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满月” 抚顺援鄂医生姜军把雷锋精神带到武汉

驰援“满月” 抚顺援鄂医生姜军把雷锋精神带到武汉


  (记者 佟玲)3月20日,是抚顺市第五批驰援武汉医疗队“满月”的日子,随着疫情的平稳,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正在按国家部署陆续撤离。市第四医院驰援战士姜军在他朋友圈写到:一个从未来过的城市,一个陌生的蔡甸区,一个月的努力与拼搏,一生的难忘的回忆。等待离开的日子里,感觉最深的却是深深的不舍。忘不了武汉人民的热情与感激,忘不了跟武汉本地医生的战友情,忘不了患者大姨竖起大拇指,忘不了武汉的一点一滴,希望下次来可以看到武大美丽的樱花,还有武汉人民开心的笑脸。

  24小时在线的医生

  姜军是抚顺市第四医院ICU主任。在驰援期间,他把新袜子送给患者、每天按剂量把药分包好给每个患者、给缺少物资的患者送毛巾……为患者默默做着好事。“他很少跟同志们提起这些,我们是看到其他医院的驰援队员在新闻报道中说起他,才知道的。姜军,好人!”市第四医院党委书记刘洪浩说。

  驰援武汉,姜军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是语言沟通。特别是年龄大的患者,他们讲的都是地道的武汉方言,而且老人们也听不太懂东北普通话,每天询问病史、查房问诊,交流障碍严重,有时候当地的护士就在旁边做翻译,但是姜军觉得这样不行,影响工作效率,他就请教当地的医生,把常用的话用武汉话和普通话对照的写在纸上,这样医疗上基本的沟通问题就能缓解,他与患者都加上了微信,对于一些住院时间长,内心焦躁的患者,他通过微信与患者交流,做心理疏导,实现了彼此沟通的顺畅。他把手机号留给患者,即使患者出院,也可随时与他沟通,他是24小时在线的医生。

驰援“满月” 抚顺援鄂医生姜军把雷锋精神带到武汉

  点滴小事情暖患者

  姜军每天上班的时候都会提前到病房,整理病人资料,了解病情进展,病房里患者年龄大的偏多,口服药较多,担心他们分不清楚,姜军就按照剂量分包给每个人,标记好名称和用法,方便患者服药。

  患者老王把洗好的袜子晾在窗台被风吹走了。没有袜子穿直接穿鞋,也不愿麻烦医务人员。隔壁床患者闲聊时候跟姜军说起,姜军就把自己带来的新袜子送给老王。当接过袜子时,老王眼里流露出不仅是的感激,还有一丝感觉给辛苦的医务人员添麻烦的愧疚。后来患者儿子还专程给姜军打电话表示感谢,说:“我没去过抚顺,但是我听说过雷锋,我父亲跟我说了你们在病房里对他的关照,谢谢来自雷锋城的医生,谢谢你们!谢谢!”后来患者出院后,家属又给病房护士打电话,一定要替家属对姜军说声感谢。

  “我们在武汉很好,一切都好!”这是姜军每次跟家人和同志报平安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总是轻描淡写自己在武汉的工作和生活,很少提及在医院救治病人的细节。在武汉的病房里,患者也许记不全他的名字,但是他们永远记得他防护服上写的字;“雷锋城 抚顺四院“,在患者心中姜军就是白衣雷锋。

  姜军战疫日记摘抄——

  3月20日 晴

  一个月的工作终于结束了,今天静下心来,仔细梳理一下。深深的体会到我国人民迎来这场疫情是不幸的,但是有这样一个政府,我们又是幸运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百姓能得到最好的免费治疗,患者都有免费的餐食,政府安排陪护,转院,出院,前往隔离点都有专车接送。整个城市虽然流动的人少,却井然有序,没有混乱,没有慌张,就像一个坚强的勇士,从容应对疫情……

  我回忆了每个救治过程的点点滴滴,不再感到辛苦,只有满满的感激和自豪,我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强,看到了她们的感动,看到了他们深深的柔情。在隔离的病房中,短则几天,长则几十天,住院的患者也承受着孤单寂寞,承受着对家人的思念,也承受着病痛对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但是每次遇见我们的时候都会露出感激的笑容,每次问到他们需要什么的时候,回答都是我很好,谢谢您……

  当所有的事情都过去,留在心里最深处的不是繁重的工作和闷热的防护服,而是对这座坚强城市的佩服和深深的不舍,没有什么能够击垮武汉人民心中的坚强和他们坚定的信念,我爱武汉人民,更爱这个伟大的国家。不久的武汉,一定会向全世界绽放出他们最耀眼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