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丨文化興衰的縮影,古城牆如何讓城市固若金湯?

詩人白居易在《春至》中寫道:

“白片落梅浮澗水,黃梢新柳出城牆”。

不同地區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建設風格,但它們有一個顯著的共性--城牆的建設。城牆基本上都是以石頭為原料架構而成的,它的修建表明著城市區域邊界的確定。作為城市編年史和軍事防線的城牆,它的移動記錄的是城市的興衰,可以說城牆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縮影。

城市記憶丨文化興衰的縮影,古城牆如何讓城市固若金湯?

一、中世紀:迎來維修城牆的浪潮

中世紀早期的歐洲被認為是歐洲最黑暗的時刻,稱為:“黑暗的中世紀”。當時基督教權壓制人民,搜刮社會財產。城市居民貧窮,人口少,城市規模較小。

  • 維修成本低於重建成本

修建城牆耗損巨大,城市沒有必要,也沒有充足的財力物力修建,因此城市一直依靠的是舊城牆,最普遍的做法也是:維修舊城牆。

起源於古羅馬時代的部分城市,由於沒有修建新城牆,城區面積無法拓展,居民一直生活在原有的城區內。

  • 城區面積需求的擴張

中世紀盛期,由於遠程貿易的迅速發展和商業革命的進行,城市經濟發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區面積擴張隨之而來。在1000年後的三百多年間,歐洲城市迎來了第二次大規模修建城牆的高潮。

城市記憶丨文化興衰的縮影,古城牆如何讓城市固若金湯?

此時的意大利城牆修建進行得如火如荼,多次修建城牆,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城市面積接遠遠超過了羅馬時代。當時歐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意大利海濱地區和中北部地區,城牆的修建顯得更為突出,佛羅倫薩與蒙塔尼亞納便是典型的例子。

  • 軍事防禦的基礎需要

在古羅馬時代佛羅倫薩便已經存在,佛羅倫薩最早產生的的城牆也是羅馬人修築的軍事防禦牆。近千年來佛羅倫薩城的居民一直在羅馬城牆內生活,一直到公元十世紀,城區的的老城牆也一直沒有變化。

中世紀盛期到來,遠程貿易發展,城市經濟繁榮、人口數量迅速增長,舊城區也不足以容納居民居住需求,修建新城牆強勢在必行。佛羅倫薩居民首先將城牆延伸到阿爾諾河,1175年人們又在阿諾河右岸修建了新的城牆,1250年,城牆長度已經延伸至左岸區域,城區面積,城牆長度已達到早期的好幾倍。

  • 城牆是城市發展實力的象徵

蒙塔尼亞納的城牆完美的體現出了中世紀城牆的特徵,城牆不似以往厚實比較單薄,但是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的遼望塔,在不同的方向觀察。在中世紀盛期,城牆就是城市的重要象徵,城牆的長度高度體現的是整個城市的財力,宏偉的城牆給市民帶來自豪感、榮譽感、安全感。

城市記憶丨文化興衰的縮影,古城牆如何讓城市固若金湯?

由此城牆也是物質生活的象徵,城牆就是一條分界線,將城市和鄉村徹底分開,可謂:城牆代表城市,城牆確定城市。一個人要麼是城市人,要麼是鄉村人。

修築城牆的重要目的是為了保護城市,進行軍事防禦。佛羅倫薩著名建築家阿貝蒂曾指出:當我們思考城牆為市民們的安全和自由提供抵禦裝精量和人數更多的敵人,我們既不同意那些想讓城市無法防禦的人,也不同意那些把所有希望寄託在城牆結構上的人。到文藝復興時期,戰爭與城牆的發展前所未有的緊密關聯在一起,城牆防禦體系改革刻不容緩。

二、文藝復興時期:城牆防禦體系得到改進

文藝復興以前,世界處於冷兵器時代,而中世紀時期的城牆是能夠能滿足冷兵器時代的防禦需求的。但到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火藥等技術傳入歐洲,軍事武器有了革命性的突破,特別是由火藥轉變的火器。

熱兵器時代與城牆危機的產生,都促進城牆防禦體系的改進

火炮等炸燬性武器對城牆的打擊是摧毀性的,城牆已經無法支撐現期的防禦需求,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城牆建築體系的變革刻不容緩。

城市記憶丨文化興衰的縮影,古城牆如何讓城市固若金湯?

由於對霸權的追逐,法蘭西等各層邦國間戰爭不斷,統治者階級對於改良武器、打贏戰爭有了狂熱的追求,尤其是對大炮的改良。到了十六世紀,大炮的射程、威力都有了改良,殺傷力也有了提升,這對城牆的防禦帶來了嚴重的挑戰,這催促著傳統的城牆和城牆防禦體系進行改革。

佛羅倫薩的軍事理論家尼科羅·馬基亞維利指出:

以火炮的威力,沒有城牆能夠抵擋,無論它有多厚,大炮都能在數日之內將其摧毀。戰爭成為城牆體系改革的催淚彈。

在十六世紀,在城市防禦改革中他們有一個共同主題---應對大炮的挑戰,增強城牆的防禦能力。初期,城市統治者對大炮的反應都是改造舊城牆或者修築新城牆,並且實行了幾種新的方式。

  • 將垂直的立體城牆改造成斜坡狀,加大斜式城牆的厚度。
  • 將火炮與城牆的距離擴大,在城牆附近修建護城河或者護城壕。
  • 修建新式的城牆要塞即意大利式要塞

這三種措施為後期的城牆體系改革提供了寶貴的建議,甚至第三種方式的“箭堡”在後期也不斷變化。

箭堡起源於中世紀時期的塔樓,它在早期被設計為圓柱形或五角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箭堡在戰爭中不斷改革,特別是在1994年到1530年時期的意大利戰爭,箭堡的形態已經演變為火箭頭型,所以這種箭堡也被稱為:角堡。

每一個角堡可以作為一座小型軍事要塞,可以作為城市的保護屏障,也可以作為武器的安放平臺,所有的角堡聯合更是提升了整個城市的防禦體系。後期,意大利越來越多的城市運用“角堡”,它也成為意大利主要的軍事建築。

城市記憶丨文化興衰的縮影,古城牆如何讓城市固若金湯?

箭堡的出現對城市形態也有重大的影響。1530年佛羅倫薩的新一任主人阿萊桑德羅·德·美第奇上臺,他的到來改變了城市形態。為了保衛城市,他任命建築師在的法恩扎門附近修築了一個新的要塞,稱為:施洗者聖約翰要塞。

由於要塞建築地處於低窪地帶,所以被稱為低堡。低堡為五角星形態,這與以往的矩形城堡不同,五角星的每一個角都是一個箭頭型的箭堡,低堡成為第一座在文藝復興時期完善的要塞。

三、巴洛克時期:城牆與廣場、主街道融合發展

城市文化是歷史不斷積澱形成的,城牆文化也不例外。度過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迎來了巴洛克時代。這一時期的意大利城市形態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建築文化,城市出現了許多箭堡與低堡建設。

但是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巴洛克時期的城牆體系與文藝復興時期相比也產生了一些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城牆除了具有傳統的防禦功能之外,君主確立和政治權利在城牆上的展示日益突顯,城牆逐漸成為展示權利的的重要途徑。其中,城門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而且城門與城門廣場構成一個整體。

在巴洛克前期,意大利等城市工業發展狀況良好,迎來了新的發展高潮,封建君主權利增強。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君主對路程儀式和凱旋式的重視,這些儀式則成為了統治者向民眾彰顯權威的重要手段。建築師對君王的文化需求心領神會,將影響他們的建築風格。

建築師們將城門與廣場建設搭配在一起,給人營造一種入城印象。越來越多建築師運用這種方式,他們在在庇護門的內側設計一個小型的廣場,將城門與廣場相連。

巴洛克中期,意大利城市的入城印象設計方式日益完善,都靈城區則把這一設計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西西里的首府修建了兩路交叉的筆直幹道,呈十字架形狀,幹道兩端連接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四座城門。

城市記憶丨文化興衰的縮影,古城牆如何讓城市固若金湯?

這種“入城印象”的設計不僅增強了人們的城市印象,加強了城門與市內的便捷度,還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十字交叉路代表著基督教的十字架,暗示了著居民的信仰。

巴洛克晚意大利城牆建築又有了新的的變化。建築師阿美代奧為地區設計的u字形路口廣場理念,被用於許許多多的街道的路口。u字形路口連接著廣場和城市中心主幹道。

另一位設計師在u字形路口理念基礎上設計了半圓形的城門廣場,此廣場也一度被設計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的波河門。意大利營造城市的手段日益完善,逐漸實現城門、廣場、街道三者之間的統一。

從中世紀盛期到巴克洛時期,歷經了幾百年,意大利城市的城牆也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與發展。中世紀盛期,經濟繁榮、人口增長,意大利迎來了修建新城強的大浪潮;文藝復興時期,火藥革命與戰爭不斷爆發的刺激,城牆防禦體系改革必須進行。

城市記憶丨文化興衰的縮影,古城牆如何讓城市固若金湯?

箭堡、低堡出現在世人眼中;巴洛克時期,經濟進一步發展,統治者需求的變化,城門、廣場、主街道形成整體局面的形成。城牆由原始的城市防禦需求一步步擴展到統治者權利的承載,其內涵不斷的添加,展現著意大利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

參考歷史文獻:

《城市文化》

《防禦工事三論》

《變動社會中的軍事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