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小孩愛擺放東西?

現代的張良


這個要看孩子處於什麼年齡段!在孩子生長髮育期間0~4歲的孩子會處於一個秩序敏感期,秩序是孩子內心的聲音。

秩序敏感期到來的時候,很多家長最大的困惑就是認為孩子犟,擰,固執,執拗。但是從孩子生理成長的角度來看,秩序為兒童構建安全感而營造環境,當兒童把握秩序後,就具備很強的安全感。孩子處在安全感的狀態下,就會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而不是會過多的去適應環境。

良好的秩序建立對兒童未來生活奠定兩種基礎:一種是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二是生活秩序及對社會規則的遵守。這些都會使兒童的生活與學習的目的更加明確清晰。

孩子如果對哪件事形成了秩序,就每天不厭其煩的進行,一個環節都不能錯,一個環節都不能漏,先後順序也不能打亂,否則就要再重新來一次,從孩子的表現上總讓我們感覺到他們不可理喻。

所以作為家長要觀察孩子有秩序的事情,一定滿足他的需求,如果孩子要求重來一次,那就重來一次,如果做不到的話,就安慰孩子的情緒,一定不能譴責孩子。家長也要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共同度過這個關鍵期,不能批評孩子,要理解孩子對食物的秩序化要求。





歡歡老師育兒


小孩子有很多奇怪的舉動,有的有“戀物癖”,從小對某樣物品特別依賴,必須要拿著或者抱著才能入睡。而且這種物品通常比較特殊,可能是一塊爛布,也有可能是一個存放了很多年的毛絨玩具。還有的孩子有“強迫症”,會反覆確認一件事,或者吃東西時有某種特殊習慣等。

如果孩子愛擺放東西,通常有輕微的強迫症。小孩子可能會把某些東西非常有提調理地擺放成一排,而且會要求擺放的端正。如果是這種情況,多半是強迫症。家長可以對其進行糾正。但如果孩子只是把玩過後的物品收拾起來擺放好,並沒有過分要求擺的很端正,這種情況是好習慣,說明孩子有收納東西的意識。他們懂得把用過的物品放回原位,這種習慣是非常好的,能讓他們的生活更有規劃,無形中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如果孩子有愛擺放東西的習慣,家長要學會分辨,看孩子是基於強迫症把東西擺放整齊還是很平常的一個舉動。如果是前者,要及時進行糾正。強迫症是一種心理方面的病,雖然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但會影響生活。

輕微的強迫症對生活的影響較小,但如果是很嚴重的強迫症,日常生活會遭到很多阻礙,不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效率都會較低。如果想讓孩子改掉強迫症的習慣,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轉移注意力,減少孩子類似的行為,這樣慢慢地能減輕症狀,


如果孩子不是基於強迫症的擺放東西,家長就無需擔心,這是一項很好的習慣。懂得收納整理的孩子,生活會方便很多。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私信“育兒”,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孕嬰幫幫媽


也許是寶寶到了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並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雖然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有時會讓我們腦仁都疼,但不得不承認,秩序敏感期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

1.建立自我,表達自我

當孩子開始說“不”,開始表達自己的喜好時,說明孩子長大了,開始建立自我,表達自己內心的聲音,學會遵從自己的內心感受去做事、去認知周圍的事務,這對他的成長來說是一大進步。

2.秩序井然帶給孩子安全、舒適的愉悅感

理學家馬斯洛談指出:“兒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種表現,是喜歡某種常規的生活節奏,他們彷彿希望有一個可以預測的有秩序的世界。”

這提醒我們,不能經常給孩子更換照顧對象,有的寶媽因為工作需要,就找保姆幫忙帶孩子,但在上班之前,應該讓寶寶與保姆建立感情,不要突然將寶寶交給保姆,這種秩序的破壞,會讓孩子感到緊張與害怕。

3.在規則意識的萌芽期,幫助寶寶建立起規則意識

兩歲左右的寶寶特別愛管閒事,這是爸爸拖鞋,媽媽是不能穿的;這是媽媽的手機,爸爸不能動;這是哥哥的書包,別人不能拿等等,這些都是孩子規則意識萌芽的表現,呵護好孩子的秩序感,這對他將來做事更有條理是非常有幫助的。



桔子媽


孩子喜歡擺放東西這個習慣。

不要去制止,這是孩子在探索,孩子都有一定的抽象空間探索, 孩子0-4歲這一時期是對秩序最敏感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兒童把他自己出生時所在的環境固定為自己的秩序形式,這種形式其實就是他對秩序的需要和認識。

幼兒具有內部和外部兩重秩序感,內部秩序感能讓幼兒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與它們所處的相對位置,外部秩序感則是指幼兒感知、理解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與關係。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把物品擺放歸類、不論擺成什麼樣,最後整理規整等等,告知他一些規矩,他也會遵守,這樣將來他做事也能夠井井有條。

不要太強勢的去破壞寶寶的次序。


她說口才


孩子喜歡擺放東西,有兩種好的心理體現和一種壞的心理體現。

第1種好的心理表現:愛擺放東西是孩子秩序感的體現。很多家庭裡的孩子都有過這個階段,他們會把身邊的東西(很多時候都是他自己的玩具),按照心中某種規矩擺放的整整齊齊,井井有條。這就是孩子的內心秩序感的外在體現。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對孩子加以引導:孩子擺放的好整齊啊,看看能不能把這個鉛筆擺放整齊,把這個桌椅擺放整齊,孩子一般也是會比較比較樂意做的。在家長的刻意引導一下孩子的秩序感得到加強,就比較喜歡整齊的環境,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第2種好的心理體現:愛擺放東西是孩子專注力鍛鍊的表現。孩子們在擺放東西的時候,一般都是比較認真,他們可以獨自擺放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打擾孩子,可以順其自然,只在孩子要求幫助的時候,才去打擾他。這樣孩子的專注力就會得到鍛鍊,專注的時間越來越長。喂孩子以後長時間的認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3種不好的心理體現。有些孩子喜歡把玩具按照從電視上和動畫片裡面學的厲害程度擺放起來,然後用他們來玩打仗遊戲。這種就是不好的心理體現。如果孩子經常這樣擺放玩具的話,他們從電視裡面學來的這種打鬥的秩序會慢慢得到強化而且運用到自己的社交裡面:對自己的朋友進行武力值的排隊,然後結交所謂厲害的朋友,而去欺負一些不厲害的小孩子。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對孩子的思想去加以引導,能讓孩子認識到不能從武力方面來判斷朋友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朋友觀。

結束語:不能單單從孩子的一種行為來判斷他的好壞,要綜合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前後環境來判斷孩子這種行為是好的還是壞的。是好的就加以鼓勵,是壞的儘早引導。


曦寶和伊寶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關於為什麼小孩愛擺放東西,我有點自己的見解。

其實說小孩愛擺放東西,不如說是挨搗亂,因為每個小孩都會把媽媽精心收拾好的物品她再重新擺放,對於小孩來說,丟地上也是擺放。比如我的寶寶,每次把我收拾在抽屜裡的東西拿出來放在茶几底下,然後還樂滋滋的跑過來和我說,放好了,聽著她稚氣,連話都說不清的聲音,我苦笑不得,都是笑著讚揚她你真棒。

寶寶愛擺放東西其實也是因為愛探索和研究,我們作為大人應該高興才對,,他們也是在模仿我們大人的動作,因為還小,擺得不好才成了大人口中的搗亂。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在表現,希望得到媽媽的認可和贊同。我們這時候和寶寶一樣快樂,再引導寶寶做得更好,就好啦。



日日有八卦


孩子和孩子不同如世界不同而多彩


稷平兒


孩子在21個月左右就會出現秩序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大約會持續到3歲左右。秩序敏感期又分內外秩序感和外在秩序感,那小朋友喜歡擺放東西,是一種內在秩序感的表現,他們會對事物本身擺放的空間狀態有些執著,脫下的鞋子要擺放整齊,玩兒完的玩具要歸還回去,包括排隊也要遵守秩序,這些都是孩子們在通過內在的秩序感對自己進行的自我約束,從而逐步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秩序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任何,這一切都來自童年。[微笑]


哈嘍Gina


每一個小孩都會有這麼一段時間的,就是喜歡把家裡的東西搬來搬去,可能做家長的覺的這樣很亂,但是這是孩子成長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

孩子在一歲左右的時候,好奇心是非常重的,喜歡把自己能搬得動的東西搬來搬去,經常搞得爸爸媽媽跟在寶寶屁股後面收拾過來收拾過去。但小寶寶們卻對於此樂此不疲,甚至是非常喜歡,因為這樣會讓寶寶有很大的成就感。在此時家長們不要過多的阻止,可以放一些輕便的物品方便寶寶搬來搬去,體驗自己力量的成就感。

很多時候家長眼裡的壞習慣不一定就是壞習慣,還可能是孩子成長里程碑上的一大步。


孕期育兒小貼士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相應的敏感期,抓住孩子的敏感期給予相應的引導,可以產生孩子在思維成長和學習技能方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和空間的敏感期在1.5歲至4歲,此時期正是我們培養孩子對事物學會觀察入微的好時機,帶著疑問和想法去認知世界。可以多提供類似的玩具,同時可以在這個機會學習各種幾何圖形,對日後學習幾何學奠定興趣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