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化工園區創新諮詢設計聯盟的前世今生

29+化工園區創新諮詢設計聯盟的前世今生

一、前言

網絡信息化時代,諮詢設計服務行業的傳統工作模式,無論在服務內容、服務深度、服務廣度、服務的精準性、服務的系統性、專業性,以及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方面,都已無法滿足大型石化(化工)園區的整體發展需求。園區亟需在規範化、集約化、智慧化、綠色化等方面協調發展。同時,化工園區的開發建設也需要外部市場提供綜合性、系統化、集約化的全過程、一體化技術支持的第三方諮詢技術服務。那種僅僅按照資質確定的技術工作範疇,提供單一專業、單一行業、單一模式、碎片化、非系統性的服務模式已無法滿足石化園區這一種新型、新興的化工企業聚集體對於跨領域、複合型、系統性、綜合性、專業化、高質量、高效率服務的需求。化工園區創新諮詢設計聯盟正是為致力解決化工園區“供需”矛盾,“市場客戶需求”與“專業服務供給”不匹配。在技術服務實踐過程中適勢而生的。化工園區創新諮詢設計聯盟在技術服務實踐過程中適勢而生,致力於解決化工園區“供需”矛盾,在服務內容、服務深度、服務廣度、服務的精準性、服務的系統性、專業性以及服務質量和效率等各方面滿足石化園區對跨領域、複合型、系統性、綜合性、專業化、高質量、高效率服務的需求。

二、聯合團隊的建立

29+化工園區創新諮詢設計聯盟(以下簡稱“29+聯盟”)技術團隊起步於2005年,於2007年正式成立。經過十餘年的發展,29+聯盟集合了三十餘家國內各行業頂尖技術諮詢設計單位、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知”資源,為化工園區管委會提供全過程、全方位、一站式服務。


29+化工園區創新諮詢設計聯盟的前世今生

一站式全過程服務

29+聯盟服務範圍包括“前、規、專、顧、駐”,其中“前”指園區前期工作類,包括園區項目融資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能評、環評、安評、穩評等相關工作;“規”指園區規劃技術類,包括園區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等技術服務;“專”指園區專項工程類,包括園區的安全、環保、消防等各項規劃;“顧”指園區專家顧問服務,包括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技術單位的智力資源優勢,就園區的問題進行專業化的諮詢服務;“駐”指園區現場駐場服務,包括有豐富化工園區經驗的工程師駐場,對園區開發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技術性的指導。

29+化工園區創新諮詢設計聯盟的前世今生

合作團隊


三、足跡和探索

29+化工園區創新諮詢設計聯盟的前世今生

項目區域

1、國家七大石化基地——遼寧・大連長興島(西中島)石化產業園區

2、國家七大石化基地——江蘇・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

3、國家重點開發區、國家煤化工產業基地和現代煤化工示範區、中國化工園區第6強——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

4、中國化工園區第21強——江蘇・鎮江新區新材料產業園

5、中國百強縣第1名——江蘇・崑山市千燈精細化工區

四、標準規範

2014年29+聯盟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園區委員會(以下簡稱“石化聯合會園區委”)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在石化聯合會園區委的領導下,積極參與化工園區領域的標準化體系建立、規範編制和高端技術支持等工作。

2017年——《化工園區危險品運輸車輛停車場建設標準》

《化工園區事故應急設施(池)建設標準》

2018年——《化工園區開發和建設導則》

2019年立項:

《化工園區中試基地建設標準》

《化工園區封閉管理設施建設標準》

《化工園區安全和綜合救援實訓基地建設標準》

《化工園區環境監控中心和系統建設標準》

《化工園區醫療救援中心建設標準》

29+化工園區創新諮詢設計聯盟的前世今生

立項文件

五、戰略合作伙伴

1、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9+化工園區創新諮詢設計聯盟的前世今生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創建於1949年3月,大連化物所是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應用研究和技術轉化相結合,以任務帶學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來,大連化物所通過不斷積累和調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連化物所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2007年經國家批准籌建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2010年8月,大連化物所在“創新2020”發展戰略研討會中將所發展戰略修訂為“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加強技術集成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研究為主導,堅持資源環境優化、生物技術和先進材料創新協調發展,在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創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連化物所重點學科領域為:催化化學、工程化學、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以及近代分析化學和生物技術。

大連化物所圍繞國家能源發展戰略,於2011年10月啟動了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DNL)的籌建工作,DNL是我國能源領域籌建的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共規劃籌建化石能源與應用催化、低碳催化與工程、節能與環境、燃料電池、儲能、氫能與先進材料、生物能源、太陽能、海洋能、能源基礎和戰略、能源研究技術平臺等10個研究部和1個研究平臺。大連化物所還擁有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中心、國家能源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發中心等多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大連化物所圍繞國防安全、分析化學、精細化工和生物技術廣泛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設立化學激光研究室、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儀器分析化學研究室、精細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術研究部等五個研究室。另外,大連化物所還與國外著名大學、公司和研究機構聯合設立了中法催化聯合實驗室、中法可持續能源聯合實驗室、中德催化納米技術夥伴小組、中韓燃料電池聯合實驗室、DICP-BP能源創新實驗室和SABIC-DICP先進化學品生產研究中心等十幾個國際合作研究機構。

自建所以來,大連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譽國內外的科學家及一大批高素質研究和技術人才,先後有20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位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位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截至2018年底,在所工作兩院院士14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21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2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5人。大連化物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權培養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具有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化學工程與技術四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大連化物所具有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資格審批權,現有博士生導師151人,碩士生導師195人。截至2018年底,在讀研究生1001人,其中博士629人,碩士327人,留學生45人。已培養研究生2843名,其中博士1948名,碩士895名。設博士後流動站,在站博士後172人。畢業的校友中,有8人當選為兩院院士、28人入選國家引進人才項目,30人獲傑出青年基金支持,14人獲優秀青年基金支持,13人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稱號。

2011年以來,大連化物所取得各類科研成果270餘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70餘項,其中獲得國家獎勵8項,中科院、省部級一等獎13項。2013年,張存浩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1年到2018年,大連化物所發表SCI論文總數7330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5的2432篇,743篇學術論文發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頂級學術刊物上(IF>9)。出版科技專著24部。

2011年以來,大連化物所累計申請專利6716件,其中發明專利6090件,累計專利授權2313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101件。

大連化物所主持出版英文學術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催化學報)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能源化學)以及國內色譜領域核心期刊《色譜》。其中,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在國際化學工程和應用化學期刊中位居Q1區,其2018年SCI影響因子分別為3.525和3.886。

2、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


29+化工園區創新諮詢設計聯盟的前世今生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是1989年經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依託大連理工大學籌建而成,1995年9月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在2009年和2014年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7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教授10人)、研究生800餘人,年研究經費7000餘萬元。

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以精細化工領域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著力開展功能化、高附加值精細化學品的結構設計、功能調控和清潔製備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培養和匯聚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創新型專業人才和技術骨幹,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創新人才培養,以高水平人才培養服務創新驅動戰略,以國際視野推進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為引領精細化工領域的科學創新、支撐我國精細化工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主要研究方向及內容:

1、染料及其光化學:重點開展染料激發態的釋能調控、分子結構創新,在熒光染料探針、數碼噴墨染料、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人工光合作用、光電材料、生態紡織染料等領域,揭示染料分子結構與性能關係的規律、實現染料分子功能強化。

2、精細化工新材料:開展精細高分子等特殊功能材料和無機功能研究,從分子設計、結晶性能調控、介觀結構創新出發,著力研發高立構規整性二氧化碳共聚物、耐溫雜萘聯苯聚芳醚腈碸樹脂、高性能化特種阻尼橡膠和炭素材料、硼鎂氟等高新技術用精細化學品。

3、精細化工清潔製備技術:聚焦精細化工中的分子活化和界面作用調控,通過模擬酶活性中心和酶作用微環境,研究複雜分子在溫和條件下的選擇性催化合成、高效分離純化、能量質量梯級利用及過程耦合,實現精細化工清潔製備和節能降耗。

實驗室在國內精細化工領域科技創新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染料化學家侯毓汾教授在大連理工大學創建了我國最早的染料專業,八十年代初拓展為精細化工學科,被批准為首批博士點,也是全國唯一的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學科,隨後國家統一將精細化工調整為應用化學二級學科。在2001和2007年兩次全國重點學科評審中,該學科均總分第一名。2012年以實驗室為核心的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名列全國第三。這一優勢學科為精細化工相關領域培養了大批高層次人才。

1989年國家計委批准在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學科基礎上建設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實驗室在2009年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全國化工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首次進入優秀實驗室行列。2013年,實驗室在熒光染料識別領域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自1999年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全國共評選出4項染料相關的國家科技獎,實驗室獲得了其中的3項。2014年,依託實驗室組建的“染料分子功能調控”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這是自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以來全國化工一級學科領域的第三個獲批群體。2014年,實驗室再次被評為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化工領域唯一的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