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你覺得一些現代人超越古人了沒有?

行著茶酒之路



首先明確兩點:

1、“超越”或者“不如”一詞說法缺前提條件,你要看哪個方面的“超越”。

2、淫浸古人的書法不存在“過分”一說。淫浸愈深,出帖愈難,但成功率愈高。詳細解釋如下:第一點解釋:不可否認,以二王為代表的中國書法正統血脈持續近一千多年,書聖王羲之的貢獻無人能比,不可逾越,但前提是從王羲之的書法審美風格得出的結論,王羲之體現的是“中和”之美、“自然氣韻”之美,“飄逸瀟灑”之美,歷朝歷代在二王的基礎上不僅繼承了他們的優良傳統,更有偉大的創新,從“法度”方面來分析,唐朝必然超過二王,湧現出許多唐楷大家,“歐、虞、褚、顏、柳”就是代表,唐楷法度森嚴、工整規矩,這不就是創新?從碑學的角度來講,清朝必超過二王,在碑學盛行的清朝湧現出許多碑學大家,如趙之謙、鄧石如等人,把碑上的筆法用帖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近代以來,受到西方美學思潮和日本“少字派”的影響,中國的書法也會迎來一輪新的創新,至於誰能成功,只能歷史來檢驗,如果繼續沿著二王的路子走必然無法超越,因為二王的筆法差不多挖掘完畢(本人猜測,可能還有探索空間),再者,今日的書法詩詞的土壤氛圍已大不如古人,書寫工具也在改變,用毛筆書寫的時間也沒有古人多,無論怎麼努力都是超越不了古人的,但是就沒有其他方面能超越古人嗎?當然有!一曰:“形式”之美,如今書法作品的形式琳琅滿目,各種顏色、紙張、樣式種類數不勝數,這樣的物質條件是古人沒有的。

第二點解釋:古人的書法美學範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理解的,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感悟,而且每個人感悟的深淺都有差別,也正因為這種差別導致了各類書家風格有別,有人對古人的書法美學理解的深刻,例如楊凝式(俗稱楊瘋子)就是很成功的案例,但是如果你臨帖死臨,而且越臨越像,就是很難出帖,但是在你臨地很像的前提下還能繼續深入入帖並理解其中的大道,就能很快出帖。並且出帖後成功率非常高。因此臨帖越“過分”越好,最好到達“意臨”的狀態(也就是悟出其中筆法、結構、章法的變化規律),當然這是非常難以到達的境界,因此“過分”侷限於古人的書法美學範式會帶來兩種結果,一是出帖難,二是出帖後成功率高。當然我們為了成功地寫出好字,再“過分”也不為過。

古人自己就非常明白這一點,唐代孫過庭《書譜》中寫到:

評者雲:“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研。”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鶩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

他批判前人主張的“今不逮古”,提出“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主張。這顯然是一種積極進取的表現。唐代書法發展的輝煌證明了,孫過庭的這種觀點顯然是非常正確的。

有的人認為,古人從小接觸毛筆,在對毛筆的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上是今人無法相比的,這是事實。但是這種書法理解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在古人看來單純的書法是下等技藝,是“雕蟲小技”。為了提高書法的內涵,往往摻雜了非常多“形而上”的元素,比如“心正則筆正”,書法的內涵泛化為人品、學識、素養等等。而對書法創作本身的關注,古人基本上是零,即“無意於佳”。書法之所以被放在極高的地位上,純粹是因為書寫的是漢字,而漢字的內涵承載著中華文化,如果說書法是毛,那麼漢字就是皮,文化是骨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但是,一旦書法和漢字、文化剝離開來,那麼書法完全喪失了崇高地位,而這在現代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在今天,我們學習漢字不再侷限於毛筆,而更多的使用硬筆。我們學習文化,不再依賴小楷抄經,而是印刷甚至電子顯示。文化不侷限於漢字(還有英語),漢字不依賴於書法,那麼書法還有什麼意義?沒有了承載文化之“道”,只留下書法的“技”。書法就只是一幫人在比拼誰的筆法更熟,誰的結構更準,字匠和木匠、鐵匠還有什麼區別?

PS:從這個意義上說,漢字可以離開書法,書法離不開漢字,這是一種附庸關係而非統一。硬筆書法學習借鑑毛筆書法,在實用層面上基礎了傳統書法,而毛筆書法逐漸向藝術層面發展。實用和藝術開始分道揚鑣。

蘇軾說古代書法“無意於佳乃佳”,是因為古人用毛筆寫字為自然而然的事。而在今天,只要你拿起毛筆,那麼你就是“有意”,不存在“無意”。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人“無意之書法”達到了最高境界,今人是不可能超越的,這不是今人不如古人,而是客觀條件的侷限。即便是再主張復古,崇尚晉唐的書法家,也不可能要求今天的人放棄硬筆、放棄電腦去追求毛筆書法的“無意”。

假如抱殘守缺,對客觀發展變化視而不見,依然追求古人“無意”,那麼失去文化滋養的書法沒落是顯而易見的。正如現在的京劇、秦腔,失去了溫潤的土壤,只能在極小的範圍內苟延傳承。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書法家所樂見的。窮則變,變則通。現代書法,本質是向“有意”的最高境界發展和探索,這就是創新。書法強調創新,是因為不得不創,不得不新。

而創新,就很難簡單地去比較判斷說誰更好,誰更差。


羊鈦白


我認為單純從書法作品來看,一些今天的書法家的確早已經超越了一些古人。

清代詩人趙翼的著名論斷的確有其現實意義:“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懷素《自敘帖》局部

今天學習書法的人無論是個人知識面寬廣程度,學習資料的豐富程度,還是學習途徑的多樣化選擇,教育先進程度等等層面,都全面超越古人,就連生活條件,身體條件也優於古人,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今人沒有理由不如古人!

陳新亞書法作品

事實上近現代甚至當代的書法群裡也的確活躍著一批又一批造詣極高的書法家

,我個人心中景仰的書法家包括啟功,司徒越,白蕉,鄧散木,田英章,陳新亞,武中奇,朱復戡等等。

王羲之書法墨跡

由於書法藝術有尚古、師古的傳統,甚至許多人都有厚古薄今的情結。因此,今人書法在藝術上可能早已經超越古人,但並不如古人書法那麼容易被人認可。隨便在哪個犄角旮旯裡挖出來一塊墓碑,都會法帖去制拓臨摹,原因就是書法尚古,書宗晉唐的思想早已經根深蒂固。

白蕉書法作品

當然話得說回來了,今人在書法作品本身上也許確實超越了一些古人,但在文學功底、書法應用方面的確不如古人更有積澱,更有思想情懷,而且今人在書法上謀求的東西太多太多,遠不如古人對待書法的虔誠、純潔,我說的對嗎?


永書101


個人認為:

現代人的書法是肯定沒有超越古人的書法,並且差的很遠。現代的個別“書法家”自我標榜,大言不慚的說“現在我們有些書法家的書法水平已經超過古人,只是不好意思說出來而已”。這是不明智的,也是自不量力的說法。

毫不誇張的說,現代一流的書法家的書法水平也不及古代的二三流人的水平。


古風堂印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我認為現代人沒有在書法上超越古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與您共同探討:

1,書法的在魏晉時期就達到了藝術高峰,後人已然難以逾越。比如王羲之,有誰敢說誰的書法成就超越王羲之嗎?單從技術層面就鮮有與其並肩者,更別說氣韻和格調了。唐代出現了顏真卿,他另闢蹊徑,可以說找到了書法審美的另一條路線,但他也是學王羲之出來的。王和顏作為書法史上的兩座高峰,至今無人可望其項背。

王羲之《蘭亭序》(馮承素摹本)


2,文化差異。現代人接受的教育模式實際上不同程度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這與古人自小誦讀四書五經是截然不同的。而書法的土壤正是中國的傳統國學。離開這片土壤,自然不容易再開出絢爛的花朵。

顏真卿《祭侄文稿》


3,社會原因。古代社會,成為書法家的門檻其實非常高的。首先得富有,這樣你才能獲得名家真跡,不然怎麼臨摹學習?歷史上許多大書法家除了是文人學者,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裡不差錢,做官的居多。有個別貧困潦倒的也多是家道中落,自幼生活還是富足的,否則沒有機會讀書認字呀。當今社會,節奏很快,年輕人作為書事業的中堅力量。往往揹負著超越他們能力的重擔。這使得許多有藝術創作追求的青年書法家為了生計去教書,去辦班教學,沒時間投入到藝術創作中。沒有大自在的內心,何來大自在的作品,又談何超越古人呢?古人似乎永遠都比我們自在灑脫。

蘇軾《黃州寒食帖》


4,選拔體系,書法展覽作為目前最權威的選拔體系,它的標準往往讓許多書法愛好者趨之若鶩。這個標準下選出的展覽作品多數都是對古人的生搬硬套,鮮有創意。如果這個權威的選拔體系的審美標準依然陳舊,那麼它選出來的所謂能代表這個時代的優秀書法家有什麼資格與古人一較高下呢?

楊凝式《韭花帖》


5,大師都是一波波來一波波走。不止書法,文學、哲學、科學等等學科都是如此。教育模式,價值觀、人生觀從小的建立都太重要了。

米芾《苕溪詩帖》


我很希望,有當代書法家能超越古人,但事實如此。不過,我們對書法的熱愛不會因此而改變,我們期待下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希望那時你我年華未老!


掩墨山房


中國書法史嚴格來說自吳昌碩就結束了,當代的話也就沙孟海可以入圍,現在中國的書法走下坡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至於說超越古代,那是做夢了,至於百年千年後有沒有這樣的人才不得而知,至少現在是不存在的!


魘之殤


中國的書法作為文化載體,他主要起到傳承的作用,在傳承中發展,不要動不動就談超越古人。

書法作為藝術是不斷髮展和完善的一個過程,從夏商周時代的甲骨文,到秦漢時期的小篆、隸書、章草書,再到魏晉時期楷書、行書、今草書,乃至以後魏碑、唐楷,再後來宋元明清每個朝代都有自己對前古人繼承和發展,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在中國書法史留下了獨屬於自己那個時代的藝術氣息。

隨著時代的進步,書法用品種類繁多,可供書家選擇也越來越多,表現的書法藝術的手法也層出不窮,到了今天我們書法藝術進入展廳和藝術長廊。這是前人沒有的一種表現形式,只能說我們需要在我們這個時代,留下獨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烙印!





博勤董老師


唯有潤之一人!今後也絕不會再出現。


婁江農人


現代人的狂妄自大、盲目自信超越了古人。

中國書法既是藝術也是技術。書法理論向來有“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等說法,現代人尚什麼?尚名、尚利。

古代人寫書法是一種生活方式,桌上的任意一張便條都值得拿到今天的拍賣行或者美術館展覽的。到了現代,書法成了苦苦鑽研的各種設計之作,倒是有了形式美,卻缺少了真性情,也暴露出刻意和做作。刻意的藝術就等而下之了。

中國三大行書萬眾仰慕,其實都是草稿,都是發自內心的即興抒懷之作,今天的書法家呢,抄的都是古人的詩文,文化內涵天壤之別。這些還都是好的。有一些故意搞怪的”書家“大家也都知道,其譁眾取寵之姿態簡直令人作嘔,他們與”書法“二字、與書法創新扯不上關係,更與斯文甚遠。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瑰寶,現代人只有老老實實地繼承學習傳統,當用最大的努力打進去了,自然會水到渠成推陳出新了。隨便輕言超越古人,只能說明狂妄自大、盲目自信。


中國藝術視點


超越?這超越二字何從談起呢?

“思君思國思社稷”就一定比“縱情山水養閒情”更強?

還是說獲得更多人喜歡的就一定更好?

字有千萬形,意有千萬種。我們根本無法去界定兩件同樣美好的東西,究竟孰優孰劣。

例如我個人喜歡現代文,喜歡簡體字,因為它們簡單明瞭,卻依舊能代表我們中華文化,不失漢字之風。我毛筆字一般,但是鋼筆字就不是書法嗎?古人會用鋼筆嗎?當然,不可否認,古人用毛筆寫出來的字本就大氣磅薄,暗含天地至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化這個東西,它天生就不是拿來比的。你可以借鑑,可以表達你自己,但是請不要總想著和誰去較量。

就算文采可以比,有學得好的和學得不好的,但是隻有思想境界或內在結構才能決定一個人和一件物品的真正品質。空有華麗的外表而沒有靈魂的,都不可能成為經典。

不僅是書法,甚至包含所有藝術,現代沒有超過古代,古代也從來不能代表所有,過去了的終究過去了,我們緬懷,我們珍惜,但我們不能盲目得認為成了絕唱的就一定比新出爐的好,別忘了,寫出這些的也是人,本質上是相同的。可問題還得就事論事。

我們不貶低古人,也不妄自菲薄。所處世界環境不同,思維方式與立意也不同。不能比!





瀝酒淺酌


在我看來,古代書法無法超越。

但為什麼有很多人都覺得現代人的書法比古人好呢?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我覺得至少有三個原因:

第一,我們說古人難以超越,主要是在文化、理念、情趣等層面上難以超越。但是,在形式、材質、展示方式、裝飾性等方面,都是可以超越的,甚至已經遠遠超越。而普通大眾往往關注不到文化、理念、情趣等層面的東西,更多關注形式上的東西,導致出現誤判。

第二,今人創作理念有意無意都會迎合現代大眾的什麼取向。比如,把西方審美理念、現代審美理念融匯到書法之中,這樣的作品可能缺少一些古意,卻能贏得一些大眾的好感。

第三,個人學識問題。書法博大精深,要看懂書法、理解書法是很難的,出現誤判在所難免。

但我認為古人的書法無法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