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曆史博物館裡的18件“鎮館之寶”

原標題:陝西曆史博物館十八件精美絕倫的鎮館之寶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座歷史和藝術的寶庫,位於千年古都——西安。這座極具文化歷史價值的博物館館藏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是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陝西曆史博物館十八件精美絕倫的鎮館之寶!

西周旟鼎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西周旟(yú)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前10世紀中葉)文物,1972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周旟鼎通高77釐米,口徑56.5釐米,重78.5公斤。旟鼎鑄於西周康王時期,承襲商代圓鼎風格,造型敦厚雄偉,厚重莊嚴,紋飾莊重神奇,華麗精美,是一件傑出的青銅器。

五祀衛鼎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五祀衛鼎,西周中期(約公元前10世紀中葉-前9世紀中葉)文物,1975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董家村,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五祀衛鼎通高36.5釐米,口徑34.3釐米,腹深19.5釐米,重11.5公斤。鼎造型雖紋飾簡潔,造型簡單,但腹內銘文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被譽為“青銅史書”。

多友鼎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多友鼎,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中葉-前771年)的文物,1980年出土於陝西省長安縣斗門鎮下泉村,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多友鼎身高51.5釐米,口徑50釐米,體重35千克。雖然長相普通,表面光素無紋,看起來其貌不揚,但是體型健壯,形制俊偉,是西周晚期圓鼎鑄造的代表作。對於這件文物詳細信息,《中國歷史密碼》一書中有詳盡的介紹。

鎏金銀竹節銅燻爐

鎏金銀竹節銅燻爐, 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81年出土於陝西省興平市茂陵東側陪葬墓內,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鎏金銀竹節銅燻爐通高58釐米,口徑9釐米。這件燻爐為青銅質地,由爐體、長柄、底座分鑄鉚合而成,通體鎏金,局部鎏銀,精雕細鏤,造型華美,是一件至為罕見的藝術精品。

皇后玉璽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皇后玉璽,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68年出土於陝西省咸陽市狼家溝村,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玉璽印面為正方形,高2釐米,邊長2.8釐米,重33克。玉璽上雕一隻匍匐狀的螭(chī)虎做紐。璽面陰刻篆書“皇后之璽”四個字,書體嚴謹流暢,筆畫粗細均勻,刀法自然嫻熟,可見當時的篆刻藝術已達到了高超的水平。皇后之璽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璽,也是中國年代最早的皇后印璽,對研究秦漢帝后璽印製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彌足珍貴。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壺體為白銀質地,壺身為扁圓形,上方一端開有豎簡狀小口,壺蓋帽為捶揲成型的覆式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內套接了一條長14釐米的銀鏈與提粱相連,壺肩部焊接著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狀提樑。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這種巧妙設計獨具匠心,唐代工匠的設計藝術讓我們現代人敬佩不已。

闕樓儀仗圖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闕樓儀仗圖,唐(618年—907年)文物,1971年出土於陝西省乾縣懿德太子墓,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闕樓儀仗圖共兩幅,內容相同,分別繪於唐懿德太子墓墓道東壁和西壁。均高296—420cm,寬976—928cm,揭取時被對應分為多塊。畫面壯闊,人物眾多,以山為背景,繪城牆、闕樓和即將出城的儀仗隊。此圖為唐代壁畫中罕見的完整、大面幅、高等級的闕樓畫面,是唐代建築繪畫之佳品,亦是唐代闕樓實物的形象資料,十分珍貴。

宮女圖

《宮女圖》,1960年在陝西省乾縣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出土,繪於墓前室東壁南側,高177釐米,寬198釐米。圖中描繪九位風姿綽約的宮女,展露了永泰公主生前宮廷生活的一個剪影。畫中宮女風姿綽約,神態被描繪得細緻入微,生動傳神。體現了大唐喜好秀麗豐滿、華貴豔媚的女子的風尚,把唐代女性高雅、自信、不凡的氣度表現的玲離盡致,真實的展示出唐代皇室貴族奢靡生活的一瞬間。充分展現了唐代畫師深厚的繪畫功底和造詣,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打馬球圖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打馬球圖》,唐(618年—907年)文物,1971年出土於陝西省乾縣唐章懷太子墓,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打馬球圖》繪於唐章懷太子墓墓道西壁,因畫面巨大,為方便揭取、運輸和保存,揭取時將其分割為五塊。整幅畫面通過在崇山峻嶺之間,一眾騎士正在進行一場精彩激烈的馬球比賽的瞬間場面,反映了唐代宮廷貴族的日常生活。

狩獵出行圖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狩獵出行圖》1971年在陝西乾縣章懷太子李賢墓出土,繪製於墓道東壁,是一幅氣象壯觀的巨幅精品。原圖高近2米,長近9米,在揭取時被分成四幅,畫面真實地再現了唐代皇親貴戚的生活場景。構圖場面宏大,氣勢磅礴,是罕見的佳作。

禮賓圖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縱184釐米 橫342釐米。陝西乾縣乾陵章懷太子墓墓道東壁壁畫,1971年發掘。該圖表現由6人組成的禮賓行列,左邊3人為唐代鴻臚寺官員,右方3人分別為東羅馬帝國、高麗和東北一少數民族的使節。此畫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而且也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鴛鴦蓮瓣紋金碗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鴦蓮瓣紋金碗,唐(618年—907年)文物,1970年出土於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鴛鴦蓮瓣紋金碗出土時共兩件,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純金質,捶揲製作,造型飽滿莊重。金碗一件高5.5釐米,口徑13.7釐米,足徑6.8釐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釐米,口徑13.5釐米,足徑6.8釐米,重391克。鴛鴦蓮瓣紋金碗是目前所知唐代金銀器中最富麗堂皇、紋飾最精美的器物之一,是西方金銀器工藝與東方審美結合的佳作。也是為數不多的非唯一的、而且兩件都是國寶級文物的文物珍寶。

鑲金獸首瑪瑙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鑲金獸首瑪瑙杯,唐(618年—907年)文物,1970年出土於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器物通高6.5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9釐米。選用世間罕見的俏色玉材—醬紅地纏橙黃夾乳白色縞帶的纏絲瑪瑙製成,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彷彿是一件天生的藝術品,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鑲金獸首瑪瑙杯何家村出土的窖藏唐代文物中的最珍貴的一件,海內外孤品,國家首批被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

鎏金鸚鵡紋提樑銀罐

鎏金鸚鵡紋提樑銀罐,1970年10月西安市何家村唐窖藏出土,罐身皆以純銀製作,通高24.1釐米,口徑12釐米,足徑14.4釐米,壁厚0.15釐米,重1879克。該銀罐為已經發現的唐代銀罐中最大氣、最精美的一件,是件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稀世珍品,國寶級文物。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三彩駱駝載樂俑,唐(公元前618年-公元907年)文物,1959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三彩駱駝載樂俑表現了一個以駝代步、歌唱而來的巡迴樂團的形象。通高58釐米,長41釐米,駝高48.5釐米。駱駝上有8個樂舞俑,7男樂俑和1女舞俑。藝術家大膽運用浪漫誇張的手法,以狹小的駝背作舞臺,卻承載陣容龐大的樂隊來表現當時流行的新舞樂,充滿想象,可謂匠心獨具。整件作品造型新穎浪漫,製作工藝精湛,釉色鮮明亮麗,協調自然,人物形象生動鮮活,形態逼真傳神,使人彷彿耳聞悠揚的樂曲,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載樂俑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對我們研究盛唐時期的音樂、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青釉提樑倒灌壺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釉提樑倒灌壺,五代(907年—960年)文物,1968年出土於陝西省彬縣,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青釉提樑倒灌壺,高18.3釐米, 腹徑14.3 釐米,腹深12cm ,足徑7.5釐米,由於該壺無口無蓋,只在壺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時須將壺倒置,酒由壺底梅花孔注入壺腹,故名“倒灌壺”,也叫倒流壺、倒裝壺。青釉提樑倒灌壺為五代時期耀州窯所產的精品。

黑釉油滴碗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18件“镇馆之宝”

件黝黑髮亮的瓷器是黑釉油滴碗,是由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關鎮徵集而來,碗高8.5 釐米,口徑30釐米,底徑10.6釐米,是北宋時期的國寶級文物。黑釉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釉層表面佈滿了大小不一、呈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故稱“油滴釉”。這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黑釉碗,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實屬不易,堪稱瓷中珍品。

(圖片來源全球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