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等等我”,瞭解孩子生理髮育特點,接納“小蝸牛”的慢動作

孩子總愛磨磨蹭蹭,就像只“小蝸牛”似的,很多家長都深感無奈。孩子磨蹭的原因有生理、心理、行為三大方面因素。家長有時只是看到了孩子磨蹭的行為,卻看不到孩子磨蹭背後的真正原因。

如何解讀孩子磨蹭背後的真正原因,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呢?這篇文章從孩子的生理發育特點進行解讀,並給出幾點建議。

瞭解孩子生理發育的特點

小嫻嫻4歲了,別看人小個不大,卻有一個能讓媽媽大發雷霆的壞習慣——磨蹭。就拿小嫻嫻穿衣服來說,穿一隻袖子就要磨蹭好久。有時10分鐘過去了,孩子還在那裡慢慢地扣扣子,小嫻嫻急到快要哭了,似乎釦子怎麼都扣不上去。看到這樣的場景,媽媽十分生氣,也納悶孩子為什麼穿衣服這麼慢呢?

類似小嫻嫻這樣的例子,就是屬於生理原因引起的磨蹭:年齡發展特點,能力不足。因為4歲的孩子,還沒有掌握嫻熟的穿衣服技巧。

那麼有哪些生理發育特點會導致孩子磨蹭呢?


“媽媽等等我”,瞭解孩子生理發育特點,接納“小蝸牛”的慢動作


  • 大腦發育的特點

大腦前額葉皮層是我們大腦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部分的發育決定了我們糾錯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及規劃目標能力的強弱。這三大能力的強弱,決定了一個人行動的快慢。

人從出生後,前額葉到2-3歲時才正式開始發育,一直持續到6歲達到高峰。所以對於大腦未發育完全的孩子們,其糾錯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及規劃目標能力的偏弱導致了孩子們的磨蹭行為。

  • 尚未完全建立時間觀念

2-4歲的孩子,對時間觀念有所瞭解,但是還不能夠清晰地瞭解時間長短;5-6歲的孩子,雖然對時間“今天”、“明天”、“後天”,以及整點和半點有所瞭解,但是,具體到幾點幾分,孩子還相對模糊。

  • 年齡發展特點,能力不足

3-6歲的孩子,由於他們的生理發育及生活能力不足,而導致了磨蹭的行為,就屬於無意磨蹭。這種情況家長不用太著急,要尊重孩子的節奏,給孩子點時間,慢慢改進。

所以,磨蹭雖不是每個小孩都會有的行為,但是卻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只有當他們的大腦發育完全,能夠一步一步感受“時間”,掌握了日常生活的技能,才會真正的成長起來,改變磨蹭的行為。

細心觀察,給予孩子必要的幫助

3-6歲的孩子正處於動作發展期,會有手腳不靈活、不協調的表現,神經、肌肉的活動還不協調,同時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導致行動比較慢。

那麼面對能力不足的孩子,作為家長,如何提供幫助呢?


“媽媽等等我”,瞭解孩子生理發育特點,接納“小蝸牛”的慢動作

  • 手把手培養生活技能

就培養孩子穿衣服這項技能來說,家長可以這樣做:

讓孩子學會觀察,給孩子做示範:家長拿到開衫上衣,先披在身上,然後先穿上一隻胳膊,再穿另一隻胳膊,最後繫好釦子。在示範的時候,邊穿邊用兒歌或簡單的語句說出來,增加趣味性。

讓孩子模仿自行穿衣:孩子嘗試模仿家長穿衣的方法,自行穿衣,家長要耐心一些,等孩子慢慢練習,儘可能少包辦。

指導孩子穿衣方法:孩子獨立穿衣時,遇到怎麼都解決不了的情況,家長可以再次指導孩子穿衣服的方法,讓孩子逐漸掌握。

  • 及時鼓勵孩子的小進步

只要孩子比之前有進步,家長就要及時鼓勵孩子的行為。家長可嘗試用描述事實的鼓勵法則:我看見+看到的內容。例如:我看到你能夠把一隻胳膊伸到袖子裡了。

作為家長此時應多陪伴孩子,細心觀察。對於孩子的求助,要及時給予孩子必要的幫助。對於孩子的進步,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樣做,可以提升孩子的生活技能和信心,孩子磨蹭的行為就會迎刃而解。

耐心等待,給予孩子成長的時間

很多孩子做事磨蹭,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缺少計劃性和條理性。這需要家長降低期望值,並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成長。

給孩子制定規律表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做事建立秩序感、形成時間觀念,不再磨蹭。那麼家長如何制定讓孩子易理解、完成,又具有靈活性的規律表呢?


“媽媽等等我”,瞭解孩子生理發育特點,接納“小蝸牛”的慢動作

  • 家長降低期望值

對孩子的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對0-6歲的孩子,家長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段,調整對孩子的期望要求。要正確認識到每個孩子的發育都不一樣,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否則,家長只會看到孩子的缺點,這會讓孩子更受挫。

  • 制定合理的日常規律表

以孩子早晨起床規律表為例,家長可以嘗試做以下3步,讓孩子配合自己。

第一、聽取孩子意見孩子意見

在制定規律表前,家長可以用尊重平等的態度問孩子:“寶貝,早晨起床後我們都需要做哪些事情呢?我們一起來想想吧!”用這種方式引發孩子自主思考,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

第二、讓孩子積極參與製作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參與程度不同。3歲前的孩子,要以家長為主,孩子為輔,家長要多啟發孩子動腦筋思考,規律表中的事情不要超過4件事;4-6歲的孩子,要以孩子為主,家長為輔,規律表中的事件控制在5-6項左右,以便孩子有效執行。

第三、給孩子部分選擇權

家長在引導孩子制定規律表時,給孩子部分權利,讓孩子自己做主。但也不能全部放任孩子,要遵循孩子的習慣,指導性地制定規律表。

用同樣的方法,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制定:夜晚入睡的規律表、週末的規律表、玩遊戲的規律表……這樣孩子在愉快且無壓力的狀態下,慢慢就形成了時間觀念。


家長耐心的等待,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很強的信任感。那麼在家長糾正孩子的磨蹭行為時,孩子便不會沉默反抗,而是更積極愉快地配合父母。

當我們接納“小蝸牛”的慢動作,耐心地等待孩子成長時,我們作為父母也得到了內在成長。


<code>原創文章,轉載請說明出處。/<code>

我是若納,一位關注自我成長的職場寶媽;崇尚遊戲育兒的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