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化工园区创新咨询设计联盟的前世今生

29+化工园区创新咨询设计联盟的前世今生

一、前言

网络信息化时代,咨询设计服务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无论在服务内容、服务深度、服务广度、服务的精准性、服务的系统性、专业性,以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方面,都已无法满足大型石化(化工)园区的整体发展需求。园区亟需在规范化、集约化、智慧化、绿色化等方面协调发展。同时,化工园区的开发建设也需要外部市场提供综合性、系统化、集约化的全过程、一体化技术支持的第三方咨询技术服务。那种仅仅按照资质确定的技术工作范畴,提供单一专业、单一行业、单一模式、碎片化、非系统性的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石化园区这一种新型、新兴的化工企业聚集体对于跨领域、复合型、系统性、综合性、专业化、高质量、高效率服务的需求。化工园区创新咨询设计联盟正是为致力解决化工园区“供需”矛盾,“市场客户需求”与“专业服务供给”不匹配。在技术服务实践过程中适势而生的。化工园区创新咨询设计联盟在技术服务实践过程中适势而生,致力于解決化工园区“供需”矛盾,在服务内容、服务深度、服务广度、服务的精准性、服务的系统性、专业性以及服务质量和效率等各方面满足石化园区对跨领域、复合型、系统性、综合性、专业化、高质量、高效率服务的需求。

二、联合团队的建立

29+化工园区创新咨询设计联盟(以下简称“29+联盟”)技术团队起步于2005年,于2007年正式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9+联盟集合了三十余家国内各行业顶尖技术咨询设计单位、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知”资源,为化工园区管委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29+化工园区创新咨询设计联盟的前世今生

一站式全过程服务

29+联盟服务范围包括“前、规、专、顾、驻”,其中“前”指园区前期工作类,包括园区项目融资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能评、环评、安评、稳评等相关工作;“规”指园区规划技术类,包括园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等技术服务;“专”指园区专项工程类,包括园区的安全、环保、消防等各项规划;“顾”指园区专家顾问服务,包括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单位的智力资源优势,就园区的问题进行专业化的咨询服务;“驻”指园区现场驻场服务,包括有丰富化工园区经验的工程师驻场,对园区开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性的指导。

29+化工园区创新咨询设计联盟的前世今生

合作团队


三、足迹和探索

29+化工园区创新咨询设计联盟的前世今生

项目区域

1、国家七大石化基地——辽宁・大连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园区

2、国家七大石化基地——江苏・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

3、国家重点开发区、国家煤化工产业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示范区、中国化工园区第6强——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4、中国化工园区第21强——江苏・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

5、中国百强县第1名——江苏・昆山市千灯精细化工区

四、标准规范

2014年29+联盟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园区委员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园区委”)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石化联合会园区委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化工园区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立、规范编制和高端技术支持等工作。

2017年——《化工园区危险品运输车辆停车场建设标准》

《化工园区事故应急设施(池)建设标准》

2018年——《化工园区开发和建设导则》

2019年立项:

《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建设标准》

《化工园区封闭管理设施建设标准》

《化工园区安全和综合救援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化工园区环境监控中心和系统建设标准》

《化工园区医疗救援中心建设标准》

29+化工园区创新咨询设计联盟的前世今生

立项文件

五、战略合作伙伴

1、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9+化工园区创新咨询设计联盟的前世今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我国能源领域筹建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共规划筹建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与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和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10个研究部和1个研究平台。大连化物所还拥有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连化物所围绕国防安全、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广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设立化学激光研究室、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术研究部等五个研究室。另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中韩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和SABIC-DICP先进化学品生产研究中心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自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截至2018年底,在所工作两院院士1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大连化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具有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大连化物所具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资格审批权,现有博士生导师151人,硕士生导师195人。截至2018年底,在读研究生1001人,其中博士629人,硕士327人,留学生45人。已培养研究生2843名,其中博士1948名,硕士895名。设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172人。毕业的校友中,有8人当选为两院院士、28人入选国家引进人才项目,30人获杰出青年基金支持,14人获优秀青年基金支持,13人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

2011年以来,大连化物所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70余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8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13项。2013年,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1年到2018年,大连化物所发表SCI论文总数733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2432篇,743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顶级学术刊物上(IF>9)。出版科技专著24部。

2011年以来,大连化物所累计申请专利6716件,其中发明专利6090件,累计专利授权231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01件。

大连化物所主持出版英文学术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催化学报)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能源化学)以及国内色谱领域核心期刊《色谱》。其中,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在国际化学工程和应用化学期刊中位居Q1区,其2018年SCI影响因子分别为3.525和3.886。

2、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29+化工园区创新咨询设计联盟的前世今生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9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筹建而成,1995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在2009年和2014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10人)、研究生800余人,年研究经费7000余万元。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精细化工领域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开展功能化、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结构设计、功能调控和清洁制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和汇聚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以高水平人才培养服务创新驱动战略,以国际视野推进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为引领精细化工领域的科学创新、支撑我国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1、染料及其光化学:重点开展染料激发态的释能调控、分子结构创新,在荧光染料探针、数码喷墨染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人工光合作用、光电材料、生态纺织染料等领域,揭示染料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规律、实现染料分子功能强化。

2、精细化工新材料:开展精细高分子等特殊功能材料和无机功能研究,从分子设计、结晶性能调控、介观结构创新出发,着力研发高立构规整性二氧化碳共聚物、耐温杂萘联苯聚芳醚腈砜树脂、高性能化特种阻尼橡胶和炭素材料、硼镁氟等高新技术用精细化学品。

3、精细化工清洁制备技术:聚焦精细化工中的分子活化和界面作用调控,通过模拟酶活性中心和酶作用微环境,研究复杂分子在温和条件下的选择性催化合成、高效分离纯化、能量质量梯级利用及过程耦合,实现精细化工清洁制备和节能降耗。

实验室在国内精细化工领域科技创新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染料化学家侯毓汾教授在大连理工大学创建了我国最早的染料专业,八十年代初拓展为精细化工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点,也是全国唯一的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学科,随后国家统一将精细化工调整为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在2001和2007年两次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该学科均总分第一名。2012年以实验室为核心的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三。这一优势学科为精细化工相关领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1989年国家计委批准在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建设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实验室在2009年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全国化工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进入优秀实验室行列。2013年,实验室在荧光染料识别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全国共评选出4项染料相关的国家科技奖,实验室获得了其中的3项。2014年,依托实验室组建的“染料分子功能调控”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这是自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以来全国化工一级学科领域的第三个获批群体。2014年,实验室再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化工领域唯一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