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長郡雨花外國語左家塘學校校長曹謙面對面:走近,方能走進


與長郡雨花外國語左家塘學校校長曹謙面對面:走近,方能走進

長郡雨花外國語左家塘學校校長曹謙

我們在冬日暖陽下,穿過鬧市,又沿著生活氣息濃厚的小區的牆根,拐過兩條丈把寬的小街,便走到了長郡雨花外國語左家塘學校的門口(以下簡稱長郡雨外左家塘)。它,“藏”在彎曲街巷的盡頭。

走近它,走進它。這裡建築之間相對緊湊,運動場、教學樓、食堂一目瞭然,校園內空地少,但安靜。

我們在這裡偶遇一場生動活潑的“陽光體育大課間”,與24個班級組成的1100多名學生不期而遇。站在不那麼寬敞的操場上,學生們卻滿面陽光。

對校長曹謙來說,過往中考學業、學科競賽成績的完美答卷,似乎都比不上孩子們此時發自內心的笑顏——這意味著此時的教育真正在走近學生、走進內心。

“教育就是不斷走近的過程。”曹謙梳理著自己的教育人生,“毫無疑問,走近,方能走進。”


走近學生,方能走進成長

曹謙生活在教育世家,因此,對於教師職業,總有著特殊的情感。2001年,從湖南師範大學畢業後,曹謙順利進入雨花區黎託中學(現長沙市雅禮雨花中學),成為了一名政治老師。這是他教育生涯的第一站,且一待就是15年。

剛畢業的曹謙,對教育還在摸索階段。在一次課堂上,一位男生擾亂課堂秩序,曹謙沒忍住,推搡了他。男生轉身負氣而走。這件事的結果是,這位男生一整個學期都沒再上他的課。

“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呢?我們真的走近學生了嗎?”曹謙開始反思自己。

後來,曹謙在雅禮雨花中學教初三。他為自己帶的8個學生精心準備了8個筆記本,每天通過日記的方式,與孩子們答疑解惑、深度交流。就這樣,曹謙真正走進了這8位孩子的內心。當然,8位學生優異的中考成績,也給這種教育方式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去傾聽孩子的聲音,去走近他們的生活,去嘗試走進他們的內心,這是教育真正發生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本身。”曹謙頗有感觸地說。

在走近學生的過程中,教育人曹謙也在不斷成長——不止於教學的智慧,更在於對教育的理解。

“所謂走近學生,其實就是在‘怎麼培養’問題上的深耕。在教育中,建立彼此的良性關係,非常重要。”

長郡雨外左家塘對於熱愛籃球的孩子,學校就是他們追夢路上強有力的助力者——學校享有提前招收外語特色學生及籃球、田徑特長生政策,與長郡中學長期合作,享受長郡中學本部對口直升生資格及其他省級示範高中指標生資格。

在長郡雨外左家塘,學校利用“7+n”長短課時,每週開設籃球、攝影、乒乓球、硬筆書法、素描、電腦編程、Flash 動畫、日語、聲樂、舞蹈、主持、民樂等多門拓展選修課,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發展方向。

“這是我們在思考‘怎麼培養’的舉措,本質上就是我們始終在思索如何更好地走近學生。”他說。

於曹謙而言,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當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走近教師,方能走進教育

對於長郡雨外左家塘1806班班主任餘偉亮來說,校長曹謙是班裡學生日記本里最喜歡的政治老師。能和曹謙一起組隊帶班,餘偉亮滿是興奮。當然,她也最怕來自曹校長的“靈魂三問”——“能幫我調課嗎?調到哪節課?被調的不是音體美吧?”

當會議與課堂時間起衝突需要班主任協調時,曹謙關心的總是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取消了音體美課程。

2017年,曹謙剛來這所學校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改變班級組成模式。“將選擇班級的權利還給孩子們,迴歸一個班級的正常生態圈。”曹謙將生源平均分配在信息班和課改班,並且在師資上也進行均衡分配。這樣做的結果顯而易見:學生的中考成績和核心素養得到雙提升,教師也在迅速成長。

不斷走近教師,是曹謙的治校理念。

“青年教師研究會是在他的指導下成立起來的,有50多位青年教師集結。”去年加入長郡雨外左家塘大家庭的屈如沛是研究會的會長,她打心眼裡感激校長對青年教師成長的關注。共讀一本好書、分享電影感悟,探討成長案例……青年教師的許多場活動,曹謙都全程參與。“在活動遊戲中,他不再是校長。更多的時候,他是青年教師的智多星,會幫助解決各種問題。”這是老師們對他最直接、最真實的評價。

而在教學經驗豐富的陳跳姣老師心目中,曹謙更是一位追求精緻的管理者。學校的各種制度、各部門的活動方案,他都要求必須在校務會上討論通過。每一次行政大會,陳跳姣都能從中找到解決之道。“還記得有個學生患狂躁症,情緒爆發時甚至影響課堂。”當老師們一籌莫展時,是曹校長提出對任何有問題的學生給予幫助和關愛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至於如何幫?他指導老師們:跟家長去交流,帶學生去醫院就診,聽醫生建議等。

“教師是教育發生的最直接實踐者。不走近教師,何以走進教育呢?”曹謙不斷問自己。


走近課堂,方能走進公平

全班同學盯緊屏幕,食指在答題位置上方待命,只待老師一聲令下。八年級王露芳老師的英語課堂,搶答現場“驚險刺激”。在接下來的任務型閱讀活動中,學生利用手中的平板將自己的答案寫下,王露芳老師利用講評功能,隨機抽取四位同學的答案在大屏上展示,及時評講結果。

在長郡雨外左家塘,信息課堂成為更普及的存在。區別於以前教學靠點名給孩子提供壓力和動力,現在,技術手段正在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互動工具、課堂遊戲、同伴競爭,這些都在讓學生產生緊張感,激發他們的興趣。

“課堂上的實時反饋方面,老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到了。”曹謙介紹,學生答題結果的拍照上傳與可視化這一功能,可以讓老師看到學生心裡在想什麼,及時掌握到學生的做題速度、正確率等信息,老師可以做到實時調整教學進度與手法,幫助學生更好把握重點和難點。

除了信息化平板化教學,家校共育線上德育、後勤管理智能化,也在形成整體智慧校園。

曹謙愛課堂,不然他也不會至今都兼任一個班級的政治課。他認為,智慧校園,便是讓我們更好地走近課堂,從而真正走進課堂。而在信息化時代,一切皆可為課堂。

“那是一個理應真正公平的場域,只是很多情況下會囿於現實。信息化帶給我們的,並非只是技術的更新,而是如何在這樣的場域中,更好地協調全體與個體,共性與個性。如此,才算真正地走進公平。”曹謙如此詮釋。

當然,走進公平,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當一步步探索。”曹謙笑著說。走近學生,方能走進成長;走近教師,方能走進教育;走近課堂,方能走進公平。多年來,教育人曹謙就是在不斷走近。他形容此為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的必經之路。

“真正的教育家應當首先是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關注是他們生命的一種自然延伸與提升,其中蘊含著最鮮活的生命形態,充滿著本色的活力與生機。”朱永新的這句話,也一直激勵著曹謙前行。

因為,走近,方能走進。


與長郡雨花外國語左家塘學校校長曹謙面對面:走近,方能走進

曹謙校長和學生交流

與曹謙校長面對面焦點問答:透過書籍,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Q:我平時很喜歡讀書,但總感覺自己讀書的效率不高,有時候看完書中的故事,並沒有特別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您有什麼閱讀的好方法可以跟我們分享?——彭靖桓(1702 班)

A:想要讀好書,一定要先學好歷史。任何一篇文章、一本名著,都有創作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也受到作者個人成長經歷的影響。比如詩歌,我們課本里的唐詩、宋詞,都是他們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學產物。為什麼詩詞這樣的文學形式在唐宋盛行,在其他時代,又換成了其他的文學表現形式?只有把歷史學好,我們才能夠弄明白這些問題,才能用一個更為立體的眼光來閱讀,才可能對書中的人和事有更為豐滿的理解和認識。大家讀書,不要用孤立的眼光來讀,把一本薄薄的書放到厚重的歷史中去讀,一定會有更多收穫。


Q:您在上初中的時候,讀什麼樣的書?您是怎麼來讀書的?——楊睿冰(1704 班)

A:我在大家這個年紀,讀國內作家的作品讀得比較多,但也開始嘗試閱讀國外的文學作品。在我看來,閱讀一定要豐富,不能把自己侷限在某一類文學作品之中。讀初中時,我喜歡閱讀國內的名著,因為這些作品和我的生活貼得很近,讀來有親切感;讀高中時,我從外國的名著裡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看到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的人如何生活,如何思考;上大學後,我閱讀了大量的哲學作品,開始用哲學的眼光來思考問題、看待世界。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塑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閱讀浪費時間,只要擠一擠,讀書的時間總是有的。


Q:上初中以後,我覺得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只能選擇一部分自己感興趣的書來閱讀,請問校長,市面上那麼多讀物,我們應該如何取捨?——洪宇翔(1704 班)

A:在我看來,讀書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每本書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點,每個作家也都有和其他作家不一樣的地方,這正是他之所以成名成家的原因。大家讀書,既要泛讀,增加自己的知識面;也要精讀,在有限的時間,抓住作品最精華的部分反覆學習,不能讀完一本書,心裡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比如有的作家擅長景物描寫,有的作家擅長人物刻畫,有的作家能夠把故事講得扣人心絃,我們就要在這些不同的點上多用一些心思,邊讀邊思考,他是如何做到的,我能不能像他一樣寫作。


Q:校長,您讀了這麼多書,可以給我們推薦一些對您影響很大的書嗎?——鄧彥湘(1702 班)

A:說到推薦,有很多專家和老師為大家量身選擇了初中生必讀書目,如果大家有時間,這些必讀的好書,尤其是四大名著這樣的文學經典,是肯定值得花時間去閱讀的。除此之外,我想為大家推薦《紅巖》《青春之歌》這類革命時期的文學作品,新中國成立至今,為什麼能有世界矚目的成就,是因為新中國有強大的生命力。你們成長在和平年代,享受著父輩祖輩創造的幸福生活,但很少有機會去了解我們的祖國是如何建立,如何一步一步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瞭解歷史,才能珍惜現在,所以我特別推薦大家多讀一讀紅色經典。

與長郡雨花外國語左家塘學校校長曹謙面對面:走近,方能走進

名家讀《十幾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