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為什麼不學德國用坦克進行“閃電戰”?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不是有坦克就能打閃電戰。閃電戰的首要前提是,第一,必須在絕對實力上處於壓倒性的優勢,比如德國對波蘭和比利時、荷蘭、丹麥這些國家,二戰時的實力就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第二,在裝備水平上也擁有絕對優勢,而且機動能力和兵力投送能力都要遠高於對手,這樣才具備採用閃電戰的能力。閃電戰的目的是,要在對方的援軍到來之前,集結足夠強大的兵力和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全殲敵人。簡單說,就是用大炮轟蚊子。

德國之所以這麼做,是要迅速解決這些外圍和周邊國家,避免戰爭陷入曠日持久的狀態,拉長時間,讓英國、法國和蘇聯等國家的軍隊有充分的時間做出反應,集結並開赴前線,增援這些國家。這其實就是我軍從紅軍時期一直強調的打大殲滅戰的戰略思想,目的不是傷敵十指,而是斷敵一指,逐步剪其羽翼,讓對手孤立無援,只能集中主力與自己進行戰略決戰。也就是說,德國閃擊波蘭、荷蘭、比利時和丹麥這些小國,都是在為與法國進行決戰做外圍準備工作。

在這種條件下,德國才在二戰初期多次使用閃電戰,尤其是用坦克和裝甲部隊遠程迂迴到敵人側背,完成合圍,迫使敵人投降或者放棄抵抗,從而迅速結束結束戰爭。此後,在進攻法國的戰役中,德國並不是採用閃電戰,只是利用坦克和裝甲部隊的快速機動性,遠距離迂迴到了馬其諾防線的背後,讓法軍原計劃的防禦體系完全作廢,不得不以野戰姿態與德軍進行戰略決戰,最後被德軍包圍消滅。此後,在進攻蘇聯時,德軍也採用了類似的方式,也就是在第一波攻擊中就集結強大兵力與武器,以泰山壓頂之勢摧垮對手,而且初期也取得了成功,只是逐步深入之後,蘇軍開始逐步穩住了陣線,閃電戰也不靈了,變成了持久戰和消耗戰。

用這些條件來看日本,日本當時其實完全不具備對中國進行閃電戰的能力。首先是兵力對比上,日軍在侵華初期的戰略並不清晰,仍然試圖從華北地區入手,逐步蠶食,每次都將戰爭規模控制在一定限度內,使戰爭不要變成全面戰爭。但從盧溝橋的槍聲一響,中國就進入了全面動員狀態,不僅在華北與日軍大打出手,又在淞滬戰場與日軍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持久抵抗,迫使日軍以劣勢兵力分散在兩個戰場作戰。而且,每個戰場上國軍在兵力上都對日軍處於優勢,使日軍每次遠距離迂迴包圍殲滅的企圖都以失敗告終。

比如日軍在淞滬會戰後期,突然從杭州灣和金山衛登陸,包抄國軍後路,意圖圍殲當時麇集在淞滬戰場上的國軍主力部隊,但因為日軍的兵力投送能力有限,包抄後路的部隊數量和規模不夠,所以並未能完全堵住國軍向南京撤退的退路,只能在國軍全線潰退之後從淞滬戰場上以追擊姿態向南京攻擊前進。在南京保衛戰中,日軍再次進行遠距離迂迴,南路日軍從太湖以南繞道浙皖邊境地區,然後折向北,攻佔蕪湖、宣城一帶,再次企圖切斷國軍退路,但同樣因為日軍兵力不足,國軍還是大量潰退到了江北。徐州會戰中,日軍企圖南北對進,會師津浦路,然後將徐州附近的第五戰區部隊圍殲,結果在臺兒莊遭遇失敗,損兵折將,三四十萬國軍有組織的分批轉移到了大別山地區。

其實日軍在戰爭初期確實也有過類似閃電戰的想法,也就是當時日軍高層揚言三個月內佔領全中國的痴心妄想。這就是因為日軍高估了自己與中國軍隊之間的武器裝備的差距,以為這個差距完全可以彌補雙方動員能力和戰爭潛力之間的差距,並且,還可以超過中國。但事實證明,日軍的武器裝備雖然對中國有絕對優勢,但並沒有達到日軍自己想象的那麼大,尤其是在淞滬戰場上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國軍雖然採用了愚蠢的添油戰術,逐次增兵輪戰的戰術,但日軍也並沒有好到哪裡去。所以,淞滬會戰雙方的損失都不小,國軍傷亡約三十萬人,日軍傷亡也達到十萬人。而這個損失對中國來說可以承受,對日軍就比較重了。

這也是當時中國一些具備戰略意識的人提出持久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在武器裝備和軍隊訓練水平上不如日軍,所以日軍希望以這個優勢來速戰速決,而中國則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中國廣土眾民,戰略縱深較大,資源豐富的優勢,與日軍進行消耗戰,以時間換空間,迫使日軍不斷攤薄自己的兵力,在多個戰場上疲於奔命,師老兵疲,而中國則在這個過程中逐步集聚反攻的力量,待時機成熟後,就轉入反攻階段。這也就是持久戰所說的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而日軍希望的就是在第一個階段,也就是中國的戰略防禦階段,就能夠直接包圍殲滅國軍主力,讓中國失去抵抗能力,從而被迫與日本媾和。事實證明,日軍並不具備這個能力,過高估計了自己,而過低估計了中國。

德國其實在對蘇聯的戰爭中,也同樣是犯了和日軍一樣的錯誤,過高的估計了自己,過低的估計了蘇聯,妄想在第一波攻擊中就消滅蘇軍的絕大多數主力,佔領蘇聯主要的工業城市和地區,以及能源供給地區,這樣就可以迫使蘇聯投降。但事實證明,德軍這種第一波就使出全力的打法,其實是比較冒險的,雖然在戰爭初期殲滅了大量蘇軍有生力量,但隨著戰爭持續深入,逐漸變成消耗戰,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終於飲恨敗退。而蘇軍則在這個過程中越戰越強,軍工生產能力也越來越強,讓德軍與蘇軍之間原來的差距逐步縮小,終於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軍轉入全面反攻,德軍就連再組織堅固防線都做不到了。


蕭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日軍還真的用過閃電戰,地點是抗戰中的南昌會戰。
當時岡村寧次使用100多輛坦克部隊,配合裝甲汽車,遠程迂迴、追擊約為250公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閃電戰卻絕非有坦克有步兵就能學會的,是非常複雜的。

此次南昌會戰中,日軍坦克部隊遭遇很多困難。

比如,南昌地區地形複雜,山地很多,水網縱橫。

岡村寧次安排工兵跟隨坦克部隊作戰,實戰中仍然出現多輛坦克渡河中,滑出橋樑,墜水沉沒。


另外,由於作戰期間當地暴雨,山區低矮處有大量積水,甚至淹沒坦克。所有坦克夜間必須尋找高地停靠,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導致坦克七零八落。

如果上面還不算很誇張,下面就不一樣了。

這裡山區本來就沒有像樣的道路,全部是土路。暴雨以後,土路全部變成泥坑。

坦克在泥濘中前進非常困難,發動機必須全速運轉,導致故障頻發,大量坦克因此掉隊。

坦克集群到達嶺下橋、奉新時,如果堅決突進就可以搶先一步沖垮國軍防線。然而,因大量故障坦克沒有趕到,所以各被迫停留1天時間,大大影響了作戰效率。

還有更可怕的補給。

日軍缺乏機械化作戰的經驗,泥濘中汽車、裝甲汽車都無法跟隨坦克作戰,最終只有坦克獨自前進,補給車隊全部被甩在後面。

鬼子發揮吃苦耐來的特點,將士兵補給品降到最低,在坦克上掛載大量器材、彈藥、燃料,但仍然不能滿足需要。

坦克集群達到奉新時,燃料幾乎耗盡,被迫停下。為了完成到達指定位置的任務,只好將其它車輛上很少的剩油取出,加給獨立輕裝甲車第9中隊才得以出發。

日本運輸機為了支援燃料耗盡的坦克集群,用盡全力空投。

然而,23日16時30分,空軍空投油料19小桶,總量只有950立升。

這點點燃料,僅加給部分車輛使其前進,

坦克集群主力被迫在當地等待了整整2天時間,直到25日18時當配屬的獨立輕裝甲車第7中隊和運輸油車到達才加滿油料於夜間23時之後繼續出發。

後期坦克集群幾乎是依靠空投燃料,才能夠前進。

事實證明,日本不具備閃電戰的能力。

此戰後,侵華日軍直到1944年豫中會戰,才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作戰。


薩沙


日本倒還真玩過閃電戰,當年東南亞,日本進攻馬來西亞,玩過一次自行車閃電戰,給英國人打的一愣一愣的。當年,日本人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可謂是戰績輝煌,而這其中,最出色的就當屬那次自行車閃電戰了。不過,這倒是和題主問的坦克閃電戰不是一回事。

下面我們來說道說道這個閃電戰。

德國第一次用坦克集群打閃電戰呢,是在1939年的波蘭戰役中,面對德國人的坦克集群,波蘭人被打的不知所措。這會兒呢,日本在這個中國戰場已經打了兩年了,其實已經到了一個相持階段了。閃電戰,也不是相持階段打的,而是應該在開戰之初,集結大量坦克部隊,發動突襲。

閃電戰是整體的戰爭中執行戰略的一個戰術,決定的是這個戰局,歐洲戰場是,動不動就要把主力擺出來決戰的,這會兒你閃電戰能發揮重大作用,但是你在這裡是一個城一個城的打,閃電戰閃起來就到城牆腳下了。而日本其實打的挺快了,從1937年7月7日,到12月8日,五個月的時間他已經打到了南京,這速度已經是非常快了,從南京到北平,多遠的距離呢。

而1937年的時候,這會兒全世界的裝甲部隊的思維都是,將坦克當做支援性武器支援步兵作戰用的,而不是拉出去弄個裝甲軍裝甲師去打坦克集群衝鋒。1939年的時候,德國人才讓人認識啥是閃電戰。1937年的時候,關於裝甲兵的使用問題上,人們還沒達到這個高度,閃電戰根本就沒法打,腦子裡沒這個概念。

而1937年,日本總共60萬兵力,配備的坦克也才1060輛,他沒有成建制的裝甲師什麼的,他的四個裝甲師都是1942年之後才成立的。而你1942年,這會兒日本其實已經沒地方去打閃電戰了,各個戰場也就這麼回事了,他不可能再去開疆擴土了,中國佔領一大片地區,東南亞被佔領了,他已經沒有任何兵力再去往別的地方打了。

也就是說,德國人把閃電戰發揮的淋漓盡致的時候,日本還沒有裝甲師,等日本有了裝甲師之後,他兵力什麼的都比較吃緊了,而且他該拿下的地方,也都拿下了,不可能再去進攻新的戰場了。


軍武文齋


有人認為,二戰時期的日本,工業能力不及西方列強,鋼鐵產量不夠多,石油要進口,所以不能造那麼多坦克用於“閃電戰”。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全面的,淺嘗輒止的。太平洋戰爭之初,日本海軍就有12艘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20艘重巡洋艦(雄踞世界第二或第三),這些海上大傢伙都是鋼鐵巨獸,油老虎。拿“大和號”戰列艦來說,排水量達到72800噸,如果換算成30噸的坦克,大和號的鋼鐵可以造坦克2400輛。日本少造一兩艘戰列艦與重巡洋艦,就能打造至少5000輛坦克的陸軍部隊。從技術和能力上看,日本學習德國進行“閃電戰”也是可行的。

大和號”戰列艦

二戰前夕,不管是海軍還是陸軍,日本在軍事理論上都落後了一個時代。先拿海軍來說,中途島戰役還在崇尚海上大炮主義,把戰列艦作為核心艦艇,將4艘航母集中推到最前線,進行突擊與防守。山本五十六躲在後方的“大和號”戰列艦上無線電靜默,對前線戰事一無所知。而美國已經建立了以航母為核心的海空力量編組,集中力量對日航母進行打擊。隨著4艘航母的覆滅,日軍失去制空權後,灰溜溜撤走了,戰列艦打了醬油。整個二戰期間,日本的戰列艦不是打醬油,就是在夢遊。

日本陸軍的保守思想更嚴重,他們並沒有從慘勝的日俄戰爭中吸取教訓,俄軍的馬克沁機槍收割了數萬名日本兵的命,他們無動於衷;日本陸軍也沒有全面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知道凡爾登絞肉機的厲害。日本陸軍還在強調武士道精神,考慮密集衝鋒與拼刺刀,對沖鋒槍、坦克等新式武器認識不夠充分,把坦克作為配角,協調步兵作戰的移動炮塔。當日軍在諾門坎戰役遭遇滑鐵盧時,已經來不及進行戰略調整,預示著北上攻擊蘇聯成為泡影,唯一的機會就是在海上大賭一把,妄想一戰而擊潰美軍太平洋艦隊。

戰爭末期,日本投產的四式中型坦克,全重30噸,才勉強達到M4與T-34的水平,但只量產了6輛。

東亞、東南亞的地理特徵也與歐洲的大平原地貌有很大區別,長江以南、黃河以西,基本上是水網與山地地形,不利於裝甲部隊快速機動與展開;東南亞的島嶼地形同樣如此,裝甲師團難以展開。日本在亞洲面對的對手都是落後的農業國,軍工生產能力基本為零,抗日遊擊隊還有大量冷兵器,日本陸軍的火力指數大大強於他們,這也讓日本陸軍對發展裝甲部隊失去了動力與作戰目標。

蘇聯T-34坦克,全重32噸,量產8.4萬輛

日本不學習德軍進行坦克“閃電戰”,並不是因為技術與能力問題,而是軍事理論的滯後與戰略短視,以及他們自認為的客觀因素決定的。沒有裝甲部隊的日本陸軍失去了挑戰陸上軍事強國的能力,對蘇聯廣袤的亞洲領土,只能望而興嘆,讓日本兵徒步在寒冷西伯利亞作戰,無異於找死。從更高層次看,德日發動的是非正義戰爭,正義必然戰勝邪惡,法西斯與軍國主義必然覆滅,這是歷史大勢,當時的日軍大本營也根本不懂這個道理。


紅龍軍團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使用了一種叫做閃電戰的戰術,利用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能夠更容易地收割敵方的主力。德軍憑藉這一戰術,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橫掃了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所有國家。

1941年,德軍用這種戰術攻打蘇聯,順利佔據了蘇聯的大部分領土。而作為二戰期間德國的同盟國,日本也具有和德軍一樣的閃電戰能力嗎?為什麼日軍沒有使用閃電戰呢?

當時的日本國土面積小,資源也缺乏,單單是在亞洲,日本就要對付中國和印度,實在是分身乏術。

其實這個時候閃電戰是最適合的,但是日本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島國,而且工業基礎又比較差,和工業強國德國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閃電戰所需要的是強大的體系,先進的裝備。

日本的陸軍能力低下,沒有足夠的裝甲車輛和後勤車隊,軍費也十分缺乏,補給也跟不上。況且,日本的裝備不僅數量不夠,質量更是過不了關。再加上遠東地形也非常不適合使用閃電戰,東南亞叢林和山地眾多,坦克作戰非常不方便,這樣的條件之下,日本怎麼能夠有能力去使用閃電戰呢?

其實日本以前嘗試過閃電戰,他們在豫湘桂作戰期間集中了200多輛坦克,快速穿過了中國的河南地區,並且順利包圍了湯恩伯部的12、13和85軍,可是最終因為後勤問題,日本缺乏補給,這場閃電戰也就自然失敗。

總體來說,德軍能夠使用閃電戰是因為具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大量優質的裝甲車輛和充足的補給。日本缺乏支撐閃電戰體系的這些東西,日軍是根本沒有使用閃電戰的能力的


王銘葦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小鬼子他就是小鬼子,這輩子偷雞摸狗啥都學。您還別不以為然,就因為這一點,小鬼子如今也能在地球這小村子裡蹦躂倆下,但也就是蹦躂兩下而已,高不了!

當年他蹲那破島子上,就和那井底的蛤蟆差不離,就覺得腦瓜頂上那天空就是最大的地,天是老大他就是老二,土地爺他都瞧不上。

架了小船出了島,才知道天下何其之大。趕巧了大海的對面就是咱大華夏的地頭。

小鬼子就感覺自己個腦門上長倆犄角,以為自己是個牛犢,撩這橛子就往咱懷裡撞,結果大唐的老爺們壓根就不讓著他,三個大耳光子外加倆大腳丫子就給踹趴下了。(白江口之戰了解一下)

這回學乖了,把那犄角一掰,這就裝學生,這一學就是上千年。

但有句老話說的好,那叫畫貓畫虎難畫骨啊,精髓壓根就沒有學到,皮毛到學了不少。

這不後來又跑去學大鼻子歐洲人,到現在在他們的人堆裡,都認為自己是個歐洲人,恥於為一個黃皮膚的亞洲人。(滿清的時候,小鬼子脫亞入歐的思想成型)

這不當年學了工業革命回來,一個明治維新下來,亞洲這地成了大頭。

還是那句老話,他也只能學個皮毛,他對外號稱是個工業國,但也僅僅是個有皮沒骨的玩意,半工業國而已。

那麼二戰的時候,希特勒帶著他的大頭兵禍禍歐洲的時候,最拿手的就是閃電戰。東一個閃電戰,西一個閃電戰,歐洲這幫子老鄰居沒有一個能招架的住的,滅亡的時間快的按小時算,慢的撐死了也是按星期算。後頭那不是和斯大林掰扯的時候,不也是用閃電戰把個斯大林打懵圈了,一開頭壓根就沒有還手之力。

就這戰爭速度,把個小鬼子羨慕的不要不要的,您就說吧,小鬼子能不學倆下,為他所用?

所以小鬼子確實用了希特勒的閃電戰,到咱大華夏的地頭上來稱雄。

這不後頭還想著三個月滅了咱大華夏,這吹牛放氣的,就等著咱給他敗敗火了。

那接下來,咱就說說這小鬼子的閃電戰的事。

小鬼子那山寨版的閃電戰。

當年小鬼子挑著他們的膏藥旗,一傢伙撞到了武漢的城牆上,這撞鼻青臉腫。這小鬼子那攻勢頓時就停了,這牛皮算是吹爆了,這小鬼子和咱大華夏的老爺們算是徹底的進入了對峙階段,誰也奈何不了誰,拼的就是消耗。

咱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時間越久對咱越有利。而小鬼子壓根就消耗不起,開頭他為嘛那麼牛,就因為剛開始能進入咱大華夏戰場的那都是三年以上甚至是五年以上的老兵。

這東西拼一個少一個,短時間內壓根就補不起來,就這小鬼子那破島都快成女兒國了,這要是耗下去,早早晚晚就得完蛋。

作為侵華的頭頭之一那岡村寧次,這著急上火的,跟個猴差不離上躥下跳的,這就想到了閃電戰。

要和咱大華夏的老爺們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就準備開展一次小範圍的進攻,這就是南昌會戰。

那麼說這事的時候,咱說一下閃電戰的核心理念是啥,他是充分利用飛機,坦克他們的機動性,利用這一點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利用密集的裝甲集群打擊對手。

他的特點就是,快速,出奇,集中。

咱開頭也說了,小鬼子學啥都只學個毛皮而已。所以岡村寧次就集中了一百多輛那薄皮小坦克。在塞上一部分裝甲車進行配合,來了一個二百五十公里的大躍進。

這玩意聽的似乎挺來勁的,但小鬼子壓根就沒有想到,南昌這嘎達,多山,多水啊,水網交錯啊!

就這老天爺都瞅不下去他這智商了,所以又給他下了一場接著一場的瓢潑大雨,得咧,這一傢伙下去之後,這路也就不叫路。

你就聽哇,“哐哐哐”“哐哐哐”他那小坦克的發動機就聽著響了,這坦克憋了一肚子黑氣,連窩也不動。

更倒黴的時候,這坦克走低窪地帶,想著休息一下子,沒倆小時那大水就長上來了,還沒咋樣呢?那小坦克就瞅瞅著“咚咚”就被大水給淹了。

還有那些個過橋的,因為橋面不寬,他那架勢技術也比較扯,有好幾輛直接栽溝裡去了。

就這您還快速?拉倒吧!

更要命的是補給。坦克要走,這得有汽油吧!

畢竟你光讓驢拉磨,不讓驢吃草,他一準給你尥蹶子,坦克直接趴窩不給你走了。

結果就這路坦克走的都費勁,您那汽車?當然小鬼子的汽車他也不多,都是驢車大隊,就這蓄力更加的不好使。

沒走多久,這補給部隊就和坦克部隊拉開了一大截,這咋弄?

得咧,小鬼子把那補給都掛到了坦克上邊,玩一出自給自足。

但坦克是啥,這是作戰武器,壓根就不是是運輸大隊,這壓根就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能讓坦克和驢車大隊拉的越來越遠。

最後岡村寧次沒有辦法了,扣著腦袋瓜子讓飛機進行空投。

但這飛機壓根就來搞笑的,前前後後就丟了九百多升汽油。

呦西!就這東西平均一攤,這也走不了多遠,沒得法子,把汽油一集中全丟了第七中隊,其他都歇菜了。

這似乎很符合閃電戰的集中理念,但人家集中的是坦克,你這集中的是汽油,這有的比嗎?

閃電戰?這三字小鬼子壓根就用不起,太扯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日本的安全在於海權的維持而非陸權,只有海權能夠保證才能保證基本的國家安全。

當然,二戰時期日本處於進攻狀態,但太平洋戰爭的本質是日本與美國爭奪太平洋的主導權,舊日本海軍本身的戰略地位要遠遠高於納粹德國海軍。因此,日本海軍所需要的、所佔用的資源遠遠大於德國海軍。相應的,日本陸軍難以獲得與德國陸軍一樣的資源配置比例。

當然,日本的工業化水準也不及德國,儘管他們在亞洲首屈一指,但與歐洲列強相比還有差距。加上資源並沒有德國陸軍那麼多,因此日本陸軍的機械化程度並不高,對機械化程度要求較高的閃電戰日本陸軍基本玩不起。在坦克設計上,日軍坦克仍然使用鉚接技術,雖然整體性能在30年代還算可以,不過仍然落後於歐洲主流技術。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沒有足夠的資源,也沒有足夠的需求研發新型坦克,資源需要向艦隊和航空兵傾斜。

另一方面,在東亞與東南亞,日本陸軍也沒有對手。東亞最大的陸權國家中國是個擁有龐大人口並且大地理縱深和複雜地形的國家,但也是落後國家,日本陸軍一方面受制於工業能力,另一方面已有的還沒有摩托化的部隊事實上就足以在正面戰場上擊潰中國軍隊的抵抗,日軍也大量使用坦克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但還沒有上升到機械化作戰理論的高度。當時的中國軍隊也根本沒有摩托化部隊存在,即便是德械師步坦協同都玩不轉,所以日軍根本沒有必要衍生閃電戰。同時,大縱深的國家對於閃電戰並不友好,閃電戰的進攻動能也會隨著進攻距離增加而快速衰減,而且中國複雜的山地環境也讓閃電戰這種要求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的戰術沒有用武之地。日本在1938年後的佔領區就開始面臨大量的“治安戰”,游擊隊根本不是“閃電戰”所考慮的對手。

而至於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快速席捲東南亞,其實主要原因也在於歐洲軍隊在東南亞殖民地上的部署規模很小,擁有軍團級作戰部隊的僅有美國駐守菲律賓的部隊。而東南亞的地理也同樣不適合重型機械化部隊作戰,輕型山地叢林部隊的高速穿插對於東南亞歐洲軍隊的威脅遠遠大於機械化部隊沿有限的道路推進。

唯一適合機械化集群快速推進的是東北-西伯利亞一線,但1939年後日本放棄了北上的意圖,因此也沒有衍生出閃電戰的必要性。所以日本沒有能力,也沒必要使用德國式的“閃電戰”。


怪蜀黍老囧曾


中國的地形,日本的工業能力都不足以支撐日本學習“閃電戰”。

我們先來說說中國地形。中國的地形是東低西高,越往西地形越複雜。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日軍早期佔領的華北和長江下游地區,這些地區地形較為平坦,華北平原更是黃河的衝擊平原,這種地形利於坦克機動作戰。但問題是這種易攻難守的地方日軍早就攻下來了,根本無需開展閃電戰。

而日軍難啃的是中國的第二階梯地貌,在北方主要就是高原和丘陵了,比如黃土高原丘壑縱橫,太行山脈,秦嶺山脈那都是地形崎嶇,在這種地方,以日本坦克的機動性來說,簡直無法行進,也只能當做活靶子的料。所以在日軍掃蕩太行山根據地的時候,日軍寧願使用汽車改裝的裝甲車也不願意使用坦克。

南方地形比北方好不了多少,武漢地區雖然有些平原,但是一到夏季梅雨季節,中國糟糕的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條件特別不好,都是土路,一下雨就道路泥濘,日本當時的坦克技術又次,一旦陷入泥坑就很難脫出。

除了中國地形的限制,日本的工業想要製造出一款性能較為優良的坦克並不是不可以,像二戰後期製造的幾款試驗坦克,性能不錯。關鍵問題是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各種工業原料需需要進口。而在二戰前,美國已經霸佔南太平洋和東太平洋,剩下的日本還得跟英國平分,這樣一來,日本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命線,就必須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海軍建設當中。海軍裝備又是出了名的吞金獸,為了禦敵於國門外,日本只好全力支持海軍建設。

日本陸軍面對的情況稍好,除了遠東的蘇聯有大量的裝甲力量(比日本多點兒而已)以外,英國陸軍在東南亞的軍隊也是以奧新印為主的二流部隊,戰車數量配置也很少,所以日陸軍的裝甲力量壓力較小,整個二戰日本也沒生產幾輛坦克,全部工業產能都去生產海軍艦船了。

“閃電戰”看似簡單,其實特別考驗一個國家軍事水平。因為閃電戰包括阻止進攻,後勤補給,迂迴包抄的等高難度訓練。日本陸軍的作戰思想守舊,還停留在一戰時期,同時日本教育水平遠遜於德國,想要組織漂亮的“閃電戰”非常困難,抗日戰爭中的南昌會戰算是最接近閃電戰的了。

綜上所述,日本裝甲力量非常弱。

圖片源自網絡。


龍行軍武


沒必要,也沒條件


閃電戰是基於地面機動力量和空中打擊,以迅速、出其不意的方式直接撕開敵軍防禦線,切斷敵方補給線,並與其他傳統地面部隊完成對敵軍的合圍、夾擊的一種戰術學說。

這種玩法對於歐洲那些地方不大、由主要以平原為主的地兒是挺合適的。比如德國幹掉波蘭和速推法國都是典型的閃電戰。

咱們可以從閃電戰的典型打法中看到兩個基礎要求,一個是有足夠的地面機械化力量,另一個則是能迅速完成突破、包夾、合圍。

地面機械化力量,尤其是坦克這種玩意日本太少了,1937年全面侵華時,日軍在關內才部署了140臺輕中坦克。而且日本人對坦克的使用思路還是一戰時候那種步兵輔助玩法,壓根沒條件,也沒想到將坦克集合起來使用。

話再說回來,其實也沒必要。當時華北華中東部那塊平原丟的很快,日本人用不用閃電戰其實也沒多大區別,他們本身的機械化雖然比不上歐洲列強,但比當時的中國還是要先進的多。

但等到1939年之後,抗日部隊退卻到內陸地區。那邊地形就複雜了,又是山又是水的,非常不適合機械化集群作戰,壓根沒法發動閃電戰。最關鍵的是,其實國府當時壓根沒修幾條好路,拿啥閃?換成德國人過來都得翻車。


瘋狗的輕武


總體上日軍沒有德國那樣的條件和水平,機械化程度遠不及德國。94式豆戰車1936年才入役,95式和97式是37年才入役,可見日本機械化水平不怎麼樣。不光機械化,日本連摩托化都沒實現,甲種師團也就是挽馬師團,了不起是多兩個騎兵聯隊,馬匹質量好一些罷了。

日軍的閃電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能夠迅速擊潰對手,行軍機動靠腳板的情況還是很多的


然而我們如果看看日軍和國民黨的作戰,會發日軍作為進攻方打的其實也不算慢。1937年8月13日進攻上海,12月13日攻陷南京,4個月進攻縱深300多公里,基本上攻陷了中國最富饒的區域,1944年的一號作戰就更不用說了。相比之下巴巴羅薩計劃進攻縱深也就500多公里,而且從41年6月打到42年1月。如果說國軍是個菜,那再看看日軍攻大東南亞。攻陷美屬菲律賓用了6個月,而英屬馬來西亞競只用了1個多月,不是閃電戰,勝似閃電戰了。究其根本還是日軍遇到的對手太菜。後來美國的兩腳牲口隨艦隊一起打過來,日本就不行了,作戰表現充分暴露了其落後的技術水平和作戰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