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早要求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孩子會陷入“偽獨立”,要警惕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跟爸爸去市區走親戚,一屋子的大人有說有笑,我一個人在旁邊卻坐立難安。在我偷偷拽了幾次爸爸的衣袖之後,他有些不耐煩讓我自己去院子裡玩。我順著他的話問他能不能陪我去路上經過的超市逛逛。他卻說:"你自己去嘛,就在剛剛我們來的那條路,過個路口就到了。你七歲了,也應該可以自己認路了。"一想到超市裡的維他奶和薯片,我一口答應。

也許是被零食衝昏了頭腦,回去的路上我就迷路了。一個人拖著一袋零食在路口轉悠了很久就是找不到路,後來還是路邊一位賣水果的好心大叔幫我打電話給爸爸,這才回了家。還記得爸爸那時候看到到我的第一句話是:"都這麼大人了,怎麼還會迷路呢?這樣你要啥時候能獨立……"

太早要求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孩子會陷入“偽獨立”,要警惕

也許是當時年齡小,並沒有意識到危險性。現在回想起來,反倒是有些後怕。一個七歲的女孩迷路街頭,這其中存在著多少的危險讓人不得而知。很多家長可能和我爸爸一樣,覺得越早讓孩子自己完成事情,就能夠讓他們越早獨立。但實際上,這樣的想法卻容易讓孩子陷入"偽獨立",同時還可能給他們帶來一些隱藏的傷害。在警惕"偽獨立"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之前,家長們要先了解真正的獨立和"偽獨立"之間的區別。

"偽獨立"不等於真正的獨立。

新聞週刊報道過一則新聞:一位母親由於工作原因讓九歲的女兒自己搭車回家。結果女孩坐錯了車,最後在警察的幫助下才順利回到家中。而事後女孩媽媽卻表示,自己想讓孩子獨立一下,沒想到孩子真的找不到家。和女孩母親一樣,很多家長會打著"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的旗號,讓孩子獨自完成一些和他們現階段年齡和能力不相符合的任務。

孩子剛會說話不久就被送到幼兒園、怕黑的時候就被要求自己一個人睡覺等等,這些在愛的前提下進行的獨立,到後面卻往往總是適得其反,非但無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還可能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這其實就是一種"偽獨立"。

"偽獨立"並不等於真正的獨立,真正的獨立是培養孩子做現階段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愛孩子,不是催著、拉著孩子長大,而是慢慢引導,耐心陪伴,否則只會揠苗助長。

揠苗助長的"偽獨立"阻礙孩子的成長。

1、孩子的內心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形成對事物的認知過程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來源於家長。而這個時候一旦家長選擇培養孩子的獨立而讓他們自己完成任務,那麼就會讓孩子陷入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內心也會缺乏安全感。

在電視屏幕上的很多明星演員從小就離開家,被逼著一個人獨自成長。鄭爽在以次採訪中就提到過,一個人的時候想哭都要偷偷躲起來……在原本應該在家長的臂彎下無憂成長的年齡,卻被強行逼著一個人生活。缺乏了家長的愛和關心,表面上孩子會變得非常自立堅強。但實際上缺乏安全感的脆弱卻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嚴重的還會威脅孩子的身體健康發展。

2、孩子容易出現身心疲憊狀態。

很多家長坦言,在讓孩子嘗試獨立的過程中,自己也在經歷著一樣的痛苦。但是在看到孩子跌倒多次之後終於堅強站起來,心中又會充滿欣慰。家長會覺得一切努力都沒白費,讓孩子獨立的目的也達到了。可是家長們之看到了結果,卻忽略了在這個過程中已經處於身心疲憊狀態的孩子。

太早要求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孩子會陷入“偽獨立”,要警惕

看似的成功,卻是他們他們用精力和痛苦換來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也會意識到,自己其實是能夠得到家長的幫助的,但是家長們卻表現得一臉冷漠。在身體疲憊的同時,孩子的心靈也會因為家長的漠視而受到傷害。

而實際上,讓孩子獨立,並不一定就是一切都交給孩子。有時候家長的鼓勵反而才是促進孩子獨立和進步的無限動力。

3、 不利於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孩子對於事物的看法是表面和簡單的。很多時候他們只會看到家長們的不搭理,而非其背後的用心良苦。他們甚至會覺得爸媽是不是不愛自己,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長此以往,親子之間就會產生間隙,而隨著孩子心智的成熟,對於家長的行為也會慢慢演變成埋怨和不滿,從而不利於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影響家庭的關係和諧。

太早要求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孩子會陷入“偽獨立”,要警惕

想要讓孩子能夠取得真正的獨立,家長應該注意這幾點:

首先,不可越過成長規律。

與大自然一樣,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同樣具有一定的規律。家長也只有遵循正確的規律對孩子進行教育,才能夠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在睡覺的時間學習,而在上學的時間打遊戲等等這些與要求三歲的孩子背九九乘法表一樣不合理。該玩的年紀就放開玩,該認真做事的時候就全身心投入,這才是遵循規律。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才能夠培養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和技能。

太早要求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孩子會陷入“偽獨立”,要警惕

中科院侯瑞鶴博士曾經這樣說過:"孩子能夠真正獨立從來不是訓練得來的,而是他們在獲得關心與信任,在感受到被愛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出現的剛需。"因此,家長請不要越過年齡規律,隨意剝奪孩子的童年。

其次,愛和安全感是真正獨立的前提。

當一個孩子遇到事情時能夠獨當一面,我們就會說這個孩子的獨立性很強。他們之所以能夠獨立,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有多出眾,而是源於他們的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溫暖在支持著他們。而這些安全感往往就來自於身邊的人,來自於最親近的父母。

因此,家長需要提供給孩子的遠不是獨立的機會,而是給予能夠讓他們沒有顧慮,並且安心的力量。在這種力量支持下培養出的才是真正的獨立人格。而那些別"逼"出來的"偽獨立"則往往經不起現實的考驗。

太早要求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孩子會陷入“偽獨立”,要警惕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判斷並適當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我相信,擁有家人的鼓勵和支持,孩子能夠更快、更有信心地戰勝困難。設想一下,當孩子在學自行車的時候跌倒,家長是一臉嚴肅地讓孩子站起來有效果,還是在旁邊鼓勵孩子,讓他們多試幾次更能夠幫助他們呢?

最後,精神獨立不容忽視。

獨立,除了孩子行為能力上的獨立之外,精神獨立也不應該被家長忽略。精神上的獨立才是孩子最終形成獨立人格的關鍵一環。當他們擁有獨立的思考和意識,才能夠為想法付諸行動,從而達到能力獨立的目的。

太早要求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孩子會陷入“偽獨立”,要警惕

這其實也就需要家長們在一昧追求孩子能力獨立的基礎上,不忽視精神上的引導。可以通過故事等方式向孩子介紹獨立的重要性。當孩子的內心從小就被撒上獨立的種子時,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顆種子也必將會在澆灌下發芽成長。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也要給孩子做好榜樣作用,親身示範獨立行為,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收穫真正的獨立能力。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