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29日,嘉興市航運總公司宣告破產

嘉興水上客運站簡史 |2001年7月29日,嘉興市航運總公司宣告破產

1

說到嘉興的水路客運,歷史可以追述到很久遠。

嘉興屬於水網地帶,湖泊眾多、河道縱橫,所以在經濟並不發達時期,人們出行首選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想到水路。

但真正發展到初具規模,應該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嘉興水路客運猶如雨後春筍一般迅速地發展起來。

據嘉興地方交通史記載:到1949年解放前,嘉興市本級範圍(南湖區與秀洲區,作者注,下同)有私人客運輪船行18家,客輪23艘,再加上部分機動航快船(一種客貨混裝的運輸船),從事水上客運的船隻多達30多艘。

2

新中成立以後,在政府倡導下,1951年6月,由7傢俬人輪船行以及一艘客輪“同鑫號”進行了私私合營(該事件在當時簡稱為“七行一輪合營“)。

這7傢俬人輪船行分別是“振利”、“振興”、“新塍”、“福昌”、“順新”、“光明”、“新聯”。私私合營期間,他們採取統一客源、統一船隻調度、統一票價的“三統一”管理模式,從而解決了過去私人個體經營時的那種惡意競爭、鉤心鬥角、爭搶客源等弊端,也減少了班次重複、航線重合等不合理現象。

在此期間,私私合營輪船公司相應黨和國家號召,為嘉興地方經濟建設多拉快跑、為運送志願軍傷病員、為各地抗洪救災運送人員與物資作出過貢獻。

除以上私私合營船行外,嘉興市本級還有“順新1號”、“慶大”、“梅利”、“萬順”、“永和”、“儉業”、“長風”、“工聯”、“新興”、“利興”、“勝利”等11傢俬人輪船行。

正是由於這些私營輪船行的存在,為後來嘉興水上客運壯大發展和客運站建立奠定了基礎。

3

1955年9月,經政府批准,由以上18傢俬人輪船行,與政府從國民黨殘餘手中沒收過來“根利號“、”根發號“、”解放號“、”金平號“四艘客輪的國有資本,組建起了嘉興首家公私合營客運輪船公司,它隸屬“浙江輪船公司嘉興營業處”,這就是嘉興水上客運站的前身。

1956年,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開始,國家採用贖買政策,陸續將私人輪船行收編到國營經濟中。據嘉興地方交通史記載:當時收編客輪36艘、貨輪2艘(零碎貨物運輸)、客駁4艘,經營航線18條。

1957年4月,嘉興公私合營輪船公司通過了社會主義改造,成為了一家國營輪船公司,它正式定名為“浙江省嘉興區航運局嘉興客運營業所”,隸屬於浙江省嘉興區航運局管轄。

1958年,根據省交通廳的部署,客運體制第一次下放,“嘉興客運營業所“劃歸到嘉興地方國營的嘉興交通運輸公司(簡稱”交運公司“)管理,首次定名為“嘉興縣客運站”。

在這次管理體制調整中,部分交通工具和客運航線作了一系列調整。企業人員也發生變動,其中有許多交運公司職工充實到客運站中來,也有部分客運站業務骨幹抽調到交運公司中去

。當時嘉興客運站客輪減少到17艘,客駁6艘,1600個客位,經營航線減少到16條。但客運量和貨運量卻大幅度增加,1958年全年客運量完成114.2萬人次,貨運量4.8萬噸。

1962年7月,省交通廳對航運管理體制再次調整,成立了浙江省杭嘉湖航運局,下設杭州、湖州、嘉興三個分局,原下放到各縣(市)區的六個客運站又再次收編到嘉興分區航運局管轄,嘉興市本級名稱仍沿用“嘉興客運站”。

屆時,嘉興客運站擁有客輪18艘,客駁6艘,客運航線17條,每天發往周邊城市及鄉鎮客班25趟次,途中停靠161個站點(含重複)。1962年全年客運量完成157.2萬人次,貨運量(客運附貨)1102噸。

嘉興水上客運站簡史 |2001年7月29日,嘉興市航運總公司宣告破產

4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是嘉興水路客運發展最快的階段。

特別是1960年中央提出了“調整、充實、鞏固、提高”八字方針以後,省交通廳和內河航運局加大了對客運運輸的投入。

64、65兩年期間,省交通廳給嘉興客運站下撥了“喜鵲”、“金雀”兩艘新型的鋼質客輪投入運行,大大地改變了原來客運船隻破舊、狹小、速度慢的面貌。

原來那些“毛篷船”也全部被淘汰掉;客輪的動力機械也更新換代,使原來燒煤、燒木柴的舊式蒸汽機,全部換成了柴油內燃機。這不僅加快了航速,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可靠性。

5

抗戰結束至1948年前,嘉興並沒有固定的輪船碼頭。

此前各輪船行的客輪是按照營運線路分別停靠在荷花堤、塘灣街(即後來的北京路)以及東門宣公橋等處。

1948年,由國民黨退伍軍官李某等幾人,利用他們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在嘉興環城東路(現今“勤儉東路橋”北側位置)上設置了通用露天碼頭。他們脅迫各輪船行集中停靠到那裡,他們除抽取碼頭使用費外,還在該碼頭通道兩側建造起簡易房屋,經營茶館和飯店進行牟利。

解放後,該碼頭由政府接管,但候船廳仍沒有建造。直到1964年,浙江省交通廳通過撥款投入方式,嘉興客運站在原碼頭南側(即現今“勤儉東路橋”所在位置)建造了450平方米的新候船大廳,碼頭岸線也從原來的60米增加到了90米,基本滿足了客輪停泊和旅客進出的需要。

從那個時候開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嘉興客運輪船碼頭曾經作為嘉興市區的一個重要標誌性建築。

6

1972年,根據嘉興地區革命委員會的決定,客運體制第二次下放到各縣(市)區。嘉興客運站隸屬嘉興縣交通局管理,名稱仍沿用“嘉興縣客運站”。在這個時期,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嘉興客運站在東柵鎮上建起了船舶保養場,不僅實現了客輪船舶自己維修保養的目標,而且為改革開放年代的拓展經營打下了基礎。

1975年底,客運站辦公大樓也建起來了,改變了原來破舊、擁擠不堪的辦公條件。

1979年1月,根據浙江省革命委員會的決定,客運體制再度上收,嘉興市所屬的六個縣客運站全部歸併到浙江省航運公司嘉興分公司管理,其中嘉興客運站更名為“浙江省航運公司嘉興分公司嘉興營業站”。

這個時期由於文化大革命已結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剛進入改革開放,工農業生產發展較快,同時,公路客運還沒有完全上升到主渠道,所以從1979年起到1985年這個階段中,是水上客運巔峰期,客運量和客運週轉量均創歷史新高。

期間的節假日運輸高峰,在開往新塍、王店、南匯、新篁等地熱點航線上,經常會出現“一輪兩拖”甚至“二輪二拖”的旅客火爆場面。那個時期船舶實現了鋼質化改造,從原來幾十客位的木質船和水泥船,全部更新改造成為100客、140客、160客位的新型鋼質客輪。

1985年嘉興客運站全年完成客運量為346.6萬人次,客運週轉量達到5326.56萬人/公里。

1983年,嘉興撤地建市,拓寬中山路。經省交通廳批准,客運碼頭從原來環城東路遷移到了中山西路1號(現“金悅大酒店“的所在),新建的客運大廳能同時容納6000人候船,成為嘉興市區河西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7

俗話說,若要富,先修路。

從1986年開始,由於縣鄉公路的逐步建成,公路客運得到飛速發展,旅客出行逐步棄水走陸,水上客運量開始逐年萎縮,而且速度相當快,水上客運面臨虧損經營的局面。

1988年嘉航分公司的六個客運站經營虧損達到165萬元。為此,嘉航分公司提出了“以水為主、調整生產結構、橫向發展、多種經營”的客運方針,目的想扭轉虧損的被動局面。

在六個兄弟站的橫向經營發展中,嘉興客運站走在最前面,在多種經營活動中,嘉興客運站開闢了各種渠道,如:水果批發、乾果酒飲料批發、飯店、招待所、旅遊服務、綜合商店、車船修理等等,其中東門輪船碼頭水果批發曾一度成為嘉興水果行業的“龍頭”老大。在多種經營過程中,客運站廣大職工對水上客運仍懷著十分執著的熱情,努力開闢了水上旅遊和農村燒香組團業務,而且業務做得很紅火。

1991年,嘉興客運站將“嘉航536號“客輪改造成嘉興第一艘旅遊性客輪“煙雨樓號”,開闢了嘉興至上海“澱山湖大觀園”水上旅遊線路,曾經成為嘉興水上旅遊的一大亮點。這些水上客運業務一直保持到1995年。

嘉興水上客運站簡史 |2001年7月29日,嘉興市航運總公司宣告破產

但在1993年2月,市本級最後一條定航客線“嘉興至南匯”班停航,至此,嘉興市本級國營主導的水上客運班線最終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1990年3月,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實施航運體制改革,原浙江省航運公司嘉興分公司劃歸嘉興市地方政府管理,嘉興客運站管理體制第三次下放,並更名為“嘉興市航運總公司嘉興分公司”。

直到2001年7月29日,經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裁決,嘉興市航運總公司宣告破產,作為分支機構的嘉興分公司也列在破產範圍,嘉興客運站也就此走完了它近50年曆史,在嘉興這塊土地上永遠消失了!

8

說完這段嘉興客運站歷史,作為曾經的客運人,心情自然有些沉重!

但退一步想: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個企業與自然人一樣,既有它年輕成長期、發展壯大期,當然也會有它老年衰落的一天。

當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出現,必將會淘汰落後的生產方式,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規律。

因此只須記住:在嘉興這塊土地上,水上客運人曾經為交通事業努力工作過,為交通繁榮盡力奮鬥過,那就可以感到欣慰、感到自豪!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