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深析古代殉葬制度

一、

始作俑者一词出自《孟子》一书,来自于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君王,如何使国家更为强大。

但随着世世代代相传,人们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各不相同。大概总结为两点:其一是用陶制的奴隶来进行殉葬,而且其中暗含的意思是你制作了第一个,肯定后面就会有人来模仿你,这样一来,不好的风气就会散播开来。

第二种理解是把用陶制的奴隶和奴隶本人一起埋葬,但这与当时孔子推崇的仁爱思想大相径庭。因此结合这个成语的背景和它本身的思想,第一种说法更为可靠,是指不良风气的创始者。

不管从哪个方面理解,这个成语都离不开当时的一个制度,殉葬。

当时的俑是用来给皇帝陪葬的,首先把一层纱布裹在活人身上,再用泥封住烧制而成,这种做法极其残酷,夏商时期之后,这种制服就被取消了,然后并没有消灭,人们开始用陶制的俑来代替活人,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古代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深析古代殉葬制度


然而中国古代的帝王并不满足于这种状况,他们更愿意用活人来进行殉葬,于是这种制度重新推广开来。

二、

另外,关于殉葬制度,有必要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古代上层阶级为了死后可以继续享受幸福,将生前的财产如器物、奴隶、牲畜等连带制成的俑一起埋葬,这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习俗,而且还和我们平常说的陪葬不同,殉葬更为残酷,而且都是被迫的。

而用来殉葬的人,几乎全部都是奴隶、佣人、奴隶主的妻妾,殉葬时的场景简直是惨无人道。我国古代的皇帝在死之前,被他拉去殉葬的都是他生前非常喜爱的妃嫔,而且她们殉葬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来说,大概有三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也是最温和的方式,就是给他们毒酒或者饭菜;第二种就是将他们活埋,这种也比较常见,皇帝为了保密就会将他们放进墓道里,他们也就只有等死的分了;第三种就是上吊。

古代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深析古代殉葬制度


其实活人殉葬制度在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被沿用,只是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又让这个制度重新盛行起来。

起因是在公元1395年,他的儿子不幸病逝,这令他非常痛心,一怒之下下令让朱爽的妃子为他殉葬,人们在震惊之余又让这个制度在明朝复燃起来。

三、

可是那个活生生的人愿意陪葬一个死人或者是活活被杀死?但是皇帝下的命令谁敢违抗,在他下令后,整个皇宫里都是惨叫的声音。这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有的妃嫔不愿意为皇帝殉葬怎么办?这个皇帝就自有办法了。

根据记载,发现了一个金朝王室的古墓,墓中大约有30位妃嫔,其中只有一位的头是被丝绸盖住的,然而当进一步研究时,发现她头部的骨头都是断开的。

如果你不愿意主动陪葬,皇帝会派人给你送去毒酒,当然没人主动殉葬,所以这种方法极为常见,死法也是比较温和的。

古代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深析古代殉葬制度


如果你还不愿意,皇帝就会派人给妃子的家人送一些金银财宝来安慰,再不行就让宫里的太监强行上吊。

死法也是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死法,然而也有极其特殊的人,我们都称她为断臂皇后,真实名字为述律平,这个人非常厉害,在男权当道的时代可以登上皇位独揽大权,这自然引来很多人的不满。

于是她就以孝敬先皇让他们殉葬来消灭他们,一位大臣在朝堂上问她“您是皇帝最亲近的人,按理说也应该由您来殉葬吧”,于是她当着文武百官拿刀将自己的右手砍下来,还将她的手送去皇帝的墓里。

凭借着自己的这股狠劲,就算是再凶猛的武将也不敢轻易得罪她,就这样安稳的度过晚年。

结语

殉葬制度其实一直存在了很长时间,在一些偏远地区,即便记载较少,但仍然盛行,直到辛亥革命以后,这种惨无人道的制度才算真正的被消灭,如有违反者,会被判处7年徒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