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智庫丨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

東方智庫丨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

東方智庫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轉載請聯繫電話即微信號19916759390。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東方網立場。

本文共4654字,閱讀需7分鐘


東方智庫丨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

全球疫情仍在加劇蔓延,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已經成為全球疫情新的“震中”,美國的情形同樣非常糟糕。從目前的局面看,西方多個國家的疫情似乎已經失控,短時期內很難扭轉,能夠儘量減少病例和減緩死亡人數的迅猛增加已屬不易。

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目前觀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東方智庫丨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

視頻截圖:馬克龍宣佈抗疫措施。(來源:歐洲新聞)

首先,缺乏強有力的疫情防控統一組織指揮和全面協調的體制機制。

美國是聯邦制,下面有50個州,還有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 C.)和多個海外領地,全國有3144個縣。雖然美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國防大權掌握在聯邦政府手中,但根據美國憲法,各州在其他方面有單獨的體系和權力,特朗普就是最強硬、把話講得最狠,甚至宣佈全國緊急狀態,也無法解決聯邦政府與各州縣市政府之間,在具體應急機制、應急資金、應急資源、應急人員和應急設施設備等諸多方面的順利對接、協調統一、管控應對一系列實際問題,以致聯邦政府的很多政策宣佈,包括白宮提出的防疫抗疫指導方針,大多浮在表面。

德國、瑞士也是聯邦制,與美國有很多類似的問題。法國和意大利雖為共和國,但下面分為多個大區、省市,實際權力也很分散,平時彼此之間的矛盾隔閡就不小。西班牙、比利時是王國,行政等權力實際也不集中,如西班牙全國劃分為17個自治區、50個省和8000多個市鎮,情況非常複雜。

東方智庫丨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

視頻截圖: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宣佈防疫救援“政策包”。(來源:CNBC)

荷蘭王國由本土12個省和海外領地組成。海外領地由聖俄斯塔休斯、薩巴、博納爾3個海外行政區和阿魯巴、庫拉索、荷屬聖馬丁3個自治國組成。荷蘭政府的權力僅限於國防、外交、國籍和引渡等方面,阿魯巴、庫拉索、荷屬聖馬丁3個自治國皆有各自完全的自主權和自治權。

另外,即便聯邦政府、中央政府有統籌權,但因立法、行政、司法獨立,這些國家的政府實際上也受到各種掣肘,很難快速形成統一意志和決策部署。在應對疫情危機等緊急情況時,難免發生互相扯皮、推諉和行動遲緩,甚至各行其是,缺乏應有的合力與效力。美國各州抱怨就很多。

歐盟去年12月以來組成新班子,並顯示出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在推進歐盟建設方面少見的團結協調與集體行動。以馮德萊恩為實際主心骨的歐盟,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意志、決心和措施的力度都很大,歐洲央行也很快顯示出全面支持配合,但歐盟有27國,其抗疫決策與協調行動比歐美單個國家行動更難。

僅宣佈歐盟國家關閉邊境30天,就立即遇到了一系列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

東方智庫丨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

視頻截圖:馮德萊恩談歐盟抗疫。(來源:歐洲新聞)

歐洲新聞為此評論說,歐盟在抗疫方面決策部署和行動一致了,但可能歐盟聯合體將鬆散了,因為27個成員國國情和區位不同,各有各的難處。這些國家加入歐盟都是為了得到更多利益,若結果是付出多於獲得,制約多於獨立,將難保有國家會變成第二個英國。

其次,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西方國家領導人心態複雜,決策受掣肘。

輿論認為,在疫情爆發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裡,西方一些國家當局在應對疫情方面表現出麻痺大意、輕視忽視,不是猶猶豫豫、患得患失,就是避重就輕,生怕經濟受損。

一些評論指出,一些西方國家的領導人面對疫情和民眾,“花拳”打得不錯,“公演秀”不斷,但就是遲遲不出真招。華盛頓在過去兩個多月裡,都堅持認為美國實力強大,新冠病毒沒什麼了不起,不斷稱疫情在中國,美國沒有,美國不過幾例,美國的疫情完全在控制之下,美國完全能戰勝病毒。特朗普的這些言論,現在被美國媒體回放,不僅成了笑料,而且成了重要的證據,對其很不利。

倫敦更有自己的一套。一向強硬果斷的約翰遜首相此次面對疫情,一直在與其英國皇家醫學科學專家等顧問團隊分析疫情,研究對策,但作出的判斷是疫情遲早會過去,甚至公開提出“集體免疫”,先讓英國一些人感染,看看疫情究竟有多嚴重,只要很多人感染了,國民就有免疫力了,理由是英國有限的醫療資源應該用到最關鍵的時刻。

東方智庫丨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

視頻截圖:紐約市長批評特朗普應對冠狀病毒疫情不力。(來源:CNN)

在遭到世衛組織的嚴厲批評和本國輿論的激烈抨擊後,約翰遜從3月15日以來轉變態度,強調抗疫,但至今不願做出對英國甚至僅對倫敦完全封鎖的果斷措施,導致英國疫情從最早的倫敦地區的幾例擴大到英倫三島全部地區。

有英媒分析,其實約翰遜心裡很明白,他遲遲不肯強硬出手,

很可能與英國精明的“嚴酷計算”國家戰略傳統有關。從二戰到冷戰、核戰,英國一直都是採取“以有力進攻”取代被動應對準備的“精明嚴酷計算”,當年英國不挖防空洞,不大量建設鋼筋混凝土掩體,而是悄悄地加快發展自己的先進軍事力量,準備在遇到來敵轟炸時犧牲一部分民眾,當局堅持認為這才是英國的“精明算計”應對上策。

其他一些歐美國家領導人,也出於國家穩定、經濟減少損失以及民眾情緒、政治文化和生活傳統考慮,不願採取其他國家已被事實證明行之有效的封城等嚴格的防控措施,以致錯失了防控疫情的最佳時機。

東方智庫丨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

視頻截圖:約翰遜宣佈關閉英國酒吧等餐飲場所。(來源於英國社交媒體)

但嚴酷的事實在不斷教育他們。曾在奧巴馬執政時期任美國國防部長和中央情報局長的萊昂·帕內塔,近日在接受美國多家媒體採訪時,認為特朗普總統的抗疫態度已經從最初的套路變為實際行動的開始,因為他已別無選擇。

第三,西方多國擔心經濟下滑,救市救企考量重於疫情防控。

大西洋兩岸的歐美國家,從2018年下半年以來都面臨日益加大的經濟下行和民眾不滿的壓力。華盛頓雖一直吹噓美國經濟強勁發展,就業率創新高,股市連創新高,已經實現美國“偉大的迴歸”。但很多分析認為,其實美國經濟有表裡不一的兩面性,尤其美國股市的泡沫太高了,特朗普高調張揚,主要是為了在今年的大選中以經濟為王牌贏得連任。面對美國大選戰日益激烈,特朗普腦子裡主要想的是如何保住並進一步刺激經濟發展,恐怕對疫情並沒有看得那麼重。

約翰遜在今年1月底帶領英國強行脫歐後,也試圖儘快結束與歐盟、美國等的經貿談判,力爭英國利益最大化,目前談判正處在關鍵時刻,因此約翰遜不得不將心思集中於經貿。另外,他作為英國新首相,曾經在去年的黨內選舉和全國大選中,都發誓要帶領英國重新輝煌,如果經濟搞不上去,顯然有失民望。

東方智庫丨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

視頻截圖:疫情中的倫敦地鐵。(來源於社交媒體)

德國經濟一向穩健強勁,長期被譽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但去年以來也開始走下坡路,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作為德國經濟主要支柱的出口在大幅下滑。即將退出政壇的默克爾總理,不願看到連續10年保持增長的德國經濟發生衰退,以免出現黯然離任的場面。

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的經濟近年來更是不景氣,尤其意大利經濟警報連閃。這三個國家因為經濟不振,社會矛盾激化,國民嚴重不滿。因此面對突發疫情,在採取措施大範圍關停企業和中止經濟活動時,領導人有點猶豫,他們不得不觀察疫情發展態勢,在萬不得已時才動真格,以免因大範圍關停而致經濟雪上加霜。

第四,西方多國採取的封城等硬性疫情防控措施,不夠嚴格和紮實。

意大利是全球首個宣佈封鎖全境的國家。之後,西班牙、法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也採取了部分封城措施,後又宣佈擴大為全國範圍“封鎖隔離”。美國加州等多個州也相繼實施了封鎖措施。

就這些國家本身而言,這些防控措施已經是罕見的,甚至是史無前例的。但從全球看,特別是與中國等國的嚴控措施相比,這些國家的嚴控措施力度還是不夠的,特別是其中的漏洞不少,也就難免造成了病毒傳播和疫情繼續擴散。

面對“封城”,西方國家從上到下的心態及其複雜。理論上,不少人贊同“封城”,但在實際執行中執行不嚴,甚至反對聲浪、牴觸情緒和衝突行為相當多。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西方國家國情複雜。由於政治、歷史、文化等原因,不少人行為散漫,不願意接受封城等嚴格管束。西歐國家在這方面表現尤為突出。約翰遜首相多次規勸人們遠離社交,但英國媒體報道說倫敦等地的一些酒吧“仍然人滿為患”,結果英國最近三分之二的病患死亡與此有關。意大利社會的亂象更多,一些人依然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白天和晚間都有人從隔離區溜出小聚。

二是西方多國在封城方面遇到法律障礙。應對新冠病毒被多國宣佈為“一場戰爭”,多國領導人甚至已自稱為“戰時總統”,不少輿論甚至認為目前的防疫戰不是戰爭但勝似戰爭。然而,人們遭遇的畢竟不是硝煙瀰漫,以致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依然對疫情的極其嚴重性、危害性普遍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英國媒體報道說,倫敦等地的一些年輕人認為“一品脫啤酒仍值得一喝,老年人認為英國人趕走了納粹分子,所以他們不會被微小不見的病毒所嚇倒”。當局對那些違反禁令者也是應對不嚴,處罰不重,而相當多的人則滿不在乎。

在法律上,德國迄今沒有全國統一的“災難法”,僅有“緊急狀態法”,但該法描述的主要是內部和外部軍事威脅,對於新冠病毒這樣的大流行病表述不夠。而且德國還是在經過長期的激烈辯論後,才於1968年通過緊急狀態法的,但僅將該法作為德國《基本法》的補充部分。因為,當初的魏瑪共和國結束時頒佈的緊急狀態法導致了納粹政權的崛起,這一歷史給所有德國人留下了難以抹去的記憶。因此緊急狀態法的批評人士認為,國家不應再次“簡單”地超越公民權。

英國等國也被認為在法律上缺乏應對嚴重疫情的有力和明確支持。即便法律上涉及,要真正按照法律實施封城等嚴控措施,程序也較複雜,輿論也較混雜,民意也難統一。而當局出於目前的疫情需要實施嚴控,又擔心給自己帶來麻煩和政治、法律後遺症。

東方智庫丨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

圖片說明: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3月20日通報疫情。(來源:世衛官網)

三是西方多國領導人雖強調加強抗疫,但顧忌民意和民眾情緒較多,因而表態軟弱,行動遲緩。3月17日晚,默克爾總理發表其近15年總理任內極其罕見的電視講話,表示疫情嚴重改變了德國的生活,但表示自己很清楚關閉全國活動場地、學校、幼兒園和兒童遊戲場是多麼殘酷的決定,因為“這些限制措施是聯邦德國從未有過的”,她同時強調了德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我們不依賴強制,而是依賴共享知識以及通力協作”。這樣一來,德國一些人又感覺到他們有自由度了。

約翰遜首相在宣佈政府的防疫措施時,被認為幾乎是像民主論壇上的討論者,始終避免使用“要求”“必須”“嚴禁”之類的強硬用詞。

甚至連93歲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雖面對疫情心急如焚,但她在3月19日直接向國民喊話時,也只是意味深長地指出,“我們國家的歷史,是由人民和社區團結起來共同建設的。我們都被建議改變我們的正常生活習慣和規律,以實現我們所居住社區的更大利益……在這樣的時刻,我想起了我們的國家的歷史是由人民和社區團結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而建立的,集中我們共同努力,著眼於共同目標”。輿論注意到,她通篇沒有提出英國應該採取強硬的管控措施。

英國《太陽報》的評論指出,如果英國沒有全體國人的共同努力、共同剋制和遵守,“我們就無法戰勝冠狀病毒,擺脫這場噩夢”。 歐美一些輿論指出,現在國家和國民已經處於極度的生命危險之中,還在空談什麼“自由”,這樣做豈不是在自殺嗎?有評論責問道:“此時此刻,生命和自由浪漫,究竟哪個重要?”

四是一些西方國家領導人實際上仍然念念不忘經濟、市場和就業等問題,擔心防控措施過於嚴格,特別是採取全面封城隔離等,會導致國家經濟全面停滯。曾準確預測2008年金融危機的美國對沖基金公司預計,如果疫情得不到快速遏制,美國將因此損失2萬億美元,GDP將降低幾個百分點,美國將有數千萬人被迫失業。另外,西方多國領導人還擔心採取封城等硬性措施,會給政府帶來現實和長久的很多麻煩,僅引發的商業和勞工糾紛及賠償問題,就不好解決。

(本文作者為東方智庫首席研究員)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精彩推薦

東方智庫丨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

東方智庫丨西方多國為何疫情防控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