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是個背主的人,人品有問題,劉備為何不怕他再背叛他?

我要嘗試一下


法正確實是個背主的人,而且性格人品也是很令當時人不齒的,經常向諸葛亮告狀,可是法正當時正值劉備的重用,就連諸葛亮都不敢動其分毫,只能違背自己的理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劉備有多重用法正?

對劉備來說,法正是他奪取益州的首要功臣之一(另一個是張松,可惜早死了),從他奪取蜀地開始,法正的地位就一直在諸葛亮之上,“為蜀郡太守,揚威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到了漢中之戰時,隨軍獻計的都是法正,而此時的諸葛亮不過是坐鎮後方,運輸物資的軍師將軍而已,就連權力也是還有個董和平分的,完全比不上法正那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在劉備自立漢中王后,蜀漢第一任尚書令就是法正的,要知道東漢以來,朝廷裡的樞要重權全歸於尚書檯,自秦代建立的三公制度反倒成了虛職,日後劉禪親政後,廢除了丞相,依舊以尚書令執掌中央大權,也就是說:法正的尚書令職位是實際上劉備集團的第二號人物,不同於麋竺、簡雍、孫乾這些有職無權的元老勳將,更是在諸葛亮的軍師中郎將之上。

不過或許也是法正遭到了背主的報應,他恰好就在劉備稱帝前夕病逝,劉備日哭夜哭也無濟於事,只好對集團內部進行了一次資源重整。如果不是法正死得太早的話,蜀漢第一任丞相十有八九就是他,而不是諸葛亮了。



劉備之所以這麼重用法正,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1. 作為猛虎過江,劉備在入蜀後急需提拔一批益州人才,以平衡集團內部各派的利益,而此時的荊州還沒丟失,劉備可以達成蜀人治蜀、徑人治荊的策略,以免雙方因為理念不同而起衝突,除了法正之外,許靖、劉巴、董和這些跟著劉焉入蜀的名士都得到了越級提拔;
  2. 在入蜀之時,法正的功勞最大,雖然龐統一早就向劉備提出奪取益州的方針,可法正是將這一方針由計劃變為事實的功臣,張松死後,法正獨攬大功,自然也被劉備高看一眼了。

可是劉備如此重用法正,他就真的不怕法正像賣劉璋一樣把他賣了嗎?特別是北方的曹操,他可是對法正看重得要緊呢,“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劉備已經給了法正萬人之上的殊榮,給予絕對信任,法正沒有理由背叛

我們知道,背叛也是需要理由的,一個人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就叛變了,尤其是在那個稍微洩密就有可能身首異處的時代,張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當年法正之所以背叛劉璋,無外乎就是因為劉璋不重用他罷了。

法正出身於扶風法氏士族,本來做官、做高官就是家族傳統,可劉璋或許是沒留意,或許是因為不喜歡他那睚眥必究的性格,只讓他做了個縣令,而且根據劉璋的性格,他執掌益州一日,法正就一日無出頭之地,所以法正才會和同樣懷才不遇的張松一起投向了劉備一邊。

可到了劉備入蜀的時候,他已經得到了想要的一切,甚至於還已經是劉備託孤的內定人,日後劉禪集團的最高長官。曹操雖然看重法正,可他手底下人才儲備已經夠了,法正就算過去也不可能得到在劉備這裡獲得的政治資本,當年曹操對荊州蒯越有多看重,有“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之語,可結果呢,蒯越入許昌後就已經沒有什麼功績了,地位還不如蔡瑁。


  1. 那個時代,雖說良禽擇木而棲,可這隻限於沒有做過背主棄義的人才行,比如荀彧、郭嘉等等,法正有了前科,他背叛了劉璋,害得劉璋的基業都被劉備給奪去了。法正的名聲可以說是已經臭了,除了為劉備效力一輩子之外,他在業內早就已經混不下去了,具體情況可以參考呂布、于禁、麋芳、許靖等人;
  2. 法正的性格也註定了他不能很好地和同事們共處,《三國志》說他“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這被法正擅自殺害的人大概就是劉璋時期指責他德行有虧的人,法正擅自動用法外手段將其誅殺,不但沒受到劉備的責罵,連諸葛亮都不敢說什麼,即是劉備對其看重,也足以證明:法正不可能和理念不同的人共事,除非個個都像諸葛亮一樣和光同塵,否則隨時隨地都有殺身之禍,這一點除了劉備能容忍之外,其他諸侯就沒一個有這麼大的“胸襟”,像曹魏之楊修、孔融,東吳之虞翻等;
  3. 而且法正代表的也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服侍了劉焉、劉璋兩代的東州集團,像許靖、董和、孟達、李嚴這些人,他們都和法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李嚴之後還被安排做了法正的繼承人,成為劉備的託孤大臣之一。法正就算想逃,許靖他們也不會同意,甚至可能會為了明哲保身而出賣法正,這點不止法正清楚,就連劉備也是心知肚明的。

法正明白:自己一旦脫離了劉備是無法在天下立足的,而劉備同意也離不開自己,他需要自己所帶領的東州集團為他穩固益州的局勢,為他日後稱王稱帝做貢獻,所以法正不會離開劉備,劉備也不會害怕法正背叛自己。

作為打政治戰的高手,劉備不會不明白集權於臣子的嚴重性,所以他在重用法正的同時,也用了一些手段來壓制他

在制度蜀漢法律法規的《蜀科》中,編纂人為:軍師將軍諸葛亮、揚威將軍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興業將軍李嚴五人。這其中諸葛亮、伊籍為荊州派,法正、李嚴、劉巴為東州派,以安排來看,似乎東州派佔據的勢力更大了一點,可實際上,東州派內部也有很微妙的關係:

  1. 劉巴是最不願意投降劉備的硬骨頭,為了躲避劉備的徵辟,從荊州跑去了交州,從交州跑去了益州,直到劉備入蜀,劉巴逃跑的路線都被封了,才不得已投降了劉備。這人號稱“高風亮節,好比古人”,不會隨波逐流,連張飛都不給面子。是一個明朝海瑞式的人物,他的加入就足以抑制法正那借機報復的可能;
  2. 李亞本是荊州人,先前在劉表手下做事,劉備在荊州時是“人心歸附”,而赤壁之戰時,李嚴逃入益州,等到劉備入蜀時,李嚴又是最早投降的將領之一,所以李嚴和劉備之間應該是有比較親密的關係的,是屬於劉備的心腹大臣,讓他加入編纂《蜀科》,就能很好地以皇權制衡兩大集團之間的矛盾,起到監視的作用;
  3. 此外和諸葛亮同屬一派的伊籍,他和李嚴一樣,同樣是劉備的心腹,是劉表病死後,最早跟隨劉備的荊州名士,他被安排為編纂人之一,所起到的就是看管諸葛亮的作用。

在劉備的安排下:主編者為諸葛亮,次編者為法正,法正、伊籍可以起到監視諸葛亮的作用,而李嚴則是監視法正,劉巴處於中立,以其不歸屬於任何一派的位置,監視以上四人,從而達到公平公正的作用,以免諸葛亮和法正兩人因為理念的不同,而對於有著“國本”之稱的法律依據有所偏私。

後面法正和諸葛亮果然就此發生了矛盾:法正主張“緩刑馳禁”,不希望以諸葛亮的法家手段來治理蜀地,以免激發當地豪強的不滿,而諸葛亮則以劉璋治蜀過鬆而導致的闇弱為由,否決了法正的建議。在此次爭論中,劉備還是採取了諸葛亮的想法,因為在他病死白帝城後,南中地區就立刻發生了叛變,可見劉備時期的治蜀方針已經不像劉璋時期那樣的寬鬆,而是以嚴刑峻法治國了,劉備並沒有一昧地信任法正,他在大事上是不糊塗的。

總結:法正雖然有過背主的前科,人品也差,可是他背主是為了求榮,現在劉備已經賜予他極高的榮譽,法正還有什麼理由背叛呢?何況他的背叛還給劉備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以家族名聲來賭自己的前途,這對劉備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忠心,比起許靖這種臨陣倒戈的人來說,法正更值得劉備信任

至於說人品差這塊,三國時期能數出沒啥汙點的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要做事就必然會有汙點,這不足以成為劉備不重用法正的理由,何況法正雖然小氣,可他所殺的人基本對朝廷局勢都不會有什麼影響,殺了也就殺了,畢竟比起幾條人命來,劉備集團在益州站穩腳跟才是最重要的。

對此,劉備也殺了一個“妖言惑眾”的張裕、以及壓制“親曹”的益州本土名士等,所以相比起法正的背主、人品差,他的能力、忠心、地位才是劉備看重的,他並不害怕法正會背叛他,因為法正離開了劉備,就如魚離開了水一樣,活不長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法正是名門之後,最為奇特的是,他的祖父法真,號“玄德先生”,和劉備的字相同。法正早年投靠劉璋,但是,他一身的才能卻沒有得到施展。過了好長時間,他也不過是一介縣令,顯然無法實現平身的抱負。由於他性格偏狹,容易得罪人,以致於他被人誹謗。當時的張松和法正是好友,他們一致認為劉璋不是明主,不會重用他們,因此,他們都希望投靠明主。這也正是良臣擇主而棲,這和品德沒有必然的關係。

只不過這時候法正和張松,主動迎合的人,不是劉備,而是曹操。因為當時的劉備雖然天下揚名,但是根本沒有多少實力,而曹操任賢納士,而且不計較出身,只要有才能都會得到重用。但是,張松出使曹操後,大失所望,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反被曹操棒打了一頓,因此張松對曹操沒有好感。

赤壁之戰後,劉備的勢力與時俱進,手下武將有關張趙黃魏,文臣有諸葛、龐統,文武兼備,羽翼已成。因此,他和法正決定投靠劉備。

只是出使的人不是張松,而是法正。劉備見到法正後,主動拉攏他,對他關懷倍至。法正見到劉備氣度不凡,是當世明主,因此,他決定投靠劉備。

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

此後,法正屢次為劉備獻計,幫助劉備先後得到了益州和漢中,尤其是幫助劉備真正意義上打敗了曹操,而且殺死了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立下了很大的功勳。有了法正的輔助,劉備才是真正的如魚得水。因為劉備的勢力是三國中最弱的,唯有采用奇謀,才有翻盤的機會。而諸葛亮擅長陽謀,不會用奇兵。劉備器重龐統,要遠勝過諸葛亮,因為龐統奇謀迭出,能夠幫助他出奇制勝。龐統死後,劉備重用的是法正,就連諸葛亮也認為,如果法正活著,劉備斷不然被孫權所敗。

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總而言之,法正的才能,在劉備手下,得到了盡情施展。劉備對他也十分器重。如果因他背主而貼上道德的標籤,那麼劉備背主的次數,要遠遠地超過他。


枕史潤智


很多時候,看似忠誠不背主,只是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法正因為人品不怎麼好,再加上劉璋昏庸不識才,所以乾脆不用法正,這才給了劉備機會。

選擇誰當靠山是個大學問,但反過來任用什麼樣的人也是大學問。為什麼法正在劉璋那鬱郁不得志,到了劉備那就成了最受信任的謀士了呢?這顯然關乎能力問題。

法正投靠劉備後,絕對算得上最受信任的謀士了。提起劉備手下的第一謀士,很多人都會認為是諸葛亮。

其實當時諸葛亮主要管理內政和籌措糧草,在劉備身邊為其出謀劃策的是法正,劉備對他的信用程度甚至超過了諸葛亮。三國志記載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可見他當時的地位。

劉備之所以重用法正,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作戰很是迅速。劉備據益州之後曹操降服張魯拿下漢中,理應既然討伐益州。但曹操不為所動,法正認為肯定是曹操老家起火了,便獻計劉備奪取漢中,並且在定軍山屢出奇謀,斬殺夏侯淵,助劉備奪取漢中。

二、劉備尚無立錐之地時,法正幫助劉備拿下益州。甭管法正有沒有背主,幫了劉備大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法正是劉備在世時唯一一個有諡號的大臣,地位遠高於諸葛亮。

三、漢中之戰時劉備親冒箭矢,法正衝上去擋在劉備的前面,劉備讓他避箭,法正說主公都衝在前面,何況是他。劉備這才退後。

正因為法正對劉備有如此功勞,所以劉備才會重用信任於他。這件事也讓曹操很是眼紅,他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邯鄲醉


從理論上說,法正確實是個背主的人,但是良禽擇木而棲是亂世中的不二法則,而且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有識之士跳個槽也不算什麼丟人的事兒。而且從客觀事實出發,劉備信任法正,也不怕法正背叛他,因為法正是個真正有理想的人。

簡單介紹一下法正: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風郿人(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他的祖父是東漢著名的處士法真,法正的父親法衍,做過司徒掾、廷尉左監,所以說法正算是官宦之後,但其父輩官職不高,所以在漢末沒有什麼機會出頭,這讓頗具才華的法正難以接受,這也是他後來背叛劉璋投靠劉備的根本原因。

為何背叛劉璋?

東漢靈帝時期,關中大飢,法正與同郡孟達避難入蜀,依益州牧劉璋。當時法正沒有什麼名氣,在蜀中又沒有根基,因此一直沒有受到重用,入蜀後很長時間才當了新都令、軍議校尉這樣的小官,並且還被來避難的謗為“無行”,一直是鬱郁不得志。

由於法正是外地人,在益州的歸屬感始終不強,只有當時的益州別駕張松(本地戶)與法正交好。赤壁之戰後,荊、吳之勢漸強,三國並立已初現端倪。而益州僻處西陲,與世隔絕,深峽東臨,秦嶺北峙,具有支持割據的天然經濟條件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但益州牧劉璋懦弱無能,無法成為一支獨據一方,與中國其他勢力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其時孫、曹兩家都對益州垂涎三尺,虎視眈眈,可以預料,益州不為孫所吞,即被曹所並。如果這時有一支精明強勁的力量,搶在孫、曹之前取劉璋而代之,那麼孫、曹之間便可存在一個第三者,三國鼎立的局面就將在事實上形成。  

法正認識到了這種客觀形勢,他不願做劉璋這個沒落政權的殉葬品。他希望施展才華,改變自己的命運,獲取顯爵厚祿,且揚名於後世。於是便開始了他的準備——迎劉備入蜀。

應該說,法正迎劉備入蜀是正確的行為,如果益州被孫權和曹操吞併,法正未必有出頭之日,而益州被劉備佔有,對於手中只有“借的”荊州四郡的劉備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自己必將有出頭之日。

為何不會背叛劉備?

1、獲得重視

劉備奪取益州後,法正被授予蜀郡太守、揚武將軍的重任,“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對於這個取蜀的功臣,劉備給了他相當高的待遇和權力,更重要的是“內為謀主”,成為劉備手下僅次於關羽,與諸葛亮並駕齊驅的第一謀士。難道法正再次跳槽能獲得比在劉備麾下更好的待遇嗎?

2、性格使然

法正在歷史上是有很多非議的,無非就是其頗具遊俠的風範罷了。

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三國志·法正傳》

也就是說,法正是個有恩必答,有仇必報的主兒,這在儒家的那種“以德報怨”的思想體系中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很多人認為他氣量狹窄,其實不然。

德雲班主說過:我最厭惡那種不明白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離他遠一點,雷劈到的時候會連累你。

法正作為外來戶在益州奮鬥過程中必然遭到很多的艱辛,這是外人無法感受的,當他得勢的時候有仇必報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他這種有恩必答的性格必然是他堅定的站在劉備的身邊,而劉備對他也是無比的信任。

所以說,法正雖然背叛劉璋但不會背叛劉備。可惜法正天不假年,就在劉備進位漢中王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就在法正死後的第二年(221年),劉備大舉進攻東吳。事後,諸葛亮不僅感慨:“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惜哉孝直!痛哉孝直!


黑水布衣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正如題主所問,法正先後投靠過兩個主公,前一個劉璋、後一個劉備。法正背叛劉璋,與張松圖謀迎接劉備作益州的新主人,背主求榮這是法正身上的汙點,除此之外,法正的才能與德行也是不匹配的,《三國志》裡是這樣說的“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那麼既然是這樣的一個人,劉備不僅不怕他再次背叛反而還對他倚重和信賴呢?下面依據正史一一分析下

法正為何背主?

法正是因為天下大亂,關中鬧饑荒,從扶風郡(古時關中地方,現位於陝西)來到益州依附劉璋。但是劉璋不識英才,並沒有對法正加以重用,法正懷才不遇,又被周圍的人誹謗,十分苦惱,益州別駕張松與法正是好友,也覺得劉璋不是個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法正等人認為劉璋闇弱無能,不能成就大事

後來張松奉劉璋之命出使曹操,因為沒有受到曹操的賞賜和任用,歸來後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來往與劉備交好。不久後曹操在赤壁戰敗,劉備勢力得以壯大。劉璋於是問應該讓何人出使劉備,張松於是舉薦法正。法正一開始辭讓,後來不得已只好前往。劉備見到法正後,"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法正覺得劉備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後,遂與張松密謀協規,決定暗中迎接劉備益州之主。

法正懷才不遇,有很多的選擇,可以北上投靠曹操或南下投靠孫權,但他都沒有,而是選擇了劉備。法正是個極具眼光的頂級謀士,通過出使劉備,認定劉備日後必能成就一番事業,於是把自己投資給了劉備,以求換來最大的回報,但法正背主賣主的行為令人不齒。

法正的德行人品也不好?

法正幫助劉備攻佔成都後,被劉備加以重用。法正得勢後,恩怨分明的同時也是睚眥必報,曾經對他有過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顧,他有過小矛盾的人都加以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有人向諸葛亮告發,希望他能夠稟報劉備,不要讓法正作威作福。而諸葛亮深知法正是劉備深得寵信的肱股之臣,也就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再過問。

法正在劉備心中比諸葛亮更加有份量

法正以奇謀見長,在劉備入蜀的前後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劉備的重用,與曹操的謀士郭嘉相似(陳群曾向曹操舉報郭嘉行為上有不檢點的地方),有頂級的謀略但沒有頂級的人品德行,劉備對待法正就像曹操對待郭嘉一樣,喜歡他的才能而不重視人品。

面對法正,劉備為何不怕法正再次背叛?

劉備有著一雙慧眼,善於識人和用人,法正的一切舉動劉備都瞭如指掌,並不怕法正會再次背叛他,為何呢?

1,法正在劉璋懷才不遇,但劉備委以重任,並信賴有加。法正有才能,他的選擇性應該是比較多的,法正選中劉備,是因為他眼光準,劉備是值得輔佐的。加上劉備比如曹操和孫權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試想下法正在劉備的手下是不是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呢。正是這樣,法正屢獻奇謀,得到了劉備的重用(甚至超過諸葛亮),法正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幹嗎要再次背叛劉備呢?

法正寫信給劉璋勸其放棄抵抗主動投降

2.

針對法正的投靠,劉備並不是直接重用,而是有一段考察期。法正受到重用,應該是在龐統死之後,龐統與諸葛亮當時同為軍師中郎將,劉備入蜀帶的是龐統,龐統為劉備獻上取益州的上中下三冊,但龐統在雒城戰死了。後面開始法正憑藉對鄭度“堅壁清野”的認知和勸降劉璋,受到了劉備的重視,還有一件事法正與孟達到處是各帶了二千士兵去迎接劉備,劉備後來把法正的二千士兵交給了孟達,讓他駐軍江陵,把法正和孟達分開也是堤防法正,可見劉備用人並非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是通過觀察和考核,從而決定要不要重用。

法正與孟達交好劉備有意分開兩人

3.拿下成都後,劉備賜予諸葛亮、法正、張飛及關羽四人黃金各五百斤,白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作為諸將中最高賞賜。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


4後來劉備在法正的謀劃下出兵爭奪漢中,法正獻計斬夏侯淵、拿下漢中後,劉備任命法正為(漢中王)尚書令、護軍將軍。

官職上的變化也可以看出劉備並不是一開始就對法正重用,考察了一段時間後,覺得法正是值得信任和重用,直接提拔當了尚書令。


結語:在劉備事業發展時期,正缺少像法正這樣極具戰略和戰術眼光的人才,但劉備有一套自己的選人標準,值得信任和重用的人一定加以合理運用,法正應該慶幸自己通過了劉備的考核,得到了重用。劉備把法正與孟達分開,也是在防著法正,法正看破不說破,法正在劉備那兒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再背叛對他來說沒有必要了。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張松、法正和孟達,是蜀中迎降劉備的三個主要人物。他們原是在劉璋手下,見劉璋闇弱,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揮,因此思得明主。他們的本意是獻西蜀與曹操,張松專門以出使為名,帶著西川地圖去投奔曹操。誰知道曹操驕傲自大,根本就沒有理睬張松。

張松歸來途中被劉備所留。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後,張松認為劉備是可以依靠的主君。於是,張松將西川地圖獻給劉備,自己許做內應。

法正和孟達都是張松的朋友,張松回來後,就和他們商量獻西川的事情。於是,張松勸劉璋引劉備入川自衛,並且派法正和孟達各領兩千人馬去迎接劉備。

劉備在得到法正和孟達及他們的人馬後,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將兩人的人馬合為一體,交給孟達指揮,留在荊州江陵。而法正則陪同劉備一起入川。

劉備對法正和孟達兩人的處置截然不同。他將孟達留在江陵,卻帶著法正入川。從這裡,我們可出劉備對兩人的評判。孟達也是一個有才幹的人物,後來他投奔曹魏時,被曹魏的人評價很高,深得曹丕的器重。可是,劉備卻把他留在荊州,只選擇了法正隨行。

從這一方面來看,劉備對法正的要比孟達更加看重。而且,在後來的上庸之戰中,孟達一個人完全可以佔領上庸,但是劉備依然派了劉封帶兵來指揮他。這裡也表達出劉備對孟達的不信任。

我們知道,劉備的眼力深邃。多年的奔波,讓他認識了各種形形色色的人。他選拔使用人才,都沒有出過差錯。他能夠這樣信任法正,自然有他的道理。劉備在任用法正這件事上,既任用他,又防備著他。法正也是聰明人,看破不說破,最後君臣才得以相互信任。

我們知道,劉備集團缺少的是奇謀之士。在戰爭中,戰術謀略方面,多是劉備自己把握。但是,劉備的謀略總是有缺陷的,在面對曹操和他強大的謀士團隊時,是敗多勝少。而法正的特長就恰恰補上了這個短板。在史書中評價法正,說他“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

法正加入劉備的陣營後,為劉備出謀劃策,屢建奇功。最著名的一戰就是在爭奪漢中的戰役中,和夏侯淵的定軍山之戰。劉備在和夏侯淵對峙期間,法正出謀讓劉備穿插到定軍山、興勢安營。夏侯淵為了奪回失地,前來攻擊。不料反而被法正指揮的黃忠打得大敗,連夏侯淵都被黃忠斬殺。這一仗,基本決定了漢中的歸屬。曹操聞訊帶兵來爭奪也無濟於事。

後來曹操聞知是法正為劉備出的計謀,不無遺憾的說,“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他把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到法正的出謀劃策上。

法正死後,劉備為之痛哭數日,還追諡他為翼侯。法正也是劉備唯一追諡的人。在日後劉備出兵討伐東吳,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還說如果法正在就能夠阻止劉備,即便是阻止不了劉備,也不會打這麼大的敗仗。從這些方面,都可以看到劉備對法正的信任和器重。

可是,法正這個人的名聲並不好,史書說他“不以德素稱也”。而且法正是背叛他的主人劉璋投靠劉備的,那麼劉備如此信任他,就不怕法正如同孟達一樣背叛自己嗎?

如果我們看劉備對法正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劉備並非是從一開始就信用法正的。劉備對法正也是有著防備的。在法正和孟達一起來投奔劉備的時候,劉備雖然在第一時間判斷法正此人可用,但是也留了一手。他讓法正將自己的軍隊都交給孟達,留在荊州。而讓法正隻身一人跟隨自己入川。這樣,即便是法正圖謀不軌,沒有一兵一卒的他也難以作亂。

在入川初期,劉備還是更信用龐統,對法正也是考察使用。在這一段時間裡,出謀劃策的人還是龐統。就是在龐統死後的一段時間裡,法正也只是起到參謀的作用。在歷史上並沒有發現他的重大舉措。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征戰後,劉備考察過法正的行為,才開始信用他。在攻打成都時,法正開始登上劉備的軍事舞臺。在劉備奪取蜀地的戰爭中嶄露頭角,最終在漢中之戰中,成為劉備的謀主,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結語:

我們可以從劉備使用法正的過程中,看到他梟雄的本色。他在剛一開始,對法正考察後,將他單身帶入西川,就是防止他在不知道根底的情況下背叛自己。在奪取西川的戰爭中,劉備也是邊使用法正,邊對他進行考察。直到完全信任他之後,才放手使用他。

正是劉備對法正的恩威並施,才使得法正對劉備死心塌地。這樣,雖然法正此人的德行有虧,又是背主之人,劉備依然不怕他會背叛自己,讓他作為自己的謀主為自己服務。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法正背叛劉璋,正如他所說,是因為劉璋闇弱,必然要亡於他人,所以他跟張松物色合適的新主,原本看中曹操的,但曹沒心思顧及蜀地,受了冷落,就把目標投向劉備。劉備並非闇弱之人,也是當世梟雄,他當主人,不至於會像劉璋那樣被屬下搞小動作也不知道。

從另一個角度說,法正把西川賣了給劉備,如果他再反,本來就不必送給劉備,直接給新主,或者自己當了,所以他沒再反的必要和理由。在劉備而言,這卻是雪中送炭之事,救了他的前途,故對法正恩寵有加,如此高規格待遇,他也不需要再反。


TonyDeng


法正不僅是一個背主求榮的人,而且還是一個人品低劣的人,但是劉備和法正的私下的關係非常好,對法正的信任甚至超過了諸葛亮。法正投奔劉備的時候,劉備已經有了一定的勢力,並且有諸葛亮和龐統兩位頂尖謀士輔佐。雖然法正加入劉備集團的時間比較晚,但是劉備和法正的關係非比尋常,法正不僅幫助劉備出謀劃策,甚至還能夠“干涉”劉備的家事,這足以看出劉備和法正的關係不一般。

法正勸說劉備遠離孫夫人

在劉備入川之前,法正和張松偷偷投奔了劉備,這時候劉備和孫夫人的關係十分微妙。法正讓劉備遠離孫夫人,以免孫夫人出現變故,劉備聽取了法正的意見。後來劉備平定了益州,法正又勸說劉備娶了劉璋的兒媳婦,拉攏了益州地區的士族支持。

孫夫人是主母的身份,諸葛亮和關羽尚且不敢幹涉劉備的家事,而法正卻能夠干涉劉備的家事,從法正讓劉備遠離孫夫人這件事,就不難看出法正和劉備的關係非比尋常。

法正指揮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爆發後,劉備讓諸葛亮坐鎮後方,親自帶領軍隊和曹操爭奪漢中。法正作為劉備的首席謀士隨軍出征,法正提出了很多實用的謀略,幫助劉備擊敗了曹操。事後曹操聽說法正在劉備軍中,氣憤的對人說:“劉備這個人帶兵水平一般,肯定是法正在幫他!”

從法正指揮漢中之戰不難看出,法正確實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劉備手下一直缺少人才,即使法正是一個人品有問題的人,劉備仍然願意重用法正。

法正的人品問題

前文我們一直在說法正是一個人品有問題的人,那麼法正究竟有哪些人品問題呢?首先法正是一個不忠誠的人,劉璋待人非常的仁慈寬厚,並沒有做過對不起法正的事情。法正看到劉備更加有前途,就欺騙主公引狼入室,害的劉璋丟掉了經營多年的益州。

其次法正這個人睚眥必報,史書記載法正擔任蜀郡太守的時候,只要是對法正有恩惠的人都得到了報答,對法正有仇的人都被報復。諸葛亮知道法正的人品不好,但是由於劉備信任法正,諸葛亮也不敢管法正。

人至察則無徒

三國時期的人才難得,不管是劉備還是曹操,都用了一批賣主求榮的人。雖然法正背叛了劉璋,但是這不意味著法正會背叛劉備。畢竟劉備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君主,劉備對待手下的大臣也非常的好,法正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背叛劉備。

實際上人至察則無徒,更何況是對待一個優秀的人才。如果一個人才換一個主人就算是背叛,那麼曹操也就不能用郭嘉,劉備也就不能用趙雲,孫策也就不能用太史慈,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更何況劉備是一個用人高手,怎麼會擔心法正叛變呢?


史海泛舟擺渡人


一個擁有益州、漢中、荊州大部分地區的人,文臣、武將應有盡有,皆當世之名臣、名將。且左將軍之聲望享譽九州,徐州、豫州、荊州、益州身兼四州之牧,就連曹操都稱其天下英雄。可見其勢力足可以匹敵曹操、孫權。

法正如果背叛這樣的人,除非是一種情況,劉備被打得無處可逃的時候,法正必定背叛他。當時的曹操、孫權都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法正怎麼能背叛劉備呢?馬超都投奔了劉備,法正卻要背叛劉備?不可想象。

法正與孟達一起投奔了劉備,孟達雖然被封上庸太守,卻受制於副軍將軍劉封;法正地位之高,遠非孟達可比。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遷尚書令、護軍將軍。而且還是謀主,協助劉備指揮過定軍山之戰,雖然打得水襠尿褲,並不影響他升遷!

一個賣主求榮之輩,如何能讓劉備如此寵信呢?這類問題,回答起來太長……沒完沒了?簡單的談幾句吧:

劉備自從獲得荊州之後,實力大增,對荊州勢力的依靠程度徒然提升。無論是諸葛、龐統、黃忠、魏延,入川的軍隊幾乎都是荊州勢力。荊州勢力一方面可以支持劉備擴張勢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牽制劉備,不能讓他隨心所欲的發展壯大!

分兩部分。其一,荊州勢力積極支持入川,北伐;反對東進入吳。而劉備本身是不想放棄荊州的,當關羽與魯肅劍拔弩張的時候,劉備親提大軍支援關羽,沒用諸葛、龐統。其二,重要部門、要害機構、關口、要塞都是荊州勢力掌控。劉備欲罷不能。

為此,劉備與諸葛為首的荊州集團勢力進行了明爭暗鬥!劉備總是失敗。魏延督漢中、關羽遭暴虐,都是這個結果。

這麼一來,劉備就急需要有人能夠制衡荊州勢力,益州獲取,無疑是劉備求之不得的天賜良機!於是大面積的使用益州士人,以法正為代表的益州集團在劉備的支持下,得到迅速的發展,按照法正的提議,只要是益州人士,不管他是不是劉璋的人,一律重用!初步達到了制衡荊州勢力的效果,武都、陰平之戰,馬鳴閣道之戰,漢中之戰,都沒有用諸葛。

一個軍師將軍,不讓他打仗?😄,什麼意思?架空他。還有別的解釋嗎!

法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倍受劉備的寵信,他無論如何都不會背叛當前的劉備。

多說幾句:奈何,法正這個人政治、軍事水平太差!投機分子能有何能耐呢?

一場定軍山之戰,讓劉備大跌眼鏡。“當得其魁,用此何為耶”!不要以為這是在罵黃忠,黃忠沒出錯誤。這明明就是在罵法正!你個沒用的東西。其後的漢水之戰,法正就靠邊站了。

劉備對諸葛的城府越深,對法正就越是寵信,至於法正的軍事、政治水平根本就不重要!要得就是他能夠與劉備穿一條褲子。

雖然,法正根本就不如流!!!


公明淏


劉備角度來說.劉備也需要法正這樣的人物,因為劉備是個君主,君主不會無限制的信任臣下,而且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小說的那樣和諧,劉備不會過分依賴諸葛,而法正的出現,剛好滿足了劉備的需求,劉備需要法正與諸葛相互制約,而不讓任何一方獨大,這就是劉備的君王手段.

下面說下法正和劉備:

法正被任命為使者出示劉備,請劉備入蜀幫助討伐張魯,法正發現劉備有雄才大略,於是暗地裡背叛劉璋。向劉備獻策:“閣下命世英才,劉璋無明主之能,以張松為內應,奪取天府之國益州,憑藉這來成就大業,易如反掌。” 諸葛亮的隆中對認為想要奪取天下就必須奪取荊州和益州,法正、張松的倒戈實乃天賜良機,於是劉備應允,隨即率軍入蜀。

劉備假意北伐張魯,到了葭萌,張松因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決裂,向成都進軍。當時,劉璋的部下謀士鄭度向劉璋進諫說堅壁清野拖垮劉備。劉備知道後感到厭惡和恐懼,法正卻認為劉璋不可能採納這個計策。劉璋雖然沒有什麼才能,那還算是個愛民的君主,他說:“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於是罷黜了鄭度。進攻雒城時,劉備的謀士龐統中箭身亡,於是劉備任命法正為謀士,繼續進軍。

214年,劉備軍包圍成都,蜀郡太守許靖將要出城投降,被人發覺,因為是在危急關頭,不宜誅殺自己人,於是劉璋放過了許靖。劉璋投降後,劉備也因此不用許靖。許靖與其弟許劭(許子將)是天下聞名的名士,但沒有身為人臣的才能。這是法正進諫說:“天下有名無實的人就是許靖了。但是主公剛剛開創大業,許靖的名聲四海皆知,您如果連他都不用,天下賢人恐怕會認為您薄待賢臣。”劉備於是重用許靖。此舉堪比戰國時的郭槐與燕昭王。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法正性格有仇必報,受到重用後,攜私報復,有人告訴諸葛亮,希望懲治法正,而諸葛亮深知法正乃社稷之重臣,智謀過人,勞苦功高,忠於劉備,深得信任,因此不加過問。

217年,法正向劉備獻計,認為曹操一舉降伏張魯,卻不繼續進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一定是內部動亂,而夏侯淵、張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漢中,應該立即發兵奪取漢中。劉備聽從,於是率領諸將進攻漢中。219年正月,法正選準時機勸劉備進攻,劉備夜襲夏侯淵,大破夏侯淵,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劉備於是佔據了漢中之戰的主動權。曹操親征,聽聞此計也感概不已。

劉備自稱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連哭泣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法正深受劉備信任,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由此也可見法正地位之高,甚至蓋過了關羽、張飛、龐統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