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與楊貴妃有什麼恩怨?為什麼唐肅宗要除掉她?

甲乙丙丁戊


一個是歷經千辛萬苦才走出重圍的苦孩子,一個則是苦孩子他爹萬千寵愛的小老婆,你說什麼仇什麼怨?

唐肅宗, 也就是李亨(曾用名李璵、李嗣升,他爹有給孩子改名字的毛病)。

說這娃命苦,真是有依據的。他還在娘肚子的時候,正好老爹李隆基處於危險的境遇,在種種猜忌之下,焦慮的李隆基甚至打算把這娃藥死墮胎——當然最終沒這麼幹。

而在出生之後,孩子他媽只是一個姬妾,太子妃還沒孩子呢?怎麼你就先生了呢?所以他媽就很害怕,最終便將孩子送到太子妃那邊,請太子妃養護,結果運氣來了——太子妃還真看上了這孩子,對他百倍呵護,極為疼愛,“慈甚所生”。

開元二十六年,李亨年近三十之際,被立為太子。

這是好事嗎?自然是好事。

這是壞事嗎?真的是壞事。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大唐朝的太子,在此之前,沒幾個順利的。李淵的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李世民給殺了;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不用說臭名昭著;李治的一串太子,更是險中險;就連李隆基的大哥、太子李成器,讓出了帝位,也幾度涉險。

那麼做太子,最大的危險是什麼呢?

就是你的老孃,是否能得到老爹的寵愛?

問題恰恰在於:李亨他媽,根本就不得寵——唐明皇眼中,只有楊貴妃一人而已。

如果楊貴妃生了兒子,哪裡會有李亨的機會?

此時,楊貴妃雖然沒有生孩子的跡象,但李亨怎麼會不害怕:萬一哪天后宮傳來報喜,那自己不就得洗乾淨脖子?

更可怕的是,就算楊貴妃不生娃,他的那個族兄楊國忠也千萬百計要弄死李亨,雖然未遂,但李亨心裡,如何不深為畏懼?一旦有可能,怎麼會放棄將楊國忠、楊貴妃這一干人等斬草除根的機會?

於是在馬嵬驛,李亨便與陳玄禮等人合謀,先殺了楊國忠,接著逼迫老爹將楊貴妃賜死——事情一旦走到這一步,李亨事實上已經與老爹完全翻臉,於是就在馬嵬驛分道,老爹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此後不久,在靈武自行宣佈即帝位,是為唐肅宗。

可以這麼講,對於唐肅宗而言,不殺楊國忠,便意味著在老爹身邊留下一個致命仇敵。而殺了楊國忠,留著楊貴妃,照樣是個威脅。殺了楊貴妃,老爹不退位,還是很危險。所以最終,唯有趕緊脫離大部隊,找個地方另建新政權,這才是徹底安穩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楊貴妃之死的幕後主使—皇太子李亨

忠王李亨,從他當上太子的那一刻就小心謹慎,如履薄冰,即便是這樣,仍舊遭到奸相李林甫的不斷攻擊陷害,比如韋堅和柳勣事件。

楊貴妃一個弱女子,從不干涉國政,不要把國家衰落怪到女人身上,說到底都是男人都錯。其堂哥無賴流氓楊國忠靠著妹妹受玄宗寵信,瘋狂跪舔玄宗和李林甫,一路往上爬,也成為玄宗寵臣。

肅宗陰影

李林甫每次要搞太子李亨,楊國忠積極當小弟打先鋒,打擊太子勢力,幾次李亨的太子位岌岌可危,李亨對這兩人咬牙切齒但又無可奈何。

李林甫後來雖然年老衰弱死了,但楊國忠繼任宰相職位,楊國忠乾脆一路走到黑,仗著皇帝寵信,處處找李亨麻煩。

一直到,安祿山叛亂,緊接著潼關失守。眼瞧長安不保,玄宗帶隊出逃,途經馬䈭驛。

罪不在貴妃

楊貴妃這個女人只不過是政治犧牲品,李亨和她沒仇,和楊國忠有仇,沒有楊貴妃,也成就不了他楊國忠。正所謂:恨烏及屋。再說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楊國忠死了,楊貴妃也不能留。

潼關淪陷

潼關是長安的東大門,大門一破,百年無戰事的關中大地,怎麼抵擋的住強悍久戰的河北精銳?

長安的某日凌晨,天空漫著小雨,玄宗李隆基帶著宰相楊國忠,韋見素、內侍高力士及太子,親王,妃主,皇孫等出逃長安,前往蜀地避難。

正如李白《蜀道難》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地是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儲備的糧食財物充足,再等待天下各路勤王軍隊剿賊。

長安,繁華的都城,玄宗含著眼淚,也只能匆匆忙忙捨棄了。

馬䈭驛密謀

離漢中大門陳倉不遠的馬嵬驛,數千人的隊伍在此休息。這一路,飢累交加,護衛皇室的龍武衛大兵們軍心不穩。

龍武衛大將軍陳玄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時候就想轉移大夥注意力,將罪責積怨全部放到楊國忠身上。

不過殺宰相楊國忠,陳玄禮不是現在突發殺意,而是早就想殺了,甚至在潼關淪陷前,只不過沒能成功。

及安祿山反,玄禮欲於城中誅楊國忠,事不果,竟於馬嵬斬之。

史書上只寫了三個字“事不果”,要麼是刺殺要麼是兵變,反正沒來得及動手。

他一個禁軍將領,沒有任何政治聯手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在長安城內就單獨預謀動手的。

滿朝上下,都知道楊國忠和太子李亨是政治死敵。馬䈭驛兵變中,陳玄禮就首先“密啟太子”,筆者認為李亨和陳玄禮在長安城內就有勾結聯絡,李亨視楊國忠為眼中釘肉中刺。

安祿山這個胡人造反,打的也是清除奸佞楊國忠的旗號,並列舉楊國忠罪名。

李亨,堂堂大唐帝國皇太子,被楊國忠打壓構陷多年,趁此機會能不有所行動嗎?

叛亂的發生,使太子的地位已經無比穩固了,玄宗將全國兵權交給李亨。

以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監撫軍國事。

甚至玄宗一度想禪讓給李亨,年老的玄宗對戰事有心無力。楊氏家族知道得罪太子,只要李亨上位,對楊氏是滅頂之災。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請,帝遂不行內禪。

兵變前夕

身處馬䈭驛之時,陳玄禮首先秘密會見太子李亨。

史書上惟有寥寥數語,表面上是把陳玄禮列為主謀,老將軍主動聯絡李亨。長安城內沒能誅殺成功,這次再借軍心不穩除掉楊國忠。

但是這場政變涉及到一個人——東宮宦官李護國,即唐肅宗李亨後來的寵臣李輔國。

龍武將軍陳玄禮懼其亂,乃與飛龍馬家李護國謀於皇太子,請誅國忠,以慰士心。

兵變之後,李輔國設計玄宗和李亨分道揚鑣,後來肅宗在靈武稱帝,也是這個李輔國勸說。

要知道劍南節度使可是他楊國忠啊,李亨進了蜀地,就是永無出頭之日,甚至處於危險境地。李亨肯定比陳玄禮更著急,應該是李亨和李輔國在長安城內就聯絡陳玄禮動手殺楊國忠。

絕對的玄宗心腹

陳玄禮對唐玄宗忠心耿耿絕對沒錯,陪伴宿衛了玄宗皇帝足足四十年啊。

自大唐景龍四年,即公元710年時任果毅都尉的陳玄禮跟隨李隆基衝入皇宮誅殺韋后及安樂公主,再到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再到後來兵變之後,玄宗入蜀,李亨北上,陳玄禮依舊忠心跟隨玄宗。

在和太子李亨及其心腹李輔國策劃後,陳玄禮洋洋灑灑寫了封楊國忠該誅的奏章上奏玄宗,再全副武裝,來到軍營,振臂高呼:

"今天下崩離,萬乘震盪,豈不由楊國忠割剝氓庶,朝野怨諮,以至此耶?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

眾曰:"念之久矣。事行,身死固所願也。"

龍武衛大兵們群情激憤,早就想這麼幹了,打著楊國忠勾結吐蕃謀反的旗號,迅速動手殺楊國忠父子,楊貴妃姐姐韓國、虢國二夫人和御史大夫魏方進。

貴妃之死

殺掉數人後,大兵們包圍玄宗和楊貴妃所在的驛館,玄宗就很鬱悶了。

你們不是說楊國忠謀反嗎,已經都殺掉了,還包圍驛站幹啥?

玄宗派遣心腹高力士出門詢問,大兵們回答楊國忠堂妹楊貴妃還在陛下身旁,我們不放心。"禍本尚在"。

也就是如果楊貴妃心懷怨恨,將來找到機會讓陛下你把我們這些人搞死咋辦,大兵們嘴上說殺楊國忠是“身死固所願”,但心裡個個怕死。

貴妃若在,大夥疑懼不已,睡覺都睡不踏實。

不得已,這種逼宮的情形下,玄宗只能賜死楊貴妃,縊死於驛館的佛室。


譜寫歷史長歌


唐肅宗李亨跟楊貴妃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兩個人大概也不會產生什麼深刻的矛盾。楊貴妃其實是個文藝工作者,在政治上純粹一個傻白甜,唯一引進的後援楊國忠也是坑貨。

要說兩個人的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大概也源自楊國忠。在李林甫還是宰相大權在握的時候,李林甫當年因為立儲的問題偏向於武惠妃,支持楊貴妃的前夫壽王李瑁。然而在這場你死我活的儲位之爭中,唐玄宗幹掉了自己的兩個兒子之後後悔了,最後立了年紀最長的李亨,而武惠妃也因此被嚇死。

至此,李林甫因為立場問題,與李亨結下了樑子,所以在此後的時間裡,李林甫一直想盡辦法要把李亨攆下太子之位,而當時的楊國忠依靠楊貴妃入仕,剛剛做官的他沒有什麼本事,只能巴結李林甫,在構陷太子的過程中,楊國忠成了李林甫的幫兇,於是乎,兩個人就這樣結怨了。

李亨雖然貴為太子,但長期被他老子唐玄宗壓制,所以他這個太子當得並不如意。李林甫是他惹不起的人,而後來唐玄宗扶植起來的楊國忠,也是他惹不起的人,不過這不代表李亨不想幹掉楊國忠。

所以,李亨對楊國忠的怨恨,自然也會遷怒於在其身後的楊貴妃姊妹。

馬嵬驛兵變,雖然後世對其策劃者並沒有確切的定論,一些人認為是高力士,一些人認為是李亨,但就當是的情形而言,李亨的可能性最大,一則是其與楊國忠的仇怨,二則是李亨需要這麼一場兵變,動搖唐玄宗的權威,以達到他上位的目的。

除掉楊國忠當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忘記他身後的楊貴妃,雖然楊貴妃是個傻白甜,政治鬥爭能力並不突出,但不代表她就真的一點意識都沒有。簡單除掉了楊國忠,自然會引起楊貴妃的警覺,作為唐玄宗最寵愛的女人,什麼時候煽動唐玄宗來廢掉他這個太子也不無可能。要知道武惠妃前太子的前車之鑑啊,正是因為武惠妃的煽動策劃,所以前太子才被唐玄宗給幹掉了。所以斬草要除根,楊貴妃必須死。

同時,兵諫逼迫唐玄宗刺死楊貴妃,這也是政治上的一種必然。既然已經發動兵諫,單純除掉一個楊國忠,無法徹底動搖唐玄宗的威望,以此達到徹底掌握兵權,為自己鋪路的目的。

大唐江山混到如今這個地步,需要一個背鍋的,雖然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個大鍋,最應該背的人士唐玄宗,但子不言父過,李亨想要順利成為皇帝,就需要在政治上給“安史之亂”找個除了唐玄宗以外的責任人,楊國忠雖然是個不錯的人選,但是分量不太夠,必須拉上楊貴妃,把楊國忠和楊貴妃都打成禍亂宮闈,迷惑帝王的奸臣和姦妃,這樣才能扭轉政治上對李唐皇室不利的局面。

賜死楊貴妃,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從側面證明了,唐玄宗為了女人,動搖了江山社稷,要不然怎麼會兵諫的時候,士兵們口口聲聲要求除掉她楊貴妃呢。

綜上,唐肅宗利用兵諫除掉楊貴妃,是其代替唐玄宗,領導唐軍抵抗叛軍的一步重要的棋,楊國忠、唐玄宗、楊貴妃,這三個人,都是唐肅宗上位的絆腳石,而作為唐玄宗的兒子而言,要上位也不能堂而皇之地幹掉自己的老爹,所以需要楊國忠和楊貴妃的死,以及為什麼要他們死的原因,來把唐玄宗徹底定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如此,他在靈武稱帝,這樣才有合法性,才能到得到擁護。


江畔初見月


名義上楊貴妃為李亨的小媽,二人之間雖然絲毫沒有母子之情,但是也談不上有多大的深仇大恨,至於你死我活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楊貴妃外戚勢力是李亨登基掌權的直接威脅。

安史之亂

756年,安史之亂爆發,一場影響唐朝國運的3戰爭就此開始。

由於唐朝長時間的長治久安,似乎沒有人能夠預料到戰爭突然的爆發。因此,安祿山帶領著叛軍一句高歌,直奔長安,而唐朝軍隊幾乎沒有進行了什麼像樣的抵抗。


叛軍兵臨城下,唐玄宗李隆基只好帶著親兵逃走暫避鋒芒,就這樣一行人跌跌撞撞來到了馬嵬坡。

馬嵬坡兵變

馬嵬坡兵變看似很簡單,實則門道頗深,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說到底也是權力之爭!

表面上看,是一群愛國正義之士,看著大好大唐江山毀於一旦,心中奮發出愛國情懷,誓要報效國家,將造成此局面的楊貴妃、楊國忠等人奸人千刀萬剮。


但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群狼沒有領頭的,是什麼獵物也捕不到的。所以,此次兵變必然有一個領頭的,那麼這個領頭人是誰呢?

表面上來看是禁軍首領陳玄禮,但是他的動機是什麼呢?

要知道陳玄禮只是禁軍首領,只是掌管一隻人數不多保護皇帝的軍隊的人,在朝廷之上是沒有什麼發言權的。犯得上沒什麼因由的拼命去殺皇帝最愛的女人嗎?

所以,陳玄禮是有後臺的,有人指使的,而指使他的這個人必然是楊貴妃、楊國忠死後最大的受益人,他便是李亨。

李亨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李隆基遭受巨大的打擊,也無心關心政治,只要趕緊出來個人將禍亂平定,讓其安度晚年就是李隆基最大的心願。

而這個最合適的人選正是皇太子李亨,李亨有才識,有能力,有雄心,但是這之前卻有一個攔路虎,他便是楊國忠以及楊貴妃。


楊國忠一直想利用楊貴妃的便利條件做一個權臣,最好是能夠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而這當今亂世便是一個機會。

李亨從小便在爾虞我詐中生存,自然看出了楊國忠的小伎倆以及野心,因此便要先下手為強,於馬嵬坡處,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權,在敵人楊國忠最脆弱的時候給予其致命一擊。

而楊國忠雖死,楊貴妃若在世,仍是一顆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說不定在什麼時候變炸了,令自己粉身脆骨,因此,楊貴妃必死。


楊貴妃和楊國忠是一條船上的人,當楊國忠利用楊貴妃達到當時的權勢時,就註定了二人的命運是相連的,因此楊國忠倒了,楊貴妃也逃不出死亡的魔爪。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在“安史之亂”中,大家覺得犧牲的最冤枉最不應該,也是最令人惋惜的一個人,她就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而且,在人們看來,“馬嵬驛兵變”真正的幕後人物唐肅宗李亨,他與楊貴妃並無過節,卻為何偏偏不給她活路呢?

客觀來說,涉及明的恩怨,唐肅宗李亨與楊貴妃之間似乎並無大的過節,而若提深層次的恩怨,這個樑子結的還不淺。明擺著,在平復“安史之亂”中,李亨作為“馬嵬驛兵變”真正的幕後主使,儘管楊國忠在兵變中被誅,但作為楊國忠政治地位後臺支撐最得力的主心骨的妹妹楊貴妃,她的存在,在當時尚是太子地位的李亨看來,就等於是給自己的將來留下心腹大患,因此,必除之而後快。

也許有人說,既然“馬嵬驛兵變”楊國忠已經被誅,楊貴妃雖以美色令唐玄宗迷惑怠政,可那也是唐玄中自己一廂情願的事,而且楊貴妃也並未“後宮干政”幹出誣陷忠良的事情,對於太子李亨的政治抱負來說,就算不殺她,日後應該也不會對自己造成太多不利因素,何必要趕盡殺絕呢?其實,太子李亨並不這麼想。

心理創傷:苟存於宮廷政治爭鬥中的李亨 久受心靈摧殘隱忍之苦

唐朝在我國曆史上,當時在世界的地位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美國,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軍事、人口、疆土等方面,都堪稱世界領先,綜合國力世界第一。而唐都長安,也被視為世界的中心,可謂四夷臣服,萬國來朝,而唐太宗李世民,在當時被封為天可汗。

然而,正是在這麼一種看似輝煌的大國強國光環中,回味歷史,實則不難發現,作為唐朝的皇帝最不好當,尤其是作為大唐的太子更加不好當。從李淵的太子李建成,到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再到李治的兒子們,沒有一個過得比較容易。而後來到了李隆基唐玄宗手裡,他的上臺,也是費了很大一番功夫,除姑姑、逼迫父皇退位……可以說,唐玄宗自己的皇位是政變來的。當然,當輪到李亨為太子時,對李亨本人來說,也早已經是心靈備受煎熬,每日提心吊膽,隱忍做事。

只說李亨為何會如此,先看看在李亨前面的前任太子結局就明白。李隆基親政,自從開創開元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沉浸在自滿自足中,開始變得耽於享樂。開元三年(715年)李瑛被冊立為皇太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聽信寵妃武惠妃讒言,甚至連查都不帶查,一日之間,將包括太子在內的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故。次年,改立三子忠王李璵(後改名李亨)為太子。自古,虎毒尚不食子,而李亨的父皇唐玄宗,此刻在太子李亨的印象中,可真個變成了只要美人一言甚至連親生兒子都不將顧的糊塗帝王,那麼,在飽受此種心靈摧殘環境下長大的太子李亨,他的心理壓抑程度可想而知。不過,對於此時的太子李亨來說,好在那個毒妃武惠妃已經不在了,但萬幸中的不幸,還沒等他舒口氣,在武惠妃後不久,李隆基便物色上了武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也就是一個比武惠妃更加美貌絕倫,堪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女子,後來,唐玄宗居然還硬是曠古未有的上演了一場出自帝王之家的“父奪子妻”的鬧劇,愣是將其據為己有,賜封“楊貴妃”。試想,此種事情,若是在尋常人家估計都很難讓人接受了,何況此事還是出在了帝王之家。那麼,在李亨的心裡,在這種愛恨交織的不尋常的複雜環境下,李亨所承受的隱忍摧殘也必定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因此,對於李亨來說,表面看楊玉環雖然沒有“後宮干政”,李亨也沒有明面表示不恭,但是,在他的心裡,對於楊玉環的存在,必然也是十分的不暢快的。這也必然為日後的“馬嵬驛兵變”楊玉環的香消玉殞埋下了伏筆。

恨之彌切:楊貴妃之兄楊國忠對李亨的持續政治傾軋 導致二人積怨極深

再看“馬嵬驛兵變”的歷史成因。

先說說楊貴妃之兄楊國忠和李亨的關係:

楊國忠和李亨的關係一直處於水火不容之中。在李林甫為宰相當政期間,雖然楊國忠直接不能威脅李亨,也沒有理由為難李亨,畢竟二人沒有過節,而且也不互為利益,但是,好於獻媚的楊國忠,他在與李林甫的關係上,起初,為了討好宰相李林甫方便往上爬,於是,二人一唱一和,但凡有誰和李林甫的政見不合,李林甫不喜歡誰,楊國忠就邀功幫助李林甫整誰。自然,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的一系列活動中,楊國忠是其忠誠黨羽,並沒少對太子李亨做過大逆不道之事。比如,在京師設立推院,履興大獄,株連太子黨羽數百家。尤其是,楊國忠更加仗著皇帝、貴妃娘娘這道“皇親國戚”的“免死金牌”,恃寵敢言,屢次在對太子李亨的發難中,總是他先帶頭。於是,楊國忠和李亨,他們二人的樑子自是愈結愈深。

而在楊國忠為相之後,他獨攬大權、飛揚跋扈,無視民間疾苦,導致民怨沸騰。太子李亨更是對其十分不滿。尤其是在安祿山叛亂時,唐玄宗本想讓太子李亨接替皇位,但在楊國忠及其姐妹的反對下未能如願。就此恩怨來說,李亨足以有心滅掉楊國忠了。

而實際上,後來的“馬嵬驛兵變”,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場士兵譁變,實質上,他幕後的真正主使,正是太子李亨。是一場由太子李亨發動的和宦官李輔國、高力士等策劃的一場爭奪皇權的鬥爭。自然,第一個要除掉的對象是楊國忠及其家人,而楊貴妃作為楊國忠的親妹妹,安能安然被李亨排除在外。楊貴妃的悲慘命運,在“馬嵬驛兵變”中必然是作為其兄楊國忠的“殉葬品”在劫難逃。

防患未然:其兄已誅 楊貴妃的存在等於懸在李亨頭上的一把利劍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假如在“馬嵬驛兵變”中,李亨可以放過楊貴妃,但是他是否可以保證之前武惠妃陷害皇三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並置之於死地的悲劇不會在楊貴妃這裡重演,畢竟他誅殺了楊貴妃之兄及其姐妹,那麼此後,李亨在楊貴妃的心裡到底有多恨,之後她會不會因恨生狠,估計,就連李亨他本人也無法把握。而且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車之鑑不得不鑑。也許我們覺得,以楊貴妃的個性應該不會作出類似事情,而李亨可能覺得很危險“其兄雖誅,而其妹尚在,楊貴妃的存在無異於懸在自己頭上的一把隨時都可能落下來的利劍。”自然,楊貴妃的命運歷史便無法替她改寫了。

正可謂“其兄不仁,親人受累。”

後顧之憂:楊貴妃“集三千寵愛於一身” 若有子嗣直接威脅李亨太子地位

當然還有一個被人們視為無稽之談,也不大可能發生的原因,就是所謂“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雖然歷史記載她縱然受盡唐玄宗的萬般寵愛,但卻未給唐玄宗生下一男半女。至於什麼原因,我們在此暫不做討論。但是,對於當時的李亨來講,他是怕的。最受父皇寵愛的貴妃娘娘楊玉環,她和父皇那麼“恩愛”,當時沒有孩子只是當時還沒生而已,並不代表永遠不能生。而往後若一旦生個龍種,不論男孩、女孩,先不說會不會威脅到自己的太子地位,日後絕對會和自己是冤家對頭。畢竟,你殺了人家的舅舅、姑姑的,而且還篡了人家“父皇”的位,那麼,李亨縱然在此次兵變中逼宮奪位成功了,若留有這般威脅在,縱然李亨當了皇帝,那也為以後的江山穩固留下後顧之憂。畢竟,身在帝王家,政治上的事情,一切都不好說呢。

正是如上四大因素,導致具有傾城容貌,卻並未涉及“後宮弄權”的楊貴妃魂斷馬嵬坡,這不得不說,自古紅顏多薄命,一腔“痴”意為誰留?而也如白居易所作的怨詞《後宮詞》裡提到的:

淚溼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可憐紅顏總薄命。最是無情帝王家。

果然無盡感嘆!



淳幀通安


唐肅宗李亨與楊貴妃其實也沒有深仇大恨,只是為了權力,李亨不得不逼唐玄宗賜死楊貴妃,有人說楊貴妃在唐玄宗立李亨為太子時,極力反對,這也是不靠譜的說法,因為關於楊貴妃反對唐玄宗立李亨為太子,沒有確鑿的史料記載,只是後人推斷而已。

李亨(公元711~762年),原名李嗣升,唐玄宗第三子,公元756~762年在位。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一向歌舞昇平的大唐,面對叛亂簡直亂成了一鍋粥。唐玄宗急忙任命太子李亨為兵馬大元帥,指揮平叛,一向威武英明的唐玄宗卻帶著一幫人馬西逃,準備逃到四川避難,當逃到馬嵬坡時,老百姓祈求皇帝留下。李亨則北上靈武,756年7月12日,李亨在靈武即位,757年先後收復長安和洛陽。



李亨雖說是嫡出,但小時候的經歷也比較坎坷,甚至差一點就沒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當時父親李隆基正在跟太平公主鬥法,李隆基為了不讓太平公主抓住把柄,準備讓懷著李亨的妻子流產,可最後李隆基還是放棄這個念頭,實在於心不忍,李亨才僥倖來到人間。 李亨後來在賀知章等名師的教誨下,成長很快,貯備了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由於大哥很早去世,二哥李瑛成為了太子,738年6月,太子李瑛被武惠妃進讒言被廢,隨之被殺害,武惠妃和宰相李林甫極力推薦壽王李瑁(也就是楊玉環的前夫),李瑁是武惠妃所生,也是唐玄宗的第18個兒子,但唐玄宗最後還是立了李亨為太子。


太子是當上了,可同李林甫的樑子也算結下了,李亨以後的日子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李林甫老奸巨猾,而且又有唐玄宗慣著他,加上唐玄宗還想用李林甫敲打敲打李亨,如此一來太子李亨是身心疲憊,不過值得李亨慶幸的是,753年李林甫撒手人寰了。 本來想舒口氣的太子李亨,沒想到父親唐玄宗把楊國忠放到了宰相的位置,楊國忠雖然沒有李林甫的才華,可仗著妹妹楊玉環的得寵,也是目空一切,處處刁難李亨,無可奈何的太子李亨只好繼續隱忍,好在當時的唐玄宗並沒有老糊塗,也沒有動廢李亨太子之位的念頭。


在做太子的十幾年裡,李亨為了保全自己,撇清關係,兩次休妻,以表對父親唐玄宗的忠心。他相信熬死了李林甫,一定有機會剷除楊國忠。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公元755年11月,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誅楊國忠的名義發動了政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叛軍12月份佔領了洛陽。756年1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國皇帝。756年5月,安祿山大軍攻破潼關,直逼長安,6月13日唐玄宗帶著幾個妃嬪和隨臣逃離長安。第二天到達馬嵬驛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唐玄宗一隊人馬,急急如喪家之犬,狼狽的樣子就別提了,人困馬乏,將士們也是怨聲載道,大家都在談論安祿山為什麼會叛亂,討論來討論去,答案出來了,安祿山不是打著誅楊國忠的旗號嗎?楊國忠是罪魁禍首。

太子李亨看到了機會,於是安排禁軍趕到馬嵬驛,在西門內將楊國忠亂刀砍死,楊國忠已死事情還不算完,還有他的妹妹楊貴妃,於是眾人向唐玄宗請願逼殺楊貴妃,唐玄宗痛哭流涕,只好忍痛割愛,賜死楊玉環。 馬嵬兵變按說到此應該結束了,其實沒有那麼簡單,太子李亨誅殺楊國忠,逼死楊貴妃,最後直指的是他的父親唐玄宗,可李亨沒有想到的是,禁軍首領陳玄禮支持他誅殺楊氏,卻不贊成他逼宮,李亨看大勢已去,只好與父親唐玄宗分道而行,唐玄宗奔蜀地,他北上靈武,在李輔國的勸說下,登基稱帝,唐玄宗被尊為太上皇。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明白了,唐肅宗為什麼要逼殺楊貴妃,楊貴妃只是李亨的一個靶子,她的死也是無辜的,唐肅宗跟她之間也沒有什麼大的怨恨,怪只怪她是唐玄宗的女人,而且是那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女人。


史道驛站x


其實肅宗李亨和楊貴妃並沒有直接恩怨,李亨馬嵬坡下逼李隆基賜死楊貴妃主要原因是因為虢國夫人 與李隆基關係不清不楚,導致楊家霍亂朝綱政治混亂。

李隆基獨寵楊貴妃,楊貴妃過壽花費百萬貫那是因為李隆基為博美人歡心才花費的並不是楊貴妃恃寵而驕要求的。但是虢國夫人他丈夫早亡,生性放蕩的她招了很多裙下之臣。有記載就連李隆基都被其迷惑,可以隨意出入李隆基的寢宮,更是依賬李隆基對她的縱容多次索要房產土地。更是聯合堂兄楊國忠趁災年大肆搞土地兼併,導致農戶大量遷移。

另外虢國夫人還有個愛好就是給人做媒,她仗著李隆基的縱容和堂兄楊國忠的袒護。大肆為皇親世家子弟做媒,只要有人給送好處她就胡亂搭線,致使皇族世家門閥聯姻複雜混亂。

唯一一次楊貴妃阻止李亨當太子也是受楊家人的慫恿怕李亨當上太子之後楊家利益受損。

綜上所述,唐肅宗與楊貴妃並沒有直接恩怨,之所以除掉楊貴妃是因為她代表的楊家人的勢力導致當時綱紀紊亂、民怨重大,只有除掉她才能消滅楊家平復民怨。


評古說今


一般皇位之爭,權力之爭,利益之爭,是古代朝中你死我活明爭暗鬥的焦點,明爭暗鬥的結果有一得也必有一失,能把握住機遇也是很關鍵的。

唐朝時期的安史之亂,霎時間讓盛唐國家破碎,人民流離,唐玄宗率眾大臣在禁衛軍的保護下倉慌西逃。在逃到馬嵬驛時,士兵們停止不前,紛紛要求誅死專權誤國引發安史之亂的罪魁宰相楊國忠和其堂妹楊貴妃。唐玄宗為了安撫眾怒,安全逃到四川,只好誅死了楊國忠,縊死了楊貴妃。“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表面上看這次馬嵬驛兵變只是士兵們自發的,與唐肅宗李亨沒什麼關聯,但深思起來並非那麼簡單。安史之亂的發生,有很多原因,楊國忠接任宰相後,有加快逼反安祿山的誘因,但不是主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唐玄宗過於寵信安祿山的結果。楊貴妃呢?她不過是玄宗寵愛的妃子,只是順著玄宗愛憎,交好安祿山而已,更沒多大責任了。為什麼會發生馬嵬驛兵變呢?我們要看兵變的結果誰是最大受益人。很顯然,太子李亨是最大受益人。我們知道,李亨是玄宗第三子,大哥過早夭折,二哥造誣被殺,李亨就成了太子。但當了太子,也是很不穩定的,諸子爭寵,後宮無依,當朝奸相李林甫又步步緊逼,唐玄宗又喜怒無常,保不準哪天太子之位就移人了。好不容易李林甫死了,誰知楊國忠又上位了。他憑著堂妹楊貴妃受寵,在朝堂弄權搬非,排斥異己,感到太子是自己將來的最大威脅,時刻想著怎樣抓住太子把柄,廢掉太子。這讓太子李亨整日高度緊張,隱忍苟活。楊貴妃、楊國忠等楊氏一門,因貴妃受寵,可謂榮華富貴已極,早已讓世人眼紅。“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安史之亂的爆發,玄宗西逃,終於給了那些隱忍、眼熱、憤恨的人們以報復的機會。於是士兵譁變,強烈要求誅死禍國殃民的楊國忠,楊貴妃是楊國忠的堂妹,為避後患,也要求誅死。面對突變,唐玄宗也是心知肚明,但已身不由己,為了自身安全,為了早日平叛,玄宗只得照做。過後玄宗西逃入蜀,太子要求回朔方招兵,玄宗同意,並封太子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太子李亨到了朔方,終於擺脫羈絆,不久在手下眾臣的擁護下,在河北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後來玄宗知道了,也只能稱讚兒子英明,做得對,樂得自在逍遙了。

常言道:時間是解決一切問題之鎖的最好鑰匙。唐肅宗李亨隱忍苟活,以待時機,終於等來了安史之亂,馬嵬驛兵變,他終於翻盤,讓歷史進入了唐肅宗時代。但盛唐由此轉衰,一得一失,這失是不是有點兒太大太悲慘了呢?


sunjin72976689


唐肅宗李亨為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因大哥早薨、二哥遭誣被賜死,故被立為皇太子。

為保住太子地位,李亨與奸相李林甫鬥智鬥勇,隱忍求全,終於熬死李林甫。

繼任宰相楊國忠是楊貴妃堂哥,他“依倚妃家,恣為褻穢",畏懼李亨的英明神武,時刻“潛謀不利",成為李亨繼位的最大隱患。

安祿山與史思明以“誅國忠,清君側"為名發動

“安史之亂",這個極富煽動性的口號使“軍民切齒於楊氏"。唐玄宗想讓李亨繼位收拾爛攤子,遭到楊國忠兄妹等人的極力反對。

楊國忠極力唆使“玄宗幸蜀",李亨率兩千精卒與陳玄禮的一千禁軍護駕隨行至馬嵬時,“六軍不進,請誅楊氏"。李亨遂與陳玄禮發動兵變,“於是(玄宗)誅國忠,賜貴妃自盡。"

李亨誅殺楊國忠後,索性將其子楊暄與楊貴妃之姊韓國夫人等楊氏悉數斬殺。

其後,當地父老“遮道請留太子討賊,玄宗許之。"於是父子分道揚鑣,李亨留北地平亂,玄宗入西蜀避難。是為756年5月。

兩個月後的7月12日,李亨在靈武城登基,改年號為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歷史從此進入唐肅宗時代。

綜上所述,唐肅宗即位前與楊貴妃並無直接仇恨或衝突,只因楊家因她而權焰熏天飛揚跋扈,且她曾力阻玄宗禪位於太子。所以,李亨才在馬嵬將楊家趕盡殺絕以絕後患。


2許雲輝


權力鬥爭而已!在試探唐玄宗的政治影響力和決心!!而且需要有人為安史之亂買單!!所以她必須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