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初創企業如何 挖掘增長新勢能

3月初以來,疫情在海外快速蔓延,歐美股市暴跌,實體經濟受到重創。企業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小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如何突破疫情帶來的生存難題,實現逆增長?高榕資本投資合夥人劉新華分享了他的看法。

中國創業生態將強勁反彈

大疫之後必有大變,大變之後也會孕育新的機會。劉新華認為,疫情會給一些順應新形勢的技術和商業創新帶來巨大的增長勢能,加速跨越信任和習慣的兩道門檻。

對於那些在疫情發生前就做好了在線化準備和數字化運營的公司,危機催化了用戶對於新生模式的認同和選擇,迎來了發展的“高光時刻”,釘釘、企業微信、跟誰學、叮咚買菜、平安好醫生等都是如此。

同時,基於數字化和技術化“中國治理模式”的機會值得關注。比如,基於大數據和AI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全國範圍的聯防聯控,基於快速反應供應鏈的檢測試劑、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產能釋放,以及中國100多個城市對於健康碼在復工、社區管理和交通系統的運用等。

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如果用傳統人盯人模式來覆蓋,治理單元過多,很難做到有效管理,在疫情期間沿用這種模式更會雪上加霜。因此需要政府部門展開前所未有的跨部門合作,但各部門又不能現場集會,只能與科技公司合作,依靠數據和AI賦能社會服務,同時採用遠程辦公進行社會治理。

可以說,危機就像催化劑,打破傳統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協作邊界,逼著大家走出舒適區,結果是找到了更高效的社會治理和協作模型。

本來在抗擊疫情的“上半場”,大家都很擔憂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打擊,特別是全球第一大供應鏈會出現外溢和轉移。但從目前形勢來觀測,中國不僅沒有被疫情打倒,反而逐漸發展出反脆弱的能力,這些新生能力有望在疫情下半場乃至更長遠的未來,帶動中國經濟和創業生態強勁反彈和回暖。

初創企業如何挖掘增長新勢能

“當疫情讓經濟運轉停擺時,創業者要思考哪些關鍵要素髮生了質變,並導致戰略轉折點的出現;要學會洞察增長的新勢能。”劉新華說。

疫情後,創業者可以抓住哪些新的增長勢能呢?劉新華給出了三方面的建議。

首先是流量側。今天,創業必須關注短視頻、直播、小程序和社群運營等新流量,此外,私域流量運營也非常重要。私域流量運營的本質就是找到高價值的用戶,與其建立長期情感鏈接,並在持續互動中發掘用戶價值。這是所有公司的基礎能力之一。

其次是供給側。疫情之下,供應鏈能否適應線上化需求至關重要。近期,不少產品被迫轉到線上,體驗還不足夠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去試錯和儘快迭代,縮短線上產品和原有線下產品的體驗差。

同時,特殊情況下的交付能力也是供給側的一個重要環節。這種交付能力可能是一些企業在疫情期間彎道超車的要素。例如,包括到家模式、店內自提、社區自提和駕車自提等在內的及時無接觸交付,以及能提供消費便利的近場前置倉配送網絡。

最後是組織側。數字化協同組織也可以成為新增長槓桿。組織協同不僅限於公司內部,也要與客戶、供應商乃至各種合作伙伴搭建價值網絡進行在線協同。比如疫情之下,“共享員工”用工模式的出現,生鮮零售企業與餐飲零售行業合作共享員工,解決勞動力閒置問題,也提高了履約能力。

除此之外,劉新華還提供了一個特別的思路來重構增長勢能。

《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提出了“價值網絡模型”概念,強調合作共贏,公司與顧客、供應商、互補者合作創造價值,而不僅僅是通過與各種力量競爭來獲得價值,網絡中的每個主體都成為價值創造的一部分。

面對疫情,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公司的開放能力至關重要。疫情下有很多公司得以發展,正是得益於能撬動更靈活的價值網絡,和供應鏈、創新合作伙伴有很好的協作,從而獲得直接觸達更多用戶的能力。比如,共享履約網絡、用戶/訂單、供應鏈、產品創新、人力,甚至是共享規則和數據,來完成低成本高效率的增長。

劉新華認為,這代表著共享經濟的升級版,或者叫“共享經濟2.0”。上一代共享經濟更多是時間、空間和資產的共享,這一代則是更底層維度、更開放生態能力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