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都有的冷鏈系統,憑什麼日本就能靠它“發家致富”?

20世紀90年代,日本在全國實現了“產地預冷——冷藏車運輸——低溫冷櫃或賣店銷售”的生鮮農產品冷鏈流通保鮮體系建設,低溫流通成為生鮮農產品的流通主流。

為保持農產品的鮮度,需要根據不同產品和流通形態的特點,在收穫、運輸、存儲等各個物流環節綜合運用各類技術。日本的冷鏈系統是農產品保鮮物流技術的核心,主要涉及預冷、冷凍冷藏運輸和保溫倉儲等環節。

每個國家都有的冷鏈系統,憑什麼日本就能靠它“發家致富”?

預冷是指在農產品收穫後立即對其進行迅速降溫處理,通過預冷處理可以控制產品的呼吸作用和水分蒸發,防止有機酸、維C等營養成分減少,抑制細菌繁殖,以達到維持產品色澤、防腐以及防止水果類過熟等保鮮效果。

日本國內較為普及的預冷方式主要有:

(1)強制通風預冷:向預冷庫內吹冷風進行冷卻。建設費用較低、可應用的農產品種類較多,但冷卻過程較耗時,冷卻不均勻。

(2)差壓通風預冷:在容器兩側製造氣壓差,向容器內部灌輸冷氣。建設費用處於強制通風預冷和真空預冷之間,冷卻速度快於強制通風預冷,且冷卻效果均勻,但有些農產品使用此法將發蔫,裝貨時也需要耗費一定時間。

(3)真空預冷:將農產品放入減壓室,促進內部水分蒸發,從而製冷。冷卻速度快,效果均勻,但無法冷凍體積大、表面積小的水果。建設費用較高,多需要另建冷庫。

(4)冷水預冷:向農產品潑冷水,或將其浸泡其中以製冷。冷卻速度較快,但不適於不能浸水的產品,多需要另建冷庫。

日本全國各地的農協、全國經營生鮮農產品的批發市場和商店均有冷庫,批發市場和商店自身也是可調控溫度的。農民生產出的生鮮農產品在農協進行清洗、包裝和預冷等,然後運往各批發市場和商店出售。

每個國家都有的冷鏈系統,憑什麼日本就能靠它“發家致富”?

生鮮蔬菜、水果、薯類、花卉(切花)等生鮮農產品和米、面、油等糧油產品、魚肉蛋奶等畜牧產品和水產品等,共同置於綜合性的低溫賣店銷售已成為銷售主流。

在銷售方式上,為避免人為摸、翻、挑選造成的產品損傷和便於購後鮮度的保持等,包裝成定量定價的小包裝式進行銷售。葉菜類常採用一端開口的透明塑料薄膜袋小袋包裝,食用菌和小果型的鮮果則主要用具有定硬度的透明薄塑料小盒包裝,或是盒底和周邊較硬、上部貼蓋透明薄膜的組合包裝;根菜類則多用全封口的透明塑料薄膜小袋包裝,商品化率達到100%。

每個國家都有的冷鏈系統,憑什麼日本就能靠它“發家致富”?

近年來,日本還推出了可移動的小型冷庫(約10m³),兼用於產品採後的臨時就地冷藏和較長期的就地低溫儲藏保鮮與運輸,長期儲藏多為鮮果。使用這種小型冷庫可實現儲藏和運輸的一體化,儲藏果出售和調運時可連冷庫一起裝車運走。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