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總”模式,武漢市第一醫院裡的“救治範本”

津雲

“天總”模式,武漢市第一醫院裡的“救治範本”

  “紅區”里布置工作

  天津醫大總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用“科學管理+規範治療”“嚴謹評估+溫暖關懷”,實現了收治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醫療工作“零差錯”、醫療安全“零投訴”、醫療事故“零出現”。

  “太棒了!”“我們清零啦!”3月18日,武漢市第一醫院20樓感染一科、二科,天津醫大總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的隊員們帶著驕傲、帶著自豪,在這個堅守35天的陣地,彼此分享著喜悅。

  武漢市第一醫院,來自不同省市的10支醫療隊在這裡承擔著28個感染病區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在這裡,天津醫大總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成為一支紀律嚴明的“戰鬥隊”,用“科學管理+規範治療”“嚴謹評估+溫暖關懷”,創出醫療救治“天總”模式,實現了收治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醫療工作“零差錯”、醫療安全“零投訴”、醫療事故“零出現”的既定目標,成為各方一致認可的“救治範本”。

  疫情就是命令 160人逆行出征

  2月12日20:30,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接到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緊急通知,全力支援湖北開展新冠肺炎醫療救治,接管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病區。

  疫情防控如一場不能懈怠的賽跑,以最快速度救治患者,以最快速度控制疫情,容不得絲毫猶疑。

  在醫科大學黨委和其他附屬醫院的支持下,接到任務後,不到10個小時,一支由醫大總醫院副院長李暉任領隊,以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感染科、重症醫學科等科室技術骨幹為核心,40名醫生、120名護士組成的重症救治醫療隊集結完畢。

  白衣執甲,逆行出征。2月13日20:30,醫療隊飛抵武漢,此時距接到命令整整24小時。

  首戰必勝,“突擊隊”先上。14日早晨,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負責人主持召開了戰前動員會,任務從此時開始明晰。“接到命令,接管20樓感染一、二科兩個病區,明天必須收治患者!首戰就是遭遇戰,首戰就是生死戰,除了全勝我們絕無退路!”李暉在戰鬥日誌中這樣寫道。

  “戰友們,咱們這第一仗必須打好!誰先上?雖然大家都奮勇爭先,但我們不僅要有勇、還要有謀,這是長期的戰鬥,要科學合理分派兵力。明天,我帶著業務骨幹打頭陣,組成‘前線突擊隊’先進紅區,後面大家每個人都守土有責,都有衝鋒陷陣的機會。”

  戰鬥日誌上這樣記錄著首戰的最終安排:領隊李暉、胸部腫瘤科護士長李梅、神經內科趙濱等23名隊員作先鋒;副領隊、重症醫學科護士長張嵐負責隊員防護安全,不容任何疏漏;醫務處副處長王毅負責外圍接應,帶領其餘7個戰鬥小組作為“戰備支援隊”,隨時準備進入紅區。

  收治新患者是最容易發生醫務人員感染的時候,新入院的患者要近距離接觸瞭解病情錄入病歷,一口氣收治大量患者,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而在“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下,不動都會感到憋氣,平日裡簡單的工作變得異常困難。

  張嵐說:“我的職責是確保每名隊員防護安全,要做到萬無一失,雖然通過面授、視頻、帶教、練習等多種形式組織全體隊員熟悉和掌握傳染病診療常識、防護服穿脫規範,萬般謹慎也還是止不住的擔心。”

  “我們是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的精銳部隊,請與我們好好配合,戰‘疫’一定會成功!大家一定能回家!”2月15日,緊張的救治工作開始了,前6小時即收治包括2名危重、5名重症患者在內的67名新冠肺炎患者。

  患者李永明情緒激動,過度焦慮,遲遲不肯就診,隊員們第一時間解釋住院治療的必要性,幫助其消除疑慮。

  趙晨光、劉麗紅夫妻同時被收入病區,隊員們發現後第一時間調整床位,將兩人安排到同一個病室。

  患者王斌突發低血糖,隊員們立刻奔向搶救車給予藥物補給,同時聯繫營養科送來食物。

  大家的工作忙而不亂,診斷治療、為患者吸氧、發藥輸液、分發被褥,打水熱飯,安撫患者……不知不覺已入深夜。

  “抓兩頭、穩中間”

  “天總”模式成救治範本

  隨著患者陸續收入病區,治療工作也穩步推進。醫療隊把醫療質量作為全部工作之基,“力爭最高治癒率,最少死亡率”“力保醫務人員零感染、零傷亡”“不讓一名患者倒在合併症上”成為全體隊員秉承的救治目標。

  所有的隊員都被編入“戰鬥隊”,醫生分為9個經治組、護士分為12個值班組,安排有經驗、有擔當的醫生擔任組長,每個護士班次都安排1名護士長帶隊。經治組從縱向“一管到底”,建立“每日工作清單”和“紅區—綠區”聯動機制;多學科協作(MDT)作為橫向基礎,摸清在院患者內科合併症“底牌”,統一管控全病區血壓、血糖、抗生素、中醫藥、腦血管病高風險因素。縱橫聯合搭建起為患者遮風擋雨的“屋頂”。隊內兩名中醫專家採用微信視頻看舌苔等創新型方法,為輕症患者開具個體化中草藥處方,提高診療效果。

  隨著救治工作的逐步深入,有多年醫務管理經驗的領隊李暉和副領隊王毅將“抓兩頭、穩中間”明確為第一救治原則,並提出“責任醫師管理”的治療模式,立即成立了由一名首席醫療官、11名二線醫師、9個經治責任組組成的三級醫師團隊。

  “‘抓兩頭’是要抓住輕症和重症,輕症患者爭取儘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重症患者要儘快轉危為安,降低死亡率。”李暉解釋說。

  這一救治原則的作用,在第一個出院患者、最危重患者身上充分體現。

  “80後”的肖曉琳是武漢一家醫院的護士,在崗位上感染了新冠肺炎。性格開朗的她精神狀態一直不錯,因為醫療隊重點關注重點治療,再加上本人特別配合,僅僅10天就順利康復出院,成為天津醫療隊病區治癒的首名患者。

  85歲的夏琳老太太,患有冠心病,做過支架,還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壓,一度是病區裡最危重的患者,入院後很快就發生了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衰、腎衰,生命垂危。

  ICU醫生申昊介紹說,我們與家屬多次溝通,家屬始終不同意氣管插管等有創治療。這是嚴峻的考驗,如何給予最恰當的治療?醫療隊發揮多學科優勢,每天24小時不間斷關注患者病情變化,硬是把老太太從死神手裡奪了回來,保持住了“零死亡”的紀錄。

  “‘穩中間’主要穩的是患者的合併症,把患者病情加重的因素解決在萌芽中。醫療隊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中,以老年居多,大部分合並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甚至有16名患者合併兩種或兩種以上慢性病。”李暉進一步解釋說,“我們的團隊涵蓋了內外科幾乎所有專業,分別成立了血糖、高血壓、中藥治療、腦血管病、心理輔導等多個管理小組,在治療患者新冠肺炎的同時解決血壓不穩、血糖不降等慢性疾病,保肝護胃促消化,除緊張焦慮情緒,望聞問切每患一方,大大降低了進展為重症的概率。”

  77歲的侯淑梅大娘是首批收入病區的患者,醫療隊明確了導致她病危的原因──心衰和重度貧血,給予重點關注。重症科、呼吸科、心臟科、血液科等多學科專家每天在綠區為老人聯合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形成“每日任務清單”交給紅區值班醫生執行,紅區醫生根據執行情況和侯大娘的病情變化及時與綠區專家溝通。

  這套由多學科專家針對病因制定的精準治療方案很快顯效,不到一週時間侯大娘就脫離了病危,如今已準備出院。

  “你們天津醫療隊真是好樣的,謝謝你們救了我!”症狀減輕後,老人拉著隊員們的手,真切地連聲道謝。

  事實證明,嚴格規範的管理是確保醫療質量達到優秀的關鍵,醫療隊用實力打出了亮眼的“天津標籤”,救治工作被武漢第一醫院聯合醫務處讚譽為“天總模式”。2月25日,央視《新聞聯播》中也報道了醫療隊的“天總模式”成功救治經驗。

  上醫治“病”更暖“心”

  由於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治療的特殊性,醫療隊強調在收治診療等各環節不僅要看到“病”,更要看到“人”,從各方面關心收治患者和隔離觀察者。隊員們主動把手機號告訴患者,利用微信視頻連線,進行醫患溝通、視頻查房,通過電話詢問病情、問候冷暖所需,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情緒動態。很多患者見到醫生摘下口罩的“真面目”,格外的激動和高興,極大緩解了他們焦慮的情緒。

  46歲的韋明和妻子同時住院隔離治療,17歲的兒子獨居在家,他放心不下,多次要求儘早出院。隊員們嚴格執行診療標準的同時,也理解他的擔憂,通過微信跟他兒子建立了聯繫,不僅指導孩子的生活,還點外賣送去麵包等食物。得知兒子在家一切平安,韋大哥塌下心來配合診治,住院3周後順利出院。

  這種特殊時期建立起來的特殊診療模式,讓隊員們變成了患者們的知心聊友,如今交流的內容早已超出治療的範疇。許多患者在微信視頻中說:“其實沒什麼不舒服,就是想和醫生說說話、聊聊天。”

  良好的治療效果不僅源於良好的醫患關係,也來自醫療隊對患者生活上的關心。

  很多患者住院時沒有準備充足的生活物品,隔離治療又無法購買。護理團隊發現這一問題,紛紛把自己節省下來的生活物品無償拿出來,毛巾、牙膏、牙刷、拖鞋、洗臉盆、洗髮水、沐浴露……這些物品承載著醫療隊員的愛心送到患者們手中,患者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天津醫療隊太好了,這種關懷是無法隔離的愛!”

  40床劉雯阿姨頸部疼痛嚴重影響了睡眠,護士不僅幫她做頸部按摩,還教她做頸椎操。劉阿姨說:“一套操做下來,感覺真的舒緩很多,等打贏了這場疫情戰爭,一定去天津看你們。”

  截至3月18日,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圓滿完成支援救治任務。35天裡,他們累計接收患者77例,治癒出院71例,集中轉至其他定點醫院(科室)6例(含1例新冠治癒,因基礎病需進一步治療轉院),治癒率達93.51%。

  醫療隊領隊、醫大總醫院副院長李暉感慨地說:“我們這支隊伍,出發時都是真勇士,在前線都是真英雄。大家真正做到了有召必應、有令必行、有戰必勝,不辱使命、不負希望,向武漢親人、向天津父老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文中患者均為化名)

  (海河傳媒中心記者 徐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