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戰役:漢匈戰爭的序幕

在漢武帝之前,漢朝一直忍辱退讓,以和親的方式與匈奴維持著和平。直到公元前133年,漢武帝第一次主動出擊,試圖在馬邑縣與匈奴打一場誘敵殲滅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邑戰役”。武帝朝長達數十年的漢匈戰爭,從此拉開了序幕。

然而,這場計劃完備的誘敵殲滅戰事實上卻沒能真打起來。漢武帝乘興而來,卻敗興而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聶壹獻計

漢朝邊境有個郡叫雁門郡,在今天山西省北部地區,是漢匈邊境的要衝。郡下有一個縣叫馬邑,在今天山西省朔縣。縣裡面有個人叫聶壹,是當地的豪強。可能這個人出現在歷史鏡頭前時,年齡已經比較大了,所以《史記》《漢書》有些地方管他叫聶翁壹。

馬邑戰役:漢匈戰爭的序幕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聶壹

這個聶壹商業頭腦很不錯,憑藉著和匈奴臨近的地理優勢,經常偷偷跑到塞外去,拿一些漢人的貨物販賣給匈奴人。此人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早的從事外貿生意的人,也對匈奴的情況比較瞭解。

元光二年,也就是漢武帝上一次答應和匈奴和親之後兩年,聶壹通過一位叫王恢的官員,給漢武帝獻策,說我有辦法引誘匈奴單于帶兵進攻漢朝邊境,你們可以在幾個重要關口設下伏兵,打一個伏擊戰,重創匈奴勢力。

漢武帝聽完之後,就把大臣們叫來商議。朝廷上爭論激烈。贊成派代表,就是替聶壹傳話的王恢。反對派領袖,是當時的御史大夫韓安國。

馬邑戰役:漢匈戰爭的序幕

▼王恢

馬邑戰役:漢匈戰爭的序幕

▲韓安國

王恢說:“今以陛下之威,海內為一,然匈奴侵盜不已者,無它,以不恐之故耳。”(《資治通鑑》卷十八)匈奴不停地侵盜我們的邊境,那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我們大漢的威嚴,得讓他們有個教訓。

一聽王恢這麼講,反對派韓安國就把當年劉邦在平城遭到匈奴圍堵的往事給搬出來了,匈奴是這麼好對付的嗎?劉邦這樣久經沙場的老一輩軍事家、政治家,都差點在劫難逃,你們覺得自己的能力能跟高皇帝劉邦比嗎?

韓安國說完,王恢又站起來反駁說,時代已經不同了。高皇帝那會兒,國家剛剛建立,百業待興,但這並不意味著高皇帝就真的對付不了匈奴。現在我們國力強盛,民豐物饒,是時候報當年一箭之仇了。

經過反覆辯論之後,漢武帝終於決定把天平向王恢的意見傾斜,決定主動出擊匈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邑之謀”,漢武帝對匈奴歷時久遠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也從此拉開了序幕。

出師不利

按照計劃,聶壹先跑到匈奴,對軍臣單于說,你派兵去攻打馬邑,我有辦法殺掉馬邑的縣令和縣丞,裡應外合,這樣這個縣城裡的財物,全都歸你了。軍臣單于一聽有利可圖,就相信了聶壹,帶領著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馬邑。

這邊呢?漢武帝早就做了安排,三十萬大軍分成四路,由四位將軍率領,先期埋伏在馬邑城外的山谷中,約定一見到單于的軍隊,就四面齊發,合擊單于。

馬邑戰役:漢匈戰爭的序幕

漢軍騎兵

四將軍之外,另行指定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負責協調、督護這四支軍隊。韓安國雖然反對出兵,但漢武帝既然已經決定了,並且派給他這個任務,他也只能認真執行。

聶壹說動單于之後,就先回到馬邑城,殺了幾個死囚犯,把人頭掛在城下,騙匈奴人,說這就是馬邑縣令和縣丞的人頭,我已經得手了,你們快來吧。所有圈套都做好,就等著單于進圈套了。

單于帶著軍隊,在離馬邑百里開外的地方,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漫山遍野的牲畜、畜群,卻沒有一個放牧的人。

單于感覺很奇怪,於是下令,先別往前走了,防止有詐。同時派人攻佔了臨近的一個漢人亭哨,俘獲了亭哨裡一個出來巡查敵情的基層官吏。這個小吏為保活命,就把漢軍的全部計劃和盤托出。

單于聽了之後大驚失色,趕緊撤軍,並且說,我能抓到這個漢朝的官吏,是老天保佑我啊!於是就把這個漢朝的小官吏封為“天王”,意思就是說你是老天派來救我的。

漢軍聽說單于撤軍,追擊了一陣子,也沒追得上,只能作罷。漢武帝首次主動出擊,興師動眾,轟轟烈烈,最終卻落得個無功而返,面子上當然是掛不住。他會怎樣處置這件事呢?

消失的主帥

馬邑的失敗,對漢朝來說,是一個很不理想開局,而且也讓匈奴與漢朝結下了一個大梁子。

漢武帝當然非常生氣。他第一個氣的人,就是王恢。因為當初王恢最先在朝廷中倡議,並且力主實施,說服了漢武帝。有句老話叫槍打出頭鳥,漢武帝的憤怒也很合情理。

漢武帝責問王恢,為什麼不追擊單于?王恢辯護說,自己率領的軍隊只有三萬人,單于有十萬精兵,追上去肯定討不到便宜;如今好歹“完陛下士三萬人”,雖然無功,但也不至於造成損失。最後審判官決議:“恢逗橈,當斬。”(《史記·韓長孺列傳》)遇敵畏懦,顧望不前,要問斬刑。

王恢為了求活命,重金賄賂當時的丞相田蚡。田蚡看漢武帝怒氣很盛,就拐了個彎,請他同父異母的姐姐、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去求情。誰知漢武帝撂下一句狠話:“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史記·韓長孺列傳》)這個話傳到王恢耳朵裡,王恢知道自己不會有活路了,就自殺了。

有趣的是,漢武帝為什麼對王恢這麼氣憤,非要他以死謝罪?

出兵馬邑之時,三十萬軍隊分別由四位將軍率領,除了王恢之外,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另外一位叫公孫賀,後來做過丞相;還有一位叫李息。漢武帝另外任命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負責協調、督護四將。

然而,誰是這次行動的主帥呢?

護軍將軍韓安國是主帥嗎?韓安國雖然負有督護的責任,但不是主帥。而且我們前面講過,在廷辯討論的時候,韓安國是反對出兵的,任命他作主帥也不合適。

這次行動,牽涉到這麼龐大的一支軍隊,伏擊目標是匈奴單于,又是漢武帝第一次正式向強敵宣戰,應該說是規格、級別很高的一次行動,按理說不會不設主帥,而且這個主帥不會是一般的大臣或將軍,一定是一位很能鎮得住的大人物。但奇怪的是,史書中找不到這次戰役的漢軍主帥到底是誰。

對這位失蹤的主帥,像司馬遷這樣的史學家不予記載,必然是有不能記載的原因,否則很可能觸犯忌諱。同時,馬邑失敗,為什麼受處罰的只有王恢,不及主帥?很有可能是因為這位主帥沒法處罰。

這位主帥,司馬遷知道卻不能記錄;該受處罰卻沒有被處罰。那麼這名主帥,便只能是漢武帝本人。

馬邑戰役:漢匈戰爭的序幕

如此便能理解,漢武帝為什麼這麼痛恨王恢,非要讓他以死謝罪。漢武帝親自出徵,帶領大軍,結果就這樣掃興而回,這層怒氣肯定比漢武帝委託別人出征來得更大。

幸運的是,我們很直接的證據,可以證明兵出馬邑,就是漢武帝親自掛的帥。西漢晚期有一位著名學者叫劉向,他曾經作過一件很重要的事,負責清理漢朝的宮廷內部的各類藏書、文獻、歷史檔案。劉向留下過一些著作,裡面摘錄了很多關於西漢的歷史記載,這些記載被後來的學者們認為是非常可信的。

劉向在《新序·善謀篇》裡記載道:“孝武皇帝自將師,伏兵於馬邑,誘致單于。”司馬遷在《史記》裡沒敢講出來的事,劉向給編進《新序》裡去了。幸虧有劉向編定的這本《新序》,使得漢武帝親自掛帥的事實不至於埋沒。也使得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這一段歷史。

王恢說得天花亂墜,把漢武帝都弄過去了,就這麼個掃興的結局。他不死,誰死?

這次戰役雖然沒有正面交鋒,但漢武帝和匈奴單于都很惱火。漢武帝火的是勞師動眾、一無所獲,單于火的是漢朝竟然用這樣的手段對付我。於是這個冤家算是結下了。單于宣佈和漢朝斷絕和親關係,不斷地派兵騷擾漢朝邊境;而漢武帝也必須迅速回應,從此建立他彪炳史冊的赫赫武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