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救治经验转化科研,预构建新发传染病智慧预警体系

本报讯(文/健康报记者 刘青 通讯员 卢铖 廉志闯 刘佳 图/受访者提供)来武汉一个多月了,但凡休息日,邬超总是待在酒店房间里,坐在电脑前写课题论文,“我想借助医院的数据,构建新发重大传染病智慧预警体系”。

重症救治经验转化科研,预构建新发传染病智慧预警体系

准备“出征”的邬超

萌生这个想法,也是基于邬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工作12年来,爱思考,爱钻研,期间研发过一款医患管理平台系统,在科室主任杨晓红及整个科室的推动下,2019年全疆已有115家医院、608位呼吸科医生入驻,管理着6000多位患者,破解了医患管理难题,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到了武汉,邬超也把这种爱思考、爱钻研的做事风格带了过去。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15病区内,邬超总是认真翻阅患者的病史,不厌其烦地与患者交流沟通,反复研讨治疗方案,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为自己的“新研究”做铺垫,就连上12小时的夜班,他也不知疲倦,从而得了个新外号——夜猫子。

重症救治经验转化科研,预构建新发传染病智慧预警体系

邬超与队友们在讨论病例

送走父母妻儿,向武汉疫情“请战”

37岁的邬超祖籍河南,自2008年毕业后,就留在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中心,并于同年入党。

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杨晓红主任的第一届研究生,邬超常在科室里笑称自己是主任的“大弟子”。后来,他把家安在了新疆。每年春节前后,气候寒冷,呼吸道疾病高发,外加全疆呼吸危重症患者的转诊……这是呼吸与危重症中心最忙碌的时候。

重症救治经验转化科研,预构建新发传染病智慧预警体系

一直以“大弟子”自居的邬超也从没“掉过链子”,恨不得住在科室里的敬业态度,让他已经有10个年头春节没有回过家乡。年前,邬超特意接来了岳父岳母和爱人的兄弟姐妹,想着今年春节可以好好热闹一下。但意外总是来得太快,除夕前一天,新疆首次确诊了2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

作为科室的中坚力量,且曾多次参与应急医疗救援的邬超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要打响了。随着武汉疫情严峻,全国各省市派出医疗队前往支援,邬超也不想错过上战场的机会。

重症救治经验转化科研,预构建新发传染病智慧预警体系

邬超询问患者的病情

大年初三,他先把岳父岳母送回了老家,从机场回家后,又立即把妻子和儿子送回了石河子。接到医院发出驰援武汉的“征集令”后,他赶紧拨通了呼吸与危重症中心护士长袁红的电话:“护士长,赶紧帮我报名,我已经把家人全都送走了,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

就这样,邬超成为新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42名队员之一,2月6日正式出发前往武汉。

患者焦虑,他凭借专业技能安抚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15病区,邬超担任第4小组组长。身为小组长,邬超总是冲在第一线,面对病情复杂且严重的患者,他总是说“我是党员,让我来”,看似一句简单的话,却饱含了邬超勇于奉献和担当的精神。

重症救治经验转化科研,预构建新发传染病智慧预警体系

邬超查看患者的影像资料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是他的座右铭,在病区内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誓言。除了每天正常的诊疗,邬超就利用空闲时间安抚患者的情绪,耐心解答患者一个又一个问题。

“我病情严重吗”“我什么时候可以出院啊”“住院治疗这么久了,为啥还不见好呢”……患者们总是问医护人员这些问题,而在邬超看来这都是正常的,“新冠肺炎不像其他病毒感染一两周就能康复,这个病程比较长,有些患者是我们进驻病区前就收治的,不少患者都在这儿住了超过一个月,自然会有焦虑的情绪”。

重症救治经验转化科研,预构建新发传染病智慧预警体系

邬超“全副武装”,准备进入隔离病区

有些患者因为心理焦虑失眠、心慌,邬超会走到病床前,与他们敞开心扉地聊天,“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但有些患者的情绪时常出现起伏,“有的患者住院时间长了,偶尔又咳嗽了,或者症状有些反复,就特别着急。”对于这样的患者,邬超和同事们也有自己的安抚方式——从疾病的角度分析病情,“患者入院后每周至少要做一次CT复查,通过CT结果对比,患者损伤的大白肺逐渐吸收了,这说明治疗是有效果的。”以这样的方式,邬超和同事们将不少患者的情绪都稳定了下来。

在邬超印象中,病区有几位病人比较特殊,需要更精心地治疗,“有一位患者是老年痴呆,不仅要喂饭,还要多关注他的日常;有一位是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本来就瘫痪在床两年多了,这次又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做了气管切开,上了有创呼吸机,严重到不会自己咳痰,还需要护士去吸痰。”

重症救治经验转化科研,预构建新发传染病智慧预警体系

这些护理细节,都是高风险的环节,“但经过我们医疗队的努力,患者们逐渐好转,并出了院。”邬超笑了笑,“我们医疗队队员们也都安然无恙。”

反复看病历,想建立智慧预警体系

在医院工作这些年,边工作边钻研是邬超的工作风格。根据新疆本地高发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征,他和科室几个小伙伴一起研发了医患管理平台,并不断升级,不仅破解了医患管理难题,追踪患者进行随访,还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增加了就诊率,使得治疗连续而有效。

重症救治经验转化科研,预构建新发传染病智慧预警体系

邬超和队友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

此外,邬超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及自治区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论文10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可谓是实打实的临床+科研的复合型人才。

而今,邬超把这种工作风格又带到了武汉。他不仅反复看患者病历,研讨治疗方案,还带领着小组的同事们开展病例讨论,“通过CT片看,治疗效果确实比较慢,但这个病毒不仅攻击肺部,还会造成肝功能等多脏器的损伤,多数患者都有高血压……我们在想,这些患者的感染是否跟某些因素相关。”

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邬超连上12小时夜班从不感觉到困,被同事们戏称为“夜猫子”。而邬超总是这样说,“我就是体力好,工作起来不瞌睡。”

重症救治经验转化科研,预构建新发传染病智慧预警体系

在武汉天河机场,刚下飞机的邬超

对于病例讨论的研究,邬超也有了自己的初步规划,“这次疫情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所以我就在想,如果再发生疫情,我们怎样能快速地辨别。”

他打算回去之后,“钻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的实验室,把实验室当作临床一线工作的工具,借助数学模型,对所有数据进行计算,“构建新发重大传染病智慧预警体系,监测有没有疫情发生的可能,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就不会这么被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