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乱后,南五朝中有心篡逆者,为何不勾结北方图谋南方政权?

永嘉之乱后,中国古代历史呈现南北分立的乱世局面,南方自东晋至宋、齐、梁、陈共五朝,北方则是五胡十六国至北朝。纵观永嘉之乱之后的南北方历史,作为乱世之中的南方政权实力在大多数时期都不如北方,那么,南五朝当中有心篡逆之人,为何不借助北方力量来图谋南方政权?

东晋之世,权臣当中如桓温、刘裕等有心篡逆之人,多采用北伐建功的方式提升声望,却也少有借助北方势力争夺江左政权之人。发展到南梁之时,甚至有北朝北海王元颢,依附南梁势力北上夺权的事情发生。直到南梁末期,南梁皇室才借助北朝势力替自己争夺皇位,不过这也已经是南五朝末世,北朝实力早就凌驾于南朝之上。

永嘉之乱后,南五朝中有心篡逆者,为何不勾结北方图谋南方政权?


结合永嘉之乱后的南北方发展来看,南五朝篡逆者少有勾结北方以图谋南方的原因,与南北方文化发展、观念改变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原因。

频繁北伐:基于王朝灭亡仇恨所导致的胡汉矛盾和文化不认同

南五朝权臣不借助北方力量,来帮助自己争夺在南方的权柄,抛开如当初北海王元颢在白袍将陈庆之帮助下一路北上进入洛阳时,担心受到南梁钳制的类似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基于汉民族王朝被胡族灭亡之后,所带来的胡汉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胡族文化上的不认同。

晋王朝的灭亡与胡族入华有着直接关系,这也造就了南五朝前半段与北方之间最大矛盾,是民族和文化上的互相对抗甚至仇视。在这种基础上,南五朝权臣即便在南朝受到各方势力的压制,也依然不去借助北方胡族政权力量来压制南方政权。

东晋永和十年,东晋权臣桓温北伐,一路打到氐族前秦政权中原腹地,也没有想过逼迫前秦与自己合作,谋求当时桓温最想要获得的东晋权柄和声望。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在义熙年间覆灭后秦攻陷长安,也没有想过趁当时兵强马壮挟制北方,以实现自己篡位称帝的目的。

从南五朝权臣对待北方的态度来看,南五朝当中东晋之世,包括发动北伐频繁的几朝,明显表现出了对于北方胡族政权的对抗,这是出于当时胡族入华的历史根源所导致。而这种出于民族矛盾和文化认同上的对抗,随着北方胡汉融合程度的加强而逐渐发生了改变。

永嘉之乱后,南五朝中有心篡逆者,为何不勾结北方图谋南方政权?


民族、文化等“认同关系”:由原先的互相对抗到最后的“南北朝通好”

除了因为胡族入华带来的胡汉矛盾之外,南五朝与北方之间,在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上的发展,还未能达到能够让南五朝接受和对等的程度。这是南五朝权臣即便有心篡逆,也大多都不愿意借助北方胡族力量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种在民族和文化上的不认同和互相对抗,随着南北方和胡汉之间的融合、发展,渐渐地让南方汉族对待北方胡族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也渐渐造成如南梁后期南梁皇室借助北方力量,帮自己争夺权柄,与以往南方政权拒绝借助北方力量的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在民族、文化等方面上,南北方逐渐发展成为相互对等的关系。

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在东晋初立之时,北方胡族政权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性”,甚至会用司马睿“牛代马后”的出身来污蔑东晋王朝的正统性,而南方政权以正统自居,更是认定北方胡族政权的“戎狄”属性。

但是随着北魏等朝,推行汉化改革等措施,加强了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发展到了南朝后期,在《廿二史札记》当中记载,已经有“南北朝通好以使命为重”情况发生。这说明南朝后期,南北方之间已经形成了互相对等的“认同关系”。

永嘉之乱后,南五朝中有心篡逆者,为何不勾结北方图谋南方政权?


这是相对于南方汉民族王朝以正统自居认为北方为“戎狄”的南五朝前期,已经逐渐认同了北方胡族建立的王朝,能够与南方王朝具有能够“通好”,也即相互派遣使臣的程度。这是在民族、文化等方面上,南方王朝对于北方胡族政权的认同。

但值得需要注意的是,自永嘉之乱,到南梁末期,已经是将近两百多年的历史演进。这种突破原有民族芥蒂的“认同关系”,需要两百多年来实现。也正是如此,南五朝前期权臣多不会勾结北方来图谋在南方王朝的权柄。

南方叛逃到北方之人,无法引领原有势力归于北方,改变不了前期对立的形势

当然了,南方汉族王朝对于北方王朝的认同虽然需要漫长的两百多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南方之人叛逃到北方效力的情况出现。胡族入华之时,留在北方的士族、名士等不谈,《齐书·柳世隆传》当中记载“逋亡出界,必遣穷追”,可见当时已有人口不满南朝统治而叛逃到北方。

仅看在南五朝当中出仕官员的情况,也会出现因在南方受挫而北逃的情况。东晋末期刘牢之对抗桓玄失败,其儿子刘敬宣和女婿高雅之逃亡北方南燕。到南朝之时,尤其是南四朝政权更迭之际,从南方出逃到北方的情况也逐渐增多,像梁武帝萧衍屠戮南齐皇室,南齐建安王萧宝夤便逃亡北魏。等到南齐东昏侯萧宝卷遗腹子萧综,在南梁长大后,也借助北伐之机逃往北魏。

永嘉之乱后,南五朝中有心篡逆者,为何不勾结北方图谋南方政权?


南五朝王公士族逃往北方的原因,多是出于在南方受制,为了寻求庇护等原因逃往北方,但是这些逃往北方之人,却依旧难以借助北方来重新获得在南方王朝中的权柄。这一方面是出于胡汉之间的关系基础以及在文化认同上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北逃之人多无法将南方所掌握力量带到北方,无法形成“里应外合”的方式打击南方政权;再有一方面则是出于南北方实力、形势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北逃王公士族无法借助北方来压制南方。

当然了,其实如同东晋后期,门阀政治衰落,司马氏皇族争夺权柄的乱局当中,司马道子为争取散在兖、徐地区的北府势力,让刘该前往收拢北府旧将。而刘该后来反叛,若是已经收拢部分北府势力,那么叛逃北方之后,自然也会比刘敬宣、萧综那般,无法借助北方势力来图谋南方政权。

总而言之,南方士族王公因在南方受挫而北逃,但去因为在文化、民族等认同上的矛盾无法一时半会解决,最终无法率领南方势力同北方“里应外合”对南方政权形成压制。

永嘉之乱后,南五朝中有心篡逆者,为何不勾结北方图谋南方政权?



总结语

简而言之,之所以南五朝有心篡逆者,也少有勾结北方图谋南方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出于胡族灭亡汉族王朝的历史溯源,造成了南方汉族王朝对于北方胡族王朝的仇视,也正是由此才有了南五朝多次北伐,却少有借助北方胡族政权力量来对抗南方的情况出现;二是南北方之间在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认同关系”,需要经历民族融合等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当中南北方之间在民族、文化上的矛盾依旧存在,也就在南五朝前期少有勾结北方对抗南方的情况;三就是即便因为在南方受挫王公士族叛逃到北方,也难以消除因为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影响,无法形成与北方“里应外合”对抗南方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