁德工作站站长

《书法导报》社福建工作站站长、记者。

足迹踏遍全国名山大川。名胜书法楹联有较深研究。主要拙作刊发《中国楹联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神州诗书画报》、《书画名家报》、《福建日报》、《闽东日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