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立足高原地区独特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旅游优势这一实际,坚持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因村施策、立体帮扶、持续发力,趟出一条村集体经济发展定位精准、科学合理、务实有效,实现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不断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截至目前,柴旦村、马海村分别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5.6万元、63.4万元。

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党建引领,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从大柴旦行委柴旦镇西行一个多小时路程,公路在苍莽的戈壁上向远处延伸,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房屋浮现在视野里,各家门头的上方飘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节能路灯顺着村中的硬化路,整齐而富有民族气息的房屋既自成一体又与整个村庄相拥相融,村庄在现代气息中依然承袭着哈萨克族群众独特的生活氛围,这就是马海村。

我们在这里偶遇马海村原党支部书记焦力保利德,他说:“以前我们的村民都过着游牧的生活,一日三餐就是抓饭和干馍,外出放牧短则一个多月,长则三四个月,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住宿改善了,交通方便了,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了。”

马海村以前经济基础差、发展底子薄、生活水平低。近年来,镇党委坚持把加快马海村发展作为城乡同步振兴的主战场,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加快推动村级产业发展和增收致富步伐。

柴旦镇党委书记于家绩介绍说:“镇党委以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工行委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部署要求,村‘两委’班子重学习、提能力,讲团结、促和谐,拓思路、谋发展,把解决牧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领导班子的核心工作,着力解决村上各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真正做到了‘富民强村固本’。截至2019年底,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90元,与2002年集中安置时420元相比翻了近31倍,成功实现‘蜕变’,正向‘小康村’奋力迈进。”

大柴旦牢固树立工委、镇、村三级“一盘棋”思想,压实工委书记“第一”责任,建立“书记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构建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通、多元并举、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制发了《大柴旦村集体经济“清零”工程工作方案》《实施集体经济“兴产提质”行动项目立项书》《大柴旦行委年度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成员单位联村帮扶责任,划分“责任田”,打破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的难点、堵点,推动形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强大合力。

同时压实村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强化党务知识、履职能力和牧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理论素养,不断拓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带领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思路、方法和路径。制发《大柴旦地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干部容错纠错办法(试行) 》,努力营造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合理容错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抢占先机培育特色,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柴旦村在村‘两委’的有力带动下,依托‘村集体经济’清零工程、 ‘兴产提质’等政策项目加强村集体发展,不断培育特色、拓宽增收渠道。依靠旅游资源,新办家庭宾馆、新建旅游销售小木屋,规范发展民宿,销售民族特色产品。通过致富能手产业挂靠合作社、签约适龄母羊群入股、投资建设厂房等多种方式,推动牧民致富增收。今年将谋划村集体发展项目4个,力争‘保1、争2、谋1’的新项目落实,为实现村集体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柴旦镇柴旦村第一书记刘子靓介绍说。

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思路,马海村一次性流转土地246.7公顷,租期15年,租金400万元,两年收取租金28万元;柴旦村“两委”领办创办孟赫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社员以适龄母羊入股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发展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入股母羊820只,签订入股协议社员85户,入股率达到98%,实现收入24.5万元。绿色牧业发展公司(沙石场)挂靠柴旦村委会,每年提取10%的资金缴纳至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池,两年内提取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投资修建柴旦村布草间项目,实行对外承包,以10%进行资金沉淀,实现8万元收益。按照“产村互动、牧旅融合”发展模式,以自然生态为基调,以“牧家乐”为主要经营方式,引导牧民群众发展体验牧业、游憩休闲等服务产业,拓展增收空间。截至目前,培育民族特色餐饮业、手工艺制品、风干肉销售等致富能手24户,增收11.5万元。

创优扶持稳扎稳打,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自2018年全州推行联企兴村‘1+1’行动以来,我们积极促进马海村、柴旦村与相关企业对接,及时签订村集体经济基本增收保障协议,聚力建立联企兴村发展集体经济的‘1+1’长期帮扶关系,引导企业带资金、技术入村进驻,在保障村集体稳定收入来源的同时,培育村集体经济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柴旦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瑞俊说。

大柴旦探索建立“支部+公司+牧户+市场”“公司+合作社+市场”发展模式,划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0万元,以每村30万元的金额参股至青海五彩通正荣煤炭有限公司、青海昆源煤矿有限公司,按股金20%发放“红利”,两年内两村收益共达23万元。还制定落实《支持联企兴村“1+1”结对企业发展的八条措施》,鼓励企业以冠名形式对翡翠湖、水上雅丹、星空基地等旅游景点购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摊位,对外出租获取租金,壮大集体经济。

2018年,青海金色沙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青海中航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分别与柴旦村、马海村签订《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增收保障协议》,为每个村购置旅游景点销售摊位各10个,实现出租型收益共计18万元。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筹措80万元融资担保金与柴达木农商银行合作,搭建“双基联动”合作贷款项目,以保证金5至10倍的比例额度安排牧民群众贷款,有效解决了村民贷款难、贷款额度低、自筹资金不足等问题,为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便捷。

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大柴旦“三步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短评】

充分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支撑作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充分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是责任、是担当、也是光荣和使命。

要以人才先行带动产业转移、技术下乡。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以人才链带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向贫困地区流动,帮助贫困地区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要培养造就更多乡土人才,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脱贫摘帽成为贫困群众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富口袋”先要“富脑袋”,扶贫必先扶志。要充分发挥人才引领新观念、新理念、新技术、新人文的作用,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只有成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更加长久的活力。

打硬仗,啃硬骨头,过硬作风是保障。东部帮扶西部的人才,要接力传承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老西藏精神”,滋养精神动力,激发为民情怀,不获全胜不收兵。西部地区的本土人才要吸收借鉴小岗精神、深圳精神、浦东精神,敢于后来居上、敢于弯道超车,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通过好作风的互学互鉴,凝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要善于把人才制度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效能。要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离岸创新与候鸟兼职并用。要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把优秀人才凝聚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管理部门中来,拓展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扩宽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渠道。要加快破解编制、人事、薪酬等方面的瓶颈,激励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服务基层第一线大施所能,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