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唐肅宗李亨為什麼眼睜睜地望著太監李輔國殺死自己的皇后?

世界人文通史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宦官之禍”最為嚴重的三個朝代分別是東漢、唐朝和明朝,宦官亂政也是這三個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不過東漢宦官雖然囂張跋扈,但他們經常受到外戚制約,也略有收斂;明朝宦官亂政雖肆無忌憚,如劉瑾、魏忠賢等奸佞宦官動輒亂殺忠臣、誤國誤民,但他們對皇帝卻保持著高度敬畏,最終也都被新君解決。由此看來,漢、明兩朝宦官終究只是皇帝手中的工具,然而唐朝宦官卻與之不同,他們權傾朝野,甚至能夠行廢立之權,其中尤以李輔國權勢最大,因為李輔國不僅剿殺了反抗他的皇子,還嚇死了皇帝唐肅宗。

▲唐肅宗李亨劇照

李輔國,唐朝中期權宦,也是唐朝第一個當上宰相的宦官。唐玄宗時期,李輔國入宮為宦,本名李靜忠,原是主管宮廷馬匹簿籍的一個小官,後因盡心侍奉李亨而成為其心腹,後又擁立其登基稱帝。肅宗於靈武即位後,念其恩德,便賜名“護國”(後又改名“輔國”),加封其為元帥府行軍司馬,將大唐軍政事宜委託於他。一時之間,李輔國身居高位、權傾朝野,然而李輔國又是一個無才無德之人,掌權不久就將整個唐朝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到後來,李輔國甚至要求朝臣將所奏之事先經他手才能轉呈肅宗。

▲太監李輔國劇照

為更準確地瞭解朝中大臣動向,李輔國還派遣專人負責監督官吏們的一舉一動,對不順從他的官員加以嚴厲打擊。李輔國還根據自己的好惡處治全國訟案,甚至以皇意相標榜;地方上的節度使也是李輔國一手委派,最終唐朝政局被其一手把握,就連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見唐肅宗都要經過他的安排,肅宗詔書也需李輔國署名才能施行,群臣對此不敢提出任何意見。到最後,李唐宗室對李輔國也以“五郎”尊之,宰相李揆更是稱李輔國為“五父”。

▲唐朝官員塑像

對於李輔國的亂政行為,宗室子弟李峴多次舉報給唐肅宗,可惜在李輔國操縱下,唐肅宗沒有任何辦法,只得把李峴貶出京城以平息李輔國的怒火。李輔國一手遮天后,企圖做唐朝的首任宦官宰相,此舉遭到宰相蕭華激烈反對。懷恨在心的李輔國於是多次在肅宗面前誣陷蕭華,並威逼皇帝用其親信元載取代蕭華相位,並最終將蕭華逐出京城。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玄宗病逝,肅宗傷心悲慟之下也罹患重病,接連數月不能處理政事,遂命太子監國,大唐政局頓時波雲詭譎。張皇后懼太子“功高難制”,便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宮中,陰謀廢立太子。為此她還特意召見了太子李豫,說到:“李輔國久掌禁兵,權柄過大。眼下陛下病危,未免其勾結程元振等人陰謀作亂,必須立刻誅殺。”李豫流淚而言:“父皇病重,此事不宜向其奏告,若我等自行誅殺李輔國,父皇必定震驚,恐不利其病情,此事還是暫緩再言。”

▲《舊唐書》清代刻本

見李豫這麼不識趣,張皇后與越王李系立馬從內廷太監中挑選了200多名強健者,發給兵器後準備動手謀反。誰知太監中有人秘密將此情報告知了李輔國,於是李輔國、程元振等人便帶著手下黨徒到凌宵門,正遇太子要進宮探望肅宗,李輔國謊稱宮中有變,阻止了太子入宮,在將太子劫持進飛龍殿監視起來後,李輔國假傳太子命令,調禁兵入宮將李系、段恆俊等人抓住,隨後誅殺。

▲張皇后劇照

得知政變失敗,張皇后急忙逃入肅宗寢宮避難。李輔國帶兵追入寢宮後,逼張皇后出宮,張皇后不從,哀求肅宗救命。唐肅宗受此驚嚇,一時竟然說不上話來,李輔國乘機將張皇后拖出宮亂棍打死,肅宗本人也因受驚嚇過度駕崩於長生殿。就這樣,唐肅宗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被亂政宦官嚇死的皇帝,唐朝宦官之猖獗由此亦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舊唐書》《資治通鑑·唐紀》


趣觀歷史


被殺的是張皇后,她在李亨還是太子時被選為良娣,因此又被稱為張良娣(以下我們就一直稱呼她“張良娣”)。

(張良娣劇照)

張良娣出身於世宦大家,容貌豔麗,身材豐腴,且極為伶俐善言,因此得唐肅宗李亨專寵。然而太監李輔國殺她時,李亨為何不阻止呢?

一、患難夫妻。

張良娣嫁給李亨,是唐玄宗的主意。

在張良娣之前,李亨已經離過兩次婚了,一次是太子妃韋氏,一次是杜良娣。倒不是李亨和她們感情不好,而是她們的家人被誣告說有謀反之嫌,李亨為了不受牽連,於是和她們斷絕了夫妻關係。

李亨這樣做,也有苦衷。因為奸臣李林甫深得唐玄宗寵信,正是他的誣告,讓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被唐玄宗賜死。

李亨白撿了個太子之位,卻並不高興。畢竟李林甫初意並非是支持他做太子,所以他活得戰戰兢兢,擔心隨時會步入李瑛的後塵。

張良娣是個聰明人,她為了保護李亨和自己,一方面不讓李亨和大臣有往來,另一方面事事親為,不留侍女僕人在身邊,以免被李林甫抓住把柄。因此,就連做飯煮茶這樣事,都是她自己來做。

(李亨劇照)

二、染指朝政想做武則天。

好不容易熬到李林甫病逝,張良娣和李亨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卻又趕上了安史之亂。

在逃亡的路程中,有孕在身的張良娣,一刻不離李亨左右,時刻保護著他。

當時一些吏民紛紛請求李亨收復長安,李亨卻一直猶豫不決。還是張良娣勸諫,才讓李亨下定決心,與唐玄宗就此別過,轉道靈武,並登基稱帝,遙奉玄宗為太上皇。

李亨收復長安後,立刻把跟著他吃了不少苦的張良娣封為皇后,不久,張良娣先後給李亨生下二子李召和李侗。

李亨做皇帝后,有三寵:一是大將郭子儀,二是太監李輔國,三是與他共患難的張良娣。

由於李亨體弱多病,郭子儀又常年在外,所以朝中事務,多交給張良娣和李輔國打理。

張良娣是個權力慾很強的女人。自從染指朝政後,便有心想做第二個武則天。她勾結李輔國,不光在朝中重要的職位上安插心腹,還為了得到更多的權力,對大臣們旁敲側擊,想讓他們聯名上疏,請求李亨給她加尊號。

李亨本是個沒有主見的人。經不起張良娣纏磨,本想依從她。卻有忠臣諫言說唐朝以來,除了韋皇后曾加過尊號,再無二人。李亨驚得冷汗直流,害怕自己會成為第二個唐中宗。恰逢此時又出現了月食,於是李亨便以天神警示為由,沒有答應張良娣。

(李輔國劇照)

三、盟友反目。

既然得不到更多的權力,張良娣便打起了太子之位的主意。

當時太子李俶不光是長子,還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有大功。再加上他賢明,因此深得李亨器重。

張良娣沒少給李亨吹枕頭風,希望他能廢黜李俶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但讓她萬萬沒想到,她兩個兒子都沒活幾年,便夭折了。

張良娣並沒因此消停,她變本加厲地誣陷李俶。然而此時,李俶由於常年領兵在外,又有郭子儀等老將擁護,因此絕不是她三言兩語就能被廢黜的。

張良娣眼見李亨的身體每況愈下,已經臥床不起。她擔心李俶繼位後,她必會招到打擊報復,所以她便想立李亨第二子李係為太子。

為了能早日讓李系成為太子,她矯詔讓李俶進宮。同時又讓平日依附於她的一眾人埋伏在大殿內,準備等李俶入殿後,將他誅殺。

然而,一向和張良娣內外勾結的李輔國,有了自己的小算盤。老奸巨滑的李輔國認為,如果能救下李俶,他必在李俶繼位後,保平安富貴。所以他增兵在凌霄門攔截李俶,並把他保護起來。隨後,李輔國率領近衛軍衝進大殿,將埋伏的一眾人等誅殺殆盡。

四、最後的輓歌。

張良娣見李輔國反水,深知大勢已去,為了逃命。她在驚慌失措中,逃到李亨病榻前,希望能得到李亨的保護。

然而,李輔國提著刀徑直闖了進來,絲毫不顧病榻上已氣若游絲的李亨,直拽著張良娣的頭髮拖了出去。

李亨眼睜睜看著這一幕,早已嚇得膽裂魂飛。

不一會兒,又聽到門外響起一聲女人的慘叫,頓時昏死了過去。

是夜,在位僅6年的李亨便一命嗚呼,卒年52歲。

(參考史料:《新唐書》《舊唐書》)


張生全精彩歷史


題目太誇張了,其實這是唐朝歷史上的一場著名政變。起因是唐肅宗李亨的皇后張氏想要發動宮廷政變廢了當時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代宗李豫,但是太監李輔國和太監程元振擁立李豫,他們帶兵衝入宮中擊垮了張皇后的陰謀,隨後把張皇后幽禁在別殿。由此唐代宗得以登基稱帝。我們先看看這場政變的前因後果。

首先說的是張皇后本人,張皇后本人是十分賢惠的。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安史叛軍一路攻城拔寨,最後攻破潼關,唐玄宗從長安出逃,在逃往蜀地的路上爆發了馬嵬驛兵變,當時是張皇后前去和唐玄宗接觸,這才有了唐肅宗的北上朔方軍,而唐肅宗北上朔方軍一路上都有張皇后的陪伴,唐肅宗身邊的侍衛很少,張皇后都會挺身在前,她對唐肅宗說:“現在一路向北,路途遙遠,陛下身邊的守衛太少,一旦中途發生變故,我可以在前抵擋,陛下可以隨後而出,這樣就安然無恙。”到達靈武之後,張皇后生了孩子,但是三天之後她就開始為戰士縫補衣服,唐肅宗說:“產後應該好好休息。”張皇后說:“現在不是我修養的時候,而是陛下的事情重要。”說實在話,唐肅宗的皇后如此,唐肅宗本人是十分高興的,而且只看重張皇后一個人。但是張皇后本人十分喜歡權利,她和太監李輔國兩人互為表裡,專權用事,張皇后一心想要把自己的兒子李佋扶持上帝位。就開始攻擊其他皇子,唐肅宗的第三子李倓,此人有才能會打仗,就是看不慣李輔國和張皇后的作風,多次勸諫自己的父親。但是張皇后就誣陷李倓,最後導致李倓被賜死。但是張皇后的兩個兒子興王李佋早逝、定王李侗年幼,於是張皇后就看上了越王李系,想要扶持李系,所以李豫的太子之位是很危險的。

唐朝皇帝都有一個遺傳病,在很多皇帝身上都看得到就是中風,唐肅宗在唐玄宗去世後也出現了這樣的症狀,不能說話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張皇后看到這個機會於是就想發動政變,她趁著唐肅宗不能夠說話,對太子李豫說:“李輔國掌管禁軍很久,詔書和命令都出自李輔國之手,而且李輔國還擅自利用禁軍逼遷太上皇(唐玄宗),他的罪過很大,他現在所害怕的也就是我和你,現在皇帝病重,李輔國和程元振想要造反,一定要誅殺二人。”李豫說:“這兩個人都是元勳舊臣,一旦沒有宣告命令就誅殺他們,恐怕不能夠善後。”張皇后就說:“太子先出去,我再想一想。”張皇后轉頭就找到了李系,說:“太子不能夠誅殺賊臣,你能嗎?”李系說:“我能。”於是張皇后讓太監朱輝光、馬英俊、啖廷瑤、陳仙甫二百餘人穿戴鎧甲手握兵器埋伏於長生殿,然後藉口唐肅宗的命令讓太子進宮,但是程元振知曉了密謀告知了李輔國,於是兩人在李豫進入宮殿的時候攔住了李豫,把李豫送到了飛龍廄,派士兵看護李豫,同時當天夜裡,李輔國,程元振帶兵進入宮中逮捕了越王李系和朱輝光等人,隨後以太子的命令把皇后遷徙到別殿,當時的時唐肅宗在長生殿裡躺著,使者直接威逼張皇后從長生殿裡出來,並且還把左右服侍的數十人幽於後宮,而在場的宦官和宮人都驚駭逃散。唐肅宗由於中風並不能夠說話,只是躺在床上,最後病重去世,在唐肅宗去世之後,李輔國等人殺了張皇后郃越王李系以及兗王李僴,最後李輔國帶著太子李豫前去接見宰相,隨後登基稱帝。

可以說張皇后是意圖發動政變未果,最後兵變失敗被殺。


人者仁義也


唐肅宗自己已經病得起不了身,哪裡還顧得上張皇后,況且張皇后當時並沒有被殺死,而只是被軟禁了起來,不過這和被殺死也沒有什麼不同,大約李輔國還是想給唐肅宗最後的體面的,所以不忍心讓唐肅宗看著自己的皇后被殺。但即便如此,唐肅宗還是因為這場宮變一命嗚呼了。說到底還都是唐肅宗自己惹的禍端。

當初武惠妃一番籌謀,原本是想扳倒太子李瑛然後讓自己的兒子李瑁做太子,但是在李瑛等李隆基的三個兒子都被武惠妃折騰死後,武惠妃自己也被嚇死,而且李瑁不僅沒有得到太子之位,反而自己的嬌妻楊玉環也成了父親的貴妃。這倒是便宜了李隆基的第三子李亨。737年,李亨坐上了太子之位,這個位置並不好做,李亨戰戰兢兢又小心翼翼了近20年。

李亨的婚姻也是一波三折,太子妃韋氏和杜良娣的家族先後涉案,最終,李亨與兩人離婚。之後娶了表妹張氏,也就是後來的張良娣。張良娣的祖母是李隆基的姨母,曾將李隆基撫養成人,所以張家備受恩寵。張良娣很快就在753年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李佋。

755年的冬天,安祿山以范陽為根據地起兵造反,很快就攻下了洛陽,更在潼關打敗了哥舒翰,756年的六月,長安岌岌可危,唐玄宗無心拯救大唐河山,反而趁著夜色出逃了,帶著楊貴妃和楊國忠等人,以及幾千名護衛,當時張良娣和李亨也在其中。

當他們走到的馬嵬驛的時候發生了著名的馬嵬兵變。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向著相反的地方而去,唐玄宗繼續南下四川,而李亨帶著張良娣、李輔國以及兩千士兵北上靈武,當時的張良娣已經懷孕,但是曾經嬌貴無比的張良娣卻總是保護著自己的丈夫,走在他的前面,為他阻擋可能的危險,甚至在生下李侗的第三天,就開始為戰士們縫補衣服。

那時候的兩個人確實共患難了很長時間,李亨在李輔國的輔佐下於靈武僭越稱帝,即唐肅宗,張良娣為淑妃。之後,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統領郭子儀和李光弼開始收復兩京。李亨繼位後很是寵信宦官李輔國和張淑妃,後來這兩人勾結在一起,在李輔國的幫助下,張淑妃在767年的四月被冊封為皇后。

兩京收復後,唐肅宗放棄一鼓作氣平定叛亂的正確建議,回到長安,並將遠在四川的太上皇唐玄宗接回。回到長安之後,各種矛盾開始凸顯,張皇后對權力很是執著,她和李輔國聯合,大肆干涉朝政,剷除異己,建寧王李倓就是被兩人設計害死的,而唐肅宗也漸漸和張皇后離了心,但也只是離心,並沒有想過廢后,而且唐肅宗也離不開張皇后和李輔國。

而張皇后看著一直病怏怏的唐肅宗,開始有了易儲的心思,當時的太子是唐肅宗的長子李豫(即李俶,成為太子後改名為李豫),張皇后和李豫素來不和,遂想廢掉太子,然後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但是張皇后的第一個兒子李佋在760年就夭折了,當時剛剛八歲,而第二個兒子李侗只有六歲,在這件事上,張皇后和李輔國有了矛盾,李輔國並不主張廢太子,而且唐肅宗也不願意立這麼小的兒子為太子。

762年,李侗也夭折了,張皇后又想到了立唐肅宗的第二子李係為太子。四月,唐肅宗病重,眼看已經快不行了,張皇后聯合朱輝光、馬英俊、啖廷瑤、陳仙甫等人準備謀害李豫然後立李係為太子,張皇后矯詔讓李豫進攻侍疾,並帶著200人準備在宮中發動兵變捕殺李豫。

但是當時的宦官程元振和李輔國已經提前知道了張皇后的謀劃,設兵在凌霄門候著李豫,然後護送李豫到了飛龍廄,緊接著李輔國出兵在三殿逮捕了李系,朱輝光等人,張皇后也被幽禁在別殿。

唐肅宗驚聞政變,急火攻心,一命嗚呼。李輔國等人擁立李豫繼位,即唐代宗。張皇后隨即被賜死。


尚宮女史


李亨的太子之位是天上掉的餡餅,白撿的!

武惠妃為讓親生兒子壽王李瑁上位,不惜設計害死太子三瑛等哥三個,不想人算不如天算,武惠妃因天天做惡夢被嚇死,李瑁也自此無緣太子位,三子李享因此上位,但他天天恐懼生性多疑的老爹給他來個恩賜自盡。

755年安史之亂髮生,在楊國忠的小算盤下引誘下,唐玄宗先是斬了封常清、高仙芝,之後又逼哥舒翰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結果痛失潼關,長安失去門戶。唐玄宗嚇得連夜逃竄,帶著楊貴妃、楊國忠等人向西南狂奔。結果,禁軍怨聲載道,在馬嵬驛發動譁變,殺死楊國忠,縊死楊貴妃。

馬嵬驛事變後,唐玄宗執意繼續逃竄,太子馬不停蹄的趕到靈武,靈武擁有當時唐朝最強的軍隊,由忠於唐朝的郭子儀和李光弼統帥。

當太子率兵到達靈武之後,裴冕、杜鳴漸等大臣進言要求太子即位,太子於多次推辭之後最終接受,在登基,是為肅宗,在這之後,才將消息傳到蜀地告之玄宗,同時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隆基在西行的路上並不知道李亨已稱帝,還一直以皇帝的身份發佈詔令。當來自靈武的使者告訴李隆基李亨即皇帝位的消息後,李隆基說:“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四天之後,李隆基宣佈:“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

李隆基心不甘情不願地做了太上皇,過得十分憋屈,在極度鬱悶的情況下,硬是活到了公元762年夏天,而唐肅宗李亨則在不久後也離世。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和馬嵬驛兵變,太子李亨登上皇位的希望極其渺茫:

1、心理因素對人的健康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兵變前唐明皇風流快活心輕氣爽,楊貴妃可以繼續陪伴天天似活神仙,而太子他天天恐懼生性多疑的老爹給他來個恩賜自盡。

2、唐明皇從盛世天子到落魄逃難,從美女陪伴到楊貴妃已與他陰陽兩隔,回到長安又被監視失去自由,如此落差居然只比肅宗早死半月,唐明皇命硬,唐肅宗絕對不及!

3、如果沒有馬嵬驛兵變,李隆基在楊國忠等人陪同下到達蜀中,將繼續保持這個局面,太子李亨也會被他緊緊拴在身邊。

4、相楊國忠與太子積怨已深,死於兵變,如到了成都,李亨的太子之位很可能會不保。

所以李隆基和李亨的身子骨來看,如果李隆基舒舒服服地繼續做皇帝,沒住李亨還真不一定能熬過自己老子。


美麗青春您真痘


熟悉唐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李亨其實並不是一個合適的皇帝,李亨能夠當上皇帝,有一部分運氣在裡面,李亨在做太子的時候懂得低調,不出風頭,從而躲過了唐玄宗的猜疑,再加上安史之亂的爆發,李亨得以有機會提前當皇帝,大唐是爛在了唐玄宗手裡,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局勢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是李亨在一些是軍隊將領的慫恿下,加上對楊國忠,楊貴妃的不滿,策劃了馬嵬兵變,本來想將唐玄宗一起解決,沒想到陳玄禮只是針對楊貴妃和楊國忠,忠於唐玄宗,所以唐玄宗的命是保住了,李亨和唐玄宗就分兵了,李亨在將領的擁護下載靈武稱帝,尊在四川的唐玄宗為太上皇。


1、任用李輔國、程元振等太監掌握軍權


在李亨當皇帝的過程中,太監出力不少,李亨本來就不是雄才大略的主,對於權力和軍隊並沒有完全掌控,只能通過太監來進行控制,這就造成唐朝後期太監干政嚴重,甚至可以廢立皇帝,而李輔國則實際掌握了當時的軍權。



2、縱容張皇后干政


為了制衡太監,李亨縱容張皇后干政,但是張皇后卻跟李輔國沆瀣一氣,操縱朝政,朝廷上烏煙瘴氣


但是張皇后和李輔國在太子人選上出現分歧,張皇后想廢掉李亨立李系,而李輔國則支撐李豫,鬥爭一時白熱化,而這個時候的李亨則病重。


最終太子李豫在李輔國的擁護下,逮捕了張皇后,殺越王系、兗王僴。當夜,唐肅宗病死,時年五十二歲。


病重的李亨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李輔國殺死張皇后而無能為力。


歷史百家爭鳴


唐肅宗李亨先後有過二個皇后,第一個是他原先的太子妃韋氏,後因受哥哥韋堅的牽連,被迫與李亨離婚,此後韋氏遂削髮出家,住在禁中的佛舍中,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去世。

李亨的第二個皇后,就是後來被李輔國殺死的張氏,她在李亨為太子時,被納為良娣,頗得寵愛。李亨即位後,冊為淑妃。韋氏病逝後的第二年,才被正式冊立為皇后。 張皇后由於受到唐肅宗的寵愛,又頗有政治野心,所以在肅宗晚年,她開始頻繁干預政事,並儼然成為一股強大的外戚勢力。

當時,在唐肅宗去世之間,大唐帝國的政壇,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四股勢力。 第一個勢力,自然是太子李豫,也就是後來的唐代宗,他作為肅宗的長子,又是大唐合法的皇太子,所以在唐肅宗死後,他自然覺得大唐帝國應該由他說了算。

第二股勢力,就是張皇后,他從唐肅宗晚年開始,就一直和唐肅宗共同執掌朝廷政權,而張皇后本人也是野心勃勃,加上有武則天的榜樣,所以在唐肅宗死後,她自然覺得,自己只要再努把力,就有可能更上一層樓。



第三股勢力,則是大太監李輔國,他在唐肅宗時期,一直都是掌握大唐帝國的禁軍,在朝廷裡面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在唐肅宗死後,他自然也希望能夠趁機更上一層樓。

第四股勢力,則是越王李系,它是唐肅宗的二兒子,在唐肅宗生前,為制約太子李豫的太子黨,肅宗對李系是格外照顧,讓他全權統領大唐帝國的軍隊南征北戰,當時的李系,不僅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還全權節制郭子儀、李光弼等眾多節度使。可以說,當時的李系,就類似大唐初期的秦王李世民。

當時,這些人都想趁機掌握大唐帝國的最高權力,所以在唐肅宗剛病危時,他們之間就開始大打出手。首先是張皇后和李輔國各自想把對方清理出局,因為他們雙方都是各自擴張權力的最大絆腳石。在這種背景下,張皇后就告訴太子李豫,說是李輔國想殺他。當然,李輔國也跑來告訴太子李豫,說是張皇后想殺他。



對於太子李豫來說,他該相信誰的話呢?事實上,基於李豫的利益,他誰都不會真正相信。但是,總的來說,大唐從高祖建國以來,還從沒有出現過太監篡位的現象。但是,太后和皇后想篡位的事情,卻連著出現過好幾次。所以,李豫最終選擇和李輔國聯手。

張皇后一看太子李豫不肯和自己合作,她為和李輔國繼續對抗,就主動找上越王李系,希望他能夠站出來當第二個李世民。對於越王李系來說,因為有李世民的成功經驗,他自然會有意無意往這方面去想。所以兩人很快一拍即合,並且當即決定再次發動玄武門之變。



於是,張皇后假借唐肅宗的名義,發佈詔書讓太子進宮,而越王李系則在宮門口提前埋伏好軍隊,只待太子一進宮門,士兵們就衝出來將太子斬殺。然後他們再拿著太子的人頭進宮逼唐肅宗更換太子和退位。

但遺憾的是,張皇后和越王李系的這個計劃,被人偷偷告訴了李輔國和宰相程元振,於是他倆當晚直接帶領禁軍在宮門口等候太子,越王李系的士兵眼看形勢不對,很快便四處逃散,而太子李豫趁機將張皇后和越王的勢力一網打盡,並將他們倆也給活捉住。

接著,太子李豫才進宮面見病床上的唐肅宗,告訴他這個消息,而肅宗在聽聞這個消息後,當晚就因病情惡化而去世。第二天,太子李豫在太監李輔國和宰相程元振的擁護下,正式登基為帝,即唐代宗。隨後,秉承斬草要除根的慣例,在李輔國的建議下,代宗下令將張皇后和越王全部處死。


我是趙帥鍋


李輔國殺死張皇后的那天晚上,唐肅宗李亨也因為病重駕崩。那天晚上是不安寧的,皇宮正在發生一場政變,張皇后想要廢太子李豫,該立越王李系,雙方局勢緊張。太監李輔國是李豫的人,殺死張皇后勢在必行。唐肅宗李亨重病在床,身邊不是張皇后就是李輔國的人,他這個皇帝形同虛設,他也只能夠眼睜睜地看著李輔國將自己的皇后當場斬殺。如果唐肅宗沒有臥病在床,在他看清楚張皇后的野心後,估計會代替李輔國處死張皇后。

太監李輔國和張皇后的關係挺有意思的,兩人先是盟友,後是政敵。李輔國一直以來就是唐肅宗李亨的心腹,肅宗即位後,更是將軍政大事都交給了李輔國。李輔國可謂是權傾朝野,國家大事都需要先經過他再向唐肅宗李亨稟報,他能夠在朝中為所欲為,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張皇后內外勾結,把持朝政。

張皇后是一個頗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她想要在肅宗病重期間篡位,同時誅殺李輔國。兩人原本是因為利益關係狼狽為奸,現在卻成為了敵人。李輔國不傻,他當機立斷選擇轉投太子李豫。在張皇后發動政變當晚,李輔國先得到消息,不僅將李豫保護的好好地,還剷除了張皇后一黨,在新帝面前立了個大功。


大腳姑娘碎碎念


唐肅宗李亨、肅宗張皇后、大太監李輔國、太子李豫(即後來的唐代宗),四個人聚在一起,就是一場宮斗大戲的四大主角。

只不過呢,大戲的結局是,唐肅宗被嚇死了,張皇后被囚禁死了,李豫當上了皇帝,之後又除掉了大太監李輔國。

先說李亨,人生那個坎坷呀。李亨還在他媽楊良媛的肚中之時,就差點被他爹唐玄宗李隆基,一劑打胎藥給幹掉。估計李亨是還沒出生就被嚇到了,所以,李亨“早衰”。不過呢,這卻得到了玄宗李隆基的關懷。玄宗讓高力士選了三個掖庭的宮女去伺候李亨,其中一個宮女吳氏為李亨誕下了一子,即後來的代宗李豫。

玄宗寵愛的武惠妃害死了玄宗的太子李瑛和另外兩個兒子,李亨漁翁得利,陰差陽錯成了太子。當然,太子位不是那麼好坐的,在李亨苦苦支撐之時,爆發了“安史之亂”。

太監李輔國閃亮登場。

李輔國相貌醜陋,直到40歲,還是一名不起眼的太監。好在李輔國讀過一點書,而且做事認真,就被原本低調,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李亨看中,招進了東宮。

安史之亂時,玄宗出逃,李輔國也陪同太子李亨一起跟隨肅宗前往蜀川避難。一眾人行至馬嵬驛之時,李輔國說服了太子李亨發動兵變,又去找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說服陳玄禮,一同發動兵變,擁立李亨登基。

震驚吧,原來唐朝最厲害的太監並非高力士,而是李輔國,最後官職宰相的李輔國。李輔國僅憑一人之力,挽救了處於危難之中的大唐王朝。

原本李輔國跟陳玄禮商量好,殺死楊氏一族,並擁立李亨為帝,尊玄宗為太上皇,只是陳玄禮突然變卦了。在殺死楊國忠,處死楊貴妃之後,陳玄禮護送玄宗去了蜀川。

沒有了軍隊的支持,李輔國被迫只能陪同李亨遠走大漠尋求幫助。

此時的李輔國,對李亨忠心耿耿,生活上照顧的更是無微不至,一路到了甘肅平涼。李輔國又獨自跑去龍武,說服了後來的大唐宰相杜鴻漸等人,讓他們一起擁立李亨為帝,並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新帝李亨在龍武登基,召集天下兵馬,平定了安史之亂。

肅宗李亨回到了長安,玄宗也回到了長安,但是李亨早衰,病了。李輔國在李亨生病期間,夥同李亨的張皇后,將高力士流放嶺南,將陳玄禮貶為庶民,又將玄宗李隆基搬到了幾近荒廢的太極宮居住,隨後玄宗在憂鬱中病逝。

李輔國幫肅宗除去了心頭之患,讓肅宗坐穩了皇位,自然得到了應有的報答,大力表揚,升職加薪。李亨還專門賜婚李輔國,將已故禮部侍郎的侄女嫁給了李輔國為妻。李輔國從此成了唐朝的中興大臣,權傾朝野。官員的升遷任免,奏摺批閱都是李輔國說的算。李輔國還將禁軍掌握在自己手中,誰敢反對他,就鎮壓誰。

原本張皇后和李輔國是一夥的,曾共同對付過玄宗。張皇后得寵,也有了自己的野心,就想廢掉太子李豫,除去建寧王李倓,然後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儲。張皇后就聯合李輔國,陷害殺死了建寧王李倓。只是“張後生二子,興王佋、定王侗。興王早薨,侗又孩幼,故儲位獲安。”李豫的太子位算是暫時保住了。

兩個合夥做壞事的人,在一起時間久了也會產生嫌隙,張皇后開始厭惡李輔國了。她就跑去找到太子李豫,商議殺掉李輔國。李豫不許,於是,張皇后決定自己動手除掉所有人。

肅宗病重,張皇后就找到了肅宗的次子越王李系共謀,準備先殺李豫,再殺李輔國,立李係為帝。張皇后矯詔讓太子李豫入宮,準備殺掉李豫。飛龍副使程元振得到了張皇后的密謀,就通知了李輔國。

禁軍可是掌握在李輔國手中,李大太監讓程元振帶人衝進皇宮,一頓砍殺,殺死了越王李系,兗王李僩,幽禁了張皇后。

此時,肅宗在做什麼呢?躺在病床上呢,聽聞了宮變,“俄而肅宗崩,太子監國,遂移後於別殿,幽崩。”肅宗李亨被嚇死了,李豫以太子的身份監國了,而張皇后被幽禁於別殿,也死了。

肅宗先死,然後張皇后才死了,肅宗想做點什麼,也無能為力了。

李輔國對肅宗、代宗父子兩代都有擁立之功呀,由此也日漸驕橫,終於因為出言不遜,得罪了代宗李豫,讓李豫起了殺心。李豫一面尊李輔國為“尚父”,晉封博陸君王,一面提拔程元振和藥子昂,奪了李輔國的兵權。

據說,代宗派人刺殺了李輔國,割下了李輔國的頭顱,最後李輔國是以木首代替下葬的。

功高震主,還不知自斂,那麼下場基本上都一樣了,李輔國也沒能例外。


奕天讀歷史


其時的李亨真的只剩眼睜睜了,他在李輔國殺自己老婆張皇后的前一年,已經重病纏身,命太子李豫監國,宦官李輔國大權在握,也因他病重,才會發生李輔國殺皇后的事,張皇后與太子不和,怕李亨死後自己失勢,打算另立李係為太子,可以控制朝政,在唐肅宗即將病死時發動政變,召太子李豫進宮把他除掉。李輔國得到程元振的密報,果斷與張皇后劃清界限,幫助李豫度過難關,把張皇后幽閉至死,政變當夜,肅宗即病死,連清算李輔國的機會都沒有。


對於李輔國為什麼與張皇后狼狽為奸半輩子,會臨陣倒戈幫了李豫,很多人覺得疑惑不解,其實也沒有啥大不了的秘密,皇帝重用太監宦官,一般都是朝臣或外藩勢大權勢重,難以制約,認為身邊人忠心可信,可託大事,用來作為棋子制衡權臣,很多時候,宦官就藉此機會向上爬,變成另一股禍亂國家天下的勢力。中唐安史之變後的政局長期陷於這種怪圈,李輔國是先行者。太監宦官無後代子女,做事更加無所顧忌,忠孝節義倫理道理他們不放心上,大多隻求利益。


李豫作為太子,在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在民間頗有名聲,也得到朝臣的擁護,而張皇后一黨多是奸邪之輩,經不住大事,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和前期準備,張皇后要換太子是異想天開,作為官場老痞子的李輔國馬上判斷出走勢,倒到勝算高的一方,一來推動發展輕而易舉,二來有擁立之功,新皇也不敢不重用他。如果擁立李系,風險過大,回報也不過如此,所以,就向張皇后動手了。

李亨在玄宗時,太子當得戰戰兢兢,提防忌憚兩任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連老婆韋氏也被中傷而被逼離婚,專寵張良娣就是後來的張皇后,其時夫妻二人同心,同受苦難,安史之亂時,張良娣和李輔國力勸李亨乘時取利,在馬嵬逼殺楊國忠楊貴妃兄妹,又在靈武擁立肅宗上位,尊玄宗為太上皇,襄助之功不可抹滅。

待到太上皇玄宗回京,張皇后便與李輔國一道,迎合肅宗顧忌父親影響力的心理,與李輔國勾結,在禁中把持權利,干預政事,做出迫遷太上皇於西宮等事,把玄宗的父子關係搞得很僵,而又與太子李豫不和,怕李豫上位失了權勢,打算政變廢掉太子,被掌握禁軍大權的李輔國捅了一刀,反被廢為庶人,幽囚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