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孩子情緒化的根源,在於不懂“認知重評”

最近孩子寄住在親戚家,親戚家有位和孩子年紀相仿的女孩,以及一位比孩子年紀小的男孩。男孩很調皮,常常和孩子惡作劇,還動孩子的東西。於是,孩子不喜歡那位男孩,當男孩一伸腿或者惡作劇她時,她就非常生氣。孩子這一住回到家,我便發現了孩子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的毛病。

孩子以前在我身邊從來不會這樣,所以當孩子這樣的時候我特別吃驚。雖然說每個人都有情緒,但是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去管理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首先要認識到孩子情緒化的根源,即孩子不懂"認知重評"。

孩子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孩子情緒化的根源,在於不懂“認知重評”

認知:情緒產生的根源

人類所有的複雜活動,都需要認知來控制。我們以前小時候上學的時候,學過一個故事:一個人在沙漠渴了拿出水瓶發現水有半瓶,有的人就想"我只有半瓶水了,唉",有的人就想"我還有半瓶水,哈哈"。學了這個故事後,老師就會提倡我們學習第二個人的心態——樂觀,還告訴我們"態度決定一切"。

其實,按照心理學的說法來說,認知是情緒產生的根源,不同的認知下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情緒反應的ABC模式,體現了情緒的根源:

A(Activating Event)——事件或情境;

B(Beliefs)——你對這個事情或情境抱有的信念(即你的態度,想法,評價,解釋);

C(Consequences)——結果:情緒結果(比如焦慮),行為結果(比如攻擊),生理結果(如心悸,手腳冰涼)。

像剛才那個故事,事件是沙漠中的人有半瓶水。對於半瓶水,有人就分析自己這半瓶水走不出沙漠,認為自己肯定會死在沙漠上,於是就產生焦急、憂傷的情緒。有人則分析半瓶水能夠繼續幫助自己走出沙漠,與那些一點水都沒有的人相比,自己還是幸運的,便認為自己還有機會走出沙漠,於是就產生開心、繼續堅持的情緒。

孩子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孩子情緒化的根源,在於不懂“認知重評”

當然,一個人的認知是由自身經歷、自身態度、自身經驗以自身能力決定的。所以一般來說,孩子的情緒反應會比大人更強烈、頻繁一些。很多時候,我們大人知道某些小問題可以順利解決而不焦慮不煩躁不大吼大叫,但孩子因為年齡小各方面能力較弱,遇到不能自我解決的煩躁事便會大吼大叫。

用認知重評,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情緒

因為認知是情緒產生的根源,所以心理學家就提出用認知重評來進行情緒調節。認知重評是情緒調節的一種策略,情緒調節的一種重要方式,對情緒的影響至關重要。

心理學家Gross提出,認知重評就是人們重新對事件進行評估,改變對情緒事件的理解,改變對情緒事件個人意義的認識,試圖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方式理解使人產生挫折、憤怒、厭惡等負性情緒的事件,或者對情緒事件進行合理化評價,從而產生情緒調節的效果。

孩子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孩子情緒化的根源,在於不懂“認知重評”

孩子學會認知重評可以學會感受情緒。在孩子學認知重評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感受自己情緒的過程。現代社會中,感知情緒是一種基本能力。感知自己的情緒,就是在上"情緒"一課,從而可以較為敏銳地感受到他人情緒。無論感知自己還是他人的情緒,都是情商提高的過程。

孩子學會認知重評可以學會反向思維、換位思考。

通過調整對事件認知的看法,實際上是個思維變化,更是個多向思維。一個人看待事情,如果只看到事情積極一面或者消極一面,都是缺乏辯證思維的體現。但一個人看待事情,可以從積極一面看到消極一面,又能從消極一面看到積極一面,是逆向思維的體現。在思維轉化的過程,也是在換位思考的過程。比如,孩子會因為朋友一句"白痴"生氣,但如果孩子想到朋友的話是氣話,不僅不生氣,還會理解寬容朋友生氣情緒。這樣的孩子,誰不喜歡呢?

孩子學會認知重評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學會認知重評的時候,就會自我調節自己的情緒,不會一直將情緒向外處發洩而成了個小火山,也不會一直將情緒一直憋在心裡抑鬱成疾。學會管理的自己的情緒,孩子與朋友相處會更融洽,與父母相處也更幸福。孩子長大後,活得也自在,不被自己的情緒控制,也不被他人情緒控制,還能恰當地利用情緒處理人際關係,調節情緒積極面對生活,面對工作,最終實施自己的人生意義。

三個步驟,幫孩子學用"認知重評"調整情緒

孩子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孩子情緒化的根源,在於不懂“認知重評”

1、察覺當下的情緒。

認知重評並不是對所有事件都需要重新評估,主要是對自己負面情緒進行調整。因此,我們首先要讓孩子學會認識、察覺自己的情緒。孩子如果沒有經過情緒教育,一般就不會辨別煩躁、惱怒、暴怒的區別,甚至一些大人也不能辨別。當我們能準確說出自己現在是什麼情緒的時候,就是已經能察覺自己當下情緒的時候。

但人的情緒有500種,甚至還有更多。能夠具體識別這些情緒,的確是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我們可以參考《我不壞,只是脾氣大》這一本書,用觀察情緒圖片特點、畫情緒、說說自己某種情緒時事件等方法,來認識情緒。

2、分析情緒的認知。

我們教孩子發現自己的情緒是負面的時候,就要去分析原有的認知。不管是情緒發生前,還是情緒已經發生了,我們都可以讓孩子學會去分析原本產生的認知。

孩子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孩子情緒化的根源,在於不懂“認知重評”

如何分析呢?我們帶孩子思考"為什麼你會產生這種情緒?"這個問題就可以了。比如孩子因為弟弟調皮而生氣這件事。孩子一開始說"因為他很討厭",但這樣太簡單了。我再問"他哪裡令你感覺最討厭了?"後來,我和孩子慢慢分析出,是弟弟調皮還說是孩子她做的壞事,而大人看到弟弟哭了就直接批評孩子了。接著孩子就說:"他就是故意的!大人就是偏心,大的要讓小的,憑什麼?"從這樣的認知裡,我發現孩子的認知都是偏向負面的。

3、積極再評價。

分析出情緒的原有認知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下一步就是推到原有的認知評價。我們可以和孩子說:"你其實可以換個想法。"告訴孩子這一件事情的好處,然後讓孩子思考這樣是不是也很開心呢?比如孩子因為弟弟調皮而自己被罵便感到難過、憤怒,我便引導孩子想"其實弟弟這麼做是因為語言表達不清不楚,並不是故意為難你的。大人也想教你會尊禮讓賢,但是因為有所著急。"

孩子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孩子情緒化的根源,在於不懂“認知重評”

"認知重評"三個步驟就是教孩子用"接受、面對、放下"的方式去調節自己的情緒。用這個情緒調節,我們父母不僅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也陪伴孩子去面對孩子。

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凡事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都要找出根源才能真正地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和不良心態。孩子動不動大吼大叫,我們切勿急躁,否則孩子更容易急躁。我們一要給孩子做榜樣,二是要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解決情緒化的問題。為人父母,首要責任就是養育好孩子,即撫養和教育好孩子。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