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陪伴、安慰……走進武漢戰“疫”前線的心理醫生

在武漢,新冠病毒的抗疫戰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很多患者治癒出院。生理救治還僅僅是一方面,對於很多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重症患者來說,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至關重要。目前,在武漢馳援的的精神心理醫生就有409名。他們要對患者、患者家屬,包括相關醫護人員提供心理諮詢。

這些心理醫生是如何工作的?他們工作的效果如何?記者對三位心理醫生進行採訪,記錄下她們工作的真實情況。

楊秀芳:“共情”讓重症病人走向光明

傾聽、陪伴、安慰……走進武漢戰“疫”前線的心理醫生

楊秀芳,38歲,從事心理諮詢師工作8年。2月7日到達武漢,她的工作主要是對重症病房裡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重症患者在身體恢復後有時會出現應激障礙、焦慮症、抑鬱症等精神心理疾病。楊秀芳的工作,就是要儘量減少或避免患者出現此類情況。

楊秀芳:有個病人各項生命體徵都在往好的方面發展,一切生命體徵都恢復正常的時候,他情緒崩潰了。他給家屬發短信,說我對不起你們,我想死掉,我想你們給我實施安樂死。因為經歷過在死亡邊緣行走過的害怕,他說他看見了無人機,看見了牆上有很多不存在的東西,他是切切實實感受到這種感覺。

記者:應該怎麼來幫助他們?

楊秀芳:這一點其實我覺得是找到他重新燃起治療信心的一個突破口。後來談到了他的家庭、他的愛人、談到他的孩子。

作為心理醫生的楊秀芳,採取的方式是對病人長時間的陪伴,建立起彼此間的信任。

楊秀芳:這種其實就是一種共情,去理解他,讓他感受到我們是和他站在一起,很多時候你站在那個地方,陪著他,沒有語言就是一種語言。在楊秀芳的陪伴下,很多患者心理上的創傷也逐漸得到了恢復,出院之後,他們給這位心理醫生髮來感謝的信息。

傾聽、陪伴、安慰……走進武漢戰“疫”前線的心理醫生

楊秀芳:去傾聽他們,他們如果願意說。而不是說教會他們怎麼做,其實他們自己真有很好的復原能力,只是要讓他們學會怎麼樣去察覺自己(情緒變化),很多時候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


葉嘉璐:幫助患者家屬度過哀傷期

傾聽、陪伴、安慰……走進武漢戰“疫”前線的心理醫生

葉嘉璐,30歲,從事心理諮詢師工作3年。2月21日到達武漢,負責傷痛輔導。她的諮詢者中,有些沒有辦法接受疫情中親人離去的現實,葉嘉璐的工作就是要幫助他們度過這段哀傷期。

實際上,對於心理醫生來說,面對面和病人進行溝通是主要的救治方式。但在眼下的武漢,因為感染管理的要求,大部分患者家屬心理諮詢都只能通過打電話的方式進行。對於要對親人逝去的諮詢者進行哀傷輔導的葉嘉璐來說,通過電話進行工作的難度更大。


葉嘉璐:有一個阿姨和老伴是一起青梅竹馬長大的,老伴兒在照顧她的時候可能被她感染了,她現在還不能接受老伴兒離開,覺得他還在病房裡,她很內疚。

記者:只能通過電話對你們工作有影響嗎?

葉嘉璐:肯定沒有面對面方便,能看到一些表情,你也可以給她一些安慰,就有一些互動,而不是單純地通過聲音。現在暫時只能這個樣子,頻率可能比一般的諮詢輔導要多一些。

記者:打電話能起到作用嗎?

葉嘉璐:肯定是可以的,他覺得有人在傾聽。一定程度上發洩了他的傷痛,他的情緒。很多人都是單獨隔離,完全找不到人訴說。

蔣莉君:“潤物細無聲”

傾聽、陪伴、安慰……走進武漢戰“疫”前線的心理醫生

蔣莉君,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醫生,38歲,從事心理諮詢師工作12年。她於2月21日到達武漢,負責醫護人員心理疏導工作。

在武漢,醫護人員的住處有著嚴格的要求,在醫院穿的外衣和鞋,需要掛在走廊,不能帶入房間內,醫護人員之間也不能經常聚集。蔣麗君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靠打電話或者發信息的方式完成。

蔣莉君:有的東西是潤物細無聲,他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掃二維碼找到我們,我會經常分享他們一些科普文章。

對於這些白衣天使來說,長時間穿著防護服,在密閉空間裡面對病人救死扶傷,心理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如何幫助他們疏解情緒,恢復正常工作也是心理醫生的工作重心。

在蔣莉君接觸到的醫護人員當中,很多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失眠狀況,有些醫護人員甚至出現了急性焦慮症。

其中一位醫生之前的工作地點是在方艙醫院,她需要指導所有出方艙人員脫去防護服。深怕自己的工作疏忽會造成其他醫護人員被感染,長時間的精神緊繃直接導致這位醫生急性焦慮症發作。醫院為她調換了崗位,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她也找到了運動、聽音樂等一些自我疏解的方式。目前,這位醫生狀況已經好轉。


記者:哪種方式對於你來說,最有效果?

醫生:運動、聽音樂,還是應該自己走出壓力,然後跟心理醫生交流。

蔣莉君表示,焦慮情緒人人都會出現,但是如果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疏導方式,自我壓抑後就會引發病理性的焦慮症,早期的干預和疏導都是很重要的防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