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四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關於如何讀書,是很大的話題。談讀書方法的書也有很多,但通過實踐,我還是最推薦那本經典的《如何閱讀一本書》。

閱讀的四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今天介紹的方法,主要來自這本書。

1.這是一本早讀早受益的書


知乎上曾有個熱門問題:有哪本書,你後悔沒有早點讀到?

能夠讓人產生這樣感覺的書,必定能為讀者帶來“醍醐灌頂”的認知刷新。

但另外一方面,之所以後悔沒有早點讀到,很有可能,是因為這樣的書,是我們讀其他書的基礎——沒有早點讀到這種書,之前讀的書,其實都不能很好吸收。

《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這樣的書。

這本書是由兩位美國作者合力撰寫的,第一版出版於1940年,第二版出版於1972年。出版77年後,一直名列暢銷書榜單。

相較於如今市面上種類繁多的教我們如何學習、如何讀書的書,這本書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心。

書中的每一章、每一段,作者都寫得很認真負責,而全書涵蓋的各個層次、各種書籍的實用方法,也能解決我們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更難得的是,在全書最後,作者還專門列出了一份包括137個作者、共300多本書的經典書單,極有價值。


閱讀的四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2.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這個問題,你幾乎每天都能在網上看到,答案也有很多:要增加認知,要提升自我,要如何如何。

但另外一個問題是,你讀了這麼多書,真的達到這些目的了麼?很難。

為什麼很難?因為書不對。不過今天要說的,不是根基與枝葉問題,而是書本身就有不同的類型。

作者在這本書中,把讀書的目的歸結為三種。這三種目的,也對應了三種類型的書:

第一類,為了娛樂而閱讀:比如只為了追情節而看的小說;

第二類,為了獲得資訊而閱讀:比如為了增加某方面知識而讀的科普讀物等;

第三類,為了增加理解而閱讀:需要動腦、反覆思考才能理解的內容。

如果只停留在“為了娛樂而閱讀”,其實,和追劇並沒有本質區別。如果讀這樣的書,即便讀了100本,也不要指望有太多提升。

為了獲得資訊而閱讀,可能會讓我們變成一個知識面更廣的人,卻並不能提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對周圍事物的判斷力。

真正能讓我們因為讀書而變得不同的,是抱著“增加理解”目的來閱讀的。因為只有這樣的閱讀,需要我們加入自己的主動思考,而唯有主動思考,才可能提升理解。

選對了書,用對了讀書方法,才有可能得到提升。

閱讀的四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3.閱讀的四個層次


在書中,作者把全部的閱讀活動,歸納為四個層次:

普通閱讀:具備基本的閱讀技能,能夠順暢的讀完一本書;

檢視閱讀:能夠通過快速閱讀,通過瀏覽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瞭解一本書的大致內容;

分析閱讀:可以理解為精讀,能夠列出全書框架、作者主要觀點等;

主題閱讀:圍繞一個問題,閱讀多本相關書籍,找到不同作者對同一個問題的觀點。

普通閱讀,就是從頭到尾看完一本書,基本是小學畢業生就可以掌握的閱讀水平,所以作者並沒有花費大量篇幅來介紹。

而從檢視閱讀開始的其他三種閱讀方式,都是有一些方法和技巧的:

檢視閱讀: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檢視閱讀的作用,那就是:檢視閱讀能讓我們用最短的時間,來判斷出眼前的這本書,值不值得讀,值得花多少時間來讀?

根據信息顯示,如今每天世界各地出版的圖書,加起來有5000種。

面對海量的書籍,如果我們不加篩選地盲目去讀,真的就應了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所以,學會檢視閱讀,其實是相當重要的一種技能。

總結起來,檢視閱讀分為兩步:

第一步:有系統地略讀,可以理解為瀏覽。在這個步驟中,主要是通過書的標題、目錄、索引、介紹以及挑一兩章與全書主題最為相關的篇章來看。這個步驟耗時不多,但尤其需要我們集中精神,通過這簡略地一翻,瞭解全書的大體內容。

第二步:粗淺閱讀。這時,我們要調動快速閱讀的技能,一目十行地快速瀏覽書中內容。中途無論遇到困難或理解不了的東西,也不要停下來。

檢視閱讀其實並不容易,需要不斷地練習,才有可能逐漸熟練。而檢視閱讀的關鍵,是能夠掌握合理的度,“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

閱讀的四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是作者整本書介紹的重頭戲,也是四個閱讀層次中,很辛苦的一步。

做分析閱讀的方式,有點像我們上學時做的閱讀理解,但比閱讀理解更系統、更復雜。

作者將分析閱讀,分為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白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

包括四個規則:

1. 分類。這本書到底是屬於虛構類作品(比如小說、戲劇、詩歌等),還是一本論說性的書?是實用性(指導我們該如何做某件事的書)還是理論性的(單純介紹和談論某一種理論的)?

其實,很多書的書名已經透露了足夠多的信息,但我們往往因為各種原因而忽略。

作者舉了《羅馬帝國衰亡史》為例。

很多人都覺得,這部書就是講的羅馬史,但實際上,書名裡的“衰亡”兩個字已經告訴我們,這部書並不是講的完整的羅馬史,而是從羅馬極盛時期開始寫,一直到帝國衰亡為止。

2. 概括主要內容。能夠用簡短的一段話,概括出全書的主要內容;

3. 列出全書大綱;

4. 確定作者通過這本書,想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作者究竟是怎麼說的。

也包括四個規則:

5. 找出書中的主要關鍵詞,並充分理解;

6. 找出書中作者闡述自己觀點時的關鍵句子,抓住作者的主旨;

7. 列出作者主要的論述觀點;

8. 明確在這本書中,關於作者談到的主題,他解決了哪些問題,沒有解決哪些問題。

第三階段:用讀者自己的知識儲備,來評判這本書。

這個階段,就是讀者和作者的對話和溝通環節,你可以通過“找證據”的方式,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包括7個規則:

9. 除非完成了上面的8個規則,否則不要輕易評價一本書;

10. 不要爭強好勝,為了辯論而辯論;

11. 評價要基於真正的證據,而不是個人的喜好;

12. 指出作者書中的知識不足;

13. 指出作者的知識錯誤;

14. 指出作者的邏輯漏洞;

15. 證明作者的分析和理由是不完整的。

全部完成上面的三個分析閱讀階段,我們才能說,做完了一本書的分析閱讀。

其實,做分析閱讀時,我們最重要的,是解決以下四個問題:

A. 這本書講的是什麼?(階段一)

B. 作者是怎麼講的?(階段二)

C. 作者講得有沒有道理,有沒有不足?(階段三)

D. 這本書對我有什麼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動)

如果用這些規則來檢測我們的日常讀書過程,就會發現,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沒有真正吃透一本書。

即便是很流行的思維導圖,其實充其量,也只完成了規則3,而離著真正掌握一本書,還差了後面12步。

閱讀的四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主題閱讀:

如果說分析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最大可能地吃透一本書,那麼,主題閱讀則是在分析閱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讓我們對某一個問題有了深入瞭解

作者在書中指出,主題閱讀這種方式,尤其適合在讀研究生的年輕人做專項研究。其實,對職場人來講,掌握了這種有點像“做科研”的讀書方式,也會受用終身。

主題閱讀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一:找到你要閱讀的書單。

這時候,就要用到我們在檢視閱讀時培養的技能,快速從許多本相關的書籍中,找到最適合的書單。

階段二:進行主題閱讀。

主要分為五步:

1. 擇出每本書中和主題有關的章節讀。

這裡要明白:主題閱讀的重點是“主題”,而不是某一本具體的書。你不需要把每本書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讀完,而只需要把每本書中,和主題有關的內容充分理解

2. 統一語言。

這是指對同一個主題中,不同的作者在講到同一個問題時,可能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術語,而你要做的是把它們全都變成自己的語言,“讓所有的作者聽你指揮,為你服務”

3. 圍繞主題,提出一連串你想要了解的問題。

確定議題。圍繞同一個問題,可能會有很多相關的問題,讀者需要自己理清楚這些相關問題的先後順序,明確一個真正的議題;

4. 分析討論。

5. 針對我們自己明確的問題和議題,從每本書中找出作者對這個議題的回答和觀點,整理起來。

至此,主題閱讀基本完成。通過這一波操作,讀者基本能夠對某個主題的主要觀點有了全面深入的瞭解。

閱讀的四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4.這麼做很辛苦,但很值得


不得不說,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這些閱讀方法,除了基礎閱讀外,其他的每一個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辛苦。

但正如作者在書中反覆提到的,只有加入自己思考和辛苦,做到“主動閱讀”,讀書,才會讓我們成長。

如果只是憑著自己的一時興趣愛好,拿起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隨後就放在一邊,那麼,即便是讀了200本、300本,恐怕也很難在頭腦中留下印象。

正如梁啟超在《讀書指南》中所說:

吃現成飯,是最沒有意思的事,是最沒有出息的人才喜歡的。

一種問題,被別人做完了四平八正的編成教科書樣子給我去讀,讀去自然是毫不費力,但從這不費力上頭結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細緻不刻入。

能把書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目的,像做拼圖一樣,把觀點一點點拼湊完整,找到答案,是比被動讀書快樂許多的事。

5.寫在最後的題外話

關於這本書給我的啟發,還有談到一點,無關書裡的內容,但也值得反思。

其實聽說這本書是在很多年前,但因為其他人的評價,我始終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大。

比如,有朋友說,按照這書裡的方法讀書,很累;再比如網上有網友評價,這書寫得囉嗦,翻譯不好。

而當多年後,我親自翻開這本書時,才發現,別人眼中的各種不足,恰是解決我的困惑的解藥。

缺乏獨立判斷,盲目相信別人的評論,你會錯過很多好東西。

而提升獨立判斷能力的前提,是提升認知,這一切,都需要靠讀書來實現。

祝你週末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