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军队成就了袁世凯

自慈禧去世后,清朝又重现开国之初的样貌。一个娃娃皇帝、一个摄政王、一个太后。

局势也大同小异。开国之初,除了满清自身势力外,内部还有归降的汉族势力,外部是残明势力。同样,清末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满清势力依然存在,内部还有崛起的汉族势力,以袁世凯的北洋军为代表,外部有反抗其统治的革命党人。两者的不同在于,在内部,满清的实力强于投降的汉族势力,当时的满清贵族朝气蓬勃,摄政王多尔衮和孝庄太后都是人中龙凤。反观清末,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与他们的祖辈不可相提并论。在同时期,他们也不如汉族官僚袁世凯。面对当时汹涌蓬勃的革命运动,完全不知所措。在开国初期,摄政王多尔衮可以亲率大军直接镇压。现在的摄政王只能畏畏缩缩,想抗击却无法使力。

因为对袁世凯势力得忌惮,当时的满清罢了他的官,让其回老家养老。如果没有武昌起义,袁世凯或许很难东山再起。虽然维持清朝统治的命根子——北洋军队是他一手训练下来的,但是清廷可能会在他养老的时候,对其分解,然后派可靠的人再加以控制。可惜,他们还没来得及干这事,革命爆发了。面对革命,清廷将如何做了?

同革命党人合作是一种选择,如何合作,清廷可以选择同革命党人谈判,那么革命党人的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似乎应该接受。如果这样,那么“驱除鞑虏”中的“驱除”又该做何解释,“鞑虏”指满清,“驱除”是要赶跑么。那么满清应该回到哪里去,难道再回东北?将关内让给中华民国,自己退居东北?如果革命党人不让他们回东北,那么他们很可能只有流亡了。这些满清可能很难答应。革命党人的主张使得满清认为,谈判不会有好结果,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武力解决问题。满清贵族认为,自己有新式军队,用他们对付那些人完全是小菜一碟。

这些使得他们不想跟革命党人谈判,希望用武力镇压。北洋军队是属于他们,但是能不能指挥得动又是另外一回事。袁世凯去职一段时间了,朝廷也安排了其他人接管北洋,但是袁的部属并不愿意接受其号令。军队不受自己控制,外面的人不断地猛攻。当时的满清贵族完全六神无主。因此,不得不请袁世凯。他们希望袁出来平定乱局。

满清贵族明白,不请袁,天下将改朝换代。请袁,大清或许能保住。不过,大清的权力可能会发生转移,满族掌控的时代或许一去不复返。如果这样,大清亡与不亡没什么两样。这样,请袁亡国,不请也是亡国。与其这样,倒不如请。让袁的北洋军去武昌跟革命党人拼个你死我活,满清希望袁的北洋军元气大伤,而革命党的势力也被镇压。

满清贵族明白这个利害关系,刚开始请袁,只让他出任湖广总督。袁世凯并不是傻子,他特别清楚眼下的时局是大大的机会。时代落在枭雄手中的尘埃就是一把利剑。他怎么可能会随便就范。袁认为既然朝廷让我出山,就应该拿出诚意,一个小小的湖广总督实在有失脸面。袁清楚,武昌的革命党人闹得越凶,朝廷会越着急,他才会越重要。不知道,袁的势力是否暗中支持了武昌的革命党人。袁接革命党人的刀逼清廷让步,袁实际上是武昌起义的最大受益者。清廷没办法,最后将掌管军政大权的内阁总理大臣授予了他。在这种情况下,袁才出山镇压。而武昌的状况立马得到改观。

在当时,拥有军队才是真正有实力,而政治就是靠实力说话。整个中国实力最强的莫过于北洋军。因此,谁控制了北洋,谁就掌控了中国。这支军队只有袁世凯可以控制,中国自然也就落在他的手中了。不管是没落的满清,还是新兴的革命党人,都不能跟袁世凯抗衡。因此,辛亥后,袁成为中国的掌控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