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原兵变,都是哪些大臣跟着德宗出逃?

接上期《假借民意逼宫,长安富豪启动泾原兵变》

目录

1皇帝出逃,惨,居然没有禁军护驾!

2德宗为什么要走北苑门?

3大臣们都谁最先跟德宗出逃?


泾原兵变,都是哪些大臣跟着德宗出逃?


泾原乱兵已经屯集到了丹凤门外了。形势万分危急,怎么办?大明宫中的唐德宗只有一个字:逃!在不逃,乱兵入宫,只是时间的问题,就有性命之忧!

泾原兵变,都是哪些大臣跟着德宗出逃?


1皇帝出逃,惨,居然没有禁军护驾!

可是,这逃也并不容易。

为什么?

没有护驾的御林军。当时德宗的御林军是叫神策军。为什么会没有护驾的御林军?征不上来兵。在当初白志贞就开始征集军队,可是难以招到,只好用京师的市井之徒来填塞名单了。当时的名臣司农卿段秀实上言:"禁兵不精,其数全少,卒有患难,将何待之!"其实段秀实的话的标准都高了,因为就是少量的合格的兵也招不来,更别说精兵了,根本就是梦想!

这些滥竽充数的兵的身份在军营,可是每天依然在长安市上做生意,根本不去军营当差!朝廷始终招不到兵,这是德宗时期非常困扰的一件事情。可以想到,皇帝招不到兵,该是一件多末尴尬的事情。而兵营里的这些兵还在天天做生意,这说明军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农家子弟,而是成了商人阶级的了。这就是德宗前期通过军队性质及其招募的困难折射出长安的经济状况——商业利益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以农业为基础的帝王自然难以招到兵。

当然这里面觉不派除中间阶层的干扰,比如招募的人根本就不用心等等。

白志贞,曾经长期给名将李光弼当军事参谋:

白志贞者,太原人,本名琇珪。出于胥吏,事节度使李光弼,小心勤恪,动多计数,光弼深委信之,帐中之事,与琇珪参决。代宗素知之,光弼薨后,用为司农少卿,迁太卿,在寺十余年。德宗尝召见与语,引为腹心,遂用为神策军使、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赐名志贞。善伺候上意,言无不从。(《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五》)

白志贞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岂能不知道该招募什么样的人?实在是招不到啊!结果惨到,皇帝要出逃,身边居然连一个禁卫军也没有,那些在名单上的神策军,一个都不来。

2德宗为什么要走北苑门?

可是此时已经没有时间让德宗在耽搁了。因为乱兵已经冲入了丹凤门了。德宗皇帝只好慌忙与王贵妃、韦淑妃、太子、诸王、唐安公主自宫城北的禁苑北门逃跑,王贵妃跑出来前还将传国宝——玉玺——系在衣服上跟着德宗一块出来。后宫诸王、公主不及从者十之七八。足见跑得匆忙,这些皇子和公主大多后来被杀害了。说到这里,颇为让人奇怪的是,现在网络剧中宣扬的唐朝的“不良人”们去哪里了呢?德宗出逃的慌张,皇子和公主们被杀害,说明,这个不良人系统此时也已经失控了。如果提前在泾原兵中暗藏沿线,何以至此?所以,我想不一定是不安插,而是皇帝对这个组织也失控了。

这里提下这个“苑北门”,我在写的是时候为了读者阅读理解方便,改写为“禁苑北门”。这个苑就是禁苑,类似我们今天的北京北苑、西苑、南苑那样的皇家园林禁地。当然不一定都是如圆明园的那种到处是亭台楼阁。唐代长安的禁苑在长安城北和渭河南之间。但是,它比较汉代上林苑却要小的多。汉上林苑的范围,东至蓝田,西至周、户,南至秦岭以北,北至渭河以南。隋唐苑囿地区的相对缩小,不仅是都坡附近地区农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在防御上更加有效。唐代长安禁苑扼据宫城与渭河之间的要冲地段,渭河是卫成国都长安的第一道防线。禁苑三面有苑墙和苑门,这是保卫京城的第二道防线,加之禁苑内驻扎禁军神策军、龙武军、羽林军,设左军碑、右军碑,因此,禁苑与西内苑、东内苑三个相互连接的大区域构成了拱卫京师的个重要军事防区。有唐一代发生的三次玄武门之变和唐将李晟平叛朱泚之乱,均与禁苑相联系,充分凸最了禁苑的重要军事战略作用。

(注释:这段唐长安北苑的资料来自:简析唐代长安禁苑的军事作用_王建国.pdf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614/8025105053002030.shtm 作者单位是: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所以,北出宫城,经过北苑走不是没有理由的。

当然,也绝非一个护驾的也没有,上面说的其实很清楚,是没有护驾的神策军。可是宫内的宦官们还是有些的。在君主最危难的时候,就只有皇帝身边的宦官们护驾随行了。不过也不多。当初肃宗朝鱼朝恩被诛,宦官不再让执掌禁兵,当时德宗身边有两个宦官,一个叫窦文场,另外一个叫霍仙鸣,在德宗当太子的时候就侍奉过他,自然是最为信任,到此,也是这两位宦官帅左右仅百人跟随护驾了,前面由普王李谊开道,后面是太子手握兵刃殿后。这就是从皇宫里出逃时候的贴身队伍。

刚才说的是走禁苑的北门出逃,所以在经过北苑的时候,司农卿郭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的弟弟,郭暧就是打金枝那位——此时率领自己的部曲——就是家丁、私兵——数十人在苑中打猎,打猎只能是别称,实际上就是在这里护卫,这些人当然也就成为德宗护驾部队的一部分。另外,右龙武军使令狐建——前面叙说过的滑州节度使令狐彰之子——正在这里带领队伍进行射箭演练,人数不是很多,有四百人,算是最多的了,也加入到护驾的队伍里,作为殿后。可以说这是德宗从长安城出来后的基本扈从军队。

怎一个惨字了得!

就在要离开长安的时候,因为出了北苑门,就等于要穿过渭水了,就等于离开长安了,跟随德宗的一个辅政大臣叫姜公辅的人忽然给他提意:

朱訿尝为泾帅,坐弟滔之故,废处京师,心尝怏怏。臣尝谓陛下既不能推心待之,则不如杀之,毋贻后患。今乱兵若奉以为主,则难制矣。请召使从行。

姜公辅提出德宗临走前得先把朱泚杀了。这个通鉴编入的信息,其实就等于向读者泄露了此次泾原兵变背后的指使者就是朱泚。这里指出了朱泚和泾原兵的联系,就是他曾经在这里当领导。其实只要这一条就够了。可是德宗说,时间来不及了,算了吧。

当夜到了咸阳,扒拉了几口饭,而后离开。

泾原兵变,都是哪些大臣跟着德宗出逃?


3大臣们都谁最先跟德宗出逃?

当时,事出非常,群臣皆不知道德宗跑到哪里去了。卢杞和关播也从中书省跳墙跑了出来。其他的如白志贞、王翃及御史大夫于颀、中丞刘从一、户部侍郎赵赞、翰林学士陆贽、吴通微等最后好歹到了咸阳才追上德宗。

刘从一(742年-785年),字从一,广平郡(今河北鸡泽县)。唐朝时期宰相,礼部侍郎刘令植之孙,京兆少尹刘孺之之子。进士及第,授校书郎、渭南县尉。得到宰相常衮信任,迁监察御史。宰相卢杞执政,迁侍御史、刑部员外郎。建中末年,授吏部郎中、普王(李谊)元帅判官。泾原兵变开始,护送唐德宗逃向奉天,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常衮和杨炎是对头,所以这刘从一应该是卢杞一派的。

吴通微与兄通玄均有文名。德宗时,官职方郎中,与通玄并知制诰。也就是皇帝的秘书,草拟诏令的。自然也是最为信任的。

于颀的情况复杂些,他应该是卢杞的人。

颀,字休明,河南人也。父庭谓,济王府仓曹,累赠尚书左仆射。颀少以吏事闻,累授京兆府士曹,为尹史翙所赏重。翙出镇襄、汉,奏为御史,充判官。翙为乱兵所杀,颀挺出收葬遗骸,时人义之。度支使第五琦署为河东租庸使,累授凤翔少尹、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转运租庸粮料盐铁等使。颀因奏移转运汴州院于河阴,以汴州累遇兵乱,散失钱帛故也。元载为诸道营田使,又署为郎官,令于东都、汝州开置屯田。历户部侍郎、秘书少监、京兆尹、太府卿,代杜济为京兆尹。

及为大官,好任机数,专候权要,朝列中无势利者,视之蔑如也。曲事元载,亲昵之。而为政苛细无大体;丁所生母忧罢。及载得罪后,出为郑州刺史,迁河南尹,以无政绩代还。时征汾州刺史刘暹。暹刚肠嫉恶,历典数州,皆为廉使畏惧。宰相卢杞恐暹为御史大夫,亏沮己之所见,遽称荐颀为御史大夫,以其柔佞易制也。从幸奉天,改左散骑常侍,历左千牛上将军,徙大理卿、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因入朝仆地,为金吾仗卫掖起,改太子少师致仕。贞元十五年卒,时年七十四。(《旧唐书》)

这个人从其前期的经历看,如河东租庸使、度支郎中、转运租庸粮料盐铁等使,长期在财经方面工作。这说明间架税等政策的提出,他应该是有份的。

此后,他做御史大夫是卢杞推荐——卢杞推举的干部还真很少——这说明,他是卢杞一派的。所以他们也都是忠于德宗一派的。自然跟着出来了。

这些人是德宗最为核心的层次里的人,是最为忠于德宗的,或者说是利益和德宗关系最大的。除了陆贽、王翃,大体都是卢杞派的。在德宗最无力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是卢杞派的大臣跟随在唐德宗身边!而后来受打击的也是这个最忠心派的。

可见,大骂卢杞是奸臣的,其实才正是奸臣!

而之后居然大量的朝臣都没有出来——过几天后又出来,另当别论,毕竟,关键时候才能检验干部。从这个角度看,德宗其实也是被他的大臣给抛弃了。所以我们不仅要看什么人出来,更要看什么人没有出来!

陆贽对德宗是满肚子成见,王翃则是低级红高级黑,可是也跟着出来了,无他,他们的利益跟德宗关系最大。太原王氏和浙江的陆氏虽然对德宗不满,可是并不想跟朱泚这个胡商的代表走。

人是很奇怪的,跟你闹矛盾,却依然赖在你身边,他绝不是爱你,而是因为你这里才是他最大利益所在。说陆贽是忠臣,我是打死也不信的。行动只是现象,你还要透过他的现象看他背后的目的,才能看到他的本质。

最危急的时候这些人居然没有和德宗在一起,也是够叫人觉得意外的。反过来说,乱兵的保密工作做的可真好。

当然,这些人之所以能跑出来,其实跟人家朱泚的势力根本没有赶尽杀绝的做法有关系,这就是明显放出来的而已。

泾原兵变,都是哪些大臣跟着德宗出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