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三步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年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立足高原地區獨特的地域優勢、資源優勢、旅遊優勢這一實際,堅持統籌謀劃、上下聯動、因村施策、立體幫扶、持續發力,趟出一條村集體經濟發展定位精準、科學合理、務實有效,實現集約化、產業化、規模化、持續化的發展道路,不斷激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截至目前,柴旦村、馬海村分別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5.6萬元、63.4萬元。

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黨建引領,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動力

從大柴旦行委柴旦鎮西行一個多小時路程,公路在蒼莽的戈壁上向遠處延伸,一排排白牆紅瓦的房屋浮現在視野裡,各家門頭的上方飄著鮮豔的五星紅旗,節能路燈順著村中的硬化路,整齊而富有民族氣息的房屋既自成一體又與整個村莊相擁相融,村莊在現代氣息中依然承襲著哈薩克族群眾獨特的生活氛圍,這就是馬海村。

我們在這裡偶遇馬海村原黨支部書記焦力保利德,他說:“以前我們的村民都過著遊牧的生活,一日三餐就是抓飯和幹饃,外出放牧短則一個多月,長則三四個月,風餐露宿是常有的事。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的住宿改善了,交通方便了,生活變得越來越幸福了。”

馬海村以前經濟基礎差、發展底子薄、生活水平低。近年來,鎮黨委堅持把加快馬海村發展作為城鄉同步振興的主戰場,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加快推動村級產業發展和增收致富步伐。

柴旦鎮黨委書記於家績介紹說:“鎮黨委以構建大黨建工作格局為引領,認真貫徹落實省州、工行委關於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部署要求,村‘兩委’班子重學習、提能力,講團結、促和諧,拓思路、謀發展,把解決牧民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領導班子的核心工作,著力解決村上各項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真正做到了‘富民強村固本’。截至2019年底,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90元,與2002年集中安置時420元相比翻了近31倍,成功實現‘蛻變’,正向‘小康村’奮力邁進。”

大柴旦牢固樹立工委、鎮、村三級“一盤棋”思想,壓實工委書記“第一”責任,建立“書記親自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構建形成“上下聯動、左右互通、多元並舉、同向發力”的工作格局。制發了《大柴旦村集體經濟“清零”工程工作方案》《實施集體經濟“興產提質”行動項目立項書》《大柴旦行委年度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成員單位聯村幫扶責任,劃分“責任田”,打破各自為營、單打獨鬥的難點、堵點,推動形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強大合力。

同時壓實村級黨組織主體責任,強化黨務知識、履職能力和牧區實用技術培訓,提高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黨員理論素養,不斷拓寬“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帶領村幹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思路、方法和路徑。制發《大柴旦地區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村幹部容錯糾錯辦法(試行) 》,努力營造勇於創新、敢於擔當、合理容錯的良好環境,充分調動村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搶佔先機培育特色,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柴旦村在村‘兩委’的有力帶動下,依託‘村集體經濟’清零工程、 ‘興產提質’等政策項目加強村集體發展,不斷培育特色、拓寬增收渠道。依靠旅遊資源,新辦家庭賓館、新建旅遊銷售小木屋,規範發展民宿,銷售民族特色產品。通過致富能手產業掛靠合作社、簽約適齡母羊群入股、投資建設廠房等多種方式,推動牧民致富增收。今年將謀劃村集體發展項目4個,力爭‘保1、爭2、謀1’的新項目落實,為實現村集體可持續發展打牢基礎。”柴旦鎮柴旦村第一書記劉子靚介紹說。

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思路,馬海村一次性流轉土地246.7公頃,租期15年,租金400萬元,兩年收取租金28萬元;柴旦村“兩委”領辦創辦孟赫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社員以適齡母羊入股與合作社簽訂協議發展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入股母羊820只,簽訂入股協議社員85戶,入股率達到98%,實現收入24.5萬元。綠色牧業發展公司(沙石場)掛靠柴旦村委會,每年提取10%的資金繳納至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池,兩年內提取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投資修建柴旦村布草間項目,實行對外承包,以10%進行資金沉澱,實現8萬元收益。按照“產村互動、牧旅融合”發展模式,以自然生態為基調,以“牧家樂”為主要經營方式,引導牧民群眾發展體驗牧業、遊憩休閒等服務產業,拓展增收空間。截至目前,培育民族特色餐飲業、手工藝製品、風乾肉銷售等致富能手24戶,增收11.5萬元。

創優扶持穩紮穩打,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自2018年全州推行聯企興村‘1+1’行動以來,我們積極促進馬海村、柴旦村與相關企業對接,及時簽訂村集體經濟基本增收保障協議,聚力建立聯企興村發展集體經濟的‘1+1’長期幫扶關係,引導企業帶資金、技術入村進駐,在保障村集體穩定收入來源的同時,培育村集體經濟產業,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柴旦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瑞俊說。

大柴旦探索建立“支部+公司+牧戶+市場”“公司+合作社+市場”發展模式,劃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60萬元,以每村30萬元的金額參股至青海五彩通正榮煤炭有限公司、青海昆源煤礦有限公司,按股金20%發放“紅利”,兩年內兩村收益共達23萬元。還制定落實《支持聯企興村“1+1”結對企業發展的八條措施》,鼓勵企業以冠名形式對翡翠湖、水上雅丹、星空基地等旅遊景點購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攤位,對外出租獲取租金,壯大集體經濟。

2018年,青海金色沙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青海中航農業生態有限公司分別與柴旦村、馬海村簽訂《村集體經濟收入基本增收保障協議》,為每個村購置旅遊景點銷售攤位各10個,實現出租型收益共計18萬元。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積極籌措80萬元融資擔保金與柴達木農商銀行合作,搭建“雙基聯動”合作貸款項目,以保證金5至10倍的比例額度安排牧民群眾貸款,有效解決了村民貸款難、貸款額度低、自籌資金不足等問題,為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便捷。

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短評】

充分發揮人才在脫貧攻堅中的引領支撐作用

人才是第一資源,充分發揮人才在脫貧攻堅中的引領支撐作用,是責任、是擔當、也是光榮和使命。

要以人才先行帶動產業轉移、技術下鄉。要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人才鏈帶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向貧困地區流動,幫助貧困地區培育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要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要培養造就更多鄉土人才,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使脫貧摘帽成為貧困群眾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富口袋”先要“富腦袋”,扶貧必先扶志。要充分發揮人才引領新觀念、新理念、新技術、新人文的作用,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要堅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指導扶貧開發,豐富貧困地區文化活動,加強貧困地區社會建設,提升貧困群眾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振奮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精神風貌。只有成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質、新能力的新型勞動者,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才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和更加長久的活力。

打硬仗,啃硬骨頭,過硬作風是保障。東部幫扶西部的人才,要接力傳承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老西藏精神”,滋養精神動力,激發為民情懷,不獲全勝不收兵。西部地區的本土人才要吸收借鑑小崗精神、深圳精神、浦東精神,敢於後來居上、敢於彎道超車,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通過好作風的互學互鑑,凝聚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要善於把人才制度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的效能。要創新人才體制機制,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並舉,離岸創新與候鳥兼職並用。要打破“捲簾門”“玻璃門”“旋轉門”,把優秀人才凝聚到技術部門、研究部門、管理部門中來,拓展他們的職業發展空間,擴寬他們發揮聰明才智的渠道。要加快破解編制、人事、薪酬等方面的瓶頸,激勵各類人才在脫貧攻堅主戰場、服務基層第一線大施所能,成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生力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