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卡脖子”技术,上海市政协就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开展调研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如何取得实质性突破?特来请教。”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协“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不断提高本市创新策源能力”重点课题调研指导组组长张恩迪阐明来意,揭开 “头脑风暴”式走访调研序幕。

突破“卡脖子”技术,上海市政协就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开展调研

5月8日上午,张恩迪率课题组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听取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有关提高创新策源能力等议题的意见建议。走进交大校史馆,课题组感受这所著名学府近125年伴随救亡图存、自强不息一路走来的不凡历程,亲身感受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乃至科学精神对民族生生不息的意义。

突破“卡脖子”技术,上海市政协就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开展调研

“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对一个大国、强国而言是必需,不可回避。”会议室坐定,围绕访谈提纲,丁奎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原始创新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所成就,更不适宜“人海战术”,丁奎岭说得直接,“原始创新需要天赋、需要条件。”天赋有智力要求,有兴趣取向,条件则包括保障和引导:保障讲求投入,国家乃至上海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未来更可期待;引导则需要学校特别是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青年人才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养成。“突破‘小富即安’观念束缚,涵养大格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

突破“卡脖子”技术,上海市政协就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开展调研

“科技,一次次在人类奇思妙想和勤恳审慎中求索前行。”10时30分至12时整,一个半小时,丁奎岭侃侃而谈,纵览古今中外科技发展史,回顾天体物理、点击化学、生物医药等等领域众多因“奇思妙想”推动研究向前迈出一大步的闪亮瞬间,分享了当今中外科研机构包括交大学子的潜在“奇思妙想”。“说到底还是人才。”丁奎岭和课题组成员经过热烈讨论后一致感到,科学史夜空由一个个光辉的名字点亮,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同样需要未来更多这样的名字。人才如何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得好,乃至最终脱颖而出,则需要行之有效的机制。“我没有答案,同样在思考,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寻。”丁奎岭说。

突破“卡脖子”技术,上海市政协就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开展调研
突破“卡脖子”技术,上海市政协就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开展调研

一场深入浅出的科学史讲坛令课题组大开眼界,双方共同进入了下一项议题思考:“如何有效转化?”“实践、容错,动真格。”丁奎岭给出一组关键词,肖堃涛、陆晓春、傅国庆等政协委员予以赞同的同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教授创业是否值得推广?”“企业创新容错,尺度如何拿捏?”“高校、院所、企业在创新和转化如何有效各司其职?”依然“没有答案”,丁奎岭和课题组相约此后将在市政协同更多委员继续就此探讨,推动形成过得硬的调研成果,也为本市“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突破“卡脖子”技术,上海市政协就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开展调研

“‘0到1’,时我不待。”座谈尾声,张恩迪感慨,当前尽快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对上海未来发展何等重要,“希望通过这次调研推动上海成为一座包容、汇聚、产生‘奇思妙想’的创新之城。”

根据市政协2020年度议政调研计划,此项重点课题调研工作自3月下旬启动,本月开始进入集中走访调研阶段,听取包括丁奎岭在内多位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乃至智库及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意见建议。课题报告初稿拟于本月底至下月上旬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