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作為一名黨建工作者,如何通過讀書,真正使一切有益的文化入腦入心,沉澱在我們的血液裡,融匯在我們的工作中?

結合自身實際就通過讀書而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談三點體會。

一要編書。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是,人的記憶能力畢竟很有限,過目不忘的畢竟很少很少,怎麼辦?編書。報刊雜誌上一讀到好文章,哪怕是一句話、一個標題都要剪下來,粘貼到專門的剪輯本上。沒有本子怎麼辦?很簡單,50張A3紙用夾條裝訂起來便可。網絡上的則根據自己所需,可分為理論調研類、評論類、新聞宣傳類、案例分析類、警示教育類、散文詩歌類等,編頁碼注目錄,用A4紙正反打印出來,用夾條編輯成冊。一有空閒就拿來讀,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

二要寫書。如果把讀書的職責只交給眼睛,大腦和手不予以積極配合,那麼讀書就等於是浪費時間。我們常說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何進步?就要通過讀書去學習別人的思路想法、方法經驗。當我們看一則新聞或是一篇文章後,一定要帶著思考去閱讀,哪怕是學了一句經典語句或是問了兩個為什麼。通過反覆閱讀他人的文章,特別是思考為什麼同樣的意思人家這樣表達,我怎麼就沒想到。時間久了,就會漸漸養成一種習慣,如同喜劇大師卓別林一看到螺絲就要上去擰一下的衝動,讀一篇文章後就有寫作的衝動。但是,好多人因文字功底差,有思想卻表達不出來,不著急,慢慢來。將目光從讀八卦新聞拓展到通訊、評論、理論調研文章上來。讀的多了,思考的多了,就會發現有文章的觀點與個人的很是相似相近,文章還沒寫,就有一種強烈的英雄所見略同的自豪和興奮。這時候,想不寫都很難。

三要出書。搞文字工作,最大的願望是文章被報刊雜誌採用或被領導、同事和群眾肯定認可,這一目標沒有錯。但是,目標不錯,過程卻大不一樣。有人的文章被《人民日報》採用了,結果不被地市級刊物採用,此時便大發牢騷,對“為難”自己的編輯開始不恭不敬。其實大可沒這必要。因為題材、體裁、時效性不符合編輯的需求,所以,出現大師看中而被小報否定的現象很正常。我們寫作的目的除了被採用拿稿費和被認可外,難道就沒其他的了?無論是一篇簡訊,還是一篇散文、評論,寫了初稿,但是沒有後續的修改完善,所以發不了也不能發,它還是有很大價值的,至少記載了那時那刻我們對某事某物的某種思考,至少證明了那時那刻我們沒有虛度光陰,沒有碌碌無為。更為寶貴的是,由於撰寫稿件,我們思考過,經常因一句話表達不清楚而不滿意,但是隨著後期的學習,知識量的積累,現在要寫,很順手,因為有堅實的根基在。厚積而薄發,就是這個理。然後,隨時將發表的文章剪下來,備註上刊載的媒體和時間,複製粘貼到剪輯本上。將沒有被刊用和沒有修改完善的稿件以電子版形式彙編成冊,也裝訂起來。有空了多去翻閱,一是糾正自己以往錯誤的想法與認識,二是修改完善形成定稿,而不要刪除了、丟失了、遺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