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創新擁抱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

陳曉華:創新擁抱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

陳曉華,北京郵電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金融科技研究所所長首席區塊鏈經濟專家

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數字經濟作為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重要支柱,已經成為我國邁向經濟強國的重要力量。

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推動實體經濟擁抱數字經濟、實現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協同發展和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正向著智能化、共享化的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中國建設報》特邀經濟領域專家,圍繞數字經濟發展方向、與實體經濟融合、現階段困難等方面發表看法。

當前,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以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傳統行業、拓展產業邊界,數字化、智能化日益成為各領域、各層級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

陳曉華:創新擁抱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

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推動了生產力大幅躍升和人類文明巨大進步。現今,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生產力正在推動社會生產發生巨大變革,發展數字經濟成為信息時代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逐步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


“要想富先修路”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傳統經濟發展離不開道路建設。在工業文明時代,道路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如同血管之於人身。發展數字經濟同樣離不開道路建設,即信息化高速公路(互聯網)。

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的新型經濟形態。移動通信的高速發展為數字經濟提供了重要基礎,加之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共同構成了數字經濟的基本框架。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政府治理模式。

陳曉華:創新擁抱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

北京郵電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金融科技研究所所長、首席區塊鏈經濟專家陳曉華認為,我國具備發展數字經濟三大基礎優勢。一是5G網絡管道優勢;二是龐大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用戶群體優勢;三是產業應用優勢,即信息技術已經潛移默化地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產業數字化 數字產業化


在陳曉華看來,發展數字經濟一定要找準定位及落腳點,基於現有產業特色基礎,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產業,從而帶動相關產業數字化發展,為市場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即“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

產業數字化最好的落腳點之一便是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是涵蓋範圍十分廣泛的系統,涉及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工地等諸多產業與應用場景——停車由原來人工收費變成電子支付;住宅小區門禁由手機APP(客戶端)操控;家用電器也更加智能……產業數字化本質就是分析產業行為數據,根據行為習慣提供相應服務,省去人工環節,使產業運營、發展、管理更加精細化、智能化、數字化。

陳曉華:創新擁抱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

數字產業化則是讓數據為產業發展提供服務。人的每一個行為、產業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大量數據,最終構建起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讓數據為現代化經濟發展服務、讓數據成為產業,同時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從而形成以技術創新和數字化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數字經濟。

隨著5G技術加速成熟與應用,萬物互聯將為數字化產業提供更多可能。大數據技術產業創新與發展,將推動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集中優勢資源突破大數據核心技術,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將會是未來工作重中之重。


實體經濟擁抱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不是空中樓閣,數字經濟發展也離不開實體經濟。當前,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在全球範圍內迅猛發展,與產業資本、實體經濟不斷深度融合。數字技術已經全面滲透到各個行業,成為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的重要潮流。

陳曉華:創新擁抱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

發展數字經濟作為國家戰略,對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深遠。實體經濟一定要積極擁抱數字經濟,推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協同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推廣數字化生產、一體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改變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商業模式。持續推進“互聯網+”發展,激發創業創新活力,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建設智能工廠,構建一體化智能服務平臺,實現實體經濟全流程數字化轉型。


強化體系與制度建設


數字化轉型日益成為全球企業發展主旋律。《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顯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去年達到31.3萬億元,佔GDP比重為34.8%,正在實現跨界融合和全面創新。

面對高速增長的數字經濟,制度及體系建設也不容忽視,要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和市場優勢,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構建安全、高速、可監管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統籌規劃政務數據資源和社會數據資源,完善基礎信息資源和重要領域信息資源管理體系及制度建設。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全面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的同時,完善大數據發展政策環境,堅持數據開放、市場主導,以數據為紐帶,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

陳曉華:創新擁抱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

數字經濟博弈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複合型人才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人才引進、聚集、培養始終是重中之重。數字經濟人才不僅要懂技術,更要懂經濟、金融、產業,不能僅吸引外來人才,更要加強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式建設,培育打造多層次、多類型的複合型人才隊伍。

我國作為世界互聯網大國和數字經濟大國,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正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向未來,在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進程中,要不斷實踐探索,創造和擁抱新模式、新業態,將數字經濟打造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要注重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讓這個新引擎能夠持續輸出強勁動力,發揮好驅動作用,成為建設經濟強國的中流砥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