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類似的數學題總做錯?輕視概念,孩子表面會了其實根本就沒懂

前幾天從文匯報上看到一件笑噴網友的數學事件。一張家長群聊天的截圖上了熱搜。

為啥類似的數學題總做錯?輕視概念,孩子表面會了其實根本就沒懂


為啥類似的數學題總做錯?輕視概念,孩子表面會了其實根本就沒懂


為啥類似的數學題總做錯?輕視概念,孩子表面會了其實根本就沒懂


雖然不知道真假,反正是引發了大家吐槽的熱情。

說起來還真的挺好笑的。很多網友也直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深入人心,自己看了幾遍才看出這個梗。

這事我猜應該是個段子,即便是真的,看最後家長的發言也多半是在用戲謔的心情自娛自樂。不過卻可以借這個機會好好聊一聊數學中“概念”這個話題。

大家應該不至於沒聽過“一元一次方程”這個概念,但是概念對數學到底有多重要?孩子又該怎麼去掌握概念,瞭解的人可並不多。

不誇張的說,數學成績的好壞,完全取決於孩子對各種概念的認知深度。

為什麼類似的題目總做錯?

小學生做題有一個常見的現象,把一道題給他講清楚了,換一個同類型的題,他還是不會做,或者準確率不穩定,總是處於模稜兩可的狀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得說到孩子學習數學時經常會陷入的一種誤區,重操作而不重視概念。

什麼是重操作呢?簡單說就是重視解題的程序和套路。

考研網紅老師張雪峰說過一個有趣的笑話,他說就考試來說,外國人永遠考不過中國人。因為外國學生研究的都是自己到底哪兒不會,而中國學生研究的是怎麼在不會的情況下,能把分拿到手。

話雖說的戲謔,但這種情況可是真實存在的。

考過公務員“行測”的朋友都知道,那裡的數學題基本都是初中以下的知識點。如果給人充足的時間,每個人都能做對,但是考試時需要在10幾秒內答出來,這樣大家就需要記住各種套路和技巧,並且練得越熟越好。

這種學習數學的方式就是注重操作。公考這麼幹問題不大,畢竟我們想要考察的是數學以外的其他能力,但是小學生這麼學數學可就不行了。

比如常見的追及問題,就是那種兩列火車同向而行,出發的時間不同,速度也不同,問多久能夠齊頭並進的問題?


為啥類似的數學題總做錯?輕視概念,孩子表面會了其實根本就沒懂

解追及問題的核心公式如下:

為啥類似的數學題總做錯?輕視概念,孩子表面會了其實根本就沒懂

很多孩子會直接把追及問題簡化成兩個數相減除以另外兩個數相減。

只要看到題目中有4個數字就開始操作。

這種投機取巧的學習方式,很容易得到正確答案。不過看似做對了,其實並沒有真正掌握知識。

題目稍加變化,“同向”變成“相向”馬上就會出錯。

更極端的情況是,有些愛取巧的孩子老師正在教什麼,就立刻用這個知識點做什麼。正在學除法,就把題目中的兩個數相除,正在學乘法就是把兩個數相乘,至於到底為什麼?除法、乘法到底是怎麼回事?都不去深究。

打基礎應該重視掌握概念

重操作容易養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端,與重操作相對的是重概念。

小學階段的數學是打基礎的階段。這個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如何去理解概念。

與注重操作程序不同,真正理解了數學中的各種概念,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才能擁有定海神針,在千變萬化的數學海洋中處變不驚。

理解概念,其實就是理解各種數學詞彙。比如加法、乘機,相差等等。對於成年人來說,這些詞彙已經習慣成自然,但是對孩子來說掌握起來並不容易,因為這些詞彙往往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在《媽媽教的數學》一書中,知名數學教師孫路弘曾提出,從孩子早期接受數學概念的能力來看,概念理解是最基礎的一關,也是最初的難點。

很多孩子過不了這一關,甚至終生都會影響孩子對數學的自信心。那些對利率的用途、匯率的使用、利息的滾動計算等等有恐懼的成年人,皆是來自於此。

為啥類似的數學題總做錯?輕視概念,孩子表面會了其實根本就沒懂

學校模式的短板

除了抽象,小學生掌握不好概念還有一個不利的因素——學校教育在理解概念方面存在天然劣勢。

我們都知道愛迪生小時候被稱為笨蛋的故事。愛迪生因病8歲才開始唸書。他所在的學校只有一個班級,校長和老師是同一個人。

有一次上算術課,老師講個位數的加法。學生都在認真聽講,愛迪生忽然舉手問道:“老師,為什麼2加2等於4呢?”面對這個貌似挑釁的問題,老師感到很惱火,最後不但給小愛迪生扣了一個“笨蛋”的帽子,還找了家長。

從這個故事中,能夠看出學校教育的一個問題。

一般來說,在學校時,老師都是先給出一個概念,比如加法,然後再去解釋和說明,孩子記住了就代表他們懂了。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因為孩子的腦海中是一片空白的,他很難在現實裡沒有任何參照,沒有可見、可接觸的情況下直接靠語言去理解。

小愛迪生面對的就是這個問題。直接告訴孩子2+2=4和孩子在臺階上玩耍,通過先上2級臺階,再上2級臺階最後自己得出這個結論,看似效果相同,其實在思維構建中完全是兩碼事。

前者是僵硬的灌輸,後者是靈活的感悟。

孫路弘曾經對中國小學生和澳大利亞的小學生做過研究比較。澳大利亞小學3~5年級的孩子,無論是計算速度還是準確度都明顯不如中國同齡的孩子,但在概念理解上,中國的孩子就弱得多。

澳大利亞9~11歲的孩子,在解釋7的時候,會說出類似這樣的話:7是一週的天數,7就是你擁有東西的一個數字,7就是一年級小學生的歲數,7就是電梯中要去的樓層。

而中國的孩子,還有日本、韓國、印度的孩子反饋卻習慣於用數字來理解數字,類似於用7=5+2來解釋,普遍缺乏與現實的對應。

孫路弘認為,真正有效理解一個概念,最好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感悟事物,慢慢上升到理性的總結階段。而不是先給孩子一個不懂的概念,讓他去照貓畫虎。

可是在學校中,這種先具象再抽象的順序很難操作。

還拿追及問題為例,如果按照這種方式培養,學生最好能先體會一下火車是怎麼回事,老師呢最起碼也得在課堂上從模型開始講起,給孩子擺出兩輛火車,演示什麼是同向、什麼是相向,再演示相遇的地點等等。

對於時間短、任務重、學生多的現實情況,讓每個學生不掉隊,從具象到抽象去理解,老師是不可能有這種精力的。

為了提高效率,提高成績,老師只能無奈地選擇把概念解釋成機械的命令,期待孩子記住相應的操作模式,通過大量類似題目的訓練讓孩子熟能生巧。

日久天長,孩子的認知層面就和操作層面脫節了。

為啥類似的數學題總做錯?輕視概念,孩子表面會了其實根本就沒懂

家庭教育的優勢

學校的劣勢,正是家庭的優勢。

一項對俄羅斯和德國天才兒童的研究得出過3個結論:

天才兒童的卓越之處表現在對抽象詞彙、抽象關係的掌握。


數學方面的天才都具備對語言中詞彙的特殊理解能力。


在生活中越是經常接觸到具體、具象的數量,並得到及時的啟發,孩子就越具備主動走向抽象的能力。

可見,理解抽象的概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去接觸,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長項。

因為家庭不像學校,父母有大量時間陪伴孩子,做一些潤物細無聲的工作。

這隻需要我們有這個意識,碰到合適的機會就趕緊啟發。

按照腦科學的研究,18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擅長抽象能力,看到“桌子”他需要先想到四條腿的樣子,才能真正理解這個詞彙。可是看到“乘積”一般來說孩子是不知道該想什麼好的。

抽象能力一般從3歲開始形成了,然後每3年一個階段,直到18歲。為了讓孩子更容易去感悟,就需要家長藉助生活中的機會啟發孩子認識、熟悉這些詞彙,並通過舉例子、作比喻來理解其本質。

比如,可以這樣啟發孩子:

在回家上樓時與孩子數樓梯,每層樓梯假如是15級,那麼上到2樓時是多少級呢?上到4樓時是多少呢?通過生活中的各種機會,讓孩子自己去感悟“乘積”的概念。

為啥類似的數學題總做錯?輕視概念,孩子表面會了其實根本就沒懂

總結

總結孫路弘老師的經驗,掌握數學中的概念,最關鍵、最貼近孩子、最直接有效的還是父母本身的陪伴。

父母應該儘量留心,把日常生活的各種場景都轉變成孩子理解抽象概念的機會,從而讓孩子的數學思維從具體走向抽象。

這樣做,雖然孩子可能說不出來自己理解了數學的概念,數學成績也不會立刻提高,但是他們腦海中漸漸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認知,等上了小學二三年級後,就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同。

期待大家都能夠重視這個問題,在生活中多多去啟發孩子。最後給大家列出了12個在小學階段經常會碰到的抽象概念。請開動腦筋,努力讓孩子在生活中去體會感悟吧:

順序、任意、和、往返、輪流、連續、剩餘、多出、同比、勻速、注滿、單獨。

關於我:​省心理諮詢師協會親子教育研究會成員,用通俗語言普及育兒知識,定期介紹好書。歡迎關注,一起和孩子成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