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往炮彈裡摻砂子不是腐敗.是技術


北洋水師往炮彈裡摻砂子不是腐敗.是技術

有關北洋艦隊火炮之中摻沙子的說法一直以來甚囂塵上,有人認為這也是大清之所以滅亡的根本,作為主戰艦隊的火炮所裝的竟然不是火藥而是沙子,這樣的裝備,如何能夠抵擋日軍艦隊的侵襲,實際上在諸多認識當中,其實是有一個誤區在裡面的。

北洋艦隊往炮彈裡面摻沙子,不但他們自己在幹,就連當時歐美諸多國家中也都這麼幹,而這樣一種炮彈,被稱為是實心彈,實心彈的起源其實很早了,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就用巨石製作石炮,來攻擊城牆,利用巨大的撞擊力來破開城牆,但是這種石炮並不會產生爆炸,他是屬於一種完完全全慣性的方式進行攻擊的炮彈。

同樣在19世紀,雖然火藥填充火炮技術已經很發達,但是世界各國仍然存留有不少的實心彈,在當時這種實心彈並不作為主要配備的彈藥,而是備用,由於他不會發生爆炸,所以他打出去以後也是依靠慣性,然後將艦艇的鋼板砸開,使得船隻漏水沉沒,當然作為近代用的一種實心彈,其實生產製造也有規定,在西方炮彈內砂石的比重也有嚴格的規定。

而現代化艦艇作戰中,實心彈由於威力不足,因此只能作為備用,而是以另外一種開花彈為主,開花彈的就和我們現在武器彈藥十分類似了,他裡面裝填的是火藥,用於爆炸產生殺傷力,而之所以北洋艦隊失敗,並不是因為使用了這種實心彈,而是因為可供使用的開花彈數量嚴重不足導致的。

根據一份當年的記錄來看,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中主力艦艇定遠艦,只補充了55顆開花彈,而更為高級的穿甲彈更是一顆也沒有,而日軍艦艇呢,根據戰後記錄來看,當時吉野號在作戰結束以後,其剩餘的開花彈還有1200多枚,這樣一對比來看,高下立判,當然也許有人也會問,清政府晚年洋務運動不是已經能夠自己生產炮彈了嗎?

其實事實上就是,雖然晚清能夠生產部分艦炮武器,但是還是很侷限,只有生產實心彈的能力,而且往往因為軍事化的管理,所以生產的炮彈很多都不合格,至於更高水準的開花彈和穿甲彈,只能依賴於進口,是因為當時管理北洋艦隊軍費的都被挪用走了。

而且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甲午海戰時期,日軍所裝備的速射炮,是北洋艦隊火炮速度的五六倍還多。但是北洋艦隊在火炮命中率上,比日本艦艇還要高,如果這部分炮彈能全部換成能爆炸的開花彈,那麼日軍艦就算是再有多少艘,也難逃被擊沉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