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真實的農民起義和小說《水滸傳》裡的農民起義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

墨雲說歷史


要想了解北宋末年這兩場起義,和《水滸傳》中的起義有什麼異同,就要先了解一下,歷史上,真實的這兩場起義。

先說宋江的梁山起義。


宋江,方臘起義,和王安石變法失敗,當時的地主官僚們,對百姓的剝削加重有關。

宋徽宗時期,政權操縱在蔡京、童貫、梁師成等人手裡,他們結黨營私,荼毒百姓,讓百姓的生活極度困苦。

宋江的起義,是在京東西路的鄆洲西南的梁山泊。

梁山泊是黃河氾濫,河水注入河泊,使河面擴大到了八百多里形成的。

這裡的居民,都是老實巴交的漁民、農民,他們祖祖輩輩的在這裡生活。宋徽宗時期,官府看到梁山泊有利可圖,就強迫收歸‘公有’。漁民和農民為了自保,與北宋官府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

梁山起義的故事,在宋朝的時候,就有流傳,但是和宋江無關。

政和年間,在河北、山東地區,形成了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隊伍。可能是宋江的隊伍曾經在山東活動,因此後來的文學作品,就把宋江起義,和梁山泊的農民起義,聯繫到了一起。

當時宋江起義聲勢浩大,“橫行河朔,轉掠十郡”,使幾萬宋軍不敢接近。

宣和元年,宋軍的起義隊伍活躍於京東西路。第二年,向東,流動到了京東東路。

方勺《泊宅篇》中寫道:“京東賊宋江等入青、齊、單、濮間”。

宋徽宗派曾孝蘊做青州知州,蒸壓宋江起義。不久宋江的軍隊就從青州一帶南下到忻州,同忻州知州將園的武裝激戰。

宣和三年轉戰淮南,史書上稱宋江為‘淮南盜’,後來又轉向沐陽,與縣蔚王師心率領的軍隊交鋒。

宋江起義向南發展的時候,方臘在南方起義。

方臘的起義軍在安徽、浙江地區。起義原因也是官府盤剝太重,農民沒法活導致的。

方臘是安徽人,在浙江的大地主方有常家當傭人。

宣和二年十月,方臘殺了方有常一家,在青溪縣發動了武裝起義。

當年十一月自稱‘聖公’,年號‘永樂’,僅僅永樂三個月,就佔領了五十二個縣。

由於起義軍沒有建立根據地,只奪取了州縣城池,力量放散。北宋衝動十五萬大軍,以重點兵力襲擊分散的起義軍,力量對比懸殊,起義軍戰敗。

宋徽宗多次想詔安方臘,但是都被方臘拒絕。

第二年四月,方臘和家屬以及手下將領三十多人被俘,宋軍在當地進行了清洗,方臘被押回京城砍頭。

方臘被俘的同年五月,宋徽宗就下令給當時鎮壓方臘起義班師回朝的折可存,要他帶領隊伍繼續去捉拿宋江。

陝西谷縣出土的折可存墓誌上寫著:‘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這說明,宋江是在方臘之後被抓的。

《水滸傳》大家都看過,和歷史發生的事兒完全不同,歷史上的宋江和《水滸傳》中的宋江不能混為一談。


沒眼皮的蚊子


文|鄔斯大人

字|2100字,閱讀用時6分鐘



《水滸傳》是一部以英雄人物為主體的長篇章回體小說,相比《三國演義》,它的藝術價值遠高於歷史價值。

歷史小說有別於真實歷史,緣於生活,高於生活,《水滸傳》對於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刻畫和真實歷史中的農民起義是有著很大出入的。畢竟它是小說,所以主觀創作的成分遠高於客觀記述的成分,小說重在刻畫人物,歷史重在記錄史實,所以千萬不可將小說和歷史混為一談。

如果你是從小說的角度去閱讀、研究這部名著,那麼你沒必要去對它的歷史方面的真實性過分苛責,如果你想了解北宋末年真實的農民起義,最合適的還是去閱讀史書,例如《宋史》,用歷史的真實、嚴謹去要求小說,這顯然是有些過分、苛刻的。小說是作者的主觀思考和創作為主,歷史則是以史官的客觀記述為主,兩者無論是出發點還是主體、作用亦或是其價值都是有著巨大不同的。

《水滸傳》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宋朝黑暗統治,接受招安後為宋朝出戰征討方臘,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熱情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那麼《水滸傳》所描述的梁山農民起義和真實的相關歷史有哪些異同呢?

其一,小說刻畫和真實事件的相同點

1.史上確有宋江起義,並非作者個人杜撰

宋朝立國300餘年,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很多,宋江起義只是其中非常小規模的一次。北宋末期 ,朝政腐敗,朝廷對外媾和,對內欺壓,老百姓賦稅沉重,所以爆發了很多農民起義。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嚴格來說只是小規模的民變,相比於王小波起義、方臘起義,簡直就是不能再小的小兒科。

關於宋江起義, 《宋史·徽宗紀》、《宋史·張叔夜傳》、《宋史·侯蒙傳》等官方史書都有記載,所以真實性毋庸置疑。

2.整個起義的結果一樣,都是招安

無論是《水滸傳》中的故事結局,還是北宋徽宗時期的真實歷史,宋江等人確實在最後是選擇了投降招安。

3.最終命運都很悲慘,幾無善終

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梁山好漢在接受招安後,出兵征討方臘 ,死傷過半,倖存下來的回到開封雖然很多都被封了官,但僅有的倖存者最終也沒能善終,宋江、盧俊義都是被奸臣設計毒害。

歷史上的宋江等人在同官軍的作戰中慘遭失敗,被迫投降,關於宋江等人之死,沒有真實的資料可以借鑑,流傳下來的多是野史演義,很難辯其真假,但在蔡京主政的朝廷,他們的結局也絕對好不到哪去。

4.時代背景相同,都是在北宋末年

《水滸傳》所刻畫的起義背景是北宋末年的梁山起義,雖然沒有說明的每一樣十分詳細,但真實的宋江起義是在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所以小說所描繪的故事背景和真實歷史上的事件時間基本吻合,沒有什麼明顯出入。


其二,小說與真實歷史的不同之處

1.起義規模相差甚遠,小說過分誇大、渲染

施耐庵是非常同情宋江等人的農民起義的,所以他在寫這部小說時將梁山起義的人數做了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放大,實際起步只有36人,相比與其他農民起義人數,似乎都不值一提。但是小說裡面的梁山起義有將108人,再加上他們手下的士兵、農民已有數萬人。

2.真實的梁山好漢起義隊伍實力很一般,

《水滸傳》中將梁山好漢刻畫的非常細緻,各個都實力不凡,108將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套獨門絕技,在與官軍的作戰中也勝多敗少,但是真實的歷史中,不僅沒有108將,而且僅有的核心成員也沒有到各個實力非凡的地步。

真實的宋江起義只有兩年時間左右,被宋將張叔夜一次就擊敗了,而且僅用了招募來的近千名死士,所以由此可見,宋江的部隊應該也只有幾千人的兵力。至於小說中那就很誇張了,宋朝用了好多年才平定。所以真實的宋江軍隊實力根本沒有小說中那麼描繪的那麼誇張 真的很一般,比起王小波、方臘基本就是渣渣。

3.真實的梁山起義,部眾多是農民並非小說中的中下層社會精英,只是民變

真實的宋江起義起步只有36人,這從規模上就達不到農民起義的要求,同時在發動起義後,很快就被朝廷鎮壓了,即使後來聚集了一幫人,也只有數千之眾。相比與中國古代其他的農民起義,梁山起義確實是小巫見大巫,只是一次較為普通的民變 。

4.現實中的梁山好漢比小說中的更有骨氣,戰敗被俘而非主動接受招安

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江率部36人在梁山起義,並吸納了數千農民加入起義,轉戰山東,攻陷十餘州縣城池,朝廷招安,未果。宣和三年,宋江在海州(江蘇連雲港)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戰敗被俘。

但是《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是朝廷招安時主動投降的,而非戰敗做了俘虜,所以真實的梁山好漢比小說中的更兇悍,更有骨氣。

5.小說中宋江率部攻遼獲勝使其稱臣,征討方臘也獲勝,純屬作者個人杜撰,並非真事

北宋時期,宋軍不是遼軍的對手,宋朝被遼打的根本抬不起頭,所以宋江攻遼且獲勝只是作者自己的幻想而已。即使在遼國滅亡的頭一年,童貫率領15萬宋軍北伐,卻依舊被3萬多遼軍打得一敗塗地。

宋江確實參與了征討南方方臘的戰役,但卻不是主力,宋江那點人馬根本不是一方諸侯的方臘的對手,塞牙縫都不夠。平定方臘起義的主要是宋朝的官軍,參與平叛的主要將領主要是宋將王稟、韓世忠、辛興宗。

所以宋江領導的部隊當時只是普通的參與者,他的實力給方臘提鞋都不配,更別提有能力平定方臘起義。

作為名著小說,《水滸傳》的價值主要是它的文學、藝術價值,至於歷史價值則是次要的,所以希望通過它來了解真實歷史顯然是不合適的,“三分歷史、七分創作”或許最能定義它。


鄔斯大人



1、共同點



北宋王朝末年極其腐朽、黑暗的統治,使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日益眾多的農民破家蕩產,“人不堪命,遂皆去而為盜”,已成為歷史的必然。蔡京等人巧立名目,橫徵暴斂,民眾未來活命,不得已發動起義。


公元1120年,方臘在睦州青溪縣發動起義,在起義的頭三個月內,陸續攻佔睦(今浙江建德東)、歙(今安徽歙縣)、杭、婺(今浙江金華)、衢(今浙江衢縣)、處(今浙江麗水西北)等六州五十多縣。各地響應起義的,有蘇州石生,湖州歸安(今浙江吳興)陸行兒。


1121年正月,童貫率15萬人南下,一路攻城略地,攻破歙州、睦州、青溪等地,起義軍被動退回幫源峒,官兵發動總攻起義中7萬多人壯烈犧牲,方臘力竭被俘,同年八月英勇就義。


宋江起義發生在公元1119年,人數只有幾千人,遠遠不及方臘,在方臘戰死前後,宋江等36名頭領就接受了招安。


2、不同點



宋江根本沒有徵討過方臘,他的實力也遠遠不僅方臘,方臘有8-9萬人,宋江只有幾千人而已。宋江也沒有徵伐過遼國,這是施耐庵自己的想象而已。水滸傳裡面有一些內容是不真實的。


還有宋江根本沒有那麼多部下,沒有什麼108將,也沒有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等,他手下也就36名頭領而已,最後也是全部接受招安。


我是勃勃,一個喜歡看歷史,思考歷史的人,如果你也喜歡聽歷史故事,請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快樂聽故事!

職業減肥營養師


首先,“農民起義”就是個錯誤的概念和稱呼。所謂的“農民起義”既沒有明確的政治方向,也沒有切實有效政策和策略。大多數的“農民起義”都是燒殺劫掠,禍害一方,比官府豪強還壞。李自成初起時還可稱個“義”字,進北京後連崇禎都不如;洪秀全進天京,荒唐透頂。所以,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比如:方臘、宋江等,都只能稱之為“暴亂”,不能稱為“起義”。這些貨色揭竿而起,稱王稱帝,自顧享樂。對人民對社會毫無裨益,對生產力只有破壞,怎能稱為“起義”?



金洲91437526


小說是一種藝術形式,它的創作,帶有作者的某種主觀性,目的性。也有一些美化的成分。

相同點,一個是事實,一個是以事實為基礎的藝術創作(至於幾分是實,幾分是虛就不得而知了)大致事件的脈絡部分還是比較清晰,有一致性的!

還有就是不管是真實的農民起義還是小說裡的起義。必須都要有一個名正言順的旗號,那就是替天行道,弔民伐罪等等藉口。

而不同點在於,一個是事實,而事實一般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事實都相對比較單一,而且誰也不知道具體細節是什麼。而小說就不一樣,尤其是水滸傳,它來源於民間的一些傳說,還有民間說書先生講的故事畫本,還有雜劇等等雜糅在一起形成的。人物的性格,故事的發展都是經過人們不斷地想象與琢磨,反覆加工而成的。

真實的起義也許沒有那麼正義,可能是非常血腥殘暴的。小說的起義則明顯正義了許多,參雜了作者的主觀意識。而至今我們看水滸傳都是說水滸傳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揭露了北宋末年統治者的昏庸官逼民反,最終聚眾起義並以失敗告終的悲情故事!讀來令人扼腕嘆息!


古樓殘卷


當時農民起義真實的情況是,北宋末年統治階層極為腐朽,宗徽宗玩花石寫書畫,長期不理朝政,一些逢迎取巧之徒搖身成為國家重臣,深得皇帝寵信。蔡京、童貫等人專門哄皇上開心,他們禍亂朝綱、貪汙侈靡,家中珍寶金幣堆積如山,可百姓卻窮困潦倒,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下,公元1119年宋江帶領36人在河北起義,專門打擊懲罰貪官汙吏。宗王朝曾下詔對宋江起義軍招安,但起義軍並沒有像《水滸傳》中所說投降後去征討方臘。實際上到最後宋江發展到數百人,與東南爆發的方臘起義軍相呼應,對宋王朝最終滅亡起了巨大作用。另外,方臘的起義軍初期就有千餘人,後來發展到近萬人,從攻佔青溪、睦州的建德、壽昌、分水、桐廬、遂安等縣,一直到打下杭州,這是宋江隊伍沒法相比的。


作家恩出


首先要說的是,講到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一事,我們要能正視並且能做到客觀研究,不應黑化,從秦始皇建立統一王朝開始起,就有陳勝吳廣,直到清朝的太平天國起義,農民起義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王朝的更新換代多少有著農民起義的推動作用,歷史從來都是踩著刀尖前進的。由於在古代,農民多數是沒有文化的,他們的起義最終往往會被統治者利用,最後組建了新的王朝。

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並非是完全真實的,大多數農民起義,在後來修史中,一定是被加以篡改的,因為任何統治階級都不希望在自己統治的王朝內部發生農民起義,但是,農民起義被扭曲,被黑化,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講是沒有積極意義的,久而久之,他讓一個民族失去了反抗外來入侵勢力,反抗暴政的血性。

現在正式回答啊這個問題:

共同點:

1:官逼民反:古代的生產力極其低下,天災人禍很容易導致農民起義,因為冷兵器的時代,隨便就能揭竿而起,不管是北宋年間,還是《水滸傳》裡的農民起義,都是在無法生活的情況下,被逐步逼上了絕路,為了獲取生存發展權,導致發生了農民起義。

2:農民起義的侷限性很明顯:農民起義多是自發產生,聚眾而起,由小股匯聚成大的起義集團,因此他們缺乏明顯的政治意圖,這也和他們起義的時候,因為缺吃少穿,或者被逼無奈,而向統治階層或者非同義階層的勢力發動進攻,因而他們大多數的想法是想通過起義獲取一種生存東西,所以容易被利用,容易被招安,那就容易被消滅。

北宋農民起義的大多數被消滅,《水滸傳》則被招安後基本殺掉。

3:農民起義的危害,衝擊社會生產力:不管什麼樣的起義,都是血腥和殘酷的,因為他們要面對的是統治階級的殘酷鎮壓,大多數農民起義者都沒有好下場。因而,他們更是不計一切手段的。在封建社會,我們要知道,地主階層代表的是先進生產力的,他們無疑會對這種先進的生產力造成嚴重的衝擊。

兩者的危害都對社會生產力造成比較大的危害。

4:農民起義推動社會發展的意義:因為每個統治階級都想維護本身代表的階級利益,不想讓農民起義發生,造成比較嚴重的社會後果。所以,每次農民起義後,統治階級會反思,會通過一些社會制度或者是社會法律來約束統治階級的不法行為,甚至是頒佈一些好的政策,還有的提高生產工具,因而推動了社會發展。

不管是任何的農民起義,一定會引起統治階級的警惕和反思,毫無疑問。有些農民起義甚至組建了新的王朝,兩漢,明朝等等,這些王朝都總結了一定的歷史教訓,因而提高了生產力。

不同點:

1:代表利益不同:不管如何,歷史和小說絕對不能相比,作為真實的農民起義,我們均無法獲知當時的具體情況,但是《水滸傳》僅僅是一部小說,其實在封建王朝下,每個王朝發展的越快,越容易形成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財富和土地都會越來越集中,這是不可避免的,沒有正義是非。

《水滸傳》並不能代表真正的農民起義,因為他所描寫的主要領導者是宋江,說白了,宋江所代表的仍然是社會精英人士中的一份子,他並不想起義,也沒有起義的必要。這一點和北宋的農民起義完全不同,從他們後面受政府招安後,去攻打農民起義就可以看出來。

2:背景不同:《水滸傳》成書於元末明初,作者為施耐庵,他曾就職於張士誠的農民起義軍中,後來辭官不做,當時元末時候的農民起義軍就是互相進攻,這可能是後期宋江招安後鎮壓其他農民起義軍的創作靈感,我想施耐庵的書可能是對當時這些紅巾軍起義結局的一種猜測。而北宋農民起義是發生在真實的大背景中,北宋當時雖然已經極其腐敗,但是對付農民起義仍然是綽綽有餘,北宋的農民起義幾乎全部被鎮壓而失敗。

最後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小說還是歷史,整個《水滸傳》都是一部抗爭史。社會的發展,很大一部分都歸功於抗爭者,沒有抗爭,就沒有進步,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政策和法令幾乎在每次農民起義後都會更新,這種更新正是社會制度的越來越完善的基礎。

但是,我們又不的不面臨起義後衝擊的爛攤子。


網文寫手於小於


《水滸傳》裡的農民起義,寫得是一些綠林好漢在宋江的帶領下,殺官造反,替天行道,救民水火,代表老百姓反抗宋朝黑暗統治的正義形象。

北宋末年真實的農民起義,水滸中的宋江之流,是流竄數省的巨寇,規模很小,最終被一州知州千人兵力剿滅。

真正影響力和規模較大的只有方臘起義,叛軍數量幾萬,攻陷州府數路,最終被童貫帶領大軍剿滅。


70後大叔講歷史


共同點是官府黑暗 不同的是真實的窮苦大眾造反是沒有活路和方臘為首起義軍裡協 而水滸則是一群逃犯惡霸聚集地


迷路的頑童


相同點是人物基本沒錯,有方臘,宋江等農民起義。不同的是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並沒有那麼強大,且方臘所領導的農民起義並不是被宋江等人所鎮壓的。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是被童貫等所率領的精兵鎮壓的。方臘所率領的農民起義雖說被鎮壓了,但是此時的大宋江山也已是風中殘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