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經濟“節節高”,這裡的農民走上發家致富路!

集体经济“节节高”,这里的农民走上发家致富路!

集体经济“节节高”,这里的农民走上发家致富路!

2018年11月28日,家住河北省正定縣塔元莊村的村民曹秀雲吃過午飯,和幾個老姐妹結伴來到了塔元莊村委會大樓,領村裡給她們發放的養老金。

當67歲的曹秀雲趕到村委會時,村財務室門前已排起了長隊。村裡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們有序地站成一排,緩步向前挪動,其間,他們有說有笑,一派幸福的景象。

按照塔元莊村兩委制定的方案,凡是年滿60歲的村民,每月都可以領取由村集體發放的200元養老金,如果參加了村裡組織的“金融養老”,每位老人每月還可以額外再領取400元的養老金。如此算下來,曹秀雲每月可領到600元養老金。

十九大代表、塔元莊村黨支部書記尹小平告訴《民生週刊》記者,由塔元莊村集體為村民發放養老金的做法已經持續了10多年,標準從最早的每月10元提高到如今的每月200至600元,這充分體現了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現實。

據尹小平介紹,從2015年開始,塔元莊村集體收入每年都能達到1000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已超過5億元。

“俺村能有今天的變化,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的鼓勵和指導。”尹小平說,“根據總書記的指示,我們心無旁騖,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村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集体经济“节节高”,这里的农民走上发家致富路!

△塔元莊村舊貌。

集体经济“节节高”,这里的农民走上发家致富路!

△塔元莊村新顏。

村集體“第一桶金”


只有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才能更好地引導農民發家致富。在接受《民生週刊》記者採訪時,塔元莊村黨支部書記尹小平和村委會主任趙桂林均表示,發展集體經濟對農村的發展十分必要。


而塔元莊村兩委於2008年制定的“拆平房、建樓房”,也就是“平改樓”的發展方案,則被當地人視為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彼時,隨著村兩委前幾年對村裡基礎設施特別是對村內道路建設上的集中發力,塔元莊村取得了不小的變化。


“但是村集體一直沒有錢,收入有限,村裡的一些個體戶也無法帶動更多村民致富,當時塔元莊進入了發展迷茫期。”尹小平回憶。


由於塔元莊村距離正定縣城僅三四公里,因此村子發展具備區位優勢。可是對於塔元莊村兩委來說,要發展,首要的條件就是要有土地來搞建設。


那麼,建設用地從哪兒來?


村兩委通過對多地進行學習、考察,制定出了“平改樓”的發展方案。


“住樓房既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又可以將之前散亂分佈的宅基地,節約出來搞建設。”尹小平說,“方案雖然有了,但是我們心還在懸著,畢竟這是村裡的大事。”


就在此時,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再次回到了正定。“他給我們吃了定心丸。”


2008年1月12日,習近平來到塔元莊。


視察當天,尹小平把“平改樓”的方案和圖紙拿給習近平。


習近平隨後問尹小平:“農民要是住樓,方便不方便?”


尹小平回答說:“現在農業機械化程度高了,不用太多勞動力,家家都沒有機械,種地工具也很少。農民把工具放到樓房地下室就行。”


習近平說:“這也可以。”他同時又提了兩條意見:“第一,一定要徵求老百姓意見,得到大部分人的同意才行;第二,一定要規劃好,嚴格按照圖紙施工,不要隨意改變。”


“後來舊村改造啟動,我們按照指示辦,組織老百姓到其他舊村改造效果比較好的地方去參觀,回來以後又組織家家戶戶徵求意見、填表。”尹小平告訴記者,通過“平改樓”,塔元莊村不僅沒佔用一分耕地,反而節約出近200畝的集體建設用地搞商業建設。“如今,利用節約出來的土地,塔元莊村已經有了七八萬平方米的村集體固定資產,村集體每年有1000萬元的收入,給百姓搞了很多福利。”


“老書記”留下了發展經


“正定縣和塔元莊村的發展,離不開老書記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探索制定的發展道路。”採訪時,一位當地村民如此說道。


其實,在正定縣,有許多群眾都親切地把總書記習近平稱為“老書記”,這是源於習近平在1982年至1985年,先後擔任正定縣委副書記和縣委書記。


塔元莊村委會主任趙桂林,在此期間曾任村黨支部書記。“俺們村的發展也分三步走,每一步都跟聽黨的話、聽老書記的話分不開。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08年,走的是‘半城郊型’發展路子,算剛起步;2008年至2013年,走的是新農村建設的路子,算一大步;2013年以後,瞅準的是提前奔小康的路子,我們兩步併成一步走。”


趙桂林見證了塔元莊村30多年的發展與變化。他表示,上世紀80年代,塔元莊村算是正定縣比較落後的村子,習近平很關注村子的發展。他如今還記得習近平在1984年夏天騎著自行車到塔元莊下鄉的場景。


趙桂林回憶:“老書記直接到了地裡,詳細詢問糧食種植情況,還鼓勵大家用好政策,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搞好農副產品深加工,實現多次增值,增加村民收入。”


趙桂林告訴《民生週刊》記者,老書記當年提出:“城市需要什麼,我們就種什麼;城市需要什麼,我們就加工什麼。”於是在當年,塔元莊村集體就成立了水泥構件廠和滹沱河棉織廠。“正因為此,當年的塔元莊集體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集體收入達到五六萬元。”


然而,塔元莊村當年的發展,只是正定縣發展的一個縮影。


時任正定縣委組織部長王玉廷曾回憶說,在實踐中,習近平總結出發展“半城郊型”經濟的“二十字經”: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不久,連接正定與石家莊的滹沱河大橋熱鬧起來,一輛輛滿載農副產品、建築材料、手工製品的車輛,從縣城湧向市區,川流不息。


通過走“半城郊型”經濟發展的路子,正定實現了“利城富鄉”。1984年工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收入等9項指標比1980年翻了一番,糧食總產、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等10項指標創下歷史新高。


有正定特色的“半城郊型”經濟發展道路方案,“這是正定歷史上第一個總體性的經濟發展規劃,至今仍對正定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


堅持“三化”發展思路


“希望你們再用三五年時間,又能開創出一個新的局面。”2008年,習近平準備離開塔元莊村時告訴塔元莊村民,“你們好好發展,我還會回來看看的。”


2013年7月11日,總書記習近平再次來到塔元莊村考察,並對塔元莊村提出“把農業做成產業化,養老做成市場化,旅遊做成規範化,在全國率先建成小康村”的四點希望。


對此,村支書尹小平多次表示,“習總書記給我們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我們只要實幹就行了。”


近幾年來,村裡成立了果蔬專業合作社,建起河北第一家冰雕館。興建了集農業生產、觀光旅遊於一體的現代科技示範園。聯合打造河北首家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特色飲食一條街。註冊了“塔元莊牌”商標,將大米、麵粉、牛蒡酒等綠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塔元莊村集體經濟的壯大,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村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35歲的張金霞是嫁到塔元莊村的媳婦,現在村裡上班,是一名村史講解員。


她告訴記者,為了讓村民享受到村集體發展的福利,村兩委專門制定了村民福利制度。村集體每月給村民發放福利費及麵粉、大米、食油等生活用品,村民冬季供暖、生活用水、有線電視收視費、衛生費、物業管理費、考入全國排位前70名大學的學生學費等全部由村集體負擔,村民福利支出每年達到100多萬元。


“飛速發展的塔元莊村,變化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和居住環境的改變,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變化,鄰里關係融洽,村裡氛圍和諧。如今,塔元莊村人已經享受到了與城裡人一樣的生活質量。”在一次村史講解即將結束之時,張金霞笑著告訴在場的諸多參觀者。


集体经济“节节高”,这里的农民走上发家致富路!

誰曾想到,40年前,來自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那18個忐忑的“紅指印”,不僅似火種般燎燃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火炬,也悄然按下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啟鍵,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如春潮奔湧般滾滾向前……

40年彈指一揮間。40年來,無論是在生產發展、農民生活,還是思想觀念以及體制機制創新,河北正定塔元莊村、福建寧德赤溪村、浙江淳安下姜村、吉林和龍光東村,等等,數以萬計的村莊,在改革開放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一環。建成全面小康,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振興鄉村。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戰略部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目標,任重道遠。改革,正在路上!

集体经济“节节高”,这里的农民走上发家致富路!

上文系本期《民生週刊》“封面報道”中的一篇,更多內容歡迎點擊下文鏈接。

  • 民生網 獨家報道欄目


集体经济“节节高”,这里的农民走上发家致富路!

出品: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原文標題:《塔元莊:集體經濟“節節高”》

刊載日期:2018年12月10日 第23期《民生週刊》

記者:郭鵬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