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丧偶以后,老年人只剩活着”,你怎么看?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我不这么认为,现在不管城市里的老人还是农村的老人生活都比较丰富,端看自己怎么想了,那种想不开的比较自卑的或者是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的老人会感觉自己只剩活着了。但还有很多大多数老人生活都过得比较丰富,,就例如城市里的老人,没跟子女住在一起,自己在家逗逗鸟,溜溜狗,,还可以去广场上跳跳舞,打打太极,做一些健身娱乐的活动,也能交的一群好友,熟了之后偶尔报个团一起出去旅旅游,日子简直不要太舒心好嘛!再说农村的,现在很多农村老人虽然都帮年轻人带孩子,但现在小孩上学早,这种情况下一个老人上学放学接送一下,其余时间都是自己在家,时间也很多啊,现在农村也很流行跳广场舞,还有打鼓乐队的,自己种点花花草草,种点菜,闲来也可以偶尔打打麻将,生活也很丰富啊!日子都不难过,只要你有一颗懂得享受的心,老年的生活都舒适的很。这就叫享受生活而不是单纯的活着



我是一只精灵


看到这个话题,我想起我身边的两个老人。



某甲(女),退休教师。丧偶后追随独生女儿生活。女儿 在外打工,生活工作也不稳定。于是甲随着女儿搬来搬去,四处漂泊。女儿上班时间也不固定,大多时间还是甲一个人呆着。内心特别失落和孤独。


某乙(男),农民。乙有三个子女,都在外过的不错。六十岁时,妻子去世,埋完妻子便跟儿子来到城里。儿女都很孝顺,争着让他去住。好吃好喝好招待。但是乙还是有说不清的不自在。比如不让吸烟,每天洗澡,两天换洗一次衣服,时时处处没有自己家的温暖。

甲和乙分别代表着两种人。退休人群和没收入人群。但无论有没有钱,丧偶老人依然融不到儿女的生活中。在他们心中,没有老伴的生活突然间失去了生机。


也许我们真正老了 ,只剩下一个人时,才能够体会到那种内心的孤独,才能领会到人生的真谛。


风平浪静丶丶丶


我,八十一岁,教高中语文的退休教师,老婆七十四岁,她慢性病五、六种,我每日为她按摩早晚两趟,晚上睡觉前,热水为她泡脚兼给她按摩,用她的话说“没有你这个老头,我早就死了。”我俩在当地是一生有名的鸳鸯一对,俩人一生笑得多,有摩擦,但很少,更没有打过一次架。她天生的温柔和勤俭勤劳。我在文革中几年挨斗挨跪挨打,写不完的检讨,她身怀双胞胎在桥下挑沙石方挣全家生活,照顾和伺候公公婆婆,这个出院,那个又进院的我父母多病,还有一个小女孩,都是她一人操心碎心把这个不堪之家,被她支撑住了。我挨关,不能进家受监督劳动,晚上跪在地上低头认罪,一身伤巴痕迹。终于盼到了人民胜利,粉碎了“四人帮”,我恢复了高中语文教学,她也不退休工资。我上各级电视台20多台次,出名了。如今我家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父母在世时,被当地居委会评上了双文明户和五好家庭户。可是,现在老婆的身体很不好,我的身体特別健康,我真怕她先早走,肯定她要比我走得快走得早。我多次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到她走的悲剧,想到她走的两眼闭目,不忍离开我的神态,她眼眶还流泪水,我扑在她身上号哭,从此,我变成木头人。我也分明知道,人老而死,是不可逃避的自然规律,什么从容对待,我也在这方面作好思想准备,几十年的身影未离的感情,风吹雨打,酷热寒霜,俩人熬过走过来了,但面对一人先死,痛苦的永别,叫我难以承受。文革残酷冲击我,我挺过来了,老婆先死,我心上一块可爱的肉,割了下来,叫我像天昏地暗,留下我八十多岁的人,度日如年,度时如年,度分度秒如年,有安乐死,我会立刻簽字按手印。不写了,我眼被泪水全迷糊了…。


快乐每一天7496


我也是刚刚丧偶,我的年龄还不到六十岁,心情还没有从丧偶之痛中拔出来,身体却每一天疼痛难忍,现在不敢想退休金够不够的事,但是身体的不适就令我无所适从,联想到往后余生都要在这种身体心境下去活着,真的就没有了往前看的勇气,无依无靠,养的还是儿子,根本指不上,一个月都没有一个电话,联系你就是要钱,真的感到很孤苦……


用户4875657960483


人老了,丧偶后的生活,作为80后的我或许没有经历就没有感同身受,不能随便瞎评论。我就来说说我身边的老人丧偶后的生活吧。

陆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了,丧偶,孩子常年都居住在国外,目前在上海独居。每次看到她,她总是忙忙碌碌的,不是去上老年大学,就是约了朋友吃饭,偶尔也会和一群老年人报团去旅行,每次见到她她总乐呵呵的,从她的环保袋中拿出巧克力,牛肉干要分享给我们吃。

朱爷爷,丧偶十多年,和儿子住在一起,平时不太和其他老人来往。儿子儿媳上班,每天早上起床后朱爷爷都会自己出去买大饼油条豆浆,中午爱吃骨头菜饭,各种小馆子解决午饭,偶尔也会自个儿跑到真如吃碗羊肉面,一下午要么晒晒太阳听听收音机,要么看看喜爱的战争片,等到晚上和儿子孙女一起晚饭。看似孤独,有时候他一个人也落得自在。

翟奶奶,80多岁了,多年丧偶,常年和孙女居住在一起。大女儿退休了,白天每周有五天会来陪伴翟奶奶,有时候帮她配配药,更多的是和她一起吃个午饭。

人老了,老伴去世总有先后,通常都认为先走的那位比较幸福,留在世上孤独老人遭罪,或许很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长大成年,要么成家立业要么远离身边,只有老伴一直在左右。几十年的相依为命,突然剩自己一个人了,一时间很难适应也是人之常情。这时候建议为人子女多关心关心父母,有条件的接到身边照顾,对于老人的兴趣爱好给予支持,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如果老人有再组织家庭的想法,孩子也要看具体情况给予支持。让老人安享晚年。让老人不再“只剩活着”。


Alexandria成长记


其实人在中年就已经看淡生死,因为看得多了,亲人离开的也多了。所以,太能看淡生死离别。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但在我身边,我的亲人离开,我亲眼所见,留下的另一个,还很坚强,每天还在为儿孙忙碌,照看孩子,做饭。

我记得我大伯母是比我大伯早去世三年,留下我大伯一个人,在儿子家,每个月的工资发回来,一部分给儿子交房贷,一部分留下来做生活费,自己还要买些营养品,每天还要接孙女放学,晚上做饭,等儿子儿媳妇下班回家一起吃饭。

还有中老年丧偶的,我的一个远方亲戚,她老公,五十岁因为肝癌去世,留下她和一个没成家的儿子,她每天上班,下班后,还要去一个老人家做陪护,晚上在那老人家做饭,洗衣服,因为离自己家近,所以她就这样忙碌着,就为了能给儿子买房子,结婚。

你说人走了一个,另一个就剩下活着吗?不是的,所有的人都有着忙不完的牵挂,不是走了另一个,不伤心,而是必须接受的事实,没有人能逃过这一切,而是要为活着的人,自己的亲人,孩子,还要忙碌着。不是吗?


梅子花鲜


提问者你好,我是一个刚失去父亲的人,思来想去,还是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认为人老了,丧偶之后的老年人也要勇敢认真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是活着。

年前,我的父亲因病去世,我和姐姐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剩下一个六十出头的母亲,回来办丧事的时候恰逢疫情,把我和姐姐都困在了老家,这样也正好能好好陪伴一下母亲。两个多月过去了,说已经接受了事实是不可能的。生我养我小三十年,陪我长大的父亲一下不在了,是真的很难接受,更何况母亲是和父亲一起经历风风雨雨四十多年呢?

作为女儿,我每天都有很努力去埋藏好内心最脆弱的那跟弦,生怕自己的情绪会带动母亲的难过。可是她看到父亲遗物的时候仍然会嚎啕大哭,我心里也难过,可是我还得绷住,不断跟母亲讲,他去了也好,就不用受病痛的折磨了,可是我的心里却在想,爸爸,我真的好想你呀---终于,那天我去给父亲注销户口,工作人员问我和他是什么关系的时候,我还是没忍住,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落---

父亲去了以后,母亲总说她活着没有盼头了,我说你还有我,我就是你的盼头。老人不就是盼子女吗?人来这花花世界一趟不容易,上辈子是积了多少德才会有这辈子,为什么不培养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什么不去认真、勇敢的继续好好生活呢?我想等疫情结束后,我的生活稳定一点就把母亲接过来一起住,看着我组建小家庭,让她开心开心,不枉费这辈子生我养我!希望提问者也要努力好好去生活!加油!


Balala小妖精


你好,我是百草御膳房,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人老了,丧偶以后,老年人只剩活着。这恐怕是大多数刚刚丧偶的老年人最真实的心情。

我父亲68岁那年就去世了,在父亲刚走的那几年,母亲的内心一直是十分痛苦孤独的,心如止水,真正的只剩下活着,对生活没有了积极的念想,缺少了以前相聚时的笑语和热闹。虽然父亲在的时候,两人磕磕拌拌常有争执,但我知道,母亲心里一直放不下父亲,毕竟两个人一起生活了一辈子,到老了,心中甜苦可以互相絮叨絮叨,并不是每件事都方便向儿女们讲的。我能了解母亲的心情,时不时开导一下母亲,讲起父亲在的时候的好,母亲虽不多说,但听到我们对父亲的追思,她还是很欣慰的。

作为子女,不能让丧偶的老人长期陷入孤独无助、生无可恋的心境里。要多给老人温暖和陪伴,让他们慢慢从丧偶的痛苦中走出来。时间是最好的抚慰剂,只要每天给老人以关爱,让他们心情舒畅。我相信他们会走出丧偶的痛苦和孤独,重新成为家庭中最温暖的中心,成为儿女常常回家无可替代的理由。





百草御膳房


人老了,丧偶以后是否只剩下活着?不尽然:一个人的一生就像看一本书,不翻到最后不知道结果,人活着就会有开头和结尾的一天,当一个家庭中有位老人先走了,那剩下的老人是不是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呢?民间有句老话:好死不如歹活,这是我姥爷他常挂口边的一句话,因为姥姥走的早,他晚年基本上都在四个儿女处碾转过活,每家一个季度,正好一年一轮,姥爷性格爽朗,口味清谈,一天只吃两顿饭,只爱素食,每天早饭后自带小板凳,公园门口看人下棋解闷,有时也凑角打个百分升级开心,生活并不愁苦,也不悲观,因为他还有四个儿女及孙子们延续他的香火,他也心满意足地每天看他们的喜乐哀怨,心安理得共享齐人之福。最后他老人独活三十年,快快乐乐地仙逝于95岁高龄。所以别看老人们老的牙也掉了,背也陀了,像一张旧报纸,但他们内心一点不腐朽,有时甚至老小孩般特别皮,他们也有他们的活着的乐趣,也有他们活着的尊严,他们会在油干灯尽之前,用力回望来时走过的每一段路,在回忆中去会见每一个经过的人,留恋其中的美,反思其中的过,他们知道弥留之际就会很快到来,可在生与死之间他们要做最后的抗争,因为他们不想这么快就把人生的这本书翻完,儿女尚在奔波,孙辈尚未成家立业,所以就算帮不上什么大忙,也希望多活几年看着他们一天一天过好上日子。那些丧偶或离异的独身老人们,虽然会因为机体老弱等原因与生活妥协,但决不是苟且偷生只剩活着,他们也是有思想和很多的未了心愿,人都有老的一天,老也是一种生活的形态,不能说老了就没用了,老了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了,甚至有人会嫌老人活久了会占用和浪费公共资源,世界是个物质的世界,所有生命都有生老病死的一天,如何善待生命,如何面对生与死的过程,这是活着的人都要思考的人生问题,先走的人不一定都是遗憾,而留下后走的也不一定只剩煎熬和毫无意义的喘息,人只要还有一口气,这本书就还没有收尾。老人们在失去配偶剩下独自一人面对这世界时,往往更能体会活着的意义,思考人生的真缔,在目睹了伴侣先走一步的结局后,他知道了人本就是孤怜怜的来到了这世界,最终还是要独自一个人回去,所以面对生死和孤独,他们才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知,很多老人会生活的更乐观和阔达。


远方的梦境


我不赞同。

我相信,除了活着,还有生活。

活着,只是最基本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才是让往后的生命更加的延伸、延展的方式。

我的外公就是如此。

外婆先于外公去世,外公便一个人过了。

在度过一段悲伤期后,外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依然坚强、乐观地生活着。

外公喜欢花草,他小院里的花草都是他一手养大的,每次我和父母去看望外公,他总会勤劳地在小院里除草、浇水。

甚至自己还动手搭了一个建议的大棚,里面又新种了些喜温喜湿的花。

其实外公的身体并不好,他的三个女儿和儿子也经常去照顾、看望他,按道理,他也可以每天在家休息,什么也不干,儿女们都很孝顺,都在外公身边,轮流照顾他完全不成问题。

但我的外公,没有这样选择,他不仅仅只是好好活着,更是继续好好生活着。

有时候,我们会劝他,少摆弄那些花草了,别累着了,摔着更不得了,外公却不听我们劝,笑着跟我们说,“习惯了,一个人不干点啥闷得慌,剩下的日子我得抓紧好好养他们”

如今,外公也已经去世了。但现在我再回忆起外婆走后外公的样子,还是他在小院子里属于自己的那片花草土壤里,弓着身子除草的背影。

不妥协地活着,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才会更加无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