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一部電影需要思考哪些問題?

一葉藍舟3


看懂一部電影,大致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思考電影裡的故事。每部電影裡,都有一個故事,比方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述的故事,就是松子的一生的故事。

其次,思考電影的故事情節。故事情節的合理安排,可以起到引起觀眾看下去的慾望,每每看完電影,觀眾也會不自覺的理一理電影裡的故事情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故事情節安排的散,要思考鏈接起來。

再次,思考電影裡的人物。人物,也是觀眾感興趣的!從人物中找到和觀眾的共鳴。《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松子的樂觀、不幸、到對生活失去信心……恐怕每個人都能從松子的起起落落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最後,還是思考一下,看電影的所感所得吧!每個人看電影的感受不同,所得也就不同。有的人注意電影人物的服裝,有的人喜歡看電影展示的房間的傢俱,有的則喜歡電影裡的美景……

愛好不同,對一部電影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思考的問題也會不一樣,你說呢?



金秋高陽


你好,樓主,關於你這個問題呢,我也曾思考過,其實不管看什麼電影,首先我希望你要拋開成見,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一部電影,更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更多的是關注電影的本身,從劇情故事開始切入,我有個習慣,看電影會先去看一遍電影簡介,這樣我才會知道這部電影的故事是否會是自己喜歡的類型。當然每個人的觀影習慣不一樣,如果想保持驚喜的狀態去看呢,也不是不行,只不過在這個很多爛片的時代呢,搞不好就是驚嚇了[呲牙][呲牙]希望樓主觀影愉快!



雲知丶shing


我的想法是:電影根本就沒有看懂看不懂這一說,而是這部電影有沒有真正走到你心裡去。

我曾經也為此煩惱,煩惱為什麼很多人讚不絕口的經典佳作到了我這兒就一點都看不下去呢。所以那時候我強迫自己看完一部片,或者打著瞌睡看完一部片,然而對影片的印象寥寥,更不用說是否看懂。那個時候,大概是覺得看電影用腦的,所以沒走心。

後來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多,日韓歐美佳片也層出不窮,人人都在為電影陶醉的時候,我問我自己:你到底喜歡什麼樣的電影?我的回答是,我不太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但是我們非常討厭血腥的暴力的噁心的扭曲的電影及其表現形式。所以我也就懶得去看這類電影,再深刻再有趣都不看。

涉獵的電影越來越多,有的電影看完就刪,有的留在了硬盤裡,有的保留在了瀏覽器的收藏夾裡。不過有的電影,一回想起來就情不自禁地想看看一遍的時候,我覺得,這部電影大概我是看懂了,或者說,我願意去進一步去讀懂它,因為它可能引起了我內心哪個小角落的強烈共鳴,儘管從外面看,這只是一個普通的看電影的晚上。

最近重溫的電影是《海街日記》,血濃於水的親情的羈絆。 之前重溫過《秋刀魚之味》,嫁女的父親的喜悅與憂傷交織的微妙;還有《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的瘋狂與破碎。

這些電影,我願意這麼去解讀它,我就自以為我看懂了它。 如果觀影只是愛好者而非文學理論專業的專業解讀者,我覺得從這意義上說,就是看懂了一部電影。



愛生活丶愛電影


看懂一部電影需要思考的問題我總結如下:

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準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不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鄉村小夥計


看懂一部電影你要有下面兩個概念:第一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就是電影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方,是二戰一戰歐洲,還是二戰一戰亞洲。是中國的八十年代還是九十年代?深圳還是紐約?舉個例子《達芬奇密碼》涉及到歐洲天文地理藝術宗教的,也對藝術歷史諸多作品故事進行全新的解讀,而且我覺得還是天才解讀,又因為電影裡的故事橋段多了,人容易跳躍忘記就容易看不懂。實際這部戲解讀的是耶穌是人還是神的問題。作者偏向於耶穌是人,因為最終追查到耶穌有個女兒嘛。這種片子深度也是很深了,具體能挖出什麼意境思想來,得看你的本事。如果你一幀一秒都能看出導演意圖用心,很厲害你是電影的評述大師了。所以第一點要有看電影的背景知識。第二、你要對導演表達意圖進行思考。任何電影或者作品都是作者的表達,你要對看完的電影和故事進行深度剖析才能進行思考。例如《血戰鋼鋸嶺》,一個拒絕違背信仰拒絕拿槍的士兵為何會成為戰爭英雄受盡敬仰和榮譽?這就是一個矛盾的表達。你得越過這個矛盾去看這部戲。戰場上你不拿槍戰鬥你能獲得榮譽能贏嗎?答案是可以的!因為戰爭除了殺人還有救人,救自己的戰友哦,救得越多,醫護越好自己部隊的戰鬥力越強,所以戰爭很多時候優先擊殺的是醫護兵!談到這裡你也就看懂這部戲的意圖了。《血戰鋼鋸嶺》表達的是以信仰對抗戰爭,我不殺人,我只是救人我也可以參與戰爭。這些電影都是對人認知進行顛覆性的表達。不錯的戲。做到這兩點就基本對電影有個判斷不會人云亦云了,不人云亦云你就已經開始思考了


60秒評論


別人在看電影,你也在看電影,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看電影到底是為了什麼?

網絡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極速發展,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機可以觀看電影電視劇。

以前想要看一部電影,必須要買票到電影院去看。要看一部電視劇,必須要等每天固定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一天看一集或者兩集,然後繼續等到第二天播出的時間才能繼續看。

現在呢?隨時隨地,只要有空閒時間,坐車、等人、休息時間,甚至於在工作間隙,都可以戴上耳機,觀看電影或者電視劇。

如此多的觀看影視劇的機會,可以讓我們看到大量的影視劇,那麼,看了這麼多,你到底看到了什麼?或者說,你有沒有想過,你觀看一部電影或者觀看一部電視劇,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覺得,大部人都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看完了就完了,從來不會去思考這一步影視劇的意義,更不會思考這部影視劇給自己帶來了什麼影響。

可是,不管你思考不思考,實際上你觀看了一部影視劇之後,都會給你帶來一定的影響。即便你就是抱著消遣的目的去觀看影視劇,它依然會給你帶來影響。

只不過,這種影響不是明示,而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一部好的影視劇,一部合格的影視劇,在你看完之後,心裡一定會產生一種感覺,或滿足或失落或壓抑或釋放,或欣喜滿滿或悵然若失。

我為什麼會可以肯定地說,你每看完一部影視劇,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原因在於:一部合格的影視劇,一定有一個好的劇本,一定是一個好的戲劇,也一定有一群好的演員來創作和演繹它。

電影,從根本上講,還是戲劇,只是把劇本中的用文字描述出來的戲劇,用影像和聲音展示出來。

一個合格的戲劇,必定是有激烈的衝突在推進整個劇情的發展,而這個衝突,是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的。

衝突的產生、發展、高潮、解決,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劇情,這個完整的劇情,投射到觀眾心裡,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心理歷程。

故事的主人公有了一個願望,迫切想要實現,而且不得不去實現,否則他可能會面臨生理的死亡、事業的損毀、感情的終結,這就是合格的開端,這也是心理投射的開始。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在生活的某一個階段,遇到類似的情況,或生老病死,或成就感的缺失,或感情挫折,這些和貧富出身都沒有關係,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

然而,我們同樣會遇到的,幾乎無人可以避免的,就是來自方方面面的,阻礙我們實現自己願望的阻力。同樣不分貴賤貧富,就連王子公主和首富都會遇到類似的阻力。

願望遇到阻止願望實現的阻力,就是衝突,衝突表現得當,就是合理的戲劇衝突。

衝突出現,發展,劇烈衝突以至高潮,天翻地覆,你死我活,然後最後必然有一個結局,這個結局是喜是悲,取決於願望戰勝阻力,還是阻力阻礙了願望。

作為觀眾,你最後的感受就取決於戲劇的結局是成是敗。

同時,一部影視劇中,衝突的高低起伏,可以讓你體驗到不會真正波及到自己的危險和恐懼感,然後在結局的時候,會得以釋放。這種感覺尤為重要,也尤為吸引人。

很多人有自己的觀影目的,也有很多人沒有觀影目的,這都沒有關係,帶著目的去看電影,和不帶任何目的去看電影,並沒有什麼高低之分,開心就好。

我只是提供一種觀影的角度和切入點,這也是我認為的一部好的影視劇應有的品質。

至於那些尬演而且邏輯混亂、情感缺失的爛劇,不在此探討範圍之內。




友誼剪輯


和誰一起看,需要思考;

兜裡有沒有電影票錢需要思考;

電影內容嘛,愛思考的人,每一部看過的電影都會思考,不愛思考的人,每一部都不會思考。

不要說小白電影不會思考,愛思考有思想的人,一般不會去看,即使看了小白電影,也會思考“為什麼這麼低劣的電影會有好的票房,是什麼吸引了自己上當?”。

不愛思考的沒腦子動物,就不說了。


遙遠的TA4


電影本身講述的是什麼事情,就是中心主旨。看透本質,在延生在社會以及個人。


菲西子


故事情節

大部分影片主要在故事情節上下功夫,製造懸念,吸引觀眾。一部好的影片,往往注重影片情節的起承轉合,即講究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和尾聲。因此,在影片欣賞過程中,可以從影片故事情節是否緊湊、連貫,安排的主線有沒有伏筆,懸念是否引人沉思等方面來思考。

人物表演藝術

電影人物刻畫得深不深刻,欣賞者要根據人物的語言、眼神、說話的表情、衣著這類細節來審度,並且要通過雕琢人物,深層次挖掘人物豐富的心靈世界,細膩地捕捉人物瞬時的內心情感變化。

臺詞

臺詞,或深刻,或詼諧,或白話,或煽情,總有幾句打動你的心。西方電影中的臺詞和東方區別很大。東方的比較緊湊,西方的看似漫無邊際,卻機智幽默。電影中的人物臺詞一般較少,較精煉,一部好的影片,旨在用較少的臺詞體現人物的性格。比如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中的“I'll be back.”,便充分表現了電影中人物的果敢和勇氣。

敘事手法

影片敘事手法有7種,常規線性敘事、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回憶敘事、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重複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複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倒敘線性敘事、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

不同的敘事手法會產生不同的感官思維,因此影片對敘事手法的選擇很講究,比如《撞車》採用多線性敘事;《英雄》使用了倒敘線性敘事;《瘋狂的石頭》所採用的則是亂線性敘事。只有掌握了影片的敘事手法,對影片的情節安排、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的欣賞才會顯得自然易懂。

畫面

電影表現人物活動背景、烘托環境氣氛和塑造人物形象都離不開畫面,包括它的佈景和色彩。一部影片的畫面是否唯美、是否符合意境等,成為影片欣賞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攝像技術

電影攝像技術就是數字電影成像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融合,比如,特殊化妝技術可以從簡單的老人化妝成狼人;電子動畫學可以製作機器人演員;計算機圖形技術在《螞蟻》和《玩具總動員》中的展現;《阿甘正傳》中跟總統握手的場面運用了影像合成技術;把不可能實際拍攝到的佈景、建築物、城市景觀、宇宙飛船等做成微縮模型的CG技術;爆破效果技術等。這些以假亂真的影視特技,就需要觀眾有欣賞的眼光。

另外,欣賞電影還有音樂、意境和絃外之音等多個角度,不僅需要眼睛和耳朵,更需要憑藉自己各方面的知識、經驗和理論,用心靈去感受


偽裝者lo


我喜歡看電影。我覺得看電影,需要從人物詮釋,人物關係來看。一個人無疑是多方面的,有溫柔,堅強,狡猾,這就要看他的對手是誰。甚至有些時候,是無法定論的,比如武則天,手段殘忍,卻也興盛了時代,最後還歸還了李唐王朝,以皇后之禮下葬,功過難以評論。我們看電影,也要看大背景,在這個大背景下去考慮人物的處理方式,才能更深的理解,才能明白電影到底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