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救治經驗轉化科研,預構建新發傳染病智慧預警體系

本報訊(文/健康報記者 劉青 通訊員 盧鋮 廉志闖 劉佳 圖/受訪者提供)來武漢一個多月了,但凡休息日,鄔超總是待在酒店房間裡,坐在電腦前寫課題論文,“我想借助醫院的數據,構建新發重大傳染病智慧預警體系”。

重症救治經驗轉化科研,預構建新發傳染病智慧預警體系

準備“出征”的鄔超

萌生這個想法,也是基於鄔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中心工作12年來,愛思考,愛鑽研,期間研發過一款醫患管理平臺系統,在科室主任楊曉紅及整個科室的推動下,2019年全疆已有115家醫院、608位呼吸科醫生入駐,管理著6000多位患者,破解了醫患管理難題,提高了患者依從性。

到了武漢,鄔超也把這種愛思考、愛鑽研的做事風格帶了過去。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15病區內,鄔超總是認真翻閱患者的病史,不厭其煩地與患者交流溝通,反覆研討治療方案,在救治患者的同時,為自己的“新研究”做鋪墊,就連上12小時的夜班,他也不知疲倦,從而得了個新外號——夜貓子。

重症救治經驗轉化科研,預構建新發傳染病智慧預警體系

鄔超與隊友們在討論病例

送走父母妻兒,向武漢疫情“請戰”

37歲的鄔超祖籍河南,自2008年畢業後,就留在了自治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中心,並於同年入黨。

作為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中心楊曉紅主任的第一屆研究生,鄔超常在科室裡笑稱自己是主任的“大弟子”。後來,他把家安在了新疆。每年春節前後,氣候寒冷,呼吸道疾病高發,外加全疆呼吸危重症患者的轉診……這是呼吸與危重症中心最忙碌的時候。

重症救治經驗轉化科研,預構建新發傳染病智慧預警體系

一直以“大弟子”自居的鄔超也從沒“掉過鏈子”,恨不得住在科室裡的敬業態度,讓他已經有10個年頭春節沒有回過家鄉。年前,鄔超特意接來了岳父岳母和愛人的兄弟姐妹,想著今年春節可以好好熱鬧一下。但意外總是來得太快,除夕前一天,新疆首次確診了2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病例。

作為科室的中堅力量,且曾多次參與應急醫療救援的鄔超知道,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要打響了。隨著武漢疫情嚴峻,全國各省市派出醫療隊前往支援,鄔超也不想錯過上戰場的機會。

重症救治經驗轉化科研,預構建新發傳染病智慧預警體系

鄔超詢問患者的病情

大年初三,他先把岳父岳母送回了老家,從機場回家後,又立即把妻子和兒子送回了石河子。接到醫院發出馳援武漢的“徵集令”後,他趕緊撥通了呼吸與危重症中心護士長袁紅的電話:“護士長,趕緊幫我報名,我已經把家人全都送走了,沒有任何後顧之憂了!”

就這樣,鄔超成為新疆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142名隊員之一,2月6日正式出發前往武漢。

患者焦慮,他憑藉專業技能安撫

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15病區,鄔超擔任第4小組組長。身為小組長,鄔超總是衝在第一線,面對病情複雜且嚴重的患者,他總是說“我是黨員,讓我來”,看似一句簡單的話,卻飽含了鄔超勇於奉獻和擔當的精神。

重症救治經驗轉化科研,預構建新發傳染病智慧預警體系

鄔超查看患者的影像資料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是他的座右銘,在病區內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誓言。除了每天正常的診療,鄔超就利用空閒時間安撫患者的情緒,耐心解答患者一個又一個問題。

“我病情嚴重嗎”“我什麼時候可以出院啊”“住院治療這麼久了,為啥還不見好呢”……患者們總是問醫護人員這些問題,而在鄔超看來這都是正常的,“新冠肺炎不像其他病毒感染一兩週就能康復,這個病程比較長,有些患者是我們進駐病區前就收治的,不少患者都在這兒住了超過一個月,自然會有焦慮的情緒”。

重症救治經驗轉化科研,預構建新發傳染病智慧預警體系

鄔超“全副武裝”,準備進入隔離病區

有些患者因為心理焦慮失眠、心慌,鄔超會走到病床前,與他們敞開心扉地聊天,“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戰勝病魔的信心。”

但有些患者的情緒時常出現起伏,“有的患者住院時間長了,偶爾又咳嗽了,或者症狀有些反覆,就特別著急。”對於這樣的患者,鄔超和同事們也有自己的安撫方式——從疾病的角度分析病情,“患者入院後每週至少要做一次CT複查,通過CT結果對比,患者損傷的大白肺逐漸吸收了,這說明治療是有效果的。”以這樣的方式,鄔超和同事們將不少患者的情緒都穩定了下來。

在鄔超印象中,病區有幾位病人比較特殊,需要更精心地治療,“有一位患者是老年痴呆,不僅要餵飯,還要多關注他的日常;有一位是格林巴利綜合徵患者,本來就癱瘓在床兩年多了,這次又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做了氣管切開,上了有創呼吸機,嚴重到不會自己咳痰,還需要護士去吸痰。”

重症救治經驗轉化科研,預構建新發傳染病智慧預警體系

這些護理細節,都是高風險的環節,“但經過我們醫療隊的努力,患者們逐漸好轉,並出了院。”鄔超笑了笑,“我們醫療隊隊員們也都安然無恙。”

反覆看病歷,想建立智慧預警體系

在醫院工作這些年,邊工作邊鑽研是鄔超的工作風格。根據新疆本地高發的呼吸系統疾病特徵,他和科室幾個小夥伴一起研發了醫患管理平臺,並不斷升級,不僅破解了醫患管理難題,追蹤患者進行隨訪,還提高了患者依從性,增加了就診率,使得治療連續而有效。

重症救治經驗轉化科研,預構建新發傳染病智慧預警體系

鄔超和隊友監測患者的各項指標

此外,鄔超還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自治區級課題3項,參與國家級及自治區級課題10餘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論文10篇;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獲得軟件著作權3項……可謂是實打實的臨床+科研的複合型人才。

而今,鄔超把這種工作風格又帶到了武漢。他不僅反覆看患者病歷,研討治療方案,還帶領著小組的同事們開展病例討論,“通過CT片看,治療效果確實比較慢,但這個病毒不僅攻擊肺部,還會造成肝功能等多臟器的損傷,多數患者都有高血壓……我們在想,這些患者的感染是否跟某些因素相關。”

抱著認真、負責的態度,鄔超連上12小時夜班從不感覺到困,被同事們戲稱為“夜貓子”。而鄔超總是這樣說,“我就是體力好,工作起來不瞌睡。”

重症救治經驗轉化科研,預構建新發傳染病智慧預警體系

在武漢天河機場,剛下飛機的鄔超

對於病例討論的研究,鄔超也有了自己的初步規劃,“這次疫情帶來的損失不可估量,所以我就在想,如果再發生疫情,我們怎樣能快速地辨別。”

他打算回去之後,“鑽進”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中心的實驗室,把實驗室當作臨床一線工作的工具,藉助數學模型,對所有數據進行計算,“構建新發重大傳染病智慧預警體系,監測有沒有疫情發生的可能,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就不會這麼被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