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战役:汉匈战争的序幕

在汉武帝之前,汉朝一直忍辱退让,以和亲的方式与匈奴维持着和平。直到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第一次主动出击,试图在马邑县与匈奴打一场诱敌歼灭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邑战役”。武帝朝长达数十年的汉匈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然而,这场计划完备的诱敌歼灭战事实上却没能真打起来。汉武帝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聂壹献计

汉朝边境有个郡叫雁门郡,在今天山西省北部地区,是汉匈边境的要冲。郡下有一个县叫马邑,在今天山西省朔县。县里面有个人叫聂壹,是当地的豪强。可能这个人出现在历史镜头前时,年龄已经比较大了,所以《史记》《汉书》有些地方管他叫聂翁壹。

马邑战役:汉匈战争的序幕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聂壹

这个聂壹商业头脑很不错,凭借着和匈奴临近的地理优势,经常偷偷跑到塞外去,拿一些汉人的货物贩卖给匈奴人。此人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从事外贸生意的人,也对匈奴的情况比较了解。

元光二年,也就是汉武帝上一次答应和匈奴和亲之后两年,聂壹通过一位叫王恢的官员,给汉武帝献策,说我有办法引诱匈奴单于带兵进攻汉朝边境,你们可以在几个重要关口设下伏兵,打一个伏击战,重创匈奴势力。

汉武帝听完之后,就把大臣们叫来商议。朝廷上争论激烈。赞成派代表,就是替聂壹传话的王恢。反对派领袖,是当时的御史大夫韩安国。

马邑战役:汉匈战争的序幕

▼王恢

马邑战役:汉匈战争的序幕

▲韩安国

王恢说:“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它,以不恐之故耳。”(《资治通鉴》卷十八)匈奴不停地侵盗我们的边境,那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我们大汉的威严,得让他们有个教训。

一听王恢这么讲,反对派韩安国就把当年刘邦在平城遭到匈奴围堵的往事给搬出来了,匈奴是这么好对付的吗?刘邦这样久经沙场的老一辈军事家、政治家,都差点在劫难逃,你们觉得自己的能力能跟高皇帝刘邦比吗?

韩安国说完,王恢又站起来反驳说,时代已经不同了。高皇帝那会儿,国家刚刚建立,百业待兴,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皇帝就真的对付不了匈奴。现在我们国力强盛,民丰物饶,是时候报当年一箭之仇了。

经过反复辩论之后,汉武帝终于决定把天平向王恢的意见倾斜,决定主动出击匈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汉武帝对匈奴历时久远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出师不利

按照计划,聂壹先跑到匈奴,对军臣单于说,你派兵去攻打马邑,我有办法杀掉马邑的县令和县丞,里应外合,这样这个县城里的财物,全都归你了。军臣单于一听有利可图,就相信了聂壹,带领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马邑。

这边呢?汉武帝早就做了安排,三十万大军分成四路,由四位将军率领,先期埋伏在马邑城外的山谷中,约定一见到单于的军队,就四面齐发,合击单于。

马邑战役:汉匈战争的序幕

汉军骑兵

四将军之外,另行指定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负责协调、督护这四支军队。韩安国虽然反对出兵,但汉武帝既然已经决定了,并且派给他这个任务,他也只能认真执行。

聂壹说动单于之后,就先回到马邑城,杀了几个死囚犯,把人头挂在城下,骗匈奴人,说这就是马邑县令和县丞的人头,我已经得手了,你们快来吧。所有圈套都做好,就等着单于进圈套了。

单于带着军队,在离马邑百里开外的地方,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漫山遍野的牲畜、畜群,却没有一个放牧的人。

单于感觉很奇怪,于是下令,先别往前走了,防止有诈。同时派人攻占了临近的一个汉人亭哨,俘获了亭哨里一个出来巡查敌情的基层官吏。这个小吏为保活命,就把汉军的全部计划和盘托出。

单于听了之后大惊失色,赶紧撤军,并且说,我能抓到这个汉朝的官吏,是老天保佑我啊!于是就把这个汉朝的小官吏封为“天王”,意思就是说你是老天派来救我的。

汉军听说单于撤军,追击了一阵子,也没追得上,只能作罢。汉武帝首次主动出击,兴师动众,轰轰烈烈,最终却落得个无功而返,面子上当然是挂不住。他会怎样处置这件事呢?

消失的主帅

马邑的失败,对汉朝来说,是一个很不理想开局,而且也让匈奴与汉朝结下了一个大梁子。

汉武帝当然非常生气。他第一个气的人,就是王恢。因为当初王恢最先在朝廷中倡议,并且力主实施,说服了汉武帝。有句老话叫枪打出头鸟,汉武帝的愤怒也很合情理。

汉武帝责问王恢,为什么不追击单于?王恢辩护说,自己率领的军队只有三万人,单于有十万精兵,追上去肯定讨不到便宜;如今好歹“完陛下士三万人”,虽然无功,但也不至于造成损失。最后审判官决议:“恢逗桡,当斩。”(《史记·韩长孺列传》)遇敌畏懦,顾望不前,要问斩刑。

王恢为了求活命,重金贿赂当时的丞相田蚡。田蚡看汉武帝怒气很盛,就拐了个弯,请他同父异母的姐姐、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去求情。谁知汉武帝撂下一句狠话:“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史记·韩长孺列传》)这个话传到王恢耳朵里,王恢知道自己不会有活路了,就自杀了。

有趣的是,汉武帝为什么对王恢这么气愤,非要他以死谢罪?

出兵马邑之时,三十万军队分别由四位将军率领,除了王恢之外,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另外一位叫公孙贺,后来做过丞相;还有一位叫李息。汉武帝另外任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负责协调、督护四将。

然而,谁是这次行动的主帅呢?

护军将军韩安国是主帅吗?韩安国虽然负有督护的责任,但不是主帅。而且我们前面讲过,在廷辩讨论的时候,韩安国是反对出兵的,任命他作主帅也不合适。

这次行动,牵涉到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伏击目标是匈奴单于,又是汉武帝第一次正式向强敌宣战,应该说是规格、级别很高的一次行动,按理说不会不设主帅,而且这个主帅不会是一般的大臣或将军,一定是一位很能镇得住的大人物。但奇怪的是,史书中找不到这次战役的汉军主帅到底是谁。

对这位失踪的主帅,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不予记载,必然是有不能记载的原因,否则很可能触犯忌讳。同时,马邑失败,为什么受处罚的只有王恢,不及主帅?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位主帅没法处罚。

这位主帅,司马迁知道却不能记录;该受处罚却没有被处罚。那么这名主帅,便只能是汉武帝本人。

马邑战役:汉匈战争的序幕

如此便能理解,汉武帝为什么这么痛恨王恢,非要让他以死谢罪。汉武帝亲自出征,带领大军,结果就这样扫兴而回,这层怒气肯定比汉武帝委托别人出征来得更大。

幸运的是,我们很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兵出马邑,就是汉武帝亲自挂的帅。西汉晚期有一位著名学者叫刘向,他曾经作过一件很重要的事,负责清理汉朝的宫廷内部的各类藏书、文献、历史档案。刘向留下过一些著作,里面摘录了很多关于西汉的历史记载,这些记载被后来的学者们认为是非常可信的。

刘向在《新序·善谋篇》里记载道:“孝武皇帝自将师,伏兵于马邑,诱致单于。”司马迁在《史记》里没敢讲出来的事,刘向给编进《新序》里去了。幸亏有刘向编定的这本《新序》,使得汉武帝亲自挂帅的事实不至于埋没。也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段历史。

王恢说得天花乱坠,把汉武帝都弄过去了,就这么个扫兴的结局。他不死,谁死?

这次战役虽然没有正面交锋,但汉武帝和匈奴单于都很恼火。汉武帝火的是劳师动众、一无所获,单于火的是汉朝竟然用这样的手段对付我。于是这个冤家算是结下了。单于宣布和汉朝断绝和亲关系,不断地派兵骚扰汉朝边境;而汉武帝也必须迅速回应,从此建立他彪炳史册的赫赫武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