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文化】一碗泡饃引發的滅國

【終南文化】一碗泡饃引發的滅國

美食


於吃和臉面,在我國的吃貨們看來是一件很重要、很嚴肅的事情。

《戰國策》載《中山君饗都士》篇裡:中山國君宴請全國的名人用大餐,貴為大夫的司馬子期也在邀請其中。

宴會很盛大、也很熱鬧,但不知是牛羊羹真的分完了,還是忘了分給子期,總之子期偏偏沒有吃到。

對於一個吃貨,尤其是愛面子、有身份的吃貨來說,簡直士可殺不可辱,“這讓我怎麼回去給封地的老百姓吹牛呢?”

子期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便跑到楚國去,居然還遊說楚王攻打中山國(子期可是中山國的大夫,為了一碗泡饃也是拼了)。

【終南文化】一碗泡饃引發的滅國

楚攻中山,中山敗,中山國君倉惶逃亡時,有兩個陌生的衛士一直保護他。

國君問二人為何如此忠心,二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有次快餓死時,您賞給他一碗牛羊羹吃,父親臨死時說:中山君有了危難,你們一定要為他而死,所以特來為您效命。

"中山君仰天長嘆:"真是敗也牛羊肉泡饃,成也牛羊肉泡饃。"

【終南文化】一碗泡饃引發的滅國

牛羊肉泡饃最早來源於牛羊肉羹,《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有提及。

最初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祭祀或國王、諸侯的禮饌,一般人是木有機會享用的。

到了隋唐,就出現了牛羊肉羹和麵食混作的做法,也就是牛羊肉泡饃的雛形了。(現在西安的東羊市、西羊市,就是當時牛羊交易的場所,地名沿用至今。)

【終南文化】一碗泡饃引發的滅國

牛羊肉泡饃來歷,還有一個故事,唐肅宗至德二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回紇兵”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亂”。

在唐王恩准下,部分回紇士兵被獲准長安休整。回紇兵行軍打仗時常攜帶一種叫“胡餅”的類似“饢”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胡餅”常變幹變硬難以下嚥,他們就拌以羊肉湯食用,這就是“泡饃”的雛形。

【終南文化】一碗泡饃引發的滅國

【終南文化】一碗泡饃引發的滅國

隨著回紇兵和當地人的交往日甚,吃貨們互相切磋,“胡餅”就羊肉湯的製作方法也從軍營傳播到市井,吃的人多了,“飯館”的饃也來不及掰了,於是誰吃誰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許多情趣。

【終南文化】一碗泡饃引發的滅國

當代的泡饃製作原料主要有牛羊肉、蔥末、粉絲、糖蒜等,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

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陝西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嚐,以飽口福。

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食的“總代表”。來到西安旅遊的朋友們一定要吃一碗泡饃哦!

【終南文化】一碗泡饃引發的滅國

【終南文化】一碗泡饃引發的滅國

【終南文化】一碗泡饃引發的滅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