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歷史隨筆《顏回》

影視劇中,只要拍到顏回,就一定會把他拍成孔子的跟屁蟲、甚至馬屁蟲形象,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導。如果孔子僅僅因為顏回拍馬屁而喜歡他,那老先生也太淺薄了些。當然客觀來說,跟子路那些有時和夫子對著幹的學生來說,顏回還是要算拍馬屁拍得勤的,但是孔子並不喜歡他這樣——孔子就曾說過:“回也非助我者也,與吾言無所不說。”

孔子喜歡顏回,一是因為品德,安貧樂道,尊師重道,好讓不爭等等;二是因為他好學,“吾見其進也,示見其止也”,意即(顏回)始終追求進步而不見停止;二是因為他的性格;三是因為領悟力,子貢說顏回能“聞一而知十”,他是自愧不如的。和子路等有個性的同學比起來,顏回的魅力明顯差一截,但是中國的家長往往疼愛老實且笨的孩子,如果老實孩子還能兼點聰明,那就更討人喜歡了。但是矛盾的地方在於,既然顏回“聞一而知十”,他應該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不應該“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這或者有兩種解釋,一是他自己尊師重道到過頭了,二是此人心機很深——我倒寧願他真的迂,否則這種人太可怕了。

孔子曾問顏回的志向是什麼,顏回說:“願無伐善,無施勞。”後來朱熹解釋這句話,就是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顯擺自己的功勞。顏回英年早逝,好學深思滿腹經綸的他還沒來得及建立屬於自己的功勳就離開了這個世界,所以他到底能不能守住這兩句話,也就無從查證了。而且我的個人看法,顏回說這句話,非常的不地道。這句話是有上下文的,孔子當時是要他和子路“各言爾志”,子路的回答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撼。”子路的回答充滿了千餘年後的水滸味兒,聽起來也不錯,人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顏回在後邊來這麼一句“願無伐善,無施勞”,一下子就在孔子這兒把子路比到水溝裡去了。其實顏回的回答驢唇不對馬嘴,孔子問的是理想中的一個狀態,他回答的是達到狀態後的表現,這樣回答會避開很多風險,萬無一失。

對“願無伐善,無施勞”這句話還有一種解釋,《四書辯疑》:“伐善之善,乃其己所長之總稱,伐忠、伐直、伐力、伐功、伐才、伐藝,通謂之伐善。”又:“該‘無施勞’者,不以勞苦之事加於民也。……顏子之言,於世厚矣。”這也是所答非所問,孔子問的是個人志向,而他回答的是國君的治國方略,伐不伐善施不施勞,並不是他說了算的。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其實是正確的廢話。

《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到顏回也曾有豪氣干雲的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對此,很多人的解釋是,顏回欣賞舜的治國策略,引以為儒家之同道。竊以為這個說法是說不通的,要真是這樣,他完全可以說些讚美舜的話,也可以說“舜何人也,夫子何人也”,完全沒必要把自己拿出來說事。很多人都會說些豪言壯語,但是這話從“願無伐善,無施勞”、 “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的顏回口中說出來,就顯得非常怪異,像是酒後醉言。

孔子誇顏回無數,其實總結起來就三個字:好孩子。好孩子來不及真正長大就死了,所以我們也不知道他長大了什麼樣。顏回死後許多年,種種榮耀開始加身,唐太宗尊其為“先師”,唐玄宗尊其為“兗公”,宋真宗加封他“兗國公”,明嘉靖九年尊其為“復聖”,在山東曲阜還有個什麼“復聖廟”。一個只留下隻言片語、沒有任何作為的早夭的好孩子,至於嗎?至於,皇帝們是想讓大家都做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