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左明雪


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他原本在刘备手下效命,后来投靠了曹操。那么,徐庶的能力到底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呢?下面我根据演义和正史,分析如下。

徐庶的能力,丝毫不逊色于诸葛亮和庞统。

在正史中,不能直接体现出徐庶的谋略,但是可以从侧面看出他并非常人。当时刘备驻扎在新野,没有多少兵马和谋臣。徐庶看出了刘备是个雄才大略之人,并没有因为他现在的落寞,就轻视他。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刘备成了蜀汉政权的开拓者。

再一个,徐庶投靠刘备后,向他推荐了诸葛亮,说他是“卧龙。一开始刘备还想让诸葛亮自己前来。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常人,非他亲自前去不可。最后,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诸葛亮。而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为蜀汉政权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可见徐庶是个很有眼光的人。

在演义中,可以直接看出徐庶的能力。司马徽,号称“水镜先生”,给刘备推荐了卧龙和凤雏,说他们是“王佐之才”,得一人可得天下,但是可遇不可求。后来徐庶化身单福,追随刘备,帮他破解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并设计夺取了樊城。可见徐庶的能力,不亚于诸葛亮和庞统。

那么,徐庶为何不愿意再追随刘备呢?

第一,徐庶不想背上不孝的骂名。

徐庶出身寒门,正史中没提及他的父亲,可见他的父亲应该是英年早逝。也就是说,徐庶出身单亲家庭,自幼和他母亲相依为命。徐庶很感激他的母亲,他的孝顺在当时也是出了名的。后来刘备集团被曹操追击,徐庶的母亲被俘。可以想象,徐庶当时的心情有多低落了。徐庶对刘备说,原本想跟他共图霸业,但是现在他的母亲被曹操所俘,他只能就此别过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如果徐庶继续辅佐刘备,曹操定会杀了他的母亲,以泄私愤。徐庶为了救自己的母亲,只能离开刘备。

当然了,在演义中就不是这样的情形了。曹操听说徐庶有才,破解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于是很想得到他。在程昱的建议前,曹操将徐庶的母亲召来许昌。之后,程昱仿造徐庶母亲的字迹,给徐庶修书一封,让他速来许昌。

第二,徐庶不想背上“忠臣不侍二主”的骂名。

却说徐庶离开了刘备,来到了曹营,才发现自己被骗。徐母大骂徐庶说:古忠孝不能两全,刘备是大忠大义之人,而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你怎么能这么糊涂!徐庶听到后,惭愧不已,倒伏在地。当然了,徐庶也不可能再去辅佐刘备了。因为他已经离开刘备,并去了曹营,就应该为曹操出谋划策,怎么能“背曹随刘”呢?

第三,徐庶的母亲葬在许昌,时常需要祭奠。

徐庶的母亲深明大义,她不想因为自己的存在,害得儿子辅佐“曹贼”,于是就自缢身亡了。徐庶得知后,悲痛欲绝,将他的母亲葬在许昌之南原,并时刻祭奠。从此之后,演义中再也没有徐庶的身影了。不难想象,徐庶定然不会辅佐曹操,因为是他害死了自己的母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就是这样演化而来的。但是徐庶也不会去追随刘备,因为许昌有他母亲的坟墓,他实在割舍不了。

那么,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们的观点。


元哥说三国


先说说徐庶的能力吧,裴松之在《魏略》中记载了徐庶。徐庶和孟公威、石广元、诸葛亮一块游学,他们学问都非常精进。但诸葛亮谈论天下大势时,认为他们只能做到刺史,郡守,他们问诸葛亮能做到什么官,诸葛亮则是笑而不答。所以,从他们这番问答来看,徐庶离诸葛亮的能力还是很差一段距离的,其实这也是废话。

不过按青州刺史田楷、北海太守孔融、江州太守李严、城阳太守邓艾的标准来看,徐庶的能力跟他们应该在同一个档次上,在三国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了。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荆州。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但是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曹操抓住徐庶的母亲后威胁他,徐庶考虑再三,还是辞别刘备,投靠曹操。但是其后并未有出色的表现,魏文帝时,大约十五年后,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纠弹百官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察部的一般干部;右中郎将,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局的一般护卫将领。都不是大官,尤其是在三国那个动荡年代中,魏国内部没有什么大事需要徐庶处理,基本算是混混日子的清闲官员了。

徐庶当初选择跟随刘备,肯定是想有所作为的,但到了曹操那里,能力并不算特别出众,忠诚度就更不用说了,自然也就不会获得重用。

徐庶不愿意再归刘备,是因为他和诸葛亮一样看清楚了当时的局势,天下三分之势已成,以他的能力,来蜀国一样也改变不了这个局面,不如在魏国潜伏,以待时机。可惜他死的也早,没有等到诸葛亮攻到长安的那一天,否则蜀军兵不血刃收复长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关注东西纵横弹,每天听一段东西方最前沿的发展趋势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历史。


东西纵横弹


其实徐庶离开刘备一直都是个迷。

演义里说,徐庶因为母亲落到了曹操手里,徐庶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于是哭哭啼啼的拜别刘备,找自己母亲去了。

找到了母亲,母亲却很诧异徐庶突然到来,知道原委后,还大声斥责徐庶,数落他不该来此,男儿当以家国为重,不该眷顾自己老母。

于是从此,徐庶就与母亲相伴,从三国演义中淡出了。

以上就是演义中的情节。

曹操真的会做这种事吗

曹操把徐庶的母亲带过来,安顿好,这在外人眼里看来就是软禁吧。

然后给徐庶带信,你母亲在我这里,快来我这里吧,这在外人眼里是威胁吧。

曹操会做这种事吗?

翻遍三国演义,似乎从未见曹操使过这种不入流的手段。

用这种手段逼着徐庶来,徐庶来了也不会真心为曹操效力,曹操不傻,不会不懂这其中道理。

看看关云长,曹操也没有宁可放在我这里烂死,也不让你出去的做法啊,由着那关羽杀了好几个将领,一路横冲直撞的出去了。

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他非常的爱才,他也很重才。

所以,我认为曹操不会做这种事。

徐庶怎么不回去刘备身边

徐庶和他老母亲谈话过后,便淡出三国演义,也没有回刘备那里。

按曹操性格,徐庶要走,曹操不会强留,徐庶大可以带着母亲回到刘备那里去。

曹操不是土匪,没那么心狠手辣。

但是徐庶既没带母亲回去,也没自己跑回去,这真的很蹊跷。

照道理孝子应该听母亲话,他母亲让他为刘皇叔卖命,他就该为刘皇叔去抛头颅洒热血。

什么也没发生,这很奇怪的。

其实真相就是徐庶是自己出走

按我看来,这个故事的版本应该是这样:

徐庶跟随刘备有阵子后,发现了刘备的真实野心,也看到了刘备的真实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后悔。

此时,曹操已经发现了徐庶的才能,很想把他招揽过来,听说徐庶的母亲独自在家,无人照顾。曹操就很热心的让人把徐庶的母亲接了过来,好好的照顾着。

徐庶收到了曹操的书信,知道了母亲的近况,聪敏的徐庶马上计上心来,哭着跑去向刘备哭诉。

刘备内心自然不舍得徐庶走,徐庶一走,刘备就没有参谋了,但是刘备仁义的包装享誉四野,没办法,刘备只得装着大度,送走了徐庶。

徐庶见到了老母亲,待老母亲说完,徐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听罢,徐庶母亲也没再多言。

为曹操出力,徐庶必然不肯,曹操也不逼迫他,这也不是能逼迫的事,而徐庶也不会再回到刘备身边。

看淡一切的徐庶,选择了陪伴母亲终老,不再过问天下大事,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以上个人观点,非三国演义观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智者。他有多厉害呢?

刘备是荆州遇到徐庶的。徐庶当时化名单福。初遇时,刘备有一匹千里马,名唤“的卢"。徐庶说"此马能妨害主人,终究必害一人。害过一人后就没事了。"徐庶劝刘备将马送与一位有仇的人。待害死了那人再骑。刘备听了十分生气,说:"你刚来,不教我走正道,却教我去害人。你这样的人,我无法和你共事!"徐庶立刻道谦说:“请你莫怪。我一向听人说你为人仁德。没敢就相信,故以方才这番话试试你。"刘备闻言也转怒为喜,拜徐庶为军师,训练本部人马。

你看,徐庶用一匹马便试出了刘备的人格。如果刘备不是仁德之人,他是不会为刘备效力的。

当时,曹操想取荆州,派曹仁,李典并吕旷,吕翔率三万人屯扎于樊城。吕旷,吕翔二人向曹仁请战刘备,曹仁予其精兵五千。时刘备住新野。闻曹军来,徐庶从容布置伏兵,结果大获全胜,赵云枪杀吕翔,张飞矛毙吕旷,曹军大半被擒获。

败军回报曹仁,曹仁大怒,与李典率二万五千人马,杀奔新野。

新野城下,两军对阵。曹仁摆出一阵,威胁刘备。徐庶识得此阵为“八门金锁阵",令赵云依法进击,将敌阵破坏,曹军败去。

其夜,曹仁与李典率军劫刘备军寨,又早为徐庶料到,事先安排伏兵。待曹兵进寨,四面放火掩杀,曹军大败。曹仁率败军逃到樊城,樊城已被关羽占领。原来是徐庶定计,先派关羽乘虚取了樊城。到这时,曹仁才得知,刘备用了徐庶为军师。

曹仁回许昌,将情况报告曹操。曹操问底下谋士,才知徐庶根底,又知徐庶最孝,便派人将徐庶母亲接到许昌,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徐母敬刘备,鄙曹操,坚决不答应。曹操依谋士计,善待徐母,骗得徐母字迹,仿书一封,寄给徐庶,召徐庶回。徐庶知母在曹营,心急如焚,立即告辞刘备。

临别时,徐庶郑重地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

徐庶到曹营。曹母气极而自杀。从此以后,虽曹操一直优待徐庶,但徐庶终身未给曹操出一策。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样一句成语。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手下谋士众多。可是,在这里,为了得到徐庶,他竞用了胁持徐母这样的下三烂的办法。这从反面证明了徐庶确是相当厉害的人物。

徐庶虽然终生未为曹操设一策,但也未在母死后寻机回刘备处。这原因,第一,是刘备有了诸葛亮辅佐。徐庶是诸葛亮的好朋友,他明确承认,自己的才能远不如诸葛亮。第二,徐庶有士人节操,不願意反反复复。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徐庶能力有多强这个问题,我认为徐庶的能力与诸葛亮应该是伯仲之间的,徐庶在兵法上应该稍微胜于诸葛亮,而在治理国家上诸葛亮应该胜于徐庶,而两者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才华。

为何不愿再归刘备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徐庶本人的观念决定的,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当年徐庶保刘备,因为母亲被曹操劫持,徐庶为了尽孝,被迫离开刘备去曹操阵营,虽然之后回来一次劝刘备投降,实则是借故来见刘备。当刘备劝他回来的时候,其表达了他的价值观,当时名士都是重气节的,既然已经从刘备身边到曹操阵营就要有始有终,否则不知道内情的人以为徐庶为人善变,看哪方有利就去哪方,这是对其人格的侮辱,所以,即便其母亲去世后,他依然留在曹营。



2. 基于现实的实际情况,这是现实决定的。在徐庶离开刘备之时,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其与诸葛是好朋友,以前经常在一起喝茶聊天下,知道诸葛亮的智慧与才能。当母亲去世以后,刘备已经将诸葛亮请出山,刘备正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按部就班的实施着,他与诸葛亮两人属于伯仲之间,况且之后刘备又将凤雏收到帐下,人说得卧龙和凤雏一人就可得天下,何况现在已经得两人,徐庶再去,处理好了可以促进刘备统一天下,如果处理不好,毕竟有才能的人在一起会产生异议和不和谐,会造成矛盾影响刘备的统一进程。所以,徐庶不会回刘备身边。



3.刘备的发展形势良好。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的发展虽然有曲折和失败,当时刘备所采取的措施都是诸葛亮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即便有徐庶在,也会采取这样的战略和战术。所以,在徐庶看来刘备发展已经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规划来进行,按照当前刘备的发展,应该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

所以,徐庶不会再次回到刘备身边。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拙见,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徐庶曾经和伏龙凤雏这些人都是朋友,他的才能和诸葛亮庞统相去不远,也是人中龙风,三国时期最高明的谋士之一。


徐庶刚开始扶保刘备的时候。曾大破曹仁于新野,他的才能这才引起曹操的注意。然后曹操才想办法想把他弄过去。

曹操想的办法就是用徐母来挟持徐庶弃刘归曹。因为曹操听说徐庶是个孝子。挟母赚子必能成功,果然,此计一施立竿见影。徐庶听说母亲被曹操“请”到许昌去了,立刻就乱了方寸,又见到曹操假造的徐母手书,只能与刘皇叔洒泪而别奔向曹营。

徐庶并非不疑书信有假,而是因为徐母在曹营是真。别的己无关大局。他若不去曹营,徐母必有杀身之祸。

徐庶的才能我们还可以通过火烧赤壁这一段一个细节来了解一下。

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前,庞统用连环计把曹操的战船绑在了一起。为火烧做第一步准备的时候就被徐庶识破。除了徐庶,曹营再无第二人有这个预见能力。庞统献完计刚刚走到江边。徐庶一把将他拽住说:“你做的好大的事情。”差一点把庞统吓得魂飞天外。以为自己的计谋被别人识破了。当他心神稍定发现拽住他的人是徐庶的时候,才放下心来。由此可见徐庶有多么厉害。后来火烧赤壁,曹操大败。徐庶安然无恙。因为在火烧赤壁以前,徐庶早早向曹操请命去守别处。当时曹操心里还很高兴,这徐庶徐元直终于是被我感动了。如果曹操知道徐庶是看清了孙刘火烧赤壁的计谋而避险,不知会不会一怒砍了徐庶。


三七配红花


徐庶曾是刘备手下足智多谋的一名得力干将,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才华甚至不亚于诸葛亮。他曾帮助刘备多次挫败曹操,甚至在一战之中就让曹操损失了两员大将,同时又巧夺攀城,可谓是诸葛亮之前刘备身边最得力的一位谋士。

当时水镜先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其实也是徐庶劝导刘备放下身段,这才让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这样一位有才智、神机妙算之人,一直是曹操的心头大患。曹操觉得此人必须为自己所得,所以他假借绑架徐庶母亲为由,让他进了曹营。徐庶明知此事为假,母亲知道此事之后也让儿子弃暗投明,可是徐庶却不愿再归刘备,这到底是何缘由呢?

徐庶

首先,是出于徐庶的尽孝心理。《三国志》中记载,当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掳后,徐庶辞别先祖时说了这一段话:“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对于徐庶的重要性。再看罗贯中的笔下,更是将徐庶的“孝”无限放大。

徐庶这样一个极赋智慧、堪称神机妙算之人,在接到母亲书信之时,绝对能够看出此封书信并非母亲的亲笔,也可以猜出这很有可能是曹操让人假造的书写。然而这个时候,他已经无法只按照理智去判断,为了母亲的安危,徐庶无法接受任何可能存在的风险。

更何况,对于古人而言,他们立身处世都是以“忠孝为本”,一个对父母不忠之人,又怎可能对上级朋友尽忠尽孝呢?出于为母尽孝的心理,徐庶只能辞别先主,转身去了曹营。

刘备

其实去了曹营,徐庶也是有再次返回刘备身边的机会的。徐庶的母亲为了让儿子不背负“弃明投暗”的罪名,她对儿子的这种做法进行严厉谴责,甚至自缢身亡来反对徐庶投靠曹操。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时候母亲亡故,徐庶即便身在曹营也无法对母亲尽孝,更何况他母亲的死亡皆是因曹操而起。所以徐庶正常的做法,应该是仇恨曹操再次回归汉营,而且,他的确有两次可以回归刘备身边的机会,然而,他都没有选择这么做。这其中,当然不仅仅出于对母尽孝的缘故。

曹操

其次,这是出于徐庶“仗义”,对曹操赏识的感恩心理。曹操将徐庶的母亲掳至曹营,只是为了求得这一枚贤才,他甚至安排了非常多的人照顾徐庶母亲,从未对徐庶母亲过任何加害;更何况,曹操对待学术也是十分尊重和信任的,他不惜背负恶毒之名,假造书信以换取徐庶,其实就是因为对学术的看重。

除此之外,他甚至还派徐庶去独守散关。曹操待徐庶的好无法更改的事实,这种“好”反而变成了学术的一种心理负担,权衡了孝道、忠道,他最终还是留在了曹操身边。

徐庶

最后一点,徐庶不回归汉营,更是出于一种“尽忠”的心理。刘备曹操二人对于徐庶而言,一位是有着知遇之恩的明主,一位是对他善待有加的新主。他可以做到在曹营“一言不发”,可是他一旦回归汉营,势必就会让曹操腹背受敌,这样一来反而让他失了“忠心”。如若他继续待在曹营,反倒可以对旧主、新主都达到尽忠的目的,只可惜徐庶一身身处在复杂环境之中,尽孝而未能尽孝,尽忠而未能尽孝,反而让他大事难成。


鸢飞九天2018


三国群雄并起,谋士颇多,不胜枚举,徐庶是名士之一,但在三国中其才华被淹没在曹魏文帮之中,得不到展露。

据三国演义载,徐庶与孔明、崔州平、 孟公威、石广元皆为密友。司马薇说,孔明具有宏观大略,而其他四人皆“务于精纯”。可见,徐庶还是有才华的,但不如孔明。徐庶辅佐刘备仅指挥过“新野之战”,打得曹仁丢了樊城,星夜投许昌。徐庶这一战打出水平,同时也打出了曹操的计谋——“协其母赚其子”。结果,徐庶离开刘备,奔赴许昌,发现是曹操之计,其母自杀后,徐庶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在魏国郁郁而终。

那么徐庶为什么后来不回来继续辅佐刘备?

主要是徐庶不想当叛徒,既然已经在魏国为官,辞官而去是不可能的,因为曹操不可能同意;偷跑又有损人格,会落下不忠不义的臭名。

总之,徐庶在三国是一个悲剧人物。

真是个——

恰得英主展抱负,

又被赚到许昌来;

母义殉身绝后忧,

只为忠名聊此生。


古道D调


初次用兵,即大获全胜

徐庶,字元直,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期间结交的好友。后来,在北方难以立足的刘备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被刘表安置在新野,徐庶久闻刘备之名,于是主动前往投效,被刘备拜为军师,并施计大破曹军。徐庶足智多谋,成为刘备智囊后,帮助实力弱小的刘备整饬军伍,并在新野用计挫败汹汹来犯的曹军。

徐庶军事能力很强,不仅刘备对他的才智很是叹服,就连心高气傲的关羽、骁勇善战的张飞都对他敬佩有加。

走马荐诸葛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话说徐庶帮助刘备在新野打败曹军后,曹操得知徐庶是帮助刘备取胜的关键人物。为了击败刘备,曹操用计把徐庶老母诓骗到许都,并冒用徐母的名义给徐庶去信要其赶赴许都相见。徐庶是个大孝子,接信得知母亲患病 ,且被曹操绑票 ,竟信以为真,他心急如焚,决定立刻动身前往许都。

刘备虽不忍徐庶离去,但也不好阻止人家尽孝啊,更不忍曹操以此要挟徐庶,因此勉强同意徐庶去许都。

在送行路上,刘备万般不舍,本已远去的徐庶又折返回来, 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乃人中龙凤,天纵异才,定能帮助刘备建立王霸之业,这是刘备第一次听到诸葛亮大名,如此才有后来“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

徐庶对刘备分析道,鉴于您和曹操势同水火的敌对关系,我虽赴曹营,但终身不会替曹操出谋划策,哪怕一条有价值的计策也绝不会提供,由此衍生出一句著名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被骗到许都,老母却毅然自尽,他果然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

徐庶火急火燎的赶到许都,却发现老母亲好好的,无灾无病,顿时明白这一切都是曹操的诡谋。徐母是个深明大义之人,见徐庶风尘仆仆来到许都,知道是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为了让徐庶和曹操彻底决裂,她毅然自杀身亡。

当然,这只是小说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徐庶极善用兵,且深谋远虑,因此引发曹操忌惮,并不惜用绑架其老母的卑劣手段进行要挟,以拆散刘、许搭档,可见他绝非等闲之辈。同时,徐庶事母至孝,为了老母的安危不惜抛却自己的事业与理想,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徐庶虽然逼不得已去许都,但恪守道德底线,坚决不做损害自己旧主的事,还举荐诸葛亮代替自己。其所作所为已堪称仁至义尽了。
刘备虽然求贤若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却在徐庶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端的是以人为本、不强人所难。

徐母虽是一老太太,但也心怀汉室,为了不拖累儿子徐庶,同时督促他重归刘备阵营,辅佐其完成正义事业,不惜舍身取义。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老母已死,没了牵挂的徐庶为何不重归刘备麾下呢?

徐庶因何不愿归刘?《三国志》的记载隐隐给了答案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徐庶投奔曹营的详细过程。

曹操率军在长坂击溃刘备时,在乱军中意外虏获了徐庶的老母亲(请注意,是意外抓获,而不是设计绑票)。徐庶得知老母身陷敌营,方寸大乱,以手指心对刘备说,我本想辅佐您成就王霸之业,但现在与母亲失散,心神不宁,已经没心思干事了,请容我向您告辞。话毕徐庶就去见曹操了。

按《三国志》所载,徐庶入曹营后,竟没有消极怠工,虽未替曹操出谋划策(或因曹操谋士众多轮不到他),但也做了许多其分内应该做的工作,最终被曹操晋升为御史中丞。在此期间,徐庶似乎从未动过重返刘备阵营的念头。而史料也没有记载徐庶老母悬梁自尽的只言片语 ,可见是小说家杜撰之事。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只是因为老母亲被曹操抓获,徐庶就改换门庭,彻底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去辅佐曾经的敌人了吗?

很显然不是。首先,雄才大略、气度恢廓的曹操不像演义小说里说的那样,使出龌龊小人手段绑架徐母以要挟徐庶。在《三国志》中,曹操得到徐母完全是一起意外事件,乱军中的一次偶然而已。

新野在荆州以北,弹丸之地,且无险可守,曹操击刘备虽遇小挫,但发起反击后一举消灭刘备绝非难事,根本没必要抓捕徐母、诳骗徐庶,用通过摧毁刘备智囊的办法来击垮刘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伎俩都全无用处,都是螳臂当车。

彼时,汉室衰微,群雄争霸,为了争夺天下,大家都在不遗余力的网罗人才,登高望远、胸怀大志的曹操绝不会去干乱杀竞争对手刘备麾下一名谋士的母亲而遭天下人唾骂、失去人心的蠢事。相反,他会厚待徐母,以获取求贤爱才的好名声。比如他当年杀掉反复无常的吕布,后又忍痛将不愿投降的陈宫处死,却将陈宫的老母接到许昌奉养,给她养老送终,后来还替陈宫的女儿找了个好人家,将她风风光光的嫁了去。

因此,可以断言徐庶之母被曹军所获并不是徐庶弃刘投曹的真实原因。如果真是被要挟而投曹 ,他就会像小说里描述的那样“一言不发”了,既然他因内心抵触调动不了工作积极性而消极怠工的话,又怎会官至御史中丞呢?

徐庶投曹虽有母亲被抓的因素,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主动弃刘归曹

《三国志》记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见之乎’”?由此可见,徐庶一开始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不是准备去许昌时才“走马荐诸葛”的。


由此可以断定,徐庶和诸葛亮曾经在刘备麾下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

刘备是个枭雄,颇有权谋,他一向喜欢在自己的幕府中设两位军师,目的或许是相互制衡。比如早期的徐庶、诸葛亮,后来的诸葛亮、庞统,取益州后的法正、诸葛亮,刘备用“双军师制”可以牢牢地控制住经理人团队,相互掣肘,避免一人独大,继而威胁到自己。

诸葛亮深谋远虑,行政才能卓著,权力欲望颇强,他似乎不甘心有人与其并驾齐驱,他的理想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治蜀时,他曾经怂恿刘备诛杀刘封,后又害死彭羕,逼反了孟达,流放了廖立,罢黜了李严,边缘化了魏延......刘备时期培养的有能力的人才基本被他清洗殆尽.朱德元帅喜看《三国演义》,他也曾评价诸葛亮“不能容人” 。

徐庶很有军事才干,投到刘备集团后小试牛刀,立即显出奇效,诸葛亮经他举荐,后来居上,两人平起平坐,让徐庶如鲠在喉。从诸葛亮一贯为人行事可以看出,他不喜欢“双军师制”,而是想独揽幕府,或许免不了在刘备面前抬高自己,贬低徐庶,因而让徐庶心灰意冷,萌生去意。刚好,他母亲为曹军俘获,于是他借机辞刘北上,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投奔曹操。

徐庶为人厚道,所以《汉晋春秋》记载他和诸葛亮关系一向友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记载了徐庶归曹后发生的一件事,显示诸葛亮并没有徐庶那般仁厚。史载,诸葛亮第一次率大军出汉中攻伐陇右时,听说徐庶和石广元在曹魏的官职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

意思是魏国的人才很多,因此徐庶、石广元得不到重用。

这句话表面看似乎没问题,其实细究起来有幸灾乐祸的意味。假如诸葛亮真的与徐庶关系亲密,一定会这样说:徐庶、石广元都是能人,之所以不被重用,是他们的领导眼瞎啊!

文艺小说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事实上真实的徐庶和诸葛亮与演义中的光辉形象有较大出入。如此就不难解释徐庶投曹后为何再也不愿重返刘备阵营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我认为只是小说的过于赞美刘备的魅力。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歇后语,它来源于我国名著《三国演义》,说的是三国时期,原本投靠刘备的谋士徐庶因为母亲身在曹营,被逼无奈前往归顺曹操,但进入曹营之后一言不发,不为曹操出谋划策,以示对刘备的忠心和对曹操卑劣手段的鄙视。


徐庶有两大原因不回到刘备身边,一是反复无常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

二是刘备身边已经有了才能更出众的诸葛亮辅佐,他没有必要再回来效力。

在历史上,其实徐庶并非是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而是曾在诸葛亮出山后与之共同辅佐刘备。到了刘备撤离荆州时,徐庶与母亲一同随之逃亡,但徐母不慎被曹操所擒,于是为了保护母亲,徐庶便前往了曹营。因为并没有母亲自尽的事情发生,所以徐庶对曹操自然就没有那么仇恨,笔者猜测,历史上的徐庶是为了供养老母,才没有回去。此外,刘备身边有诸葛亮等人的辅佐已经足够,或许也是他选择不回去的一大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