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管理是親臨一線,跟小夥伴一起衝,還是在後臺理思路抓執行力?

風月文字


團隊管理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很多總裁還具體談大的銷售業務呢。


現在很多部長連業務都不做了,時間長了,跟總裁彙報還得帶手下。這不是貶值還是什麼呢?時間長了,公司會認為只會做行政的領導多的是人,而不會做業務遲早要被淘汰的。


有一天,公司總部帶了個IT總監,子公司IT請教公司裡出現的IT問題,結果IT總監說:不會做了,因為自己已經很久不做業務了。這讓子公司的領導和總部的領導當笑話傳開了。


最近招個銷售總經理,條件就是:既會做業務,又會帶團隊。董事長明確表示:只會做領導就不需要了。為提高自己的職場硬實力,團隊管理既要抓核心業務,又要帶好團隊。


我是@職場那些個事 ,在汽車職場HR領域打拼多年。點擊“關注”,分享給你職場那些個事喔!


職場那些個事


團隊管理是親臨一線,跟小夥伴們一起衝,還是在後臺理思路抓執行力?

不知你說的是多大的團隊,一般的基本團隊就相當部隊的一個班,這班長你說是親臨一線衝,還是在指揮所裡研究沙盤坐陣指揮呢,肯定是親力親為帶頭去衝了。因為從大多數人的角度看,職場中的團隊不是一個集團,準確說是一個作戰隊,那麼團隊管理者應該說是一個帶隊的,屬於排頭兵的那種,他不親臨一線不行,他不親臨一線,就沒有人實地排兵佈陣了。說好聽點,管理者的角色是兵頭將尾,對上級來說他是執行者,而對下級他又是指揮者,抓管理他屬於貫徹落實,抓執行他必須身先士率,應該是上級決策者指向那裡,管理者帶領團隊衝向那裡。

什麼是管理,就是既要管,還需理,這是需針對實體的,你坐在家裡,一天到晚去分析作戰圖,你管什麼理什麼?團隊管理管是管人,理是理事,你當把人管得心往一處使,有凝聚力,才能無堅不克,你當把事理得無處不風光,有成就感,才能喜笑顏開,那麼你首先得成為標杆,帶頭衝鋒陷陣,喊“衝”的人你不首先去衝,別人衝起來也必是鬆鬆垮垮,效率會打折扣。管理要求效率,先當嚴於律己,帶頭去衝是從我做起,以身示範。



楚人一丁


我認為不能把管理者的工作神化——你只要在後臺理思路,深抓執行力,團隊的業績就會如你所願地變好?

那麼,你的思路從哪裡來?書本?他人的經驗參照?下屬給你的建議?你自己想出來,認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思路?你怎樣驗證你的思路是可行的?假設你的思路不可行,而下屬按你的去做,又沒有拿到預期的結果,那樣誰對下屬績效、團隊的結果負責?引咎辭職有用嗎?要是團隊沒達到月初定下來的目標,那麼管理者可私下開綠燈?


你能否把現在與你團隊業務相關的邏輯搞明白,並與其它已經存在的經濟行為串起來,在模式上做新的嘗試,為你所用?

很多人想著自己在後臺上看數據,集合下屬所有的信息,在在苦思冥想中靈光一閃,就找到了業務突圍的思路,並且安排下去就做,就能打開整個團隊業務的局面,取得不錯的團隊結果?這只是電影裡面的橋段罷了,為什麼呢?

1.做管理者的你不需要面面都懂,但你必須能抓住你現團隊業務的核心邏輯

你做管理者後,不可能事無鉅細地過問業務的每一個細節,但是你必須要知道這業務的核心邏輯,關鍵的節點是在哪幾塊?它的業務峰值和瓶頸會在哪裡?你有什麼方案來解決這些瓶頸?很多人認為可以靠人去堆,實質上,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從"系統自動化"的角度去出發——怎樣利用信息化系統、自動化設備、業務處理前置(本來是統一處理的,現在把業務處理放在分公司/分點上先處理一部分,在分公司處理不了的再寄總部處理)?還會考慮使用業務外包的力量,看能在合理的成本下,可以分擔自己的業務運營壓力,質量和時效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2.你還要弄懂你的“競爭對手”他們存在的邏輯是什麼,並且怎樣將他的優勢和核心價值“搬”過來用。

這裡的競爭對手並不是指你的同行——跟你做一樣或者差不多業務模式的同行公司,而是指他在與你不同的行業維度,而卻在互相侵蝕對方份額的市場(比如外賣行業和方便麵,在辦公室自動售賣的零食機器和樓下的小士多店、到市場買菜和網上下單,菜送貨到家等等)。你們之間雖然說不會一下子去替代了對方,畢竟它存在了這麼久,會有它的合理性,你要弄清楚他的業務邏輯

是什麼,他有哪些優勢,人們的購買行為和購買前的認知是怎樣的,他們的業務核心價值,能否“搬”過來為自己所用?說是搬,其實是類比,將它的模式從A行業複製到B行業,根據B行業因地制宜地做優化,直到能真正為B行業所用,產出讓客戶認可的價值為止,前期是需要“熬”: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做優化的。


以上兩種思維方式不是每個下屬都能做到的,這就需要領導去親力親為——畢竟你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來審視下屬、業務,會更客觀而中立,下屬因為身處在業務裡面和要完成自己身背的每月/每季的工作目標,他有可能就算知道問題出在哪,但也難以擺脫“揣著明白裝糊塗”——說出來要麼領導認為我負能量,反對他;要麼就是自己的目標要被更改了,而自己不樂意折騰來折騰去,並且還得為完成目標而拿到預期的收入。

你一定要做到走動式管理——現場才有你想要的答案,聽取下屬的彙報未必是全面的。


當你升到管理者的位置後,你會成為很多信息交匯的樞紐——你能知道的信息可以說是太全面了,隔壁部門主管告訴你的信息,自己部門後臺的信息,下屬向你彙報的信息,上司給你釋放出來的信息,這些都會匯聚在你那,讓你感覺到你無所不知,實質上不是的,因為你知道的都只是部分,或者說是比較粗線條的信息——粗線條意味著信息不足以支撐你的決策,或者說是制定下一步行動、你的下一個佈局,甚至問題發生在哪裡,是什麼真實的原因造成,你不知道,要麼只能通過下屬來告訴你。(如果下屬什麼都敢說,你可能還好;如果他選擇性彙報,那麼你也會被矇在鼓裡,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你要走動式管理的原因,因為在現場,你會得到大量的一手信息,你在現場看到的,比較直觀明瞭,能找到你心中問題的答案,離真相最接近,同時還可以做出問題診斷,因地制宜地做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增加方案實施成功的概率和增加下屬的配合度,執行力度的積極性。同時你會以提問的方式向下屬詢問,那麼他知道你知道了一些,自然不太會隱瞞實情,會全盤托出,並站在他的角度上給出這事情的解決方案。

有時候你通過走動式管理,你才會發現,有時候下屬並不是隱瞞實情,而是遇到業務峰值的時候,手忙腳亂的,怕自己做不好的事被領導知道了,被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行,會被捱罵,甚至有可能給上司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於是一直在掩蓋,直到上司從其它人口中知道這問題後,向他諮詢,他才說出來,實質上這樣的信息獲取是不好的——至少你躲在後臺,以為自己掌控一切,卻發現現實被啪啪啪打臉。

這也是領導為什麼要下一線的原因——成熟的、固化的業務意味著更少的變化性,更多的固定性,那麼你只需要把流程固化、人員安排到位,並且自己獲取相關的關鍵信息到位,就可以做個甩手掌櫃;若你這個業務是新開的(從0-1),或者說是很關鍵的一戰,必須要拿下的,或是重要的業務改革和優化,必須要親臨一線去摸取信息,制定高效的、合理成本和適應當下業務的解決方案,通過這個來做好排兵佈陣,一心想打“勝仗”的,那麼你就要親臨一線,釐清各業務的情況、邏輯和問題,找到適合這崗位上的人去做事,收集相應的信息來統籌規劃——我們下一步應該做什麼,才能更好地把當下的進度推進,向著預期的目標邁進?

不親臨一線也不是不可以,但你要找到那位想當將軍並且也能找好將軍的下屬——管理者另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找人,培養人和用人——適當地授權有助於業務高效地運轉,同時鍛鍊下屬

當你管理的部門越多時,你會發現你的精力難以兼顧那麼多事時,那麼你要做的並不是一天工作24小時,而是要學會找人——找那些想當“將軍”而又有潛質和能力去當上“將軍”的人,將這些人提拔上來,考核他們的做事能力和意願,給方法、給思路啟發,並讓他們不要選擇性彙報——只要對公司要完成的目標是好事,對當下的業務和隔壁部門開展工作更有幫助的,就鼓勵他去做和多提寶貴的建議,並一定要做到結果導向。

選人的時候,你肯定也會看他的價值觀上——與公司所提倡的價值觀大部分一致就是第一步,若能與你的價值觀同頻,那就更好。因為這樣你可以放心把這部門交給他來管理,並且告訴他公司經營的方向,勝任崗位的要求和你對他的期望,通過定期的溝通、結果數據的量化和思維認知上的,來看他是否達到你的預期目標,如果沒有,那麼就花點心思去輔導這位下屬,栽培他的思維能力、做事的執行力和學會規劃、學會用預算來做事的能力,這些都是有必要去輔導的,因為沒有一個下屬一升上來就能100%勝任這個崗位(除非他之前就做過同類的崗位),但是他要有快速學習的能力、做事的意願、高效的執行力和在事上琢磨的能力——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把將自己的部門管理好。

一個人走得可能更快,但一群人走得會更遠。這意味著你找一個這樣的人來,不夠的,你要組成你的團隊核心班子,就必須找一群這樣的管理者進來,幫你獨當一面,幫你管理好下面的部門,你只需要對他們管理好,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對他們的期望,以及鼓勵他們敢說話,敢定目標和敢向你要資源——做一個新的嘗試去把他的部門經營得更好,只有這樣,你才能站在後臺裡面,把思路理清,運籌帷幄,通過對結果的數據化反饋,瞭解下一步應該怎樣做,問題會出在哪裡,讓下面的直屬管理者先自己協商去解決,解決不了時,你再出馬搞定。

你還在糾結是否親自下一線和站在後臺理清思路嗎?看到這,你找到答案了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