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不認同清朝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呢?

溫存2013


我覺得不認同清朝的人中可以分為三類:

1,僅以狹義上的華夏文明為中國,也就是所謂的文化中國論。

2,別有用心者,意圖分裂中國。

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崖山以後無中國,崇禎之後無華夏”。

3,大漢族主義和人云亦云者。


曾經我也認為中國的歷史應該以“文化中國”為準,可是,如果僅以“華夏文明”為中國史的話,那麼傳統的華夏文明至遲到南陳的滅亡就已經結束了,根本用不著等到南宋和明朝的滅亡。如此以來,不止清朝不屬於中國,北朝、遼金元,甚至隋唐都很難算作中國。


文化中國,無以理解今日中國的形成。傳統的華夏文明在南陳滅亡後已經消亡,隋唐之時的中國已經不同於秦漢,更何況宋朝的帝系傳承本就來自沙陀人,明朝也自認繼承了元朝。

事實上,努爾哈赤的起兵、清朝的建立與李自成的造反和大順的建立沒有什麼不同,他們原本都是大明的子民,區別只是努爾哈赤不是漢人而已。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清朝,如果我們承認高句麗屬於中國的歷史,那麼清朝的建立者即使不曾是大明子民,清朝也無疑是我國古代的朝代。


高句麗也好,遼金清朝也罷,都起於我國東北,其建立者都屬於我國東北三大民族――扶余、肅慎、東胡。

契丹人與鮮卑人、蒙古人一樣都屬於東胡;

女真人,與靺鞨、滿族都屬於肅慎;

而高句麗的建立者是扶余人朱蒙。


歷史,從來都離不開政治,這就是今天韓國人為何覬覦我國東北的原因所在,他們自認是高句麗和扶余人的繼承者。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還需要將本屬於中國的歷史推出去嗎?


心向青山


你得看看都是哪些人在這麼說。

舉個例子:1957年8月,周恩來總理出席青島舉辦的全國民族工作座談會時,在自己的報告《關於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中特別肯定了清朝對中國歷史的作用:

“清朝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漢各朝,都沒有清朝那樣統一。”

到底是周總理高瞻遠矚,還是說這種話的人深謀遠慮,答案不言而喻。

所謂清朝非中國,其實是19-20世紀初的漢民族主義者們的言論。

這些人以章太炎等為代表。他們認為——清朝不是中國,同時,清朝的邊疆也不是中國範圍。

在這些人看來,中國是明太祖朱元璋所確定的十八省(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的範圍。


只是這種憨批言論,很快就在辛亥革命後失去了市場,被“五族共和”所取代。

今天再有人提出這種言論,我們倒是要問問:是誰在這麼說。

這句話很明顯,是站在軟弱無能、疆域狹小的廢物明朝的角度說的。

畢竟,漢、唐兩朝時,清朝連個影兒都沒有呢。就算是存在中原王朝和遊牧部族的戰爭,那也是和匈奴、突厥、回鶻這些政權的問題。

此外,這兩個王朝在鼎盛時期的疆域也沒有侷限在長城以內。但明朝並非如此。

與清朝的比較對象是明朝。

在明朝統治期間,其疆域並不包括東北(除遼東地區)、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這些邊疆,遠遠達不到960萬這個數字。

如果讓明朝繼續統治,中國的疆域至少縮水三分之二。這個客觀事實突出了明朝的無能。

總而言之,請廢物明朝的粉絲不要再像個蟑螂一樣跳來跳去了。


HuiNanHistory


清朝到底是不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答案是肯定的,它是,雖然我沒少批判清朝。

至於為何有很多人不認同清朝的歷史地位,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固有的華夷觀念

華夷之別古來有之,對於外族入主華夏,很多人都諷刺其是“沐猴而冠”,多是以入侵論之,仇視也正常,清朝同元朝一樣,得不到很多人認同。


2,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壓迫與屠戮了太多漢人。

清朝入關以後,強迫剃髮,激發了人們牴觸情緒,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更是血海深仇,大量的文字獄迫害也讓世人不寒而慄……

滿清的種種行徑早已經讓人們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所以直到清末,滿清在很多人心裡還是異族,革命者依然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來表達對滿清的憤怒。

3,大清近現代以來喪權辱國,讓華夏大地蒙受了巨大的屈辱,讓人恥之。

這就跟某人丟人丟到家,你呢只能尷尬的跟他劃清界限說:“我不認識這種丟人的人,我沒臉了”一個道理。同樣,這也跟當你在國外看到某些國人無素質給自己國家抹黑時,你又羞又怒的情形很像:“這種沒素質的,不配做中國人。”

這就能解釋為何很多人不承認清朝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了。

清朝雖然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給很多人留下了難以解開的心結,但是,不管你承不承認,它都融入了華夏的歷史,你無法割裂。自古以來,多少所謂夷狄經略中原,然而他們呢,都最終融進了華夏,成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文明上的同化大概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成功的武器了。

寫中國史,你避不過清朝,尤其是整個中國近現代史你更避不過去。

對於清朝,我相信,成見與偏見,都是事出有因,當然,也需要時間來讓更多人慢慢思考那段歷史,它離我們還不太遙遠。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不止清朝,元朝也是。為什麼?因為他們不是漢人統治,而是少數民族同志。蒙古人對漢文化是排斥的,而且還分四等人,漢人被蒙古人毆打,不能還手,只能到官府去申述。元人還曾想殺光五姓漢人,張,王,劉,李,趙。一般對於元朝都認定為亡國時期。而清[靈光一閃]你覺得呢。漢人聚會超過一定數量便會被殺頭。雖然沒有明顯分幾等人,但是種族歧視異常明顯。





尋城如幸


我是新話社,我來回答。

說起中國歷史,從夏、商、周到宋元明清,中國歷史歷經了整整24個朝代,這麼多朝代中,有很多次中國被外族侵略統治,比如元朝、清朝,相比殘暴的元朝來說,清朝離我們較近,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但即使是離我們最近,普通老百姓受影響也是最大,依然有些人不認同清朝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這是為什麼呢?

熟讀歷史的讀者應該知道,一直有一個說法“崖山之後無中國”,說的就是元朝和南宋崖山海戰,南宋被滅國,丞相陸秀夫揹著年僅8歲的少帝投海自盡,據記載,有十萬軍民跳海殉國,這是華夏曆史上極其黑暗的一天。

元朝登上歷史舞臺後,殘暴的元朝統治階級把漢人劃分為底層賤民,華夏文明遭受了巨大的傷害,所以有些人認為,自此之後,中華文明已斷代,所以根本不認可元朝和清朝是中國的歷史,但其實這種說法是太過偏激,中華文明五千年,雖然曾多次被外族侵擾,但最後還是會迴歸到漢民族的本質上,這是因為漢民族最偉大的核心就是民族之間的向心力以及凝聚力,最終這些外族都被漢文化同化。

清朝自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統治中華大地276年,剛入關時,針對漢人的殘酷屠殺和鎮壓,並且推出帶有精神壓迫的“剃髮”政策(至今,西方媒體還把清人這種“金錢鼠尾”的髮型譏諷為豬辮子),這些種種,有血性的華夏人從來沒有忘記,清代末期,剪辮子是一項有著重要意義的革命行為,再加上清朝末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八國聯軍欺辱中華,慈禧對洋人的服軟,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些都是真正的華夏人不可忍的,這些都是導致現在很多人不認可清朝是中國正統歷史的原因。


新話社


應該認同清朝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漢族、滿族、蒙古族、壯族等56個民族在這個大家庭中都是兄弟姐妹。一個團結的中國才能欣欣向榮,維護民族團結對你我他都有好處。

談到元明清史,總會有爭議。這種爭議筆者是能夠理解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力。我雖然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仍然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我們評價歷史、評價古人的功過是非的本質是希望“以史為鑑”,為我們正衣裳。

筆者本人對清朝也沒有好感,但不妨礙我有滿族的朋友。雖然聊到清史的時候會爭的面紅耳赤,但這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友誼。因為我們只是在就事論事而已。民族的不同確實會讓我們看待歷史的視覺角度不同,但不會上升到民族之爭。

好了,廢話少扯,回到正題。為什麼應該認同清朝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呢?

1、華夷之辯?並不是只有漢人主導的朝代才是中國的正統朝代,他只是一段民族融合的過程

有鮮卑血統的楊隋及李唐算不算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李唐皇室母系是鮮卑族,隋文帝楊堅的妻子、唐高祖李淵的生母分別是鮮卑貴族獨孤信的第七個女兒及第四個女兒。

元朝算不算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元朝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沒有漢族血統。

可以很明確的說,不少漢人確實有一種唯血統論的“華夷之辯”,如果認為沒有漢人血統的皇朝統治者就不是正統的話,那麼繼續往前數,一百萬年前,大家都是猿人,這血統怎麼分?

血統論是無法站住腳的!很早以前“華夏”與“諸夏”其實是同一個所指,雖然沒有確切的勢力範圍以及實際的統治者,但都是“中國”二字的具體表現。現在我們常常聊到的都是“華夏”通過說的是統一的中原文明,而“諸夏”則是指同受漢文化圈影響的多個文明中心。

但翻開史書,這些所謂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歷史往上翻到商周時期,哪個不能與中原皇朝扯上點關係呢?筆者身為湖南人,多少年前這裡還屬於南蠻之地呢。歷史是發展的,漢朝時期的百越,匈奴以及西域各國、兩晉南北朝的少數民族、宋朝時期的大理、西夏、契丹事實上都是“諸夏”的一部分,他們在各個歷史事件中也逐漸的融入了中華文化圈,成為了中華大家庭的一員,事實上造就了今天的五十六個民族。

既然我們認同“諸夏”文化,那麼就必須承認,清朝是我國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清朝對我國曆史是有貢獻的

雖然因為清朝的軟弱無能,尤其是晚清時期簽訂了許許多多的不平等條約。但事實上,清朝對我國曆史是有貢獻的。

清朝佔據了中國皇朝史的七分之一、奠定了中華的版圖。與漢、唐時期相比,清朝的版圖是真正出於中央政權的直接管轄之下。而清朝有多大呢?南起曾母暗沙、北越外興安嶺、東臨大海、西至蔥嶺,實際版圖面積約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今天我們版圖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全部包含在這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內。這應該是清朝對歷史最大的貢獻。

清朝因為自身是少數民族。在處理民族關係上,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與蒙古關係的緩和,事實上為抵擋沙俄的入侵做出了貢獻,設立駐藏大臣、左宗棠收復新疆也消滅了侵佔新疆的阿古珀勢力,更不用說對雲貴地區的改土歸流及把臺灣統一。清朝在這個角度上看是維護了我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的。

另外明萬曆年間人口約1億左右,清朝末年我國總人口達到四萬萬,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的激增,為近現代的發展做出了鋪墊。

3、為什麼還是有一部分人不認同清朝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愛之深、恨之切。清朝政府的腐敗、清朝政府的喪權辱國、清朝政府的無能讓華夏蒙受了千古以來的冤屈。閉關鎖國使我國錯失了發展的良機、大興文字獄使不少知識分子慘遭迫害,入關時期也殺害了大量漢人。這些都是事實存在的,不容狡辯。

但我們不能因為自家的孩子犯了錯就不承認他是你的血肉啊,犯了錯,你可以對他進行批評和教育,平常時候,你多罵幾句也是無所謂的,畢竟孩子不爭氣。但不管你承認還是不承認,孩子是你的,就是你的。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是沒有用的。

談中國史,離不開滿清統治的這幾百年呀!

結束語:

正視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可以批評,但拒絕把矛盾繼續上升。祖國的強大,需要各族人民的團結。希望我輩奮發圖強,希望祖國繁榮昌盛!

全文完

如果您喜歡,請關注\\評論.


老陳談趣史


首先清王朝是離我們最近的王朝,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主角,然而中華民族的近代史卻是一本中華民族的血淚史和苦難史,我們的主角一直經歷著戰敗,割地,賠款等等抽掉民族脊樑的事件。因為時間比較近,官方和民間都留下了大量的資料供我們研讀或想象。因此清朝有被討論的基礎,容易製造有事實依據的話題,不論是喜歡還是討厭。晚清遭遇列強欺侮。這是自古以來從未遇到的變局。中國曆來的王朝在世界舞臺,至少是東方舞臺上都是一家獨大,到了晚清被宰割成那個樣子,對於這樣的主角,大多數人的不認可也是有道理的。

其次是民族情緒。清王朝是少數民族入關建立統治政權,而且在征服過程中製造過兵亂和屠殺,以及企圖消滅漢文化的努力。因此以漢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族一直有嫌棄滿清的聲音,歷來外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權大抵如此,比如元朝。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兩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入主中原後,對以漢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族造成傷害和殺戮是相當大的,一時的武力強大,導致他們對武力的永久迷信,忽略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綜合建設,最後武力也成為落後的武力。

最後就是宣傳過度,近年來太多關於清王朝的電影電視劇衝刺著屏幕,導致很浮誇和虛假的清王朝出現在大眾面前,視覺疲勞了,同時由於社會的進步,更多的國人去關注或深層次的研讀關於清王朝的歷史時,出現巨大反差。有了突然的豁然開朗或者說覺得自己上當了心態一下崩開,那麼對於清王朝的認可也就降低的跟多。

但是朝代的更迭本是常事,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的興衰更替更是必然,清王朝已成過眼雲煙。也許本人的觀點過於主觀和片面,希望大家理智的討論這個話題。








簡單歷史說


用四個字總結部分人對清朝歷史的態度,那就是“傲慢與偏見”,許多人在享受著清朝留給後世的不少好處的同時,卻又將清朝說的一無是處!

說到底,許多人對清朝的認知還是太過於片面,或者說,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想過要全面正確的看待清朝歷史,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接納清朝歷史,從一開始就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清朝歷史。


當然了,是哪一部分人,相信大家心裡都是很清楚的。

清朝是我國封建時期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人為什麼不願意承認清朝呢,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說清朝後期的落後捱打,而是他們認為清朝的建立者不是漢人,所以就不是中國。

所以在這裡我們就能看到一個並不科學的一個概念——漢人政權即代表中國。很明顯他們忘了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

從古至今,各民族就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是這片土地共同的主人,就好比是一個家庭一樣,漢族就是眾兄弟中的老大,一直以來,這個家庭都是老大說了算,老大當家做主。

但當有一天老大弱勢了,後面的兄弟老二或者老三來代替其當家做主的時候,難道說這個家就不是這個家了嗎?

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一個大一統國家,而滿族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早在兩宋時期,滿族的祖先女真人,就曾在我國東北地區建立過一個強大的政權金國。

可見,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同胞,是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中原民族的兄弟民族。

雖然在後來的歷史上,清朝落後捱打,但這是農耕文明,或者說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



因為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看到,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封建社會,閉關鎖國的政策,就已經使中國社會開始落後於西方。

因此,個人認為,清朝歷史不但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且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捱打的鍋,也不能全都扔給清王朝一個人來背。


Mr茶農姚


持這種觀點的我們應該稱之為大漢族主義者或文化種族主義者或文化納粹分子,按照他們的思路,岳飛那就是民族英雄,元朝統治者蒙古人和清朝統治者滿族都是殖民者,根據這種思路再進一步考量,五胡內遷之後純漢族的王朝就應該不存在了,試問持此觀點的人誰敢保證自己祖上沒有一點非漢族血統?千古一帝秦始皇已經奠定了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眾多民族都屬於中華民族,眾民族所開創的歷史都是中國的歷史。滿族統治的清朝把我國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持續了上百年的康雍乾盛世讓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實際操控的版圖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尤其實現了對西藏、新疆、蒙古、西南、臺灣的核心控制,完成了對中國傳統知識文化的大梳理編纂工程,大清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各個方面的制度建設與前朝一脈相承,試問這不是中國歷史是哪國曆史?


有思想的蘆葦


不只是清朝,歷史上的北朝、元朝、金朝、遼朝、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但屬於中國歷史。從上古迄於先秦,中國就完成了民族融合和統一的基業,以華夏為主幹,納入許多其他民族,後世如東夷、南蠻、西戌、北狄之類不斷融入中國,使中國廣土眾民,他們都是中國人,他們的歷史也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談到國家凝成和民族融合,秦始皇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國家凝成,體現為秦一統天下,結束了封建諸候割據狀態,實行郡縣制,建立大一統的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深遠,千載猶行秦法政。民族融合,體現為南蠻、東夷、北狄、西戎成為漢民族,並通過車同軌、書同文、度同制、行同倫,加深民族融合,從根本上避免了國家分裂,使統一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指出,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1個文明社會,中國是唯一延續至今的社會,中國社會是文明特徵保留得最為完整的樣本,而這一偉大成就正得自於“統一的文化”。統一中國是秦始皇的偉大歷史功績,此後法家政治權力思想和儒家意識形態的高度聯鎮整合維持了國家大一統的局面。

在很遠的古代,這些少數民族與華夏族同源。

六七千年以前,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諸氏族正處在繁榮的母系氏族社會,有許多氏族部落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逐步向肥沃富饒的黃河中游黃土平原移動。後來,他們終於在中原地區匯合,並同當地的部落集團融合,而成為歷史上進入文明時代最早的華夏族。

匈奴出於夏。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國王夏桀的遺民,向西遷移的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白種人;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東胡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遷於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自漢武帝起,強悍的匈奴被趕出漠南,分裂成南匈奴與北匈奴,東漢末年,烏桓為曹操所滅,鮮卑勢力強大。從晉朝到五胡亂華時期,鮮卑分成東、北、西三大部落,吐谷渾是西鮮卑的後裔,鮮卑參與五胡亂華。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擾邊境,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後,鮮卑族逐漸擺脫其控制。85年和87年,鮮卑兩次攻打匈奴,反抗壓迫。91年,受到東漢和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佔據蒙古草原。二世紀中葉,檀石槐率部統一鮮卑各部,檀石槐死後,鮮卑陷入分裂。三世紀前葉,軻比能重新統一東部和中部鮮卑,但軻比能死後,各部落又開始獨立發展。在此期間,鮮卑同中央王朝時和時戰。

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亂不堪,先後建立國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並在439年統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鮮卑族共建立十個國家。另外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由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谷渾政權,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併。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羌屬姜氏。羌族尊稱周武王為滅商復羌的大英雄,而周武王是黃帝姬姓的直系後代,所以羌族是黃帝的後代無誤。大禹也是黃帝的直系後代,可以說漢羌同源,羌族也是黃帝的後代。

氐出有扈氏。原在中國北部和西部的廣大地區遊牧,殷代和西周,氐族還未從羌族中分化出來。春秋戰國時,開始以氐作為族稱,但仍多以“氐羌”並提。可見氐族雖已出現,但與羌族的關係仍極密切。從東漢起陸續內遷,主要居住在今陝西、甘肅、四川等廣大地區。從事畜牧、農業。魏晉時大量接受漢族文化和生產技術。氐族最終形成單一民族,是由於有些羌人部落從高原遷徙河谷,由遊牧轉向農耕,並在與四周漢族日益頻繁的接觸中,受漢族先進經濟與文化的影響,以致其語言、經濟、文化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所致。

靺鞨一直在中國東北生存,周代、秦朝、西漢時,被喚作肅慎,東漢到魏晉謂之挹婁,南北朝稱勿吉,隋唐時叫靺鞨。突厥汗國(552年~630年,682年~745年)是六世紀中葉崛起於漠北的由突厥人建立的以遊牧為主的部落聯盟國家。583年因隋分化離間突厥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並分別於630年與657年亡於唐。682年後突厥復國,至745年為回紇汗國所滅,東西突厥前後共立國168年。

這些少數民族生長於華夏大地,為祖國的大江大河所養育,他們是中國版圖內的兄弟民族。

專家指出,距今17萬5千年前,阿爾濱阿城區交界鎮就有了人類先民。雄起於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曾在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修建朝元觀,對夏代諸帝王之陵進行奉祀,這是女真人融於夏、融於漢文化、融於炎黃的最好證明。考察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文化史發現,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洲(族)是活躍於中國歷史舞臺上的主要角色;在松花江中游,裨離、夫餘、豆莫羅、黃頭室韋等,是活躍於松遼、松嫩平原一帶的歷史角色;而在大興安嶺、松花江西南、嫩江流域,所謂的東胡人、鮮卑之拓跋氏、慕容氏、宇文氏,以及遼之耶律氏,金源之完顏氏,以及後來席捲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先祖為蒙兀室韋,曾生活在嫩江上游草原地帶,後西遷進入蒙古高原)之蒼狼、白鹿部落等,是喝松花江、嫩江水長大的。因此,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松花江養育的各族兒女與生活在中原大地以及江南各兄弟民族一起締造了偉大祖國的歷史和文化。

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承襲中國傳統文化,自居於同宗之列。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本沒有很深的民族界限,他們看重文化,遠過於看重血統。只有文化高低,沒有血統異同。中國史上所謂異民族,即無異於指著一種生活方式與文化意味不同的人民集團而言。在中國北部,因天然環境之不同,限於氣候土壤種種條件,中國內部農村文化,到此受到障礙,不能推進,於是環居著許多遊牧民族,與中國大部的農村生活隔成兩截。中國人對當時他們所謂的異民族,也並不想欺負他們,把他們吞滅或削除,只想同化他們,讓他們學得和自己同樣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習慣。這是中國人的對外政策,自名為“懷柔政策”的,這是一種使人心悅誠服,禁不住由衷記念我而自己軟化乃至同化的政策。中國人在此懷柔政策下,常常招致邊外的歸化人,讓他們遷移到邊疆以內,給以土地,教之稼穡,漸漸再施以中國傳統的教化,直到東漢末年,這一種邊內雜居的異民族,日漸地多了。尤其是三國以下,匈奴人居住在今山西太原以南的一帶,最稱繁盛。

其次,如鮮卑人居住在東北境的遼河兩岸,氐與羌人居住在西北的甘肅境。他們全都習得中國的農事生活,及相當的教育程度,他們在當時已無異於中國人之一部分了。乘著漢代末年的大饑荒,中央政府解體,各地土族憑藉固有的特殊勢力,群起割據,而那些由塞外內遷的胡人遂亦乘機興亂。這在當時,與其說是一種民族鬥爭,毋寧說是一種社會紛擾。因此不斷的紛擾,逼得西晉王室南渡,西元317年建都建康,即今南京,歷史上成為東晉。同時有大批北方士族隨政府南渡,遂形成了那時的中國正統。由東晉傳於宋、齊、梁、陳四朝,後代歷史上稱之為南朝。而北方則經歷了一百多年之長期混亂,歷史上稱之為五胡十六國之亂,北方終於合併為一個政府,這是一個擁戴鮮卑人為君主的政府,歷史上稱之為北魏,因以示別南朝,而又稱為北朝。北朝又分裂為東、西二政府,東魏、西魏以及北齊、北周,最後到隋朝起,又把中國南北統一。

在長期的紛擾中,當時中國雖分為南、北兩方,但實在全部應該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絕不能說那時的北方,已經不是中國文化而另有一種異族胡人文化。那時雖有大批中國士族,隨著東晉王室南渡長江,但大部分的中國士族,依然保留在北方並未南遷。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北方的繼承人和保護人。當時北方政府,雖擁戴胡人為君主,但實際政治的主持與推行,則大部還在中國士族手裡。當時中國北方士族,他們曾盡了教育同化胡人之極大努力。從某一方面說,他們恰如西方的基督教會,曾在中世紀裡也盡了教導開化北方蠻族的功能。只是西方基督教會並不直接羅馬傳統,而為當時的一種新興勢力,而中國北朝時代的北方士族,則在歷史上並非一種特起的與中國人素不相干的異民族,他乃直接自東漢以來在社會上已經形成的一種組織與機能,不過在此紛亂狀態下更能見其特殊有意義的貢獻而已。因為西方中世紀的基督教會,並非直接羅馬政治傳統,故而他們要另自組織,形成一種非政治的宗教勢力,將來不免與北方蠻族新興的政治勢力相沖突,而在此蠻族的新政權機能未達十分完成之前,便有一段所謂的西方“封建時期”。

在中國則北方士族直接兩漢傳統而來,因此北朝政府裡雖摻進許多胡人,但其政治上大傳統,依然沿襲兩漢文治政府之規範,雖在小節目上,不免有許多差異,但大條理法則,則並無變動。因此當時中國雖分南北兩政府,但此兩政府同樣是沿襲秦、漢以來郡縣國家文治政府之規範,在中國史上不致再有一個封建社會出現。魏晉南北朝時期,實在是繼續著春秋以前完成了中國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與國家凝成的大貢獻。這實在可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經過嚴重測驗之下的一種強有力的表現。

自秦漢迄於南北朝,中國民族又吸納了匈奴、鮮卑、氐、羌等少數民族,進一步融成一個更新更大的中國民族。從隋唐迄於元未,中國民族又匯入新成分,如女真、契丹、蒙古之類,形成明代之中國人。直自滿清入關至現代,中國民族又添新成員,如滿、藏、回、苗、瑤等,就是現代的中國人。中國文化有強大的堅韌性和同化力,文化根基不變,不斷吸收和融合外來民族及其文化,使之成為中國人,並豐富中國文化,這主要歸功於中國民族發達的德性與優質的文化內涵。(參考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辛德勇《史記新本校勘》、蔣秀松《關於東北民族源流的問題》等)

(文字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刪除,旨在為解答網友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