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卡脖子”技術,上海市政協就提高創新策源能力開展調研

“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卡脖子’,如何取得實質性突破?特來請教。”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市政協“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不斷提高本市創新策源能力”重點課題調研指導組組長張恩迪闡明來意,揭開 “頭腦風暴”式走訪調研序幕。

突破“卡脖子”技術,上海市政協就提高創新策源能力開展調研

5月8日上午,張恩迪率課題組來到上海交通大學,聽取在滬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有關提高創新策源能力等議題的意見建議。走進交大校史館,課題組感受這所著名學府近125年伴隨救亡圖存、自強不息一路走來的不凡歷程,親身感受科技創新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乃至科學精神對民族生生不息的意義。

突破“卡脖子”技術,上海市政協就提高創新策源能力開展調研

“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對一個大國、強國而言是必需,不可迴避。”會議室坐定,圍繞訪談提綱,丁奎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原始創新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所成就,更不適宜“人海戰術”,丁奎嶺說得直接,“原始創新需要天賦、需要條件。”天賦有智力要求,有興趣取向,條件則包括保障和引導:保障講求投入,國家乃至上海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未來更可期待;引導則需要學校特別是教師在傳道受業解惑的同時更加註重對青年人才的思想引領和價值觀養成。“突破‘小富即安’觀念束縛,涵養大格局,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

突破“卡脖子”技術,上海市政協就提高創新策源能力開展調研

“科技,一次次在人類奇思妙想和勤懇審慎中求索前行。”10時30分至12時整,一個半小時,丁奎嶺侃侃而談,縱覽古今中外科技發展史,回顧天體物理、點擊化學、生物醫藥等等領域眾多因“奇思妙想”推動研究向前邁出一大步的閃亮瞬間,分享了當今中外科研機構包括交大學子的潛在“奇思妙想”。“說到底還是人才。”丁奎嶺和課題組成員經過熱烈討論後一致感到,科學史夜空由一個個光輝的名字點亮,提高創新策源能力同樣需要未來更多這樣的名字。人才如何進得來、用得上、留得住、發展得好,乃至最終脫穎而出,則需要行之有效的機制。“我沒有答案,同樣在思考,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尋。”丁奎嶺說。

突破“卡脖子”技術,上海市政協就提高創新策源能力開展調研
突破“卡脖子”技術,上海市政協就提高創新策源能力開展調研

一場深入淺出的科學史講壇令課題組大開眼界,雙方共同進入了下一項議題思考:“如何有效轉化?”“實踐、容錯,動真格。”丁奎嶺給出一組關鍵詞,肖堃濤、陸曉春、傅國慶等政協委員予以贊同的同時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教授創業是否值得推廣?”“企業創新容錯,尺度如何拿捏?”“高校、院所、企業在創新和轉化如何有效各司其職?”依然“沒有答案”,丁奎嶺和課題組相約此後將在市政協同更多委員繼續就此探討,推動形成過得硬的調研成果,也為本市“十四五”規劃編制提供參考。

突破“卡脖子”技術,上海市政協就提高創新策源能力開展調研

“‘0到1’,時我不待。”座談尾聲,張恩迪感慨,當前儘快提高創新策源能力對上海未來發展何等重要,“希望通過這次調研推動上海成為一座包容、匯聚、產生‘奇思妙想’的創新之城。”

根據市政協2020年度議政調研計劃,此項重點課題調研工作自3月下旬啟動,本月開始進入集中走訪調研階段,聽取包括丁奎嶺在內多位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乃至智庫及社會組織的專家學者意見建議。課題報告初稿擬於本月底至下月上旬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