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朝能存在800年而其他朝代都不能?

逝去的岁月542


简单来说,主要是因为周朝处于一个制度更替的时期,这个时期占据了周朝大部分时光。

我们所说的周朝八百年,大致指的是公元前1046年到前256年这一段时间,因为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之前没有连续的明确纪年,之前的年份是学者推断的。

按照这个时间表,周朝可以分为西周、春秋和战国三个时期。

西周时期:天子的荣光

周朝的历史始于前1046年,但周族早在很久很久之前就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朝王族是帝喾之子弃的后代,在帝尧时期弃就被封于邰。

前1046年以前的周族历史,可以类比于前220年以前的秦国历史,都是一个古老家族为了争夺天下统治权而奋斗的历程,所不同的前者采取分封制,后者采取郡县制。

秦国的强盛从秦孝公时商鞅变法算起,周族的强盛从古公亶父算起。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他把周族聚集地迁到了岐山,为周族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太王同时为周族预先选定了继承人,那就是周文王,他是太王的孙子,通过泰伯奔吴等一系列操作,文王的父亲季历继承了太王的位置,接着传给文王,再接着传给武王。武王伐纣,周取商而代之。

跟秦朝以后的王朝更替不同,商朝和周朝的更替只是天子地位的转移,也就是“老大”换人,具体国家是一直存在的。商朝王族的后人仍然在诸侯国中当着自己的国君,而不是在周朝治下当着臣子。

老大换了,帮派的规矩自然也要换一下,周朝的分封制就这么出台了,是你没玩过的全新版本哦。

在商周之交的华夏大地上,“国家”很多,周天子是老大,其他国家就是小弟。小弟数量多,底子也厚,往上数个几百年,指不定谁大谁小,周天子是不可能单凭一己之力干翻他们的,之前打商朝的时候还是拉着他们一起上的呢。

既然干不掉,那就换种方法。

周王室先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圈地,最好的土地留给自己直属,也就是王畿;王畿之外的土地封给诸侯。诸侯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戚,也就是王室的子国,子国的存在巩固了王畿的绝对权威,周天子因而对诸侯享有调遣权和任免权,这是商王所没有的权力。

王室接着对分封制进行了修正,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礼乐制度、宗法制度和经济制度等,这些制度是强力向所有服从国推广的,诸侯国内也要分封、讲礼乐等等。周王室由此建立了周即中国,中国即文明,文明之外皆蛮夷的思想,简单一句话,不服从周朝文化制度的就是蛮夷,对蛮夷自然就不能心慈手软。

事实上,从分封那一刻起,周朝就没对蛮夷客气过。上面说了,周王分封按照的是势力范围,而不是实打实的地盘,有不少土地周王的管控力是很弱的,他封个爵位,这块地就是诸侯的了,可这块地上的原住民呢?不好意思,您跟诸侯讲去吧。

比如太公望(即姜子牙)受封的齐国,连国都都在莱夷边上,齐国历经数百年努力才把一整块地区变成自己的。像殷商故地,上边不仅有宋国,还有卫国等好几个诸侯国。

通过这种方法,天子封国于诸侯,诸侯封邑于卿大夫,卿大夫封乡于士,一层一层互相负责,但不能越级负责,也即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不过诸侯跟王室之间还是有契约的,简单说就是列国有矛盾时天子出面调停、天子受到侵犯时诸侯出兵捍卫、诸侯定期朝拜天子。

周王室能做这么多事,主要还是因为实力,他们虽然不能打遍天下诸侯,但拉几个打几个还是很轻松的,周王室本身就是最强大的诸侯。

不过实力是会变的,王室可以变弱,诸侯也可以变强,在诸侯尚未强到挑战周王室时,周天子享受了两百多年的荣光,这就是西周。

春秋时期:“天子发言人”的时代

西周时期,各国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总的来说都可以归结为人口不够多、科技不够先进。

人们在某个河谷平原建起四座城墙一围,那就是一座城,住城里的叫国人,住城外的叫野人。相较于广袤无垠的荒野,城的数量很少,城与城之间有着大片空白,消息不灵通的话,别国军队偷偷越境你都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忙着教化原住民,繁衍人口、修城等等,先消化好自己的封地再说,扩张不急在一时。等到封地消化得差不多了,各国就开始向外扩张了。

扩张这事,王室是不准的,大家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一家人,有什么矛盾说出来,天子给你解决,私自动武可就不好了喔,天子要生气的!

生气需要实力,到平王东迁,周王室已经把自己给玩废了,大好家底给犬戎抢了一半,干脆画大饼封给秦国,周平王跑到洛邑都需要诸侯出兵护送,王室军队不足了啊。

拳头软下来的天子说话还好使吗?恐怕不好使了,毕竟刺头什么时候都有,西周王室威风的时候都要徐偃王敢挑衅,更别提现在败落了。

首先发起挑战的是王室近亲郑国,往上倒三代,郑国国君跟周天子还是兄弟,可到了郑庄公手里,彻底跟王室闹掰了,还很不好意思地让天子见了血,周王室最后的威风也被削没了。

郑国的国力在当时并不是最强,至少齐国和楚国都可以拼拼,这三个国家的君主被称为春秋三小霸。其中郑国最能折腾,本来离霸业最近,可惜郑庄公一死,郑国很快陷入内乱,霸业的大棒交到了齐国手里。

在齐桓公时期,齐国的国力可谓笑傲列国,想揍谁就能揍谁,可问题来了,随随便便就打太不文明了,得找个合适的理由再打啊。

管仲帮齐桓公找到了这个理由——你不敬天子!

为了防止被回怼,齐桓公很快给天子送去了温暖,王室要钱给钱,要粮食给粮食。周天子对齐桓公非常满意,不仅发了奖状,还发了奖品。

齐桓公拿着奖状奖品,正式就任“天子发言人”一职,当然,这个发言人比较自由,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不必征求天子的意愿。

其他人一看,这大号买卖啊,纷纷效仿,可当发言人是要有条件的,像宋襄公这种水平上去,很可能就废了,就算是齐国,在齐桓公之后陷入内乱,就再也没有出过发言人了,唯有晋国和楚国这两货,国力够强,才能一直在那争霸。

晋楚原本也是小国,怎么成了大国?吞得狠呗,无论晋国还是楚国,都是春秋战场上的大胃王,一吞就是一大口,逐渐吃成了胖子。

在这种情况下,大国通杀,留几个小弟当吆喝,争当发言人;次国吞小国;小国或等死,或抱大国的大腿,数百年的春秋时期就这么过去了。

战国时期:强者的天下

春秋时期发展到后面,诸侯们提前体会了一下周王室的最终结局,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食,齐国被田氏整个吞掉,诸侯被卿大夫取而代之,一如诸侯取天子而代之。

诸侯取天子而代之的第一步,就是称王。

春秋时期大家还遮遮掩掩的,只有南方地近蛮夷的楚、吴、越三国称王,北方诸侯国还是公侯伯子男。直到魏惠王时期,强大的魏国君主怎能不称王?王就开始遍地开花了,周天子连名义上的遮羞布也丧失了。

既然自己都已经是王了,何必再去给另一个王当发言人呢?于是争霸被舍弃,吞并才是王道。

战国时期打了两百来年,最终以秦国的统一结束,因为秦军最强,强者,方可得天下。

不过周王室看不到六国统一的那一天,在韩国被灭26年前,秦军的铁蹄就踏破了洛邑的宗庙,周朝亡了,亡的不起一丝波澜,不对,至少在之前还留下个债台高筑的笑话嘛。


平沙趣说历史


都别抢,我来答。

我国历史确实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自周朝以后,后世的大一统皇朝基本上都逃不出300年大限的循环怪圈,也就是说,这些古代的封建王朝在300年里必然灭亡。

但是周朝很神奇,竟然靠着一个分封制维持了长达800年的统治,那为什么反而是在皇帝权力更集中的大一统皇朝,这些帝王的统治反而不能长久维持呢?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并不难察觉。


因分封制和郡县制不同的制度特点导致的结果

①分封制的特点

《礼记·王制》中有这样一句形容周天子地位,叫做“天子将出,类乎上帝”。这个比喻很形象,周天子虽然是上天在人间的儿子,但他在人间的地位也如同上帝一般,所以他是人间最尊宠的存在。

但周天子是凭借他“类乎上帝”的地位和威严维持周朝800年的统治吗?肯定不是这样,毕竟在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都被欺负成什么样了。孔子用“礼崩乐坏”来形容周天子统治下社会秩序的崩溃,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来形容周天子的式微。

周朝之所以能够存在800年,是由于分封制的权力构架决定的。

怎么理解这句话?

分封制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分散独立的权力系统,虽然说周朝有宗法制度来维持周天子和各个诸侯的关系,但实际上宗法制度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悍。刘邦分封自己的后代为王,不照样发生了“七国之乱”,司马炎同样分封宗族为王,还是发生了“八王之乱”。

可见血缘并不是维护周朝统治的关键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周朝的分封制下赋予了各个诸侯国高度独立自治的权力。周天子代表的“大宗”是地位和礼制上的宗主国,其它诸侯都是“小宗”,都是周天子的藩属国。

双方之间实际上是一种藩属关系,这种藩属关系表现为各个诸侯完全独立于周王室以外,除了履行向周王室的进贡义务,以及响应周天子的号召,为周天子提供军队之外,这些藩属国就不需要再对周王室履行其它义务了。

而周天子也没有权力插手诸侯国内部的事务,也没有权力任免诸侯国内部的官员。

正是由于这种高度独立的权力构架,最大限度保证了周天子的统治,但实际上所谓的“统治”本身就难以成立。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分封制下,诸侯和天子是完全两个独立,互不交接的闭环权力系统,

从这个闭环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天子并没有权力插手诸侯国的内部政务,那么这就最大限度保证了周天子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平衡。而维系这种平衡的就是“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

“宗法制度”大家都知道是保证周天子万世一系的统治,这个统治权力无论如何都不会落到其它小宗(诸侯)的手中,只会在大宗的宗族内部就行交接;

而礼乐制度是什么呢?

《礼记·曲礼》中说: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礼记·王制》中说: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这些就是“礼”和“制”的表现,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的人都必须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你不能逾越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到了周朝晚期,各个诸侯僭越礼制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这就是孔子说礼崩乐坏的依据。

譬如他在《论语·八佾》中就举有例子说: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因为按照礼制,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的规格,也就是六十四人的舞队。不管怎么说,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只是为了配合分封制,是为了加强周天子的统治。但其根本能够保证周朝存在800年的原因在于分封制下权力高度独立的原因。


②郡县制的特点

但是到了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以后的大一统皇朝就不一样了,诸侯们独立的权力构架已经不复存在,连分封制也被废除了。上文谈到的独立的闭环权力系统已经不复存在,甚至连权力的构架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它的变化形式如下图所展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封制下所谓的“权力闭环系统”已经不复存在,郡县制下的权力构架变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三级分权制度。

皇帝不仅是名义,也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全国政令通过皇帝发出,接着层层传递到底层官僚那里。最高权力不再像分封制那样是分散的、独立的,而是高度集中的,那就是集权于中央和皇帝身上。

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集权模式,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分权模式。它和分封制不同的地方在于,分封制把权力分配出去的时候,还赋予了诸侯高度独立的自治权,正是这种自治权平衡了王室和诸侯之间可能出现的权力矛盾。

所以分封制下不会出现夺权的行为,诸侯不会向周天子夺权。但郡县制下就不同了,权力都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皇帝向下分配权力的时候,还限制了官僚们对权力的使用范围,造成“权力来源于皇帝,也受制于皇帝"的现状。

官僚们不再像诸侯们那样可以高度独立的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换言之那权力并不是他的,而是皇帝赋予的,皇帝随时可以把它收回。但是分封制下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权力一旦被给了诸侯,周天子自己也没有权力再插手干预。

所以郡县制就会带来一个什么情况呢?

那就是官僚和皇帝之间相互夺权,皇帝恨不得自己生杀予夺尽在我手,谁也没有权力可以阻止他做任何事情。但是官僚们也不甘心皇帝大权独揽,所以就不断向皇帝夺权,一般表现为相权和皇权之间的争夺。

所以大家会发现,大一统王朝会经常进行官制改革,这些改革的本质上都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皇帝尽量想要多一些,让官僚们尽量少一些,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给他们权力,不然就办不成事了。

不管是宋太祖赵匡胤进行的“差遣制”,还是明朝的“内阁制度”乃至清朝“军机处”,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君主集权,剥夺官僚手中的权力。

因此大一统皇朝为什么统治时间不能超过300年,其原因归根结底就在于权力的分配出现了矛盾,皇帝要集权,但官僚们要求分权,这就是双方之间的权力矛盾。

但是分封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诸侯们拥有高度独立的权力闭环系统,不存在周天子要集权的行为,所以诸侯们也乐于维持现状。

但郡县制下不同了,权力构架出现了变化,官僚们也希望自己拥有更大的权力,以便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在每一个新兴的大一统皇朝初期我们就会看到皇帝是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而这时候的大一统皇朝也会维持稳定的局势,但是随着到了后期皇帝手中的权力慢慢流失到了官僚手中,乃至地方官员手中,就会造成所谓的专权和割据的现象。譬如最典型的“宦官干政”,就是因为权力流失到了宦官手中。

又譬如地方割据,如唐朝的各大节度使割据而治,这就是权力流失到了地方官员手中,中央的权力已经无法压制地方的权力,自然也就不难怪地方势力拥兵自重,不听中央调动了。

譬如在分封制下诸侯国内部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如公卿士大夫夺权,著名的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些都是诸侯国内部的权力矛盾导致的。

但诸侯国和宗主国之间却不会存在这种矛盾,因为两者的权力是互不干涉的。

但是如果皇帝想要剥夺诸侯国的权力,那么两者就出现了权力矛盾。像“七国之乱”和“靖难之变”都是因为“削藩”导致的结果。

试想,如果周天子也来一出削藩的话,那么周朝断然不可能存在800年了。

当然了,每个大一统皇朝灭亡是很多种因素集合在一起导致的结果,出现问题的并不仅仅是权力。但如果要和周朝做比较的话,那么其原因无疑是因为郡县制下大一统皇朝的权力分配更加分散,但又高度集中的构架矛盾导致的结果。

而周朝的分封制由于没有这种权力矛盾,所以能够存在800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诸侯们对周天子没有权力诉求,那么自然就能保证政治稳定和平衡了。

而分封制瓦解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其权力出现了问题,而是周天子已经没有了可以继续分配的利益,周天子掌握的土地总共就这么那么大,分一点就少一点。

分到最后结果连周天子自己都没有地方居住了,也就不难怪那些坐拥千里的诸侯想把它取而代之了。但只要设想,如果周天子拥有更加广袤的资源可以分配,那么周朝的存在时间还会更加长久。

此外我们还不能忽略“百家争鸣”以后,各种权谋纵横思想的出世,对于后世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的启蒙让人们对于权力产生了新的认识。

换言之,当一个猎人渐渐懂得各种捕猎的技巧和知识,那么他又怎么会面对山上的猎物保持无动于衷呢?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这就要看你和哪个朝代比?

夏朝存在470年,商朝存在554年,西汉存在210年,东汉存在195年,唐朝存在289年,北宋存在167年,南宋存在149年,元朝存在97年,明朝存在276年,清朝存在276年。



如果再往前推算的话,五帝时期有851年,三皇时期有300万年,有点扯远了......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朝代,一个朝代能够统治的时间长短,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比如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因,远古时期,交通落后、人迹罕至,缺少交流,统治的时间自然会长。

但要说到周朝的统治时间,与其它朝代相比,也没什么不同。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其中西周存在275年,东周存在515年,西周与东周合起来是790年。



夏、商、周三朝,是实行分封制的奴隶制社会,与秦朝及秦之后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夏、商、周三朝严格说来,不是统一的国家,而是联盟制的部落联盟,或者称为国家联盟,各个国家是相对独立的诸侯国,有独立的主权、独立的司法、独立的军队、独立的外交。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社会,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礼制管理天下的朝代,周朝以分封制为基本制度,以礼制为管理制度,实行松散制的管理。



周朝初期的诸侯国与其说是“国”,还不如说是“城”,所有的人都是住在城中的,当然城外也有人,但那是野人,是自由民,不属于诸侯国,基本上一个城池就是一个国家了,对于诸侯国来说,管理一个城池或者数个城池并不是太难的事。


诸侯国与周天子的关系是藩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诸侯国只需要按时向天子进贡以及服从天子对外的军事行动等义务就行了,周朝对天下的统治是一种极其松散的统治,周朝不用管诸侯国的人事任免、外交等各项权利,周朝与其说是一个朝代,不如说是一个管理机构。



在整个西周275年的历史中,周朝就经历一个完整朝代从强到弱如同抛物线般的规律,换句话说,西周就已经相当于一个完整朝代的兴衰。

西周从武王立国到成康之治,从国人暴动到宣王中兴,从峰火戏诸侯到犬戎灭亡西周,完成了一个朝代正常的兴衰史,西周之所以能够维持275年,主要就是因为分封制给了诸侯们极大的自主性。



这种分封制类似于现在的承包制,对于诸侯们来说,是为自已干事业,谁也用不着去推翻周天子的统治,那样自已也失去了合法性,而且诸侯国众多,谁也没有强大到一家独大,能够吞并天下的地步,如果一家或几家造反,其它诸侯国会制止,分封制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力平衡,或者说国力平衡。

但是周朝从西周发展到了东周时期,情况开始发生,礼乐开始崩坏,周天子开始衰弱,诸侯国开始兴盛。



东周与西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在东周时期,已经降到最低点,或者根本不存在了。周天子仍然存在,但是威严已不复存在,周天子名存实亡,或者只是一种傀儡和名义的存在,这个时候的周朝,与其说是周朝,不如说早已灭亡。

从周平王东迁之后,诸侯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主角,前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诸侯国空前强大,而东周朝廷艰难生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兼并和统一成为常态。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虽然加起来有515年,但这个时期东周对于天下的控制力基本为零,不能实行有效统治,这一段时期,很像曹操时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却又有所不同。名义是周朝,实际上是群雄争霸。

东周朝廷在秦秋战国时期本来就非常弱小了,弱小到没有人注意到东周朝廷的存在,哪怕如此,东周朝廷还在内斗,东周朝廷为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2个公国,公元前256年秦国灭亡西周国,同年周赧王病死;公元前249年,秦国灭亡东周国,整个东周朝廷彻底灭亡。



总结下,周朝存了790年,其中西周275年,东周515年,严格说来,这个790年只真正存在275年,后面的515年只是一个过渡期,周朝不能实行有效管理,只算名义上的周朝,但是周朝又确实存在了790年,原因总结如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落后,发展水平慢,所以统治时间长;

2、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形成权力制衡关系,而礼制又维持了基本的礼法,所以统治时间长。



3、周朝是贵族政治,而贵族是周天子所封的诸侯,诸侯在自已的封国中,有着极大的自主性,相比后世的家天下朝代,周朝的诸侯国是相当独立的,这符合私有制人的积极性最高的原则,而后世朝代的更换相当快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天下是皇帝一个人的,其它人不在乎,所以才会不断有造反。

4、周朝的诸侯国太多了,兼并统一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从东周到秦统一天下,至少就用了五百多年,而后世朝代只要干掉了中央政府就能建立政权,这在周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消灭所有的诸侯国才能统一天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周朝所谓八百年,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西周(前1046-前770年)。

这一阶段才是周王室有真正权威的时候,周武王联合天下部落,又得野人帮助,推翻商纣王建立了西周,跟后代的三百年王朝类似。

这一阶段,下面的诸侯国根本没能力跟周王室硬刚,只有周王朝的“国人”能暴动。

第二个阶段,东周建国到三家分晋,也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这一阶段诸侯国都承认周王室,给周王室一点面子,但是周王室没什么权威。

所以,春秋五霸轮番登场,主持天下大事。如果周王室有权威,还轮得到你春秋五霸主持天下事?我要这天子九鼎有何用?我要这铁棒有何用?

第三个阶段,三家分晋到周赧王时秦国灭东周,也就是战国时期(前475-前256年)。

这一阶段周王室名存实亡,诸侯国根本不把周天子当个屁放,战国七雄中,谁有实力,谁就可以随意灭掉别的小国,周王室有时候也会被大国拿过来利用一下。

直到周赧王五十九年,秦国灭周王室,周朝所谓八百年基业彻底告别历史。

所以,所谓周天子稳坐八百年江山,也只有西周那276年是稳当的,正好也没超出历代封建王朝三百年内必灭亡的历史怪圈。

后面四五百年,春秋战国时代,完全是诸侯混战,就像后代的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一样。周王室早已经名存实亡了。

历史上,改变换代,无非三种主流情况。

一是权臣篡位。

权臣可以是朝廷大臣大将,比如宋太祖黄袍加身,可以是外戚,比如隋文帝篡了北周,王莽篡汉,可以是贵族大家族,比如司马家族窜魏,北朝的八柱国、十二柱国。南北朝时代的王朝更迭,几乎都是权臣篡位。

二是农民起义。

比如刘邦的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建立汉朝,比如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朝。

三是外族入侵。

比如金灭北宋,比如蒙古灭南宋,比如满清灭大明。

这三种情况,只要有人具备其一,就有条件改朝换代。

如果三具其二,必然会改朝换代。

明朝就是这样,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外有满清异族的进攻。面对内忧外患,如果没有有雄才大略的人处理,明朝灭亡是必然的。

回过头来,我们说说西周。

那么,西周的灭亡是怎么回事呢?

我告诉你们,西周只能是异族入侵灭亡,不会存在权臣篡位和农民起义。最后,西周确实灭亡于犬戎的入侵。

西周是分封制,分封到什么程度呢?首先把国民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只有公侯伯才有土地。

然后分封土地,周天子占地方圆千里,剩下的大大小小近百个诸侯国,最大的才方圆百里。

诸侯国的领地连周天子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要谋朝篡位,就要有人有兵。这些诸侯国在人力财力方面,完全跟周天子没法比。

而且西周时期,只有国人才能当兵,即都城内的平民,其他地方的都叫野人。能当兵的人数相对后来的全国皆兵,全民皆兵,少很多很多。

再一个,西周的周天子权威很强,诸侯国不敢随便吞并别的小诸侯国占领土地,没法扩大规模,增强实力。除非周天子赏给你,比如秦国的土地,一开始就是赏给秦国的老祖宗的,后来他靠兼并才扩大领土的。

到了东周,周天子权威下降,下面的诸侯国随意兼并,三家分晋以后,周天子就是个屁了,谁都能放,所以战国时代兼并更加厉害,长平之战的时候,楚国趁着秦国和赵国对峙,跑到中原和鲁西地区,一口气就兼并了好几个小国。

而周王室内部的权臣有没有可能篡位呢?也不会。

因为周朝搞的是周召夹辅类似的统治方式,上边是周天子,下面是周公召公两大臣,三个权力源共同治国,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西周的上层权力平衡是稳固的。

综上所述,所谓周朝八百年江山,只有前面二百七十多年,跟后代的大一统王朝是一样的,后面四五百年根本算不上周朝。


西堤君


周朝,西周东周共800多年

对中国文化最大的供献

一个是建立了周易理论

一个是建立了周公之礼,

周公之礼是以婚姻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周易是

连山,归藏,周易

连山就是把山连起来,用现代的说讲,就是交通建设,

归藏,就是将天地四时之宝归而藏之,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开矿,蓄水,蓄粮蓄牲畜,

周易,就是开贸易,

周易,有大周天,小周天

大周天60年,小周天12年,

建立周易历法,

趋避自然灾害,调节年景丰欠,

建立积储制度,粮仓,

周代出现了国家粮仓,国库,

周仓。

汉字周,上北下南,建围戍,墙,墙后有士,士后有口,

一说有土有口

周代是婚姻制度的开始,

婚姻制度化,礼制化,

周公之礼,是婚姻家庭文化的建立与完备,

周礼使社会家庭人口繁衍走上正轨,

从制度文化上确立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孔子认为周公之礼的丧失是导致春秋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周公之礼较好的解决了人欲与人口劳动力的平衡。

所谓男耕女织,相夫教子,开枝散叶福寿绵延,

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

诗经,教人恋爱结婚。


星辉650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共791年, 出现37个周王。周朝分东周和西周,西周靠的是逆天的气运,东周靠无奈的“悠闲”。

西周逆天的气运

周朝可谓是上天的宠儿,商朝和东夷都比周人强大许多倍,但是因它们河蚌相争而便宜了周人。如果没有商朝与东夷的死掐,周朝别说问鼎中原,就是自保都是难题。

1 ,周的崛起。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世代居于陕西的关中一带,以游牧为业。到商朝初期,周人已经放弃原本的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耕部族。

商朝做为农耕文明的老大,是不允许周人这个农耕部族独立存在的,便举兵西进。周人自知不敌,于是臣服周朝,成为商朝的分公司。

周人在军事上有商朝的保护,还从商朝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文化,耕种水平因而大幅提升,迅速强盛起来。

2,建周与翦商。

(1),建周。

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时期,周部族进一步强大。古公亶父带着周部族,迁徙到岐,打败了四周的小部族,兵锋强健。商王武乙见周部族强大,就封古公亶父为周公,命他建国。


建国后,四方归附周人的小部族越来越多。古公亶父在实力扩充的基础上,有了翦商的打算。

《诗经·閟宫》记述古公亶父:“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自古公亶父起,周人开始了问鼎中原的奋斗历程。他的孙子周文王继承他的遗志,见到姜子牙时就称赞姜子牙是“太公”所期“望”的大才。

(2),翦商。

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在翦商的路上越走越远。商朝为笼络他,就给季历封官,并嫁王室女子给他。季历却不买帐,商朝就杀了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忠心耿耿”的臣服于商朝。他表面态度对商朝很恭顺,商朝把他投入监狱都不反抗,但是姬昌暗中厉兵秣马,并重用了解商朝的姜子牙。


姜子牙与姬昌对商朝周边的部族或征服或联盟,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二”。

姬昌的儿子姬发继位后,周的机会来了。商朝纣王起倾国之力,终于征服了东夷,商军抓回的东夷奴隶充斥着每一个角落。但是,商朝的胜利果实很苦涩。

商军的主力要驻扎在东夷,防止东夷的反抗,造成内部空虚的局面。同时,战争严重的损耗,使得商朝内部纣王与大臣的矛盾重重。

公元前1046年,姬发、姜子牙乘机带兵东出,突袭商朝。商朝主力来不及回撤,只好组织东夷奴隶军迎战。东夷奴隶军痛恨商朝,在阵前倒戈,成了灭商的先锋。


3,海晏河清。

商朝死掐东夷,不仅让周朝成功取代了商朝 ,更让周朝建立之初就海晏河清。

东夷被商朝征服,连自立都做不到。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商朝,在征服东夷的过程中也损耗过大,被周乘虚灭掉后完全没有复国的能力。

这种周人独大的局面,使得局势安定平和,对周朝是很有利的。公元前977年,周昭王带着周军主力伐楚惨败,就是依靠中原安定的局面,顺利度过了危机期,转危为安。

楚人被商朝赶出中原后,在南方立稳脚跟并跟随周人灭商。但是周朝对楚人冷眼相待,认为楚人是蛮夷。楚人因此不服周朝,多有不臣之心。雄心勃勃的周昭王,为解除楚国的威胁,带兵三次进攻楚国。《竹书纪年》载:第一次,“伐荆楚,涉沙,遇大兕。”这是楚人使用大批犀牛冲击周军而获胜。第二次,“天大翳,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这是楚人利用阴雨天气,悄悄接近周军突袭而获胜。第三次,“昭王南征而不复。”周昭王,直接死在征战途中。

直到公元前771年,因为周幽王的作死操作,造成犬戎几乎尽占关中土地的局面,周平王才无奈的东迁。

东周无奈的悠闲

西周有关中地区作为直辖地,有土地、人口,诸侯对周王室很是敬畏。

周王室东迁后,直辖地只有洛邑的一隅之地,没有了组织军队的本钱,诸侯们对周王室的态度越来越恶劣。但是因为周王室只是象征性的最高权力机关,对诸侯没有任何的威胁。

周王室的洛邑没有多少土地,诸侯们灭周得不到什么,反而会在道德方面落下口实,成为天下公敌。所以诸侯们不愿灭周,周朝也得以延续下去。

东周前期的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诸侯们对周王的态度已经很不好了,但是还能保持起码的尊敬。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出兵中原。周王派王室成员姬满前去慰问,楚庄王居然打听九鼎的轻重,甚是无礼。姬满怒斥楚庄王后,楚庄王向姬满道歉并引兵撤退。

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随着诸侯国的强大,周王室的象征性作用已经不起作用了。实力最强的秦国,更是不把周王看在眼里。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赢荡带兵到达洛邑,对鼎之轻重懒得问。直接带着大力士乌获、孟贲闯宫,比赛举鼎。

公元前256年,因为周王出面组织六国军队伐秦,秦国大怒之下派兵攻杀周王。

从东周的楚王问鼎,到秦王举鼎,再到秦军灭周,周王肯定很憋屈,但是周王室又安然无恙的存在了300年,不能不谓之是奇迹。(本文原创,图片、资料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周代,是姜子牙缔造的一个时代!

周朝,是周文王成立的一个王国。

周武王,是在前人铺就的路上行走的路人。

他的身后,是如同世人一样的种族延续。

论道者利世,姜子牙无人能超越!

论书传世之长,唯独周易为最久。

世人以眼目观世,不知封神于何处。

以世之大治看,可知所封者为何神。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鸡犬相闻…………

天下无失德者,世上不出造恶之人。

在上者,不错至官逼民反。

在下者,不生篡位夺权之心。

天下妖邪无有,人心不受摧残,安矣!

长治久安时,也是妖邪蓄力之机。

观历史周之末世,天下凌乱不可收拾。

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汉天下遗周之东西。

汉后天下又乱,正越久邪越盛,道之失也!

水性柔,积聚而力生。导而引之入于汪洋。

古之治世,求长治久安,终物极必反。

小祸解之,大祸难成,隐忍之善,养祸!

小不忍则乱大谋,其大谋必隐大祸。

阴阳相推,无时无刻不在,谁愿单腿独行?

纸难包火,幸也!铸铁包之,雷也!

求善若过反成贪念,俗世俗人顺其自然。


鹤羽


翻开中国历史,谁都可以发现,在漫长的五千年时间里,大多是短暂王朝,唯独周朝,周朝,周朝一枝独秀,居然生存了800年之久。

中国最长的朝代是周朝,至建立到灭完历经800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有二十五个朝代,最长的是800年,短的十几年,那为什么周朝可以活800年之久呢?

所谓的周朝我们应该分开来说,西周和东周两个朝代。周朝的时间持续的非常久,西周和东周前后长达八百年,原因有很多:首先,全部功劳都是两个个年轻的西周人武王和周公设计的制度。

权臣可以是朝廷大臣大将,比如宋太祖黄袍加身,可以是外戚,比如隋文帝篡了北周,王莽篡汉,可以是贵族大家族,比如司马家族窜魏,北朝的八柱国、十二柱国。南北朝时代的王朝更迭,几乎都是权臣篡位。

比如刘邦的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建立汉朝,比如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朝。

明朝就是这样,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外有满清异族的进攻。面对内忧外患,如果没有有雄才大略的人处理,明朝灭亡是必然的。

由此一来,各诸侯之间形成了一种战略均衡局面,大家实力相近,你干不掉我我也干不掉你,即便是有较强的诸侯国想要吞并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周天子就会站出来号召其余诸侯国征讨,这就是周朝能够延续800年之久的原因。


我来读历史



在封神榜中,我们可以知道,姜子牙渭水垂钓,周文王抬了姜子牙800步,于是才有了周朝800年江山。神话故事当然不可信,但为什么周朝能延续800年江山呢?背后的原因很值得大家深思。



周武王伐纣在灭了商纣之后,可惜英年早逝。其子年幼,由其弟周公旦处理政事。这时的周朝刚刚建立,是一个新生的国家,很多事情都百废待兴。说起周公旦,这又是一个人,非常牛逼的人物。我们常说的周公解梦的周公,其实就是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辅佐周王伐纣。

周公摄政七年,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井田制。用血缘关系将家族和国家捆绑在一起,这在奴隶制社会,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贾谊评价周公,黄帝之后,孔子之前,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正是由中共完善的这些制度,创造的礼法制度。可以说是周公这些划时代的创举,才造就了周朝800年江山。

所以我感觉,社会的稳定应该基于稳定合理的制度。


华亭一小兵


周朝分为西周、东周,两个周朝加一起是八百年左右。实际上到战国时期东周的周王室已经没啥资产了,只剩下象征性的洛邑一点地方。

那为啥周朝能延续这么久?

第一,分封制,也就多联合创始人制度,这让一起的创业的兄弟们都不愿意冒道德风险去攻打周王室的董事长。最多就是像郑国借周王室的军队给自己打仗,这叫公车私用。

第二,当时分封的诸侯国实在太多,而且,实力不相上下,除了楚国资产最多外,其他诸侯都不具备吞并天下的实力。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敢攻打老板,那样很容易成为其他诸侯攻打的借口。各诸侯国更愿意推举周王室为自己正名。反正也不用交税。

第三,周朝的礼制和文化挖掘做的比较好,周本是西部地区落后民族,却吸取了商的所有先进的社会治理方法并加以创新。特别是魏国,首开法制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一下子在三家分晋后成为诸侯强国。

第四,大大小小诸侯国在外交军事力量的博弈中拖延了几百年,这就使得周朝国运具备八百年。其他朝代的权力过于集中,道德制高点又没有类似的周天子那样的董事长,没落后全国资源和军事力量容易为一人所利用,内部缺少均衡博弈,所以很难长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